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94|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80后大学毕业生多"蚁族":"我们是打不死的小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09-12-28 21:46: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蚁族”群体普遍扎根在城中村,那里房租低廉,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都聚集在此。

    “蚁族”生活:房租300元自己煮饭。“蚁族”收入微薄,生活能省则省。“城中村里的房子租金少,村子越往深处的越便宜”,住在大学城北亭村的师范类历史学毕业生王林就选择了这种地方,一人住着一间10来平方米的小单间,300元房租,吃饭都是自己打点。

    “蚁族”工作:收入刚能养活自己。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很多毕业生第一份工作都是先养活自己再谋发展。

    广商09届毕业生冰凌说,她的工作是在一个传媒公司广告部做数据统计,跟她所学的信息管理专业基本沾不上边。目前还在试用期,社保、医保由公司承担,她每个月工资只有1600元左右,“仅够养活自己,还来不及报答父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21:57:00 | 只看该作者
在就业压力下,国家也意识到了实现大学生就业分流的重要性。近几年,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比如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从2003年起,在毕业生中招募一批志愿者去西部乡镇一级服务,树立到西部去的导向;再如,以行政手段,通过“大学生村官计划”,鼓励大学毕业生去农村基层就业。

    但只要地区“剪刀差”、工农“剪刀差”依然存在,很多大学毕业生就会将去中西部、农村就业当作一个跳板,最终仍会回流到发达地区和城市。很多地方的大学生村官纷纷通过考公务员跳离农村,即是例证。

    这至少说明一个道理,要想让大学生在中西部地区或者农村安身立命,而不是临时就业,就必须提升中西部和农村的竞争力,通过制度保障和财政扶持来缩小“剪刀差”。对地区间的“剪刀差”而言,当前最重要的是要理顺利益分配和补偿机制。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分布着丰富的一次性资源,但为何经济难以发展上去?“西部大开发”计划实施至今已整整十年,如何真正让西部地区由人才流失地转为人才吸纳地,从而分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仍值得思考。而对于农村而言,则需要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上向其倾斜,清除影响农村自身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农业需要补贴,农村需要资金保障,但最重要的是以一个合理的制度结构,来赋予农村和城市一样享有公平的机会,享有创业的优惠待遇,从而让大学毕业生从内心觉得去农村就业不是低人一等,也不会感到未来没有保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21:56:36 | 只看该作者
大学毕业生宁愿“蜗居”于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甘当“蚁族”,也不愿去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就业,说起来似乎也是符合人才自然流动的市场选择。问题是,在这种选择背后,有一种“剪刀差”不容忽视:中西部地区和农村需要人才,却难以吸引大学毕业生。与之相对的是,过多的大学毕业生集中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造成劳动力的相对过剩。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面是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的就业“洼地”,另一面却是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就业“井喷”。

    这种就业“剪刀差”,其实源于另外两种“剪刀差”——地区间的“剪刀差”和工农“剪刀差”。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大学毕业生大量流向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工农间的“剪刀差”,则形成了两个局面:其一,几千万农民工涌向城市,与大学毕业生抢饭碗;其二,农村基本上处于一种就业真空地带,很难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

    理论上说,地区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人才向次发达地区流向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也才能更好地实现大学生就业的分流。同理,工农之间的“剪刀差”缩小乃至消失,农民留在当地就业、创业的机会就越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21:56:24 | 只看该作者
要想让大学生在中西部地区或农村安身立命,就必须提升中西部和农村的竞争力,通过制度保障和财政扶持来缩小地区间和工农间的“剪刀差”。

    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近期表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与此同时,一个新词“蚁族”时下正流行于各大媒体。所谓蚁族,就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它的出现,是和就业难相伴而生的。这些和蚂蚁有许多类似特点(弱小、群居)的“蚁族”主要聚居地点都是大城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21:53:25 | 只看该作者
业内观点

    “蚁族”“蜗居”抗风险能力差

    据记者了解,目前90%的人购房都得贷款,其中35%的人的月供占其总收入的60%。

    而来自京城各大房地产中介公司的数据显示,目前在京购房人群四成都是80后,他们并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却纷纷在工作几年之后由家里帮助支付首付,自己偿还巨额月供,挤破脑袋也要买房。

