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97|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概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0-2-1 02:58: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概览
发信站:天益社区(http://bbs.tecn.cn),版面:人文中华
本文链接:http://bbs.tecn.cn/viewthread.php?tid=326140


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概览

【前    言】
  
行政院為了「對解嚴前不敢觸及卻已造成台灣社會不安的『二二八事件』進行研究、調查工作,以資政府處理『二二八事件』善後問題參考之用」,於民國八十年一月成立「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委員有陳重光、葉明勳、李雲漢、遲景德、張玉法、何景賢、陳三井和賴澤涵等八位先生,由陳重光和葉明勳兩位先生擔任召集人,而由賴澤涵先生擔任總主筆。另聘請黃富三、吳文星、黃秀政、許雪姬和賴澤涵五位教授擔任執筆工作;另有陳美妃、簡榮聰、方惠芳三位為兼任研究員,分別協助黃富三、黃秀政和許雪姬三位教授,即所謂「工作小組」。
    
「上述執筆人員本著學術良心和超黨派的立場,從事檔案文獻研究和口述歷史工作」,時間雖然只有一年,卻能大量參考官方第一手的資料,訪問數以百計的見證人,並據以有系統且客觀的分析事件的始末。
     
「在蒐集資料方面,除了徵集台灣現有之政府檔案外,研究人員並分赴海外及大陸地區,蒐集相關之珍貴檔案,例如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所藏George H. Kerr先生所捐贈的『二二八事件』檔案、英國公共檔案局(Public Record Office)的淡水領事館檔案,以及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的資料…等。研究小組所獲資料之豐富,在當前海內外進行此一問題之研究計劃中,堪稱無出其右。」
      
「『二二八事件』調查報告在民國八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公布後,雖在某些枝節上有見仁見智的看法,但尚能為社會大眾所接受。」執筆人復參考更進一步之資料,對研究報告加以修改或補充,至八十三年二月二十日,由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此即是《「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之由來。
     
《「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做為認識二二八事件主要的參考資料,固然是非常適合的。但全書五百零四頁,對忙碌的現代人來說,份量是重了些。研究報告的「結論」,自四○五頁至四一二頁,對二二八事件有一個簡要的描述與檢討,讀者可以很快的就瞭解事件的演變與前因後果。因此本會特別選為參考資料的主幹,分為八節,並以附註加強說明。附註之內容除有特別說明外,亦都是引自研究報告。相信在一個小時之內,就可以讓讀者對二二八事件有一個通盤的概念。當然,如果想詳細瞭解整個的事件,還是要參考原書。

【一、發生的背景】   
 
「二二八大屠殺事件」(說明1)於二次戰後(說明2)後不到一年半之時間發生,其背景極為錯綜複雜,並非單一因素所能解釋的。首先,由於長達五十年的日本殖民統治,台灣人對中國的政治制度與社會現況,均缺乏了解,因而於1945年末,期望落空(說明3)。其次,在政治方面,行政長官制度說明4),確有諸多缺失,而官箴(說明5)、軍紀欠佳(說明6),政治參與和待遇也極不公平(說明7)。在經濟方面,由於不當之管制政策說明8),百業蕭條(說明9),物價飛漲(說明10),失業嚴重。在社會方面,復員返鄉的前台籍日軍軍人(說明11),就職無路,一文莫名,因而逐漸形成一股不滿政府的暗潮。此外,行政長官陳儀個性剛愎(說明12),以致下情不能上達,官民關係惡劣。由於以上種種因素,有識之士早已預感危機之瀕臨(說明13),然而,長官公署猶渾然不覺(說明14)。

【二、屠殺事件之爆發】  

「二二八大屠殺事件」源自緝私員與憲警單位因緝私煙處理失當( 說明15),始導致二月二十八日部分台北市民之請願示*,並罷工、罷市( 說明16)。又因當日發生公署衛兵槍擊請願民眾事件( 說明17),紛亂一發不可收拾,乃由請願懲兇一變而為對抗公署( 說明18),進而激化為省籍衝突( 說明19)。此一抗爭與衝突,迅即蔓延全島,使原本單純的治安事件變質為政治運動,地方領袖乘機要求全面改革,部分地區並因接收軍警武器( 說明20),以致發生武裝衝突。

