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的「公投绑大选」事件,也使得华府与台北之间陷入另一次动盪。(这也是本书的第二部分「两岸交锋」。)2003年11月,陈水扁在台北慈祐宫建宫250週年庆祝活动上宣示了他即将启动所谓的「防御性公投」,「为了避免台美关係出现裂痕,陈水扁陆续派出总统府秘书长邱义仁、陆委会主委蔡英文、国安会副秘书长江春男……等人,相继赶赴华府澄清立场」,虽然如此,国际社会对陈水扁的立场并未表示同情和理解,包括时代杂志、金融时报、远东经济评论……等国际主流媒体,都将台海两岸即将引爆的冲突归责于台湾当局。
不久,华府便秘密派出莫健(一般认为的「亲中派」对台有敌意)为「总统特使」,带来布希总统要交给陈水扁的亲笔信,作者认为这封亲笔信反映了美国政府对民进党政府台海政策的不安和忧虑。据说,莫健在与陈水扁的对谈过程十分不愉快,这次特使事件显示台美关係出现另一个警讯。几天之后,布希前往中国大陆访问,更是当着**的面直接点名批判「台湾领导人」,据说布希还曾在白宫用许多美式髒话指责陈水扁的言行。一般认为,布希政府应是近二十馀年来对台最为友善的美国政府,不过短短数年,台美关係就呈现空前紧绷状态。
两岸之间的互动,不仅影响了台湾、中国大陆、美国的三角关係,中国大陆更是檯面化地直接介入APEC会议。APEC会议所作决议虽然并不具备实质拘束力,但是对台湾而言却是一个能直接接触国际强国的平台,况且1993年第五届年会时,「柯林顿总统更倡议提升会议层级,除了例行的部长及年会之外同时举办亚太各国最高领导人参与的『非正式经济领袖会议』」,于是,从该届起,APEC主办国对处理台湾出席问题几乎达成一种共识,就是由主办国领袖派遣特使赴台湾递交邀请函,并请台湾另行指定「领袖代表」出席会议。
2001年,主办国轮到中国大陆,他们并没有依照往例派遣代表,就连邀请函都是由「传真机」送来一张语意模煳的函件,是告知大陆将在该年六月举办「贸易部长会议」,但信函并非正式邀请函,也未指定出席者,甚至没有邀请人的署名。面对这一连串不友善且不依循往例的举动,陈水扁政府也决定「不依循往例」并公开宣布希望能亲自出席「非正式经济领袖会议」。
事后证明,陈水扁政府对此次事件的处理方式完全是误判之下的决策。2001年的会议,是各国元首出席人数最多的一次国际会议,也是世界各国关心反恐议题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重要聚会,然而台湾不仅在会议代表上与主办国僵持不下,就连在上海参加部长级会议的林信义也无能替台湾争取对世界发声的机会。原本,「缺席」是为了突显中国的霸道,但却因为过度消极的决策使台湾陷入「自我边陲化」的困境。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谈到了「主权魔咒」。作者认为,之所以会有「主权争议」是因为当初毛**等人,经过一连串秘密会商之后,决定将国号正式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定调后几天,国民政府正式以「+++国」的角色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定位为「汉奸政府」。就在蒋介石搭乘「中美号」离开成都时,似乎确立了两岸複杂纠葛的主权争议问题。 1996年,梁肃戎一行前往北京会晤**,在谈及主权议题时就曾提到,两岸统一后国号可否直接简称「中国」?**当场表示同意。
「中国」这个名词的使用至少上溯至周武王,因此,「中国」的具体意涵其实蕴含着相当精采丰富的文化意义。而在台湾这块土地上,谁是「中国人」?谁是「台湾人」?这个複杂的认同问题其实由来已久。近四百馀年,台湾经历西班牙、荷兰、明郑、清朝、日本以及国民政府的统治,由于与大陆拥有不甚相同的历史过程,台湾土地上的人民对自己的国族定位也趋向複杂,这从历次民调中不难察觉。
作者认为,即使台湾人民拥有複杂的认同取向,但是在与中国大陆进行政治角力的时候,「台湾力争摆脱传统君臣隶属的从属关係,强化两岸主权互不隶属的平等地位」,就好比清朝与明郑时期的对立,郑氏政权由于坚持「不剃髮、不投降」的原则,使得历次和谈破局,导致清朝最终选择以武力统一台湾。作者指出:「历史殷鉴不远,清郑之间的『剃髮之争』犹如现今两岸『谁是中央』争议的翻版」,因此两岸应更为妥善地处理主权争议问题,不要将两岸再度推向战争的边缘。
文章结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