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评社台北3月3日电/政论家南方朔今天在中国时报发表文章说,在去年大选之后,我就已指出,由于过去陈水扁用“国民党有人才不给我用”来为自己的治国无能找理由,因而产生了人们“国民党有人才”的假象认知,其实国民党自从老一辈技术菁英凋零后,它早就已人才断层两个世代。
能够看到问题而有见识的人物,在国民党内早已有如凤毛麟角!这也是台湾的“话语权”早已不在国民党这一边的原因。
而在经济问题,特别是两岸问题上,最堪做为代表,过去九个月,马政府对两岸经济可有任何远见与策略?当然没有,它只是一相情愿的乱开支票,开支票前也不和对方对话沟通,而认定了对方有帮忙兑现的义务,“陆客观光”如是,“大三通”如是,其他如“开放陆生”、“澎湖博弈”、“开放陆资”等莫不如是,而目前闹成一片的CECA、ECFA当然亦如是。
文章说,这种开支票要别人帮忙兑现的做法,开始时对诸如比较技术性而影响面也较小的“陆客观光”等问题,或许没有阻碍,反而能够提前;但对CECA、ECFA这种影响面极大的课题,这张支票还会兑现吗?稍加分析与研判,它被兑现的可能性极低!
最近这段期间,台湾对外没有任何沟通对话,就丢出了CECA这张连内容都没有的支票,而且闹哄哄成了天大地大的茶壶风暴。而这场茶壶风暴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让人们看透了各种立场人物那种自以为是的一相情愿:有人一相情愿的认为靠着CECA就可以畅通无阻的进入东协,而不知东协早已是个相当团结的整体,否则中日韩也就不必那么辛苦的经过多年冗长集体谈判才形成“东协加一”和“东协加三”了。有人自己提不出正面答案而望文生义,连CECA都会想成是CEPA。
种种一相情愿,最后换汤不换药,只换了个帽子叫ECFA,而那种一相情愿反而更重了:马英九说对台湾不利的不开放;海基会副董事长高孔廉说若是要“一中”、“谈不成就算了”;而“国贸局长”黄志鹏则表示,将来只谈对台湾出口有利的项目,谈的原则是:“得到多,给得少”,这种一相情愿只想“得”的开支票态度,说的人在内部可以闪避掉反对派的攻击,但谁会像以前那样帮它兑现?
台湾内部为了CECA和ECFA而闹得口水满天,而就在同时,我们则看到了一些重大而策略性结构性的变化:
--最近在观念上,大陆已将台商视为它内部的“本土产业”而大举纾困,第一批包括十五家大企业,如南亚塑胶、捷安特、苏州和舰等已获台币一七三亿贷款;未来三年将对台商提供高达六千五百亿台币的贷款融资;至于台商中小企业部分,则将以地方财政支援,详情仍在研究。
--大陆对台海两岸早已展开策略部署。在海面部分(即以福建为中心而后延伸到浙江、江苏),已将石化上中下游信息电子、机械设备等列为重点,泉州的“台湾石化专区”已在推动,福建省政府的融资也可能高达千亿人民币。这意味着新一波台商西进已在启动,这一波西进的利基之一即是在替“东协加一”和“东协加三”预作准备。
大陆的这些部署,其他方面仍多,在此不能一一举述,它所显示的是尽管台湾在闹茶壶风暴,大陆当局已有了它本身的策略部署,它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也就不必再多说了,大陆方面现在已学会了不在台湾问题上讲难听的话,它只是做它自己的事情。
因此,由CECA到ECFA,不论帽子是什么,台湾要简单的透过“双边”协议即得到“多边”的利益,这是不可思议的一相情愿,北京不会有兴趣,东协也不可能有兴趣。东协秘书长苏林表示,东协会员国都只接受“一个中国”政策,两岸必须自己达成某种相处之道,而后东协始可能与两边合作交往。他所说的其实乃是多年以来“博鳌论坛”以及历次东协峰会早已达成的共识,它没有太大模糊的空间。
因此,以为凭一相情愿开支票,别人就要帮忙兑现;以为一纸双边协议,不付出任何东西就可得到一切好处,这不是欺人就是自欺。这种支票已愈来愈不可能。台湾真正重要的,或许就是东协秘书长苏林所提,去找出两岸自己的相处之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