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励马英九政治前行
鼓励马英九政治前行
作者:肖永国
自2008年5月20日马英九代表中国国民党行使中国在台湾的政权以来,两岸关系发展取得重大历史进展的同时,基于马英九所处的特殊政治和社会环境、马英九的政治认知和理念及马英九选配的执政团队,两岸民众更要看到马英九执政台湾说必须面对的诸多风险、困难和问题,以及两岸关系的发展过程中的政治隐忧。之所以会造成这些不利因素,除了国际环境的影响之外,更多的其实是台湾政治和社会的现实与马英九及其执政团队共同造成的。
马英九是“人”而不是“神”就意味着马英九有执政误区,在面对执政困境和问题时,常常会感到执政能力的有限及执政资源的匮乏,免不了会因贻误台湾的发展机遇而造成执政失误等等。这也是天下的国家或地区的治理者,都会面临的执政问题。这些执政问题既不是始于马英九,当然也不会在马英九执政时期终结。但是,做为由2300万台湾地区的民众票选出来的台湾最高政治领导人,马英九理应在实践中学习、反思、自省和成长。
做为台湾地区最高政治领导人,会有两种政治前行的方式:或是象“钟摆”一样左右摇摆,或是象“秒钟”一样一步步前行不止。台湾最高政治领导人无论选择哪一种方式,只要始终抱有一颗廉洁自律、执政为民的平常心,都会度过四年或八年的任期。坐在台湾地区最高政治领导人的位置上,唯一的好处是能体会到时光如电的瞬息,当然其唯一的害处也是能蹉跎有限的权力时光。这既是“无知者”的幸福时光,也是“有志者”的峥嵘岁月。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的价值,并不是取决于其“位置”的本身,而是取决于当选者的“政治赋予”。所以,越是在马英九政治迷茫或不知所措的时候,越是需要或呼唤外界或马英九执政团队给予这位台湾最高政治领导人的“政治赋予”,这是对马英九最大的政治鼓励。马英九的2009年,就需要这样的一个时刻。
如果说李登辉、陈水扁之流是在做撕裂两岸中国的政治联系、持续切割中国、制造意识形态挂帅的政治和族群内斗的话,马英九必须要承担起“拨乱反正”、“重整朝纲”的历史责任。这对于马英九或其他任何一位台湾政治领导人而言,都不可能是一件轻松的执政任务。因为马英九所面对的是其前任近20年的“执政折腾”的结局:国际折腾小了,周边折腾掉了,两岸折腾恼了,政治折腾倒了,社会折腾乱了,经济折腾坏了,民心折腾散了。再加之马英九初次执政,不得不面对台湾的内忧外患。所以,治理台湾必须讲求战略和策略,更需要注重战术。
之所以要注重“战略”就是台湾治理不可能立竿见影,只能循序渐进、“抓纲务本”。何谓台湾的“纲本”?非“台湾经济”和“台湾民生”莫属。这需要分阶段的处理好台湾的治理问题。这就是策略问题。具体地说,可以把治理台湾分为三个阶段:
1、 2008年至2011年要发展台湾经济和促进台湾民生;
2、 2011年至2013年要促进台湾社会安定和化解社会族群对立;
3、 2013年至2016年要优化台湾政治生态和促进台湾政治互动;
这三个阶段是依次递进的关系。本文重点探讨马英九第一阶段的执政工作。
充分考虑到台湾的政治和社会实际,及台湾民众对马英九政府的民意支持,以“工商业群体”、“社会弱势群体”及“社区生活群体”的发展为执政指针,让台湾民众把时间和精力转移到“发展台湾经济”和“改善民众生活”的基本面,这才是马英九第一任期执政成败的关键。同时,这也是瓦解政治反对势力、稳定两岸民心、巩固台湾民意和充实台湾实力的根本所在。所以,“发展台湾经济”和“改善民众生活”才是治理台湾的“纲本”。任何其他方面的台湾治理层面,也都是以此为基础予以实现和发展的。
为更好的实现“发展台湾经济”和“改善民众生活”,需要做好三方面的执政工作:
一、创造适宜的台湾发展的外部环境;
“发展台湾经济和民生”就要做好“国际关系”、“两岸周边”、“两岸关系”的环境准备,制定适宜的台湾相关政策,使之积极服从和服务于“发展台湾经济和民生”的执政中心。在环境准备方面,居于核心地位是“两岸关系”。
1、积极处理“两岸关系”;
在“两岸关系”的处理上,以两岸沟通、交流和交往为根本,维持积极的“两岸现状”为方向,实现循序渐进地发展两岸关系、始终保持两岸积极的发展态势为目标。
2、妥善处理“国际关系”;
在“国际关系”方面,以稳定“台湾邦交国”和深化国际经济联系为基础,把两岸“外交休兵”和“国际合作”为“外交”方向,共同维护民族、国家和民众的切身利益为政治目标。
3、认真处理“两岸周边”;
在“两岸周边”方面,以两岸共同维护民族和国家的根本核心利益的基础上,拓展两岸周边经济权益,发展台湾“睦邻友好”的关系。
二、制定稳妥的稳定台湾内部的治理方针;
在创造发展台湾适宜的外部环境的同时,要着力抓好台湾内部的政治和社会稳定。台湾内部的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实质是“恢复宪政制度”、“强化法律权威”、“注重舆论引导”、“提高执政能力”。“混乱”只会有利于“浑水摸鱼”的“非奸即盗”的政治人物或在野党,对台湾执政党及执政当局有百害而无一益。
所以,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保持台湾政治和社会稳定要比促进台湾政治和社会发展、创建和谐的台湾政治和社会关系重要的多,也现实的多。不仅外部环境要服从和服务于发展台湾经济和民生,台湾岛内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更应该以突出宪政体制、遵守法律制度和贯彻社会规范的方式创造有利于发展台湾经济和民生的基础环境和条件。