【三、衝突之擴大】
 
台北市是這場政治風暴的中心,這場風暴隨後蔓延至全島各地,而台北市的「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 說明21 』」與各地的分會,則是這場政治紛爭的主角。紛亂期間,平時不得民心的地方官吏固然紛紛棄職走避,即有意維持秩序並願與處委會合作之官員,迫於形勢,不得不暫時躲避,以保安全。台北市的處委會與各地的分會,分別擔負整合民意、維持秩序與進行政治改革的重任,並負責與行政長官公署之間的溝通『 說明22 』,一度幾乎取代公署與各地政府的功能『 說明23 』,然處委會本身意見紛紜,令出多門,各地亦無統一的行政綱領可資遵循,因而未能充分發揮安定政局的功能。

事件爆發後,由於各地衝突不斷擴大,部分地區**及其同路人乃乘機介入,如台中地區主導「三二事件(說明24)」的謝雪紅和楊克煌。謝氏不僅召開「市民大會」,利用示*群眾,全面接管台中市的官方機構,更利用青年學生組織 「二七部隊(說明25」,以武裝力量為後盾,澈底爭取民主政治,在處委會的議會路線之外,另闢一條武裝路線。

嘉義地區則自三月二日事件(說明26)發生後,就顯現出與其他地方不同的特質。第一,各地民眾曾組成武裝隊伍,參加攻擊紅毛埤軍械庫及水上飛機場的軍事行動(說明27),惟參加者大半是烏合之眾; 第二,嘉義地區不少社會人士支持這些行動,因而孫志俊市長認為嘉義地區「戰事進行之激烈,與公教人員損害之慘重,堪稱為全省之冠」。

高雄地區在三月三日起民情騷動,群眾逐漸有激烈的行動,圍攻一○五後方醫院與憲兵隊等地(說明28)。高雄要塞司令彭孟緝認為此舉已形同叛亂,待機出兵。三月六日下午二時,彭孟緝扣留上山談判的代表(說明29),以迅速的行動出兵鎮壓(說明30),雖使高雄地區紛擾不安的局面穩定下來,但軍事攻擊行動造成高雄市政府內(說明31)、火車站前(說明32)無辜民眾的傷亡。而事後的清鄉,逮捕一千五百名嫌疑「人犯」,且部分人犯被公開槍決,可說是衝突創傷久久未能癒合的重要原因。

【四、政府之肆應與事件之平復】
  
當事件逐漸蔓延爆發後,陳儀一者鑒於於兵力不足(說明33),二者為維護其權位,本有意淡化處理,以政治手段解決。參與「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的社會人士,在初期也只為解決緝煙血案(說明34); 但由於長官公署應對無方,使得原本單純的懲兇請願事件,轉變為政治改革運動,更憑藉民氣的高漲,逐步提高其訴求(說明35)。然因各地處委會組織鬆散,遂為中央認是「叛國」的舉動,構成治安機關請兵鎮壓的藉口。政府為何要出兵鎮壓?就現有的檔案、各種文獻及口述資料觀之,顯然當時中央政府的因應之道,深為台灣主政者的意見所左右。蓋事起之初,陳儀、柯遠芬等執掌台灣軍政大權者,並未了解台灣社會當時的情況,故對民眾或處委會之要求均視之為無理取鬧或別具用心。於是,一面運用分化(說明40)、滲透策略,以求化解危機; 繼則誇張衝突之嚴重性,向中央要求派兵,以進行武裝鎮壓。

就政府之文獻觀察,蔣介石主席最初並未主張鎮壓,僅同意派一加強軍團來台,而此係「歸建」(意指軍隊調返原駐地、原單位),主要目的在於防範。其後,蔣介石接陳儀與各情治單位之請求,轉而視此一事件為「反動暴民」的暴亂,且漠視台人團體之陳情(說明41),決定派兵綏靖。 至於綏靖工作(說明42),大致可分為武力掃蕩和清鄉兩大重點。關於武力掃蕩,由於公署在實施之前已有周詳的計畫和部署,加上各地的動亂,事實上並未如公署宣傳之嚴重,故掃蕩之進行遠較預期迅速,除中部地區「二七部隊」之殘部尚有一些抵抗(說明43)外,其他各地(說明44)幾無戰鬥發生。惟各綏靖分區部隊在執行武力掃蕩之時,確有報復行為,致有民眾無辜傷亡、嫌犯未經審判即就地槍決等情事發生(說明45)。

軍事鎮壓行動之後,繼之進行清鄉工作,其主要目的在於逮捕嫌犯(說明46)、收繳武器軍品、清查戶口、辦理自新(說明47)、取得連保連坐切結等,均如期完成。惟衡諸實況,不少嫌犯係遭羅織入罪或私人挾怨報復,軍憲未詳加查證,即貿然逮捕訊治,因而造成不少冤獄。亦有已定罪者,經請託賄賂,甚或透過特殊關說而得以無事。甚或有些不法軍警藉機勒索敲詐,或順手掠奪私人財物等非法敗行,由是而造成民怨,為社會所詬病。毋庸諱言,此乃當時軍事當局未能有效防範和控制,軍紀教育亦未臻於理想所致,應負造成許多無辜性命犧性的責任。

