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882|回复: 8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政治学导论之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28 17:03: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政治的性质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英文“政治”politics 是由希腊文演化来的。起先出现在荷马的史诗里,指城堡或卫城,因此“政治”一词开始指城邦中的统治、管理、参与、斗争等各种公共生活的总和;
中国《尚书》“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周礼》“掌其政治禁令”。但更多情况下是将“政”与“治”分开使用。
“政”指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如“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启以夏政,而作禹刑”。(《左传》)
“治”则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如“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记》)。
而将“政”“治”两个字完全结合使用,则始于中国近代,代表人物孙中山:“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
一、        各类政治观:
1.        君权神授说:政治是一种上帝安排人世的力量;
前资本主义社会,无论中外;
代表人物:董仲舒、阿奎那;
这种说法是一种主观臆测,经不起推理、实证,往往是暴君借神权****人民的“护身符”。
2.        治国说:政治是一种治国之道;
孔子认为“为政必先正名”(《鲁论》);
在西方,柏拉图认为政治就是建立“正义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则要“全城邦可以得到自足而至善的生活”。
3.        权力说:政治是争夺权力;
马基雅弗利,第一个使政治学获得独立、同伦理学彻底分家,资产阶级政治学的奠基人,认为统治者应以夺取权力和保持权力为目的。
4.        政府活动说:是政府的活动;(如:孙中山,马克斯•韦伯)
5.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第一次把对政治的研究和人类的彻底解放结合起来,具有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和实践性)
(1)“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揭示了政治的基本特征,分析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确定了政治的属性;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方式、任务和内容”:这是关于政治内容的规定,即争取和保持政权;
(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确立了政治的科学性质。
二、        政治:
政治,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1.        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
1)人性具有二重性,即为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作为自然的人,有很多欲望,这意味着人有自然属性。同时,为了达到共同目标,人们之间能够相互合作,因此,人又是社会动物。
2)人是有欲望的,但是满足人们需求的资源通常又是稀有的,不可能每个人都如自己期望的那样富有、拥有权力和特权。
3)人们所需求的多数资源是有代价的,要得到它们,人们必须付出经济、时间、有时甚至是生命的代价。
综上,任何一个社会必须寻求一种途径以决定这些资源和代价是如何分配的。这个分配过程就是政治。

2.        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
对整个社会所有人都有约束力,虽然并不一定直接影响到每一个人。
权威性分配,是指在大多数社会,由拥有权威和权力的政府机构去作出决定。参与分配过程的还有政党、社团及政治人。
一个政治体系不但是分配好处,还要分配代价。军队、警察和社会福利项目的存在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大多数人总是追求他们认为公平份额的好处,同时却极力减轻他们支付代价的份额。政府靠征税和服役来分配这些代价。
3.        权威性的分配是一个系统化过程:
政治系统就是由政府机构、政党、社团、领导人及公民构成的。在系统的要件中,其中一项的变化会引起其他项的变化。
政治过程在履行着社会的关键性职责。政治系统处于社会的中心位置,它从社会的其他系统接受“输入”,把输入的信息处理后就作出某些“输出”(决定,即政策产品),决定(可能是行政命令,也可能是法律)的执行又反馈到“输入”单位。
如果这一政治系统能满足这些要求,政治过程的各部分就皆大欢喜。
如果不能满足这些要求,要求者就面临几项选择:接受该决定,因为政策制定者有能力去执行它;重新提出更温和的要求;通过政治系统的其他渠道提出要求;撤回他们对政策制定者甚至整个政治系统的支持。当大部分成员不再支持该政治系统时,就会发生重大变化甚至是革命。显然,支持是对政策制定者对要求反应的结果。
根据上面的模式,给予支持或撤回支持就是第二种输入。
政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输入(要求与支持)影响输出(决定),而输出又影响下一轮的输入,如此循环不断。
政治活动是与其他系统相互作用的,它们又为政治活动提供某些规则。
三、        政治博弈
——政治,就是运用权力的政府机构根据一套规则以决定谁得到好处及谁支付社会代价的系统化过程,其中团体与团体之间、团体与政府之间充满着合作与冲突。
社会生活中充满了矛盾与妥协、冲突与合作。博弈论正是分析利益冲突的构架。
“博弈”(Game)一词指某些个人或组织作出相互有影响的决策。
博弈的结局不仅取决于本人或本组织的行动,还取决于对方或其他方的相应行动。
因此,博弈论又称对策论。发生于个人、团体、政府和国家之间的政治事实上就是对策学,因为行动者必须不断地考虑博弈中的其他方如何行动,忘记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政治家很难达到他们的目标。
1.        政治博弈的要素:
局中人(参加者)、资源、对策、规则、目标。(即局中人运用他们的资源,在一定规则范围内制定对策以达到他们的目标。)
局中人包括个人、团体和国家,其追求的目标可能不止一种,依赖的资源有财富、人数、威望、职位、说服技巧等,规则并不明确。
博弈的核心就是策略的运用。每一位局中人都要设计一套策略或行动计划以使赢得的机会最大化,损失的机会最小化。局中人制定策略时不但要考虑到自己的目标和资源,还要考虑到其他人会如何行动。
2.        政治博弈的规则:
