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24|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和平统一和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0-2-2 09:11: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和平统一与不放弃使用武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早在1979年1月31日,邓小平爷爷在会见美国客人雷诺威时就指出“我们力求用和平方式来实现台湾回归祖国和完成祖国统一。问题是如果我们承诺我们根本不使用武力,那就等于将我们的双手捆缚起来,结果只会使台湾当局根本不同我们谈判和平统一。这反而只能导致最终用武力解决问题。”1984年10月22日,邓爷爷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又强调:“我们始终没有放弃使用非和平方式的可能性,我们不能作这样的承诺。如果台湾当局永远不同我们谈判怎么办?难道我们能够放弃国家统一?当然绝不能轻易使用武力,因为我们的精力要花在经济建设上,统一问题晚一些无伤大局。但是,不能排除使用武力。”并告诫说:“我们要记住这一点,我们的下一代要记住这一点。这是一种战略考虑。”

以江**爷爷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这一方针。1989年9月26日,江总书记在首次中外记者会上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指出:“我们的方针是和平统一,但是在这里我们不能承诺不使用武力,我想不承诺,这更加有利于和平统一。”江爷爷在著名的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八项主张中继续强调了这一方针。1999年7月18日,江主席在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通电话时重申,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仍然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是在台湾问题上,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原因很清楚,台湾岛内和国际社会都有一股企图把台湾从祖国***出去的势力。如果出现“台湾独立”和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的情况,我们绝不会坐视不管。2000年2月,中国政府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为了维护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也为了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中国政府仍然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不变,仍然坚持江主席提出的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不变,仍然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统一;但首次公开明确地提出对台使用武力的“三个如果”的条件,并强调那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事实上,和平统一与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不仅不矛盾,而且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它包括以下内容:

其一,坚持和平统一的方针,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和平形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和平统一,不仅可以避免造成两岸同胞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而且有利于两岸同胞感情的融合和团结,有利于台湾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利于全中国的振兴和富强,是最好的方式。从心理上讲,通过和平手段远比武力能消除敌意,和平统一后的台湾也更容易与祖国大陆和睦共处。总之,没有任何理由怀疑,中国政府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不会不尽一切努力去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正是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考虑,中国政府从50年代中期开始就尝试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告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不仅如此,在充分考虑和尊重台湾的历史与现实的前提下,祖国大陆提出的“一国两制”方针,赋予台湾超越联邦制国家中的成员所享有的权利。从香港、澳门问题解决的实践看,中国政府是有极大诚意的,“一国两制”的模式也是成功的。对台湾,“一国两制”的条件比香港、澳门更为宽松,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防卫力量,祖国大陆不派军队到台湾。事实上,按“一国两制”实现两岸统一,不仅不会改变台湾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相反,它最能维护台湾民众的既得利益和现有一切,也完全可以满足岛内民众希望维持现状的愿望,更能使台湾得到更好、更大的发展。“一国两制”绝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更不是诱饵,中国政府没有任何理由改变这一立场。世纪之交,虽然国际形势和台湾局势均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中国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始终没有改变。江**爷爷在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中强调“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尽管台湾当局抛出“两国论”、“一边一国”等***祖国的谬论,使和平统一面临严峻挑战,但只要没出现白皮书和《反***国家法》中的“三个如果”的情况,中国政府和人民仍将会尽最大努力,尽一切可能,争取以和平的方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和平统一的大文章要做足、做透,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轻言和平统一的努力。

其二,和平统一不是无条件的,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完成祖国统一的可靠保证。实现祖国统一是我们民族和国家的最高利益;和平只是统一的方式和手段之一,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是从属于统一大目标、以统一为前提的,而不是孤立的、绝对的;离开了统一,离开了一个中国原则,和平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完成统一大业攸关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最全体中国人的神圣使命,统一目标的唯一性,决定了手段选择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在这一事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问题上,中国政府和人民没有任何妥协的余地,也不排除任何方式,包括万不得已时使用武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统一目标的最终实现,才能对得起列祖列宗,对得起华夏子孙,才是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负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政府在极力追求和平统一的过程中,从来就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是一种战略考虑。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将对那些形形色色的***行径施以强大的震撼和制约。此谓“武力止独”与“武力促和”。

其三,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台湾岛内一小撮***势力及干涉中国统一的外国势力。当前的台湾海峡仍然存在着危机。在祖国统一问题上,一方面台湾岛内有少数的民族败类图谋制造“台湾独立”、“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充当外国反华势力的马前卒,总想把台湾从中国***出去;另一方面,西方反华势力总是不愿意看见中国的统一和强大,一直图谋利用“台湾牌”牵制中国,插手中国内政,企图将台湾问题国际化,为两岸关系的改善和最终统一设置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对外国干涉势力也是一种严重警告和制约。中国政府多次郑重声明。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允许自己的领土***,也不会允许外国势力制造或支持这种***。中国政府采取何种方式处理作为本国内部事务的台湾问题上,并无义务对任何外国或图谋***中国的势力作出任何承诺,也决不容许外国势力以任何方式进行干涉。

其四,只有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使用武力,争取和平统一。保卫本国领土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台湾作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政府有义务捍卫自己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台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正显示了我们的坚强决心和坚定意志,其目的正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争取和平统一,避免使用武力;而一旦承诺不使用武力,只会使我们过去几十年的努力成果付诸东流,使和平统一成为不可能,从而最终导致用武力解决问题。事实上,多年来正是由于中国政府坚持统一,始终坚决而明确地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才有效地遏制了岛内外***势力的各种图谋,保证了祖国和平统一事业的进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5#
发表于 2010-2-2 09:12:11 | 只看该作者
和平统一和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有进步,懂得用脑子思考问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2-2 09:12:08 | 只看该作者
统一中国是目的,实现目的的方式和手段有两种,即:和平统一或非和平手段统一(武力解放台湾)。
两者都要过硬,两者是相辅相存的。
在当前台海出现积极变化时,和平统一是有希望有前途的,只要有和平统一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但绝不能轻易放弃非和平统一手段自废武功,其理由是:
第一.马英九并没有放弃三不政策;
第二.台独势力在台湾是猖獗的,民进党主席蔡英文早已放话,如民进党重新执政,将全部推倒马英九现行的两岸政策。
因此绝不能轻易放弃非和平统一手段自废武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2-2 09:12:04 | 只看该作者
只要和平统一有百分之一的希望,祖国大陆就会做出百倍的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0-2-2 09:12:01 | 只看该作者
没有绝对的和统,也没有绝对的武统。中国***和中国政府的目标一直是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任何时候都不放弃武力统一。走两个极端都是要反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发表于 2010-2-2 09:11:58 | 只看该作者
是和统还是武统是要根据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形势进行评估后决定的,都只是手段而已,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所以我既不是大家所说的和统,也不是武统,我就是个统一派,只要有利于国家统一,可以采用各种方式进行斗争。 虽然每个人对前景都会有一个判断,但是不能因为这个判断过于乐观或者悲观,走两个极端都是不可取的,什么时候都不能停止促进两岸交流和沟通、理解的脚步。 所谓仁至义尽,当你把所能做的都已全力以赴的做了、能说的都已苦口婆心的说了,导弹从发射架上出去的时候,每个人内心里都可以问心无愧的这样跟自己说:为了同胞,我们真的已经尽力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0 11:58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