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1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对华政策并非金融危机期间权宜之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23 20:15: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国对华政策并非金融危机期间权宜之计(图)
2009年06月13日《21世纪经济报道》

他曾任美国卡特政府的助理国务卿、克林顿政府的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和助理国防部长,是“学而优则仕”的典型。他的两篇美日关系评估报告,奠定了新世纪以来美国亚太政策的蓝图。
他提出的“软实力”理论被认为是奥巴马政府“巧实力”外交理念的理论基础。
  他就是国际关系理论大师、现任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约瑟夫•奈。
  早在2007年,约瑟夫•奈曾与美国前副国务卿阿米蒂奇合著了一篇名为《美日同盟:和亚洲一起走到2020年》的报告。报告预测,直到2020年,美日同盟都将作为美国亚太政策的核心,来构建现实中的亚太格局。
  然而2009年5月6日,日本共同社首先披露,中美日三国外交部将于7月在华盛顿举行首次三边对话。外界普遍认为,这是美国亚太政策转型的信号,而转型的动力是中国的崛起,以及当前经济危机对中美日三国力量平衡的调整。
  约瑟夫•奈是否会就此改变自己对亚太格局的判断?他对未来的中美日三边关系有什么看法?对奥巴马政府亚太政策有哪些建议?带着这些疑问,本报记者于北京时间6月11日凌晨电话专访了约瑟夫•奈。
  美国亚太政策
  不能再延续“均势”思维
  《21世纪》:日本共同社最近报道称,中美日三国将于今年7月在华盛顿启动一个全新的三边对话机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个从中美、中日双边交流到中美日三边对话的变化呢?美国之前一直在中日之间扮演离岸平衡手的角色,三方对话机制是否是美国也在重新评估其在亚太地区角色的一种信号?
  约瑟夫•奈:我并不觉得三边和双边是相互排斥、非此即彼的。两个都是必要的。美国和中国、美国和日本的双边联系都需要继续保持。
  现在仍将美国看作是一个离岸平衡手不太恰当,因为现在很多的问题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均势问题。
  我想,现在的一些事实使我们需要增加三边的合作。比如说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仍以离岸平衡手的角色来处理几乎没有什么意义。再比如气候变化问题。现在如果仍然以均势的思想来处理问题有些危险,因为这种思路无益于帮助理解这些新问题,这是需要更多合作的问题。
  《21世纪》:所以你认为这些传统安全关切之外的新问题将会是中美日三边对话机制的主要议题?
  约瑟夫•奈:是的。这些也是希拉里•克林顿访问北京时所提出的议题。
  当然,三边对话机制仍然会关注安全问题。但安全问题不会是对话的唯一关切。此外,安全问题常常需要在更广泛的框架中处理。例如朝鲜核问题是一个安全问题,但却是在六方会谈这个多边框架中应对的。
  《21世纪》:三边对话机制将在奥巴马政府的亚太地区政策中占有怎样的地位呢?
  约瑟夫•奈:我想奥巴马已经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希望与中国以及其他亚太国家都建立良好关系。我相信他的政策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制定的,也会在这一地区受到欢迎。
  中日对美同样重要
  《21世纪》:最近,许多美国议员和奥巴马政府高官接连访华。你觉得这是不是意味着美国开始重新估量中国的重要性和角色?此外,一些日本人士开始因此担心日本在美国心目中的地位。你对此有何评价?
  约瑟夫•奈:实际上我认为希拉里把出访第一站放在亚洲是一个重要的信号。这说明美国意识到整个亚洲的崛起和重要性。奥巴马政府既致力于建设与中国的关系,也非常重视日本。我以前经常说东亚的稳定取决于美国、日本和中国维持良好的三边关系。我想奥巴马政府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21世纪》:在2007年撰写的《美日同盟》报告里,你预计美日同盟知道2020年还将继续是美国亚太政策的核心,决定亚洲的格局。同时,你曾声称,由于价值体系和政治体系的差异,中国还不能像美日那样在亚洲取得比较核心的地位。现在你对自己的这两个观点持什么态度?
  约瑟夫•奈:《美日安保条约》是正式的条约,所以美日之间有正式的同盟关系。明年将是美日同盟关系建立50周年。这个安全同盟(对美国)仍然非常重要,并且得到双方一系列共享价值观的稳固支持。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个同盟是针对中国的。美日同盟并不是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组成。中国正在崛起。在美国看来,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参与到国际制度中来是最好的结果。例如,对美国而言,中国加入WTO就显得意义非凡。
  《21世纪》:就此分析,美国和日本的同盟会不会退变成一个安全同盟,而较少施展经济、政治影响吗?
