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笔记连载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0-1-9 20:44: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笔记连载一

考试必备真正护眼灯夜读郎平板阅读灯NR300出口日韩顶级版
69.0元

一,历年真题分析
  2001年 西部大开发(理论依据,客观依据,意义,相互关系)
  2002年 贫富差距(客观依据,相互关系,政策措施)
  2003年 宏观调空(材料分析,政策措施,必要性)
  2004年 三农问题(材料分析,政策措施,重要性)
  2005年 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就业失业问题
  可持续发展
  特点:1)都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现实问题 2)考察次热点,不考最热点
  今年涉及的最热点问题:和谐社会(可出2道题) 社会分配公平问题,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社会矛盾问题
国际关系论坛欢迎您
  今年涉及的次热点问题:理论上-------1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2科学发展观 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实践上------1分配问题 2能源资源压力大,经济过热 3新世纪下,人民内部矛盾
  分析题得分点:1材料分析 2理论依据 3客观依据 4政策措施 5重要意义 6相互关系
  第一章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本章2006年考试大纲没有新变化。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三大成果)★★★(多选)
  中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先后进行过两次革命:一次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已经完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一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革命,就是通过改革开放,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
  在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我们党把它称之为毛**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之为邓小平理论。
  (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的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并对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作了初步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提出了关于这条正确道路的主要理论观点。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单选)。(1999年理科第9题,单选题)
  党的十二大之后的五年,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逐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视野。
  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单选),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理论观点作了科学概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并肯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过程中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以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和同年3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邓小平1992年的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单选),主要内容有★★★(多选)(1998年文科第15题,多选):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理论;“三个有利于”的改革判断标准;“发展是硬道理”的论断;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防左反右,主要是防左等。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命题★★(单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从九个主要方面作了更为全面的阐述,并提出要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把这一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十四大以来,以江**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从多方面进一步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进一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单选)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直接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并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四大依据)★★(多选)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依据。邓小平理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思想的基本原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实践经验和新的时代要求,用新的思想观点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思想继承和发展的成果。
  第二,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依据。邓小平精辟地分析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形势,为我们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第三,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邓小平理论是对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
  第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邓小平理论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鲜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结果。
  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一)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阅读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2001年文科第24题,多选题):
  第一,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思想的精髓,把继承与发展、坚持与创新结合起来,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研究新情况,提出新理论,解决新问题,不断开拓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从而极大地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活力,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精神。
  第二,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第三,邓小平理论对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了深入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这是邓小平理论鲜明的时代特征。
  第四,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并指导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总之,上述“新境界”、“新水平”、“新判断”、“新体系”这四个“新”,充分表明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二)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思想的继承、坚持和发展、创新
  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绝对不能丢,丢了就会丧失根本,就会走到邪路上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思想又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尽管创立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时代课题,但从本质上看,它们是一脉相承的。
  ★★★(多选)首先,它们的思想基础是一致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其次,它们的基本立场是一致的。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毛**、邓小平,都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具有完全相同的价值取向。
  再次,它们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和发展着的实践相结合,具有完全相同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0-1-9 20:44:4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真是好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发表于 2010-1-9 20:44:32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本章2006年考试大纲未作变动。
  本章要掌握一个3星级的分析题: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执政为民,结合分配问题加以说明。 ★★★(分析)
  答:在三个代表思想中,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不断提高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改革和建设才能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才能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关注分配问题,一方面鼓励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适当拉开差距,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党中央一再强调要把收入差距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在不影响效率的前提下,更多得解决社会公平问题。调整过高收入,保障提高低水平,扩大中等收入,使全体人民特别是困难群众共享经济繁荣成果,从而表明贯彻三个代表本质在执政为民。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当代世界的新变化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阅读知识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今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发生了以下变化:
  第一,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在曲折中前进。
  第二,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
  第三,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现在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对策,力争在国际竞争中抢占有利位置。
  第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严重冲击着我国的思想文化阵地,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能造成消极影响。
  (二)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把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
  党成立以来国内外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
  (三)国情与党情的新变化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1当代中国国情的新变化
