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15|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全球将进入相对大国时代 金砖四国创造多极世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08-3-10 22:08: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外交笔会 王嵎生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世界已经到了“大国合唱”时期?

    2008年伊始FaGuo、英国和印度领导人先后发表重要讲话,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首先,FaGuo总统萨科齐1月18日在外交招待会上说,现在的世界已不再是十几年前的“单极世界”,“超级大国”一词已不那么响亮了,世界将进入“相对大国时代”。“金砖四国”已为新的“大国合唱”和“多极世界”创造了条件。

    紧接着,英国首相布朗在访问印度时发表了据说是反映了英国现任政权世界观的“外交基调演说”,强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G8峰会之类的机构“必须反映出印度和亚洲的崛起”,印度和中国应该成为G8的正式成员。

    与此同时,印度总理辛格在同布朗举行的联合记者招待会上也十分自信地声称,今后“任何一个国际机构如果还要把印度和中国这样的国家排除在外,就会让人们对其处理问题的能力产生怀疑”。

    类似的话,国际上很多专家学者都说过。但三个重要国家领导人几乎在同一时期都这么说,实在不同凡响,牵动了很多大国和它们智囊人物的神经。

    近来,与上述观点相反的声音也在响起,一家杂志的评论指出,由于美国无力维持“单极秩序”,世界将失去一个“权威的调停者”,进入不稳定的“无极化”时代。这样的“无极世界”将是“危机四伏”的世界,比美国“单极支配”“更加危险”。还有些学者发表专论,从不同角度论述“唱衰美国”不可能实现,强调美国“自我调节力量很强”,二战以来多次的“唱衰美国”全都落空了;新一轮的“唱衰”也是一种“幻想”。几年前美国和英国就有一些知名人士发表文章,认为“美国霸权主义的终结”将意味着一个“无极世界”,一个“四分五裂的世界”,最终将“意味着无政府主义的新的黑暗时代”。这些文章还告诫“等待美国衰落的人们”,一个没有“美国责任”和“美国不占主导地位的世界”,将是一个“群龙无首的世界,一个问题不断恶化的世界”。这个时代将“更加危险和动荡”,“比美国独霸的后冷战时代威胁更大”。总之,似乎没有美国的主导,天都要塌下来了。

    笔者认为,持这些言论的人没有真正弄清楚国际形势新的发展和变化,忽略了时代的变迁。

    近十几年来,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与G8对话的发展中五大国的迅速兴起,以及俄罗斯闪电般的复兴,已是不争的事实。2007年,新兴国家在全球经济所占比重已上升到将近一半。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外汇储备迅速增加,目前已占世界外汇储备的3/4。新兴经济体的“金融之都”特别是香港和迪拜,正在同纽约和伦敦竞争,“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中这一新的情况,势必要加速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并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如果说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体系在政治上一次最为严重的冲击,那么这一次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兴起,伴随着“发展模式多样化”,则是在经济上对西方(特别是美国)主导的经济体系一次最为严重的冲击,而且正在向政治方面发展。这是不可逆转的。美国可以换总统,可以调整政策(即所谓“自我调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重振雄风”,但它扭转不了世界力量对比变化的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最好顺乎潮流:首先,承认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不利于美国“支配世界”战略意图的巨大变化,美国虽然仍是世界第一强国,但毕竟力量有限,独木难支,“指挥棒”已不那么灵了,世界也不再需要美国的“保护伞战略”,不如放弃“独家指挥”的角色,做一个“识时务和有重要影响的世界大国”。第二,认识当今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不同于历史上的帝国兴衰。这是发展中国家的兴起,是和平与发展为主题时代的新兴力量。这个世界不会是“无极”和“无序”的,更不会是“更加危险和动荡”的。兴起的发展中国家需要发达国家的合作和支持,不会主动走排挤和对抗发达国家的道路,美国应该同它们一起共商世界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大计,使国际秩序更加公平、公正和合理。第三,抛弃那些过时的“单极稳定论”、“无极危险论”以及“美国统治下的世界和平”等过时的观点