    心理专家杨子介绍,他们本身独立生活的能力差,很少有过挫折经历,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当他们遇到一些风险或紧急事件时,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如焦虑、强迫、恐惧等症状。

    美联物业的张大伟也认为,目前不断飙高的房价对年轻的80后产生了强烈的压迫心理,他们担心房价不断上涨,从而不顾自己的经济实力执意买房。

    目前一线城市已经出现了不容忽视的房地产泡沫,有钱的投资者大量进入。而处于弱势的“蚁族”参与其中后,一旦市场发生震荡,他们根本承受不了如此强大的经济压力。所以,他建议年轻购房者对买房一定要量力而行,阶梯消费,保持理性。

    名词解释

    蚁族:大学毕业后工资低微,只能像蚂蚁一样,群居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边缘地带。据称,他们的特点是高智、弱小、群居。

    蜗居:身背房贷的房奴。每月按揭超过收入的五成,买房后生活质量下降,放弃一切娱乐活动,不敢跳槽,精神压力巨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21:52:24 | 只看该作者
“蚁族”“蜗居”引发共鸣

    资深财经、地产评论家朱大鸣日前在博客上的一篇关于“蚁族”的文章,短短3天就被阅读7500余次,网友在后面的评论也达60条。朱大鸣认为,蚁族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记者在焦点房地产网的业主论坛里搜索“蜗居”一词,出现2800多条帖子,记者查看前10页,发现与楼市、购房者相关的占三成。而新浪乐居网的业主论坛上关于“蜗居”的帖子有81条,其中与楼市和购房者有关的占总数的四成。

    这两个名词也在被一些媒体频繁使用着,记者在百度搜索“蚁族”一词后发现,仅今年12月出现的相关新闻就已达14页。

    百度指数显示,与“蚁族”一词相关的网页达到641,000个,近半个月以来该词的民众关注度提高了375%,媒体关注度提高了141%。

    其中来自北京的关注为全国最高,主要以20到29岁之间,本科以上学历的IT职业人士为主,男女比例为七比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21:52:06 | 只看该作者
在各大房地产门户网站发现,“蚁族”与“蜗居”已经成为新的楼市流行词,被媒体以及各路专家采用。

    北京中关村以北的唐家岭以低廉的生活成本吸引了大量大学毕业生群居,随着这一现象被曝光,“蚁族”则成为在京打拼的外地生源毕业生的代名词。而随着同名电视剧的播出,负债累累的房奴也被形象地称为“蜗居”。

    幸运“蚁族”可“蜗居”

    林晓(化名)是2004年北京某名牌大学应届毕业生,她毕业时下定决心要留在北京,随后几年就和几个同学群租在学校附近。回首这几年,林晓觉得自己着实不容易,每天朝九晚五,挤地铁挤公交车。她说她就是这个城市里的蚂蚁,勤勤恳恳地工作但依然是弱势群体。

    付羽(化名)则是“蚁族”中幸运的一个,大学毕业工作两年后,家里出了一些钱作为买房的首付。他左看右看才找到一个小户型,但单价已经高达1.8万元/平米,贷款了100多万元,每月按揭就占了收入的一半以上。付羽说,自从买了房,他就省吃俭用,对工作无比上心,不敢轻易跳槽。

    刚刚大学毕业的北漂一族租住便宜的房屋或者多人群租一套房子,便成为“蚁族”,而过了几年,少数幸运的“蚁族”买房后,就升级为每月背负房贷重壳的“蜗居”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21:51:42 | 只看该作者
执著未来憧憬明天

    “蚁族”,一个孕育着希望的群体,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充满智慧,不畏艰难,乐观开朗,面对现实,敢于接受挑战,怀揣梦想,有着质朴的信念,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期待,尤其相信通过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绝少抱怨。他们知道,大学校门已走出,而社会的大门还没有完全敞开,这是一个艰难的过渡,也是一个必然阶段。不少“蚁族”表示,从表面看我们很苦,其实那是打拼的过程,人生的经历本就包括艰难和辛酸,条件差正应该是艰苦奋斗的起点。