「二二八大屠殺事件」誠為台灣歷史上的一大悲劇(說明48)。謂其為悲劇,可分為兩方面來看。就受難台人而言,未死於日據時期帝國主義者之摧殘,卻死於他們日夜盼望回歸的「祖國」軍警之鎮壓(說明49); 他們容或批評政府,或提出台人治台等要求,自信並無反叛政府的行為,竟因此被處死,且多數並未經過公開審判的程序,甚或有秘密處決而屍首不存者,此斷非文明社會之作法。甚至有些傷亡者,根本未參加過*政府的行動,只因軍隊肆行掃射而成為冤魂。就二次戰後來台服務的大陸籍人士而言,雖然部分軍人或公職人員有貪污、營私舞弊等劣行,但並非所有來台人員盡皆貪官污吏; 然而在此事件中,部分大陸人士卻成了代罪羔羊,為憤怒群眾盲目攻擊,因而傷亡,其數目雖沒有台人受難者多,但也使得一些來台的公教人員心生恐懼而離開台灣,這些現象使大陸與台灣之間加深了隔閡。不容否認的,一些毆打外省人或曾以武力攻擊機關、機場,甚至傷害人命者,仍應受法律制裁。故並非所有「二二八大屠殺事件」的傷亡人員,均為無辜受害者,必須予以區分。

【五、傷亡與受害情況 】
 
第一,為官方認定有罪者。政府既認定「二二八大屠殺事件」是一叛國行為,不免將參加抗爭組織者與暴動者一同列入所謂「黑名單」(說明51),加以緝捕、處刑。然而,涉案的認定是否無誤,執行時是否無枉無縱,據調查研究顯示,委實存在不少弊端。首先,絕大部分參與者自認自始即無叛國意圖,僅以改革台灣政治為訴求,卻遭到以「意圖顛覆政府」的罪名處置,自難令其心服。其次,部分受害者係被秘密逮捕,而又死因不明。到底係經審判罪名成立而處死?抑或被仇敵藉機殺害?此為受難者家屬引為深痛 。今(2007年)此屠殺事件之責任歸屬報告出爐,確認當時的蔣介石主席應負最大的責任。

第二,為觸犯戒嚴令者。因動亂而頒戒嚴令,本無可厚非,惟由於本省同胞並無戒嚴經驗,不知戒嚴為何物,多數人又不諳國語或大陸其他方言,以致不少民眾在綏靖期間上學、上班或外出工作時因不諳口令,或聽不懂士兵的語言警告而慘遭射殺(說明52),含冤難伸。

第三,為政風(說明53)軍紀敗壞下的犧牲者。中華民國(西元1912年)建國後,戰亂不已,抗戰八年對軍隊教育之影響尤大,以致軍政制度和風紀始終未能做到嚴整清明,鎮壓與綏靖期間層出不窮的弊端(說明54)於焉產生。最常見是公報私仇,其中有因小糾紛惹來殺身之禍者,也有為奪取、勒索財物而置人於死地者(說明55)。駐軍指揮亦有三令五申,力予矯正者(說明56),然不法事件仍難根絕。另外,在獎勵密告(說明57)與指認流氓(說明58)的政策下,亦造成不少因私怨而被陷害,致遭無辜犧牲者,甚至有設陷阱以誘殺者,如圓山事件(說明59)即是。

【六、當時之救卹 】   
  
亂事平定,秩序恢復之後,長官公署隨即於三月底展開善後撫卹(說明60)工作,對事件中遭受生命財產損失的公教人員及其眷屬、傭工,均發給救濟金,以助其度過生活的難關。然而,此一工作做得並不圓滿,原因是:一、救卹只限公教人員及其眷屬、傭工等,而未及於一般受難的民眾; 二救卹辦法規定不盡合理,有損失頗鉅但礙於規定只能獲小部分的補償,也有損失不大卻虛報而溢領過多的補償者; 三、由於救濟金數額不足,部分不肖公教人員遂假公濟私,向民眾(尤其富戶)需索、訛詐(說明61),予人以極為惡劣之印象。再者當時獲救卹的公教人員不多,故一般民眾與受難者以為政府對本省、外省人從未救卹,因而要求政府儘速研擬賠償辦法。