[ 本帖最后由 anothergirl 于 2008-4-7 09:34 编辑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12#
发表于 2008-4-10 15:39:55 | 只看该作者
定一下
11#
发表于 2008-4-7 01:42:3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的帖子

heoheo
10#
发表于 2008-4-6 10:05:03 | 只看该作者

国际关系理论部分

国际关系理论部分

安全困境 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环境中,民族国家或地区间相互不信任,相互惧怕,安全成为首要目标。为获得安全,各国竭力增加军费,力图获得军事上的优势,改善自身的安全状况,但由于军备竞赛是互动的,无止境的,一国的军事优势很快被其他国家同样的扩军势力所打破,因此,绝对的安全是不可能得到的,各国陷入了一种无法解决的困境之中。
国际准则 是各个国际行为主体在实施其对外行为,处理其对外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它或者是由国家间,国际组织内或其他国际行为主体间的规章,协议,宣言等形式明确表示出来,或者以各行为主体的普遍共识或在实践中自觉贯彻的形式而存在。
国际准则也可说是指各类行为主体有形或无形的普遍共识,认可和自觉遵循的规章和原则。有形表现为协议,宣言,声明和条约;无形表现为默契,主要来源于习惯,多属道德规范。国际准则属于长期适用和被普遍承认的原则,既是行为主体间权利和义务关系以及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行为规范,又是行为主体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它与国际法原则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国际合作  指国际行为主体之间基于相互利益的一致或部分一致,而在一定的国际领域或双边关系中所进行的协调,联合行动乃至结盟或一体化。它一般都是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是互利的,即合作的各方均确认,采取某中形式的合作或联合有助于维护各自的利益,从而结合在一起。但也存在非自愿性合作的情况,即一方强迫另一方采取某种合作形式,这种合作往往是不平等的,是非互利的。国际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涉及几乎所有的国际关系领域。普遍存在于所有国际关系行为主体乃至非行为主体的国际政治经济实体之间的关系中,是自国家间关系出现后就一直存在的一种国际相互作用形式,并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深化。它也是人类社会关系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新现实主义 70年代以后,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取代了行为主义在西方国际关系领域的统治地位。1979年,华尔兹发表的《国际政治理论》是新现实主义出现的标志。新现实主义不同意行为主义关于价值中立的观点,但与传统的现实主义也有区别。华尔兹在《国际政治理论》中写道:“在建立一门国际政治理论时,新现实主义保留了现实政治的主要内容。然而新现实主义理论对于手段和目的、原因与结果的考察是不同的。”新现实主义对传统现实主义做了两点修正:对于权力的认知。传统现实主义如摩根索认为,“理性的”政治家应当追求权力和权力的最大化,因而权力被视为目的本身。新现实主义则认为,“权力是一种可能有用的手段,明智的政治家总是力图拥有适度的权力。在重要关头,国家最终关心的并不是权力,而是安全”。关于因果关系的转换。传统现实主义通常认为因果关系是单向的,倾向于主要从处于相互作用中的个人和国家那里寻找原因,从个人和国家的行为及其相互作用中寻找原因。新现实主义则重新考虑了相互作用的单位与国际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强调:“国际政治的规律并不是单向地从相互作用的单位到其所产生的后果,而是双向地进行的。必须承认,某些国际后果存在于相互作用的单位层次上。但是,既然假定的原因的变化与人们观察得到的结果的变化并不总是一致的,我们就必须承认,还有某些原因存在于不同的层次上。存在于单位层次上的原因是与存在于结构层次上的原因相互作用的,因此仅仅从单位层次上去进行解释,肯定会误入歧途。因此,既要注意单位层次,又要注意结构层次,这样才能全面把握国际体系内的变化和延续。”新现实主义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在对国际体系及其结构的分析方面。“结构现实主义所展示的是一幅国际政治的系统性画面,依据构成单位的排列方式对其进行阐释。国家作为一个统一的、以生存作为最低目标的行为主体,从理论构架的角度被视为国际体系的构成单位。