三、制定、落实和评估好各项台湾发展规划;
第一任期最重要的内部治理就是需要“一个适宜的发展规划”、“一批有执行能力的行政团队”、“一套目标责任管理体系”。这三个方面,表面上都是台湾最高政治领导人的政治权力,其实都离不开“和谐的两岸关系”、“泛蓝政治力量的支持”、“开放、精干高效的智囊队伍”及“有力的监督管理机制”。
长期以来,基于马英九特殊的政治认知和政治判断,有两个核心问题处理的不好:一个是“两岸政治互信”,另一个就是“泛蓝政党支持”。进一步也可以说是马英九的政治基础不符合当前的两岸环境和条件,或者说马英九的“政治敌我关系”处理的不好。尽管不是所有的东西都适合在台面上评断,但是这两大核心的部分内容是可以公开探讨的。
(一)“两岸政治互信”可以发挥的作用;
中国大陆的政治和社会体制固然在马英九看来具有这样或那样的政治评价,但是也必须看到中国大陆的政治和社会体制是历史形成并得到人民支持和尊重的,我们姑且不谈该体制未来的改革和发展问题,从现实的角度上说,建立两岸政治互信有利于发挥中国大陆政治和社会体制对台湾的帮助。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台湾平稳执政,创造两岸和平发展的环境;
2、有利于台湾获得中国大陆经济支持;
3、有利于联合维护主权、领土和其他权益;
4、有利于拓展台湾国际空间及维护台湾国际权益;
5、有利于两岸经贸文化关系的发展;
对于马英九的政治顾虑,两岸还是在直接、善意地沟通、交流和交往的过程中,两岸共同面对和解决的比较好。两岸当前的领导人,不存在历史恩怨,又没有政治积怨,即便存在一些过往言论,只要本着“直接”和“善意”的态度和方式,没有什么是不能解决的。对于中国大陆而言,仅仅是希望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两岸关系不断发展。中国大陆最大的顾忌是担忧“两岸政治对立”演变为“两岸主权和领土冲突”。只要两岸关系处于积极的发展态势,至于什么时候统一,中国大陆更多的是希望“排除干扰”和“顺其自然”。只要台湾是中国人在中国的领土上治理,并能得到台湾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就是中国大陆最大的希望。至于选择什么样的治理方式、治理体制等等,只要台湾民众愿意,中国大陆没有干涉的必要。
(二)“泛蓝政治支持”主要的政治职能;
台湾之所以出现“泛蓝”,是中国国民党历史上发生的多次政治***导致的。所以,在获得“泛蓝”政治力量支持的前提下,带领“泛蓝”政治势力,团结其他维护和发展民族和国家利益的政治力量,在顺应和服务台湾人民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共同巩固政权、发展民生、优化政治生态、实现连续执政等,都是台湾最高政治领导人应尽的政治义务。其中,在台湾岛内,“泛蓝”政治力量应该成为马英九执政当局最坚实的政治基础。没有泛蓝的政治支持,必然遭受其他政治党派的攻击,甚至瓦解。这样的历史教训不能说不深刻。
“泛蓝”政治力量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促进两岸政治联系;
2、 密切与基层民众的政治关系;
3、 汇集台湾民众生存和发展需要;
4、 监督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
5、 激活基层党务和社会服务组织;
6、 深化服务台湾民众的社会深度;
7、 培养、选拔和推荐优秀的各种人才;
如果单纯的把“泛蓝”当做是只承担竞选职能的政治盟友,而不能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方面发挥其政治、经济和社会等综合职能和作用,必然会为现在和未来的执政埋下祸患。就如同中国的汉字一样,“一个中心”去思考或做事即为“忠”,“忠诚”的“忠”;“两个中心”去思考和做事,表面上看似乎是一样的,但是实际上却是个“患”,“祸患”的“患”。之所以会由“忠心”变为“祸患”,只有一条,那就是多了一个“私心杂念”。而为什么会有“私心杂念”呢?只有一个政治原因:“善善恶恶者亡”的道理。
当前台湾百废待兴,只会“愁”没有“适才”“适用”的人才,怎么会拒绝人才呢?所以,对于“泛蓝”各种人才争着做事情的本身是好事,问题是要有“需求”、“责任”、“目标”和“监督”的约束。只要能满足和实现这四个条件的任何“泛蓝”人才,都应该积极运用。即,只要各种“泛蓝”人才能够根据党的需要、政治的需要、政府的需要或经济的需要、社会的需要等,具备完成“目标”的能力和达到愿意接受“监督”的条件,都应该积极发挥或创造条件促进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信以上几个方面,只要马英九执政当局在第一任期内能抓好这些工作,其他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既是马英九执政的当务之急,也是马英九执政当局的长远之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