【七、關鍵人物評析 】   
  
本報告旨在說明事實之真相,並無判別責任所在的意圖,然對於數位關鍵人物之所作所為,不能不加以檢討。

陳儀蒞台之初,雖有圖治之心(說明62),事起之初亦希圖以政治手段,化解危機(說明63),但事態的發展已非其所能控制(說明64),乃轉而要求中央加派重兵鎮壓(說明65),大軍抵台後,他身為台灣最高軍政長官,卻未能有效約束軍警人員依法執行綏靖任務(說明66),以致「警察及警備部軍士施行報復手段(說明67),毆打及拘捕暴徒」,並令「憲兵駐台特高組秘密逮捕國大代表」等(說明68),擴大了事件追究之打擊面,引起台民之驚恐與怨恨。然而,事後他只「承認這是他的一次失敗,不承認他的政策有誤」,自然不能為國人所諒解。

當時之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參謀長柯遠芬,在事變初起即以「陰謀論」(說明69)認定「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的活動,遣人滲透,實行分化之策,迨事件擴大後再予嚴懲(說明70),用心殊不正當。奉命代表政府來台宣慰(說明71)的國防部長白崇禧即曾坦率指出(說明72,柯氏係以「寧可枉殺九十九個,只要殺死一個真的就可以」的心態處理此一事件。結果是受到報復而傷亡者不少,以致人心惶惶,故白氏認為柯氏「處事躁切,濫用職權,對此次事變舉措尤多失當,且賦性剛愎,不知悔改」,因此建議將柯氏撤職處分,「以示懲戒而平民忿」。

事變發生時之高雄要塞司令彭孟緝,在三月六日下午二時採取斷然鎮壓之手段(說明73),使南部亂事不致擴大。就政府立場而言,彭氏之功績甚大;然在高雄市民看來,彭氏下令鎮壓,軍人無差別的掃射,造成民眾大量的傷亡,確有疏失可議之處。事件過後,政府竟拔擢其為台灣省警備司令,更造成民間深刻的恐懼與不安。

憲兵第四團團長張慕陶上校當時之行動,亦頗可議。彼先是勸請蔣渭川出面斡旋官民之間的糾紛,慫恿蔣渭川加入處委會,進行分化; 繼則當國軍即將登陸的三月八日中午十二時,猶謊騙處委會委員(說明74)稱,只要民眾不試圖解除士兵的武裝,則政府將不對台灣採取任何軍事行動,以鬆懈心防,誘使原欲逃命者留原處。故當軍隊登陸進行拘捕時,這些人就成為網中之魚。此外,張慕陶屬下憲兵隊在戒嚴之後,亦四處逮捕人犯,並有不少弊端。國防部長白崇禧來台宣慰時,曾下令往後逮捕人犯應由警總執行,然憲兵隊仍繼續其捕人行動(說明75),其藐視上級命令,可見一斑。

此外,在台情治人員亦難脫誤導當局之嫌。在事變期間,軍統、中統(說明76)均渲染事件的嚴重性,指稱參與者並非單純要求政治改革,而懷有叛國、獨立、奪權之重大陰謀,並誇大外省同胞之傷亡,及參加暴動者之人數。蔣主席因此認為事態嚴重,乃派整編第二十一師來台平亂,而蔣主席雖再三嚴令不得對台民施加報復,然屬下終未能遵行。

無疑地,蔣主席在平息「二二八事件」中的角色是眾所矚目的問題。身為國家元首,蔣氏對叛亂活動,自有派兵鎮壓之職權。然而,此項決定有無瑕疵、執行過程有無弊端,卻也不容忽視。據各項資料研判,處委會之所做所為充其量只為求高度自治,並無反叛中央之意,但蔣氏因軍務倥傯,無暇查證,又過度信任陳儀,接受其請兵之要求,不能不說有失察之疵。其後,蔣氏亦了解真相,但歷史的錯誤已鑄,難於挽回。其次,在執行綏靖任務時,報復、違紀事件不少,亦一憾事。固然蔣氏的確曾一再嚴申紀律、禁止報復(說明77),但終未能防止弊端之發生。而在事後,台籍官僚(如丘念台、蔡培火)曾建議懲治失職者,以平民怨,他也未能接納,以致留下長期的社會傷痕,確有考慮未週之處。