国际体系的基本结构特征是无政府状态,即不存在合法的集中控制力量,结构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国际体系的变化,是由各单位实力对比的变化所造成的。更简单他讲,是由大国数量的变化而造成的。未来的结果的变动范围是依照假定的单位动机以及单位在其中活动的体系的结构而定的。”新现实主义还从国际体系的结构特点对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冲突现象做了解释。华尔兹写到:“国家间的竞争和冲突直接来源于无政府状态下国际生活的两个彼此相联的现实,这就是:在一种无政府秩序下,国家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安全,而对国家的现实威胁或可能的威胁随处可见。每时每刻都注视着这种威胁,集中各种手段以应付这种威胁已成为国际生活的基本方式。由于相互关系总是处于紧张状态,因而行为者总是相互猜疑,并且经常彼此敌视,尽管就其本性而言,它们并不愿意相互猜疑和敌对。就个别而言,国家可能只是以此来全力保障自己的安全。且不论每个国家是否具有侵略性,从整体上讲,它们的行为本身却导致了军备竞赛和联盟体制。这种不安定状态由于与之相似的“安全困境”而更加恶化了。在“安全困境”中,一国为保障安全而采取的措施,意味着降低了其他国家的安全感。在无政府状态下,一方聊以自慰的源泉则成了另一方为之忧虑的根源。因此,一个国家即使是为了防御的目的而积聚战争工具,也会被其他国家视为需要做出反应的威胁析在。而这种反应又使前者确信,它是有理由为自己的安全担忧伪,与此类似,一个出于防御的目的而建立起来的联盟要加强内部成员间的团结一致,扩大自立的力量,必然会无意中危及到敌对的同盟,招致对方采取反措施。”换言之,国际体系的结构导致了国家间冲突和战争的一再爆发。新现实主义结束了行为主义的价值中立的假说,在继承传统现实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国际体系的结构特征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在西方国际关系学史上至今影响不衰。
行为主义20世纪50-60年代,现实主义的理论遭到了科学行为主义的激烈攻击。行为主义指责现实主义的传统研究方法即历史的、法律的和制度的方法,主张用行为科学如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理论和方法研究国际关系和对外政策;他们注重实证研究,力图将国际关系系统化、一般化和定量化;他们还主张价值中立。具体在国际关系理论上,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如多依奇、卡普兰和辛格等提出了沟通理论、国际体系模型理论和计量国际政治学。在1968年出版的《国际关系分析》一书中,多依奇提出了行为主义的3个研究途径:即一体化、相互依存和博奕论,统称为沟通理论。多氏批评现实主义强调势力均衡的片面,认为一体化和集体安全更重要,应强调沟通和结盟;国家不是国际社会的唯一行为者;各国相互依存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政治学不应再以国家为中心,要注重国家间的相互关系。但是,科学行为主义由于过分注重方法,而忽视了国际关系的内容和实质,因此在70年代就开始走向衰落。
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他们对于人性和自然状态的看法影响了西方现实主义流派的许多代学者。1948年,美国学者摩根索发表了《国家间的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一书,标志着现实主义学派的成熟。在书中,摩氏总结了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辩论,提出了对于实际的人性和实际的历史进程的看法,系统地阐明了政治现实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推向了新的阶段。什么叫现实主义?摩根索提出了著名的6项原则:1、政治与整个社会相同,是受来源于人性的客观规律的支配的。为了改良社会,首先必须理解社会赖以存在的规律。2、帮助政治现实主义在国际政治原野上找出一条道路的主要路标是把利益确认为权力的这一观念。这个观念把试图理解国际政治的理由,同需要去理解的事实联系起来。这个观念把政治定为独创行动的领域,予以理解并同诸如经济等其他领域区别开来。3、现实主义认为它的最重要的概念—把利益确认为权力—是一个客观范畴,是普遍有效的;但也并不是说这个概念的含义是永远不变的。利益的确是政治的精髓,不受时间和地点的影响。4、政治现实主义了解政治行动的道德意义。他也了解道德标准与成功的政治行动的要求这两者间必不可免地会发生矛盾。它不愿掩盖和抹杀这种矛盾,以至把政治和道德问题搅在一起。5、政治现实主义认为某个特定国家的道德抱负同天下服膺的普遍道德规范不能相提并论。我们应当把所有国家视为追求各自按把利益确认为权力的政治实体。6、政治现实主义者并非不知在政治领域,除政治标准外,还有其他思想标准。但作为政治现实主义者,他们只能使其他标准服从政治标准。政治现实主义反对理想主义的道德主义和法律主义观念,主张赤裸裸地追求国家权力和国家利益,这些适应了50年代美国在全球称霸和与苏联进行冷战地需要。但是,它强调国家是国际政治的唯一行为体,主张完全理性以及在研究方法上的传统特性,引起了行为主义的批评。