  第一,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但是,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第二,我国社会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以至社会阶层日益多元多样化,异质多样化。
  第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入世界文明主流,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了深刻影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代中国发展新变化进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我们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2党的新变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经过80多年的发展,我们的党员队伍,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活力,也提出了新挑战。
  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三个代表”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多选)
  “中国***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001年文科第28题,理科同,多选题)这是江**2001年在庆祝中国***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个代表”中的每个“代表”,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要求,但它们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是辩证统一的。
  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化,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凝聚力,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化发展、实现自身本质力量的重要手段;只有不断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发展先进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不断提高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改革和建设才能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才能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
  (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执政为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但提出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而且指明了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途径。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三大根本要求:
  第一,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与时俱进。(2003年第14题,单选题;2004年第10题,单选题)因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随着实践不断发展,正确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真正做到“三个代表”。
  ★★★(多选)第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先进性是一个从根本上关系着党的性质和历史地位的问题;党的阶级性是先进性的基础,先进性是阶级性的灵魂;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经济、文化、政治三个方面科学地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实质和内涵,为我们党保持先进性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第三,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执政为民。执政为民是我们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和必然条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时代课题,但都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坚持大致相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思想体系。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思想、邓小平理论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考察当今实际得出的科学结论。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思想、邓小平理论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为实践所检验,随实践而发展,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又具有新的时代内容;既一脉相承,又别开生面,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格。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思想、邓小平理论都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公开申明,自己是工人阶级的精神武器,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利益的理论和学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它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思想、邓小平理论具有完全相同的价值取向。
  最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毛**思想、邓小平理论都坚持以通过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都坚持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核心价值和最高命题,都坚持完全相同的基本原理和最终目标。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多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具有的基本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论述,但是,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相联系,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新的理论概括。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根据实际制定和实施推动我们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养分,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
  第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
  总之,上述“新的理论概括”、“新的理论基础”、“新的理论要求”、“新的理论视野”充分表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理论指南(阅读知识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明了党的建设总目标。江**指出:在世界风云变幻的条件下,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中,“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总目标的提出,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使我们党更好地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指明了方向。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致力于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对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国***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江**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第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衡量我们党执政治国兴衰成败的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是否符合、能否真正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执政治国兴衰成败的标准。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阅读知识点)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揭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只有坚持“三个代表”,才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只有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使我们党真正成为坚持“三个代表”的先进政党。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从物质基础、文化支撑和社会基础方面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基本途径,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只有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强大的文化支撑和广泛的群众支持才能够实现,确立了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
  (五)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阅读知识点)
  江**多次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2004年第11题,单选题)。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的高度概括。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我们党的立党之本,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总结中国***80多年的历史经验,党的历史使命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当好“三个代表”。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就在于当好“三个代表”。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我们党的执政之基,进一步回答了党应该怎样执政的问题。先进生产力是执政的物质基础,先进文化是执政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人民群众是执政的群众基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说明了我们党执政的基础、执政的内容、执政的任务和执政的要求。只有坚持“三个代表”,当好“三个代表”,掌握好人民赋予的执政权力,我们才能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巩固执政基础,稳固执政地位。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我们党的力量之源,进一步回答了党怎样保持先进性和生命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问题。中国***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历史使命、历史地位、历史作用,始终是与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的。党的先进性从根本上就表现在“三个代表”上,党是否切实保持了先进性,也要以“三个代表”为标准来衡量。只要始终坚持“三个代表”,我们党的活力就不会枯竭,党就会永远生机勃发。
  总之,天下兴亡,国家盛衰,政党成败,关键在人心向背,人心向背决定天下兴亡。我们所谓的“本”、“源”、“基”都是指天下人心向背,即能否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戴和坚定认同。没有这一条,执政再久、权力再大、再集中,也会一朝遇事,顷刻瓦解;有了这一条,就是遇到再险恶的大风大浪,也会坚如磐石、稳如泰山,“胜似闲庭信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4 14:28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