  约瑟夫•奈:恰恰相反,我觉得拓展美日关系的内涵是很有必要的。比如从经济上看,日本依然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所以美日开展经济方面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在环境问题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上,美日开展合作也很重要。
  当然这些合作是不能把中国排除在外的。成功的经济合作必须同时包括中国和日本,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也是一样。我可以设想,美国、中国和日本在这些问题上会开展很多三边合作。
  《21世纪》:最近奥巴马提名约翰•罗斯作为驻日大使,他是一名商人,而他几乎不懂国际关系,也不懂日本事务。这被一些日本人士视为对日本的一种轻视。你对此有何评价?
  约瑟夫•奈:我认为他将是一个好的大使。他是在硅谷工作的,非常有才华的律师。而硅谷这个地方可以说是现代经济增长和新技术的前沿。所以我认为他会成功。我不认为这一提名暗示了美日关系的冷却。
  实际上,在美国外交中有任用商人的传统。比如,奥巴马提名的驻英国大使,布什政府的美国驻日大使都有类似的商业背景。
  《21世纪》:你认为在奥巴马政府的决策过程中,是否存在着对中日重要性的比较?
  约瑟夫•奈:我认为,对美国来说,中日同样重要。美国需要与中日都保持良好的关系。
  美国和日本之间是同盟关系,而且是持续了将近50年的同盟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讲,美国和日本更亲近一些。但是从重要性来讲,在世界经济、国际金融体系、气候变化等世界性问题上,中国的立场和作为都非常重要。所以我认为,美国未来在处理对日对华关系时,都将会付出很多精力。
  《21世纪》:中国现在有一种担心,美国现在充满灵活性的对华政策仅仅是暂时的,是美国深陷经济危机,需要中国帮助的结果,而不是美国的长期政策。你如何看待这一说法?
  约瑟夫•奈:我不这么认为。如果人们向前看,就将会意识到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在上升。那么与中国合作的需要也会上升。所以现在的美国对华政策并不只是金融危机期间的权宜之计。
  美国现在最大的软实力
  是奥巴马本身
  《21世纪》:你在2007年的报告中称,亚洲最好的政治格局将继续建立在美国的力量、责任和领导上。但是你认为现在的美国在亚洲仍然有这样的能力和影响力么?
  约瑟夫•奈:是的,我仍然这样认为。
  美国整体的经济实力,仍然是中国的很多倍,也是日本的很多倍。美国的军事力量同样远远超越中国和日本。
  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衰落论一度非常盛行。我在1990年写了那本名为《注定领导》的书,批评了那些声称美国将要衰落的人。事实证明我是正确的。
  今天,我仍然持相同的观点。很多人只是着眼于短期,并就此犯了错误。我认为美国终将会从目前的衰退中恢复,而且它不会衰落。
  《21世纪》:那你认为美国现在的软实力是什么?
  约瑟夫•奈:美国当今的软实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奥巴马本身。美国总统大选选出了一个有非洲背景,中间名字又带有穆斯林色彩的总统。这显示,美国最终接受了这些过去不被接受的价值观。这令美国更有吸引力,也帮助美国提升了其软实力。
  《21世纪》:在你认为,对国际组织的控制力,以及对国际事务的议程设置能力也是软实力的一种。而现在中国也在寻求增加在国际机构中的影响力,比如要求增加在IMF中的投票权。美国会将这种诉求视为对自己核心利益的一种威胁么?
  约瑟夫•奈:我认为美国应该增加中国在IMF中的权力,并对此表示欢迎。其实,当(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说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参与者时,就已经发出了这样的信号:美国接受中国和平崛起,愿意与中国在国际机构中合作。
  我认为这非常重要,因为美国和中国保持合作将会给21世纪带来和平与繁荣。
  《21世纪》:那么美国人如何看待中国在东南亚和东亚地区的影响力?中国近期一直积极参与该地区的合作,例如推动区域货币互换、建设自由贸易区等。美国会将这些行动视为对其在该地区领导作用的挑战么?
  约瑟夫•奈: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威胁。中美共同在东盟范围内合作是一个好事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5#
发表于 2011-4-13 05:25:0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1-1-25 22:52:44 | 只看该作者
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1-1-17 14:35:08 | 只看该作者
可以看看约瑟夫•奈的《美国霸权的困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0-6-30 15:41:30 | 只看该作者
$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16 18:17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