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期以来争议不断、备受关注的大学排行榜近日又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12月9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对外发布《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报告中列出的《7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绩效评价结果与排序》对7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进行了排名。尽管这份报告纯属科研结果,但由于中央教科所是教育部直属国家级综合性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因此这份大学排行榜在人们眼中具有一定的官方色彩和权威性,而其中一些与人们意料之中完全不同的排名和排名中引入的以绩效进行评价的理念,引人关注。
清华列榜首一些名校落后
在《7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绩效评价结果与排序》中,除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部分名校排名符合大家对其通常的认识外,不少高校在排行榜中的位次让人惊讶。在前十名中,清华、北大位居第一、第二位,东北大学位居第三,中国人民大学位居第四,名气相对不大的电子科技大学闯进前五。紧随其后的是复旦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南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科技大学。
而一些人们通常认为排名会非常靠前的名校,这次排名却在20名之后,甚至更为落后。如武汉大学排名第22位、南京大学排名第24位、上海交通大学排名第31位、北京师范大学排名第33位、吉林大学排名第37位、南开大学排名第53位。
近半数高校“高耗低产”
《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是根据“投入产出理论”,从高校资源利用效益方面对高校进行评价后形成的一份科研报告。
为了使绩效评价思想和方法不停留于描述层次,这项研究以2006年、2007年、2008年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汇编》为数据来源,并以12项投入指标和13项产出指标为依据,对7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2006-2008三年的投入与产出进行绩效评价。
其中,投入的评价指标为:校本部教职工总数、博士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副高以上比例、研究与发展全时人员数、科研经费总额、教育经费总额、其他经费拨款、本年度完成基建投资总额、实验室(实习场所)面积、图书册数、图书馆面积、教室面积。其中,教育、科研经费总额为教育、科研经费拨款与教育、科研事业收入之和。
产出的评价指标则为:当量在校生数、当量学历在校留学生数、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国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国际学术会议提交论文数、出版专著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特等奖数、国家三大科技奖一等奖数、国家三大科技奖二等奖数、省部级科学研究与发展成果奖数、国家级项目验收数、技术转让当年实际收入金额、专利出售当年实际收入金额。
经过一系列的测算和验证,最终得出每个学校的3年整体绩效得分,这些数据显示;72所部属高校中,有近半数高校过去3年“投入多,产出少”,显得“高耗低产”;另有29所高校“产出高于投入”;还有7所高校投入和产出的排名一致,“投入产出相当”。
中部高校绩效最低
报告显示,影响高校绩效的主因是资源有效利用。报告解释说,在对高校进行绩效评价后发现:投入-产出与绩效之间形成了两大类六种组合,第一类是“高绩效”,主要原因是资源的充分利用,表现为三种组合:高投入-高产出、低投入-高产出、低投入-低产出;第二类是“低绩效”,主要原因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也表现为三种组合关系:高投入-高产出、高投入-低产出、低投入-低产出。
1而对照《7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绩效评价结果与排序》发现,正是这种组合关系最终形成了让人们觉得惊讶的最终排名次序。比如东北大学位列第3,是因为其在投入得分中虽仅列38名,但在产出得分中却位列第16名,而浙江大学在投入、产出得分中都位列第3名,但最终在榜上排名第9。华中农业大学投入得分列第53名,产出得分位列第38名,但在榜上位列第11名,远远高于投入第10名、产出第8名的武汉大学。
对这种绩效的高低与投入-产出的高低不相对应,报告解释说,绩效偏高的高校不一定投入就偏高,即使投入和产出都偏高的高校也会出现绩效偏低现象。可见,影响高校绩效的主要因素是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报告还显示,高校绩效呈现出地区差异,东部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东部地区高校的投入得分、产出得分和绩效得分都高于西部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高校的投入综合得分低于中部地区,其产出综合得分却与中部地区高校差异不大,可谓绩效偏高。
将为政府拨款提供依据
可以说,高校评价对高校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对高校进行评价或排行是促进高校发展的一种手段,各国都在广泛采用。
值得关注的是,国内外目前通用的评价与排行大都是以高校投入或产出的绝对产量为标准进行的绝对评价,即绝对产量越多,评价越高。而《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却是依据产出与投入之比对高校进行相对评价。
对此,报告表示,绝对评价的缺陷是非常明显的,它难以反映高校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效益变化,也不能体现高校资源利用状况,且有失公平。例如,在绝对评价中,那些因历史、政策、时间等客观要素形成的高校资源积累会在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这样的偏向,绝对评价把获得发展资源极不相同的高校放置在相同的绝对产量标准上进行评价,使那些获得资源较少的高校即使努力也无法以绝对产量的大幅提升获得较高评价,其结果导致在评价和获得资源上强校愈强,弱校愈弱,损害了高校的办学积极性,也使绝对评价低的学校很难获得国家资源的有力配置,将陷入更为艰难的办学境地,同时还会强化一些高校的“利益聚集”,使绝对评价高的学校更容易聚集和壮大利益群体,并借此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社会资源,影响高校公平竞争发展。
报告表示,高校绩效评价并非是替代现有的绝对评价,但却是很有益的补充和丰富。一方面,绩效评价可以丰富高校评价内容和方式,对合理配置高校资源有重大意义,另一方面,绩效评价将为政府实施绩效拨款提供依据,同时,其所反映出的高校资源利用情况,也为高校调整与配置办学资源提供参考。
对于《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一些专业人士认为,以绩效进行排名,可以让人们以新的视角来观察大学的办学之路,对高校不能再只给投入不看效益了。但也有人认为,大学毕竟不是企业,不能简单地套用企业绩效的模式,况且各个院校的历史、特色等并不完全相同。
(本报北京12月10日电)
链 接
7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绩效评价排序
1清华大学
2北京大学
3东北大学
4中国人民大学
5电子科技大学
6复旦大学
7北京语言大学
8中南大学9浙江大学
10北京科技大学
11华中农业大学
12山东大学
13天津大学
14中国矿业大学
15东华大学
16华东理工大学
17南京农业大学
18合肥工业大学
19西安交通大学
20华中科技大学
21河海大学
22武汉大学
23中国农业大学
24南京大学
25重庆大学
26四川大学
27兰州大学
28北京交通大学
29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30湖南大学
31上海交通大学
32北京邮电大学
33北京师范大学
34西南交通大学
35大连理工大学
36同济大学
37吉林大学
38中山大学
39北京化工大学
40东南大学
41中国地质大学
42北京中医药大学
43上海外国语大学
44武汉理工大学
45华南理工大学
46华中师范大学
47长安大学
48中国海洋大学
49江南大学
50西南大学
51东北林业大学
52中国石油大学
53南开大学
54北京外国语大学
55厦门大学
56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57中国药科大学
58东北师范大学
59华东师范大学
6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61陕西师范大学
62西南财经大学
63上海财经大学
64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65华北电力大学
66中国政法大学
67中国传媒大学
68北京林业大学
69中央财经大学(考虑到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独特的办学定位和学科特色,本次绩效评价暂不将其结果列入排序之中。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虽都是分为两个校区的大学,但由于在一些指标上的数据难以分离,只能将6校合为3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