理想主义又称法理主义或规范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是对格劳秀斯和康德等理想主义外事哲学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它的代表人物最著名的就是美国第28任总统威尔逊。1889年,威氏发表了《国家论》,提出应当使国家和世界民主化,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应实现道德理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他制定了十四点和平计划,诸如公开外交、集体安全、国际法律、民族自决等等,被称为“威尔逊主义。”在威氏的倡导下,西方国家在1919年成立了国际联盟。后来法、美等国又在1929年签定了“非战公约。”理想主义的理论前提是道义和法律,其基本主张是实现欧洲政治上的民族自决是消除战争的主要条件。秘密外交是导致敌对结盟和冲突的根源,而公开的协议则是避免战争的途径。摒弃传统的均势体系,代之以集体安全体系。建立普遍的安全机构—国际联盟。诉诸公众舆论,因为公众舆论是维持世界秩序的强大武器。理想主义的实质是在帝国主义时代用自由资本主义的价值观观察和处理国际问题,因此它的破灭是必然的。1919年成立的国际联盟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30年代起,理想主义的主张开始受到人们的批评。
摩根索的“权力政治论”  摩根索的国际关系理论实质是权力政治论。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等人的思想,认为:
1、人性是自私的。摩氏讲,“当今世界从理性的观点来看虽有弊病,但它却是人性中固有的力量所造成的结果。如要改良世界,就必须顺应这些力量;而不是与之对抗。从内在性讲,当今世界是一个包含着各种相互对立的利益,各种利益又彼此冲突的世界,道德准则从来不能完全实现:不同的利益永远只能暂时妥协,彼此的冲突永远只能勉强解决,所以,道德准则只能近于实现。”
2、这种自私本性和生存意志在政治上表现为“权力意志”在国际关系中则表现为国家权力的“权力意志“国际政治一如其他一切政治,也是一种权力斗争。不管国际政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权力总是眼前的目的。”摩氏认为,权力不仅仅指暴力,而是指人们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施加影响和控制的能力。在国际政治中,权力就是一国在国际舞台上控制他国影响国际事件的能力。对权力要做4种区分:权力与影响力、权力与武力、可运用的与不可运用的权力、合法的与非法的权力。国家权力说到底就是国家的实力。至于权力的构成,他认为主要包括地理、自然资源、工业能力、军备状况、人口、民族特征、国民士气、外交素质和政府质量等等要素。
3、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各主权国家的利益和权力不可调和。因为国际政治处于“自然状态”即无政府状态,各国可以采取一切手段去获取更大的权力和追求各自的国家利益。“只要世界在政治上还是由国家构成的,那么国际政治中实际上最后的语言就只能是国家利益。”但是,国家利益是由国家权力来界定的,一国实力的大小决定了该国所能追求的国家利益的多少。国家利益是构成国家生命攸关的需求的高度概括。摩氏区分了6种国家利益和3种国际利益6种国家利益是:首要利益,如生存和安全;次要利益,如保护本国侨民和驻外使馆人员安全;永久利益,如较长期的利益;可变利益,如一国因党派政治而对国家利益的不同选择;普遍利益,如涉及广泛区域和许多国家的经济贸易利益;特殊利益,如受特定时空条件影响的利益等。种国际利益是:认同利益,如两国或两国以上国家的共同利益;互补利益,如两国之经贸上的互补关系而形成的利益。冲突利益,既非共同,又不能互补的利益。据此,他还把国家利益划分为核心的利益和相对永恒不变的利益,如国家的生存和安全利益;以及可以环境而改变的利益,如次要利益、特殊利益等。
9#
发表于 2008-4-5 22:40:23 | 只看该作者

对对对

对对对
8#
发表于 2008-4-5 22:19:50 | 只看该作者

~~~

看看
zzh2209 该用户已被删除
7#
发表于 2008-4-2 17:06:0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6#
发表于 2008-3-29 12:11:30 | 只看该作者
看看有什么见解
5#
发表于 2008-3-29 11:19:05 | 只看该作者
看看
4#
发表于 2008-3-19 09:35:2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的帖子

谢谢
3#
发表于 2008-3-17 23:19:59 | 只看该作者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9 09:01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