    目前,学者廉思撰写的有关“蚁族”的研究报告得到了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蚁族”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北京市相关部门已经开始着手为该群体立法,并已经开始了初步的调研工作,“蚁族”困境有望得到较好的解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21:51:12 | 只看该作者
“蚁族”现象引起关注

    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连年大规模扩招,大学教育发展过快;“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外地一套房”的就业观念;再加上我国社会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大城市就业。毕竟,大城市的机会更多,发展空间也更大。他们怀揣梦想前来“寻梦”,追求群体认同聚居一起。放弃河北石家庄国企文职工作的小秦就是这样一个“为了兴趣,为了理想”的追梦者。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据统计,北京的大学毕业生聚居村中,超过85%的人为外地户口,仅15%的人是北京本地户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表示,主要问题还是户籍制度,现行户籍制度已经滞后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看到大学毕业生所遭遇的困境,微软中国终身荣誉总裁、新华都集团总裁兼CEO唐骏呼吁,高校和有关教育部门在就业问题上不能只关注数字,更应该看到数字下面毕业生真实的生存状况和他们渴望教育体制改变的无力挣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21:50:53 | 只看该作者
“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被称为继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出现在中国的又一群体。之所以把这个群体形象地称为“蚁族”,是因为该群体和蚂蚁有诸多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据统计,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万“蚁族”。上海、广州、西安、重庆等各大城市都有大量“蚁族”,在全国有上百万的规模。北大博士后、青年学者廉思认为,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加深,以及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就业结构等一系列的调整,“蚁族”现象将长期存在,可能还有扩大的趋势。
    生活之下生存为上

    “蚁族”多从事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和餐饮服务等低层次、临时性的工作,绝大多数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有的甚至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收入低且不稳定。大城市的城乡结合部或者城中村,低廉的房租、较低的生活成本以及较为便捷的交通吸引了“蚁族”聚居,称为“蚁域”。北京唐家岭就是著名的蚁域之一。

    唐家岭,促狭的街道、逼仄的居住空间、嘈杂、肮脏的环境,小餐馆、小发廊、小诊所、小网吧和通常是无照经营的低档娱乐场所……是“蚁族”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

    今年6月从河北过来的张永刚和两个同学合租住在唐家岭。13平方米,一张双人床、一个地铺、一个小衣柜、两个电脑桌、一个洗手池、3个人,小屋子满满当当。张永刚说:“一个月房租400元,冬天再加100元的取暖费,都是3人平摊,每人每月还得交10元水费,其实就是保护费,上次有个同学过来玩就被强行收了10元钱。”

    “我们仨在软件公司,前两天刚签了合同,每月无责底薪1500元,外加200元补助。”张永刚说,“还好公司给交三险。隔壁卖保险的王哥是责任底薪加提成,其他什么都没有。说到生活,一般都是自己做着吃,省钱。也就能养活自己,还没能力报答父母。”

    永刚有些无奈地感慨:“上下班最痛苦的就是挤公交,经常挤得公交车门都关不上。经常免费加班,不愿意干就走人,很多人争着干,公司根本不愁招不到人。”而略有起色的工作又让他们充满了期待,“慢慢混吧,情况稍好点我们就去租个居室房。”永刚的同学憧憬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21:48:16 | 只看该作者
专家说法:反映高等教育去精英化

    岳经纶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

    “蚁族”的出现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去精英化”有关,大学生由优势群体转为相对弱势群体。近年来,大学生毕业期待薪酬停滞不前,甚至有下降趋势,便是对此的反映。

    此外,就业市场、房屋市场也对大学生造成颇大压力。与更早前的大学生不同,现在的大学生难以享受福利分房,要买房的话,毕业生微薄的工资杯水车薪,这也使“蚁族”们只能在城中村等居住条件差的地方居住。

    “蚁族”的出现也证明“80后”向上流动的机会相对要少,渠道也没那么顺畅,尽管“蚁族”不至于沦为最底层,但在社会地位上却处于“要上不上,要下不下”的尴尬境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0 12:16 , Processed in 0.25000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