【結    語】   
  
「二二八事件」誠然為近代台灣史上之重大悲劇,而此悲劇的造成,乃為諸多因素交互激盪的結果。台民在殖民統治下五十年,日人處心積慮所設計的隔離政策,造成台民對祖國的隔閡,更何況在日人有心的教育下,台民的認知和價值觀,已與大陸民眾有明顯的差距。相對地,大陸民眾及政府官員對台灣情形,亦非常陌生; 加上當時大陸戡亂情勢日趨惡化,政府自無心力對台灣付出更多的關懷,而主政者不能體察民情,反在政治上打壓台籍人士。再者官員無能,貪污情況嚴重,更加深人民對政府的不滿。惟台灣在二次大戰時曾遭到嚴重破壞(說明78),中國大陸又因政局動盪,戰亂不絕,無力支援台灣(說明79),復原工作自非短期所能達成(說明80),此項客觀事實始終未能普遍為台民所了解。故悲劇的發生實亦有當時主觀與客觀因素的存在,亦非主政者所能完全控制。

經由多方的調查研究,「二二八事件」的真相已可描繪出大致的輪廓。遺憾的是,當年的傷亡情形,雖經費力搜集資料,進行訪談及統計分析,始終未能獲得一精確數字。在訪談過程中,研究同仁深深感受到受難家屬數十年來所經歷的夢魘與內心的悲慟,他們的無助、哀怨及期待,是我們難以釋懷,也是當局所不應漠視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吾人當懍於此一不幸事件之慘痛教訓,慎防萁荳相煎之復現。更盼當局不規避當年鎮壓失當之責,對無辜受難者優予矜恤。同時,期望各界人士能體認當年特殊之時局,以寬諒平和的心情撫平此一悲劇所帶來的傷痛,為創造更美好的未來而攜手前進。

文章结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18#
发表于 2010-2-1 02:59:59 | 只看该作者
有的

那麼少數弱勢如何作權利的伸張哪?
於是就有了集會結社 媒體自由的必要
再延升到司法的獨立性 司法盡量不受政黨 社團 財團的操縱
我說盡量 是因為不可能完全排除

但是最重要的是 社會一定要提供很多很多的權利伸張管道 越多越好
一條路不夠力  我還有其他路走
文章结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0-2-1 02:59:51 | 只看该作者
這有點誤解
效率的達成 可說是對每個人的權利要求獲得了均衡
越均衡 越有共識 越團結在這個社會下 就會越有效率

民主只是提供出大家能伸張權利的協商平台
使平衡每個人的要求的速度快一點
而且比較不會蓋住問題 比方說

像現在土地流轉 大部分是學者 記者在作討論 其實難窺全貌
如果農民有自己組成的團體 直接在國會和"都市資本家"角力 比較能心服口服 了解實際問題
文章结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0-2-1 02:59:46 | 只看该作者
民主就应该是权利的伸张与互相妥协 但是否有这种可能 民主被绑架 形成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欺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0-2-1 02:59:42 | 只看该作者
對了 民主的要求 只能從自己的土壤裡長出來
只能因為你知道 你發現有一些你應該有的權利無處伸張
於是你要求有一個平台 可以和別人交換了解雙方的權利 達成妥協

你要的權利 你碰到的問題 只有你最清楚


所以我從不主動向大陸朋友解釋 民主是什麼
文章结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0-2-1 02:59:38 | 只看该作者
您说得对 民主不是一步登天的 在您看来 可否有一种体制可以兼顾民主与效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0-2-1 02:59:33 | 只看该作者
沒有一步登天的事

在權利結構上 民主是一個平台 讓各種對自己權利的要求拿出來討論(也可以說是漫天要價)
這就是你所看到的台灣"亂象"
可是對我這種身處其中的人來說 我有了地方可以伸張自己的權利
經由民主這一平台 也許是議會 遊行 言論自由 社團活動
我告訴別人我要什麼 我也慢慢清楚別人要什麼

這是一個過程
文章结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0-2-1 02:59:29 | 只看该作者
我现在有一个疑惑 我对大陆的一些制度不满 感觉权利太集中而没有约束 但我对台湾的一些制度也不大满意 感觉效率低下 没有政治家只有政治明星 我想找到一种介于集权于低效民主之间的途径 却又不知道该怎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0-2-1 02:59:21 | 只看该作者
相互學習 對了 察覺到最近孫立平的文章"社會動盪" 很可能激盪在很多學友心中 看的出來
文章结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2-1 02:59:16 | 只看该作者
确实 天益是一个有开放的论坛 我也经常在上面发言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2-1 02:59:12 | 只看该作者
哎呀糟糕 你可能看到有時我也在天益捉弄人 見笑了 說到天益 對我最大衝擊是認識到大陸之臥虎藏龍 另外在交流上 天益的學友來自天南地北 也有"海龜" 甚至旅居國外 很容易真實地交換比對大陸 台灣 海外所見和想法
文章结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4 06:13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