1)        宪法:成文、不成文;规定了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条文都是原则性的,它并不能解答所有的政治问题,需要专门的机构进行宪法解释;
2)        法律、行政机关的决定
3)        习惯与传统:习惯和传统,是指为社会或社会的特定阶层所广泛接受并实践着的行为过程与模型。每一个社会都有一定的非正式的规则影响着政治体系,越是不发达的政治体系,习惯和传统越重要。
上述框架或规则规定了:如何确定博弈的结果;局中人的角色及与角色相适应的权力、责任和限制;谁能够从事这种博弈;越轨者应受何种处罚及如何使规则更具有适应性。
政治规则处于正式或非正式的不断变化之中,常发生于博弈进程之中。
3.        政治博弈的类型
1)        零和博弈(Zero-Sum Game):是一种参加者一方所得为另一方所失的博弈。
设想双方处于总体冲突状态,每一方所追求的典型策略就是取得全面的胜利,结果是只有赢家和输家,即得失相加等于零。如两国之间的战争、两位候选人之间的选举。
2)        非零和博弈(Nonzero-Sum Game)是指一方参加者的所得不再恰好为另一方的所失,他们不再是完全敌对的,而且有可能一致认为博弈的某一结局比另一结局更佳。
这种博弈的参与者等于或多于二人,有可能赢家多于输家,也有可能输家多于赢家;前者被称为积极的非零和博弈,后者被称为消极的非零和博弈。
(1)        积极的非零和博弈:赢家多于输家;
合作不是说在每件事上都达成一致,只是在某些问题上达成共识,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方都认识到自己的成功要取决于对方的行动。
适用的政治情形是参与者有分歧,但存在共同利益,为此他们采用的典型策略是讨价还价,结果是赢家多于输家或者每一方都是赢家。
如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中美关系。
(2)        消极的非零和博弈:输家多于赢家:
适用的政治情形是参与者处于总体冲突之中或没有意识到共同利益,每一方采取的策略是追求全面的胜利,结果是输家多于赢家甚至都是输家。
如冷战时美苏核战争;3人以上竞选一个职位。
四、        政治的地位(作用)
1.        政治权力的首要功能是维护社会秩序。
在阶级社会,政治权力就是用以维护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统治阶级不能不借助政治强制力来对付被统治阶级。
“市民社会的一切要求(不管当时是哪一个阶级统治着),也一定要通过国家的意志,才能以法律形式取得普遍效力”,政治权力以公共利益代表的面目出现。
统治阶级的思想、文化都是通过政治实行社会化、普遍化的。让全社会认同统治阶级经济地位的合理性,使统治阶级或统治者的地位合法化,从而更经济、更有效地治理社会。
2.        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政治对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作为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权力又决定着其他上层建筑。
政治权力对经济具有能动性、自主性,同时,影响民族精神、文化、艺术和法律的发展。
资本主义建立以来人类政治经济发展线索:
1)        自由主义的英国模式。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治制度和产权制度最先产生。
2)        集权主义的德国模式。在一定时期内,集权主义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集权主义使得政治经济关系变得扭曲,要么容易发生革命,要么走向战争而导致现代化的中断。无论是革命还是战争,最终都使这些国家走向政治上的自由主义模式
3)        威权主义的韩国模式。由于处于更加不利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威权主义以政治上的严格控制来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适时地实行政治转型,保证经济发展的连续性。
4)        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即实行政治权力和经济关系双集中的制度。经济为政治服务。
研究政治-经济关系的SSP范式:
制度环境  ---  制度安排 -----------制度绩效
    situation                         system                          performance
由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构成的总体的制度环境决定了经济产权的基本形式即制度安排,而制度安排决定了制度绩效。
3.        政治可以提升被统治者或民众的地位。
在阶级社会,政治权力是阶级解放的工具,即被统治阶级首先夺取政治权力,才能改变自己的经济地位。
在现代社会,民众的政治参与也是分配或享有政治权力的过程,可以保证本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不为决策者所忽视。如果一些人主动地不享用参政的权力,对政治的无知会更加严重,政治能力和政治警惕性会进一步下降,结果是自己的利益不被代表。
4.        政治对个人而言是一种工具性的价值,即政治是取得或达成其他价值的工具,如地位、名望、尊重、安全、金钱等,还可以用来满足动机、补偿缺陷。政治还有一些副作用,如残酷、敌对、垄断、自私等。
五、        政治学
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的形式及运作规律的科学。具有规范性与科学性两个方面,即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
1.        政治学的规范性:指回答政治对与错、好与坏的价值准则。
核心:“应当是什么”(what should be),即通常所说的政治哲学。
政治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人类的基本的政治价值。
核心概念:公平、平等、正义、自由、民主等政治价值。
但是,政治哲学家们往往不是基于对现实政治的实际考察来论证他们的观念的合理性,而是依据哲学思辨,有时甚至借助于神学的权威。因此,政治哲学的贡献在于提出问题启发人们去思考,而不在于能解释或回答什么问题。政治哲学上的一系列规范性命题,是人们判断政治的好与坏、善与恶的标准,是人们进行政治评价和政治分析的基本准则。
由于政治哲学不能回答问题,政治学家们便企图把政治学发展成能解释和回答政治现象的工具,于是就有了政治学的科学化问题。
2.        政治科学:研究政治究竟是什么( what is )。
18世纪的哲学家大卫•休谟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现代哲学与现代科学的基础。他曾设想,一旦掌握了政治现象的普遍真理,政治纷争便可迎刃而解了。
政治学能成为“科学”,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有人认为,政治现象的复杂性、人的非决定性及人的可变性、价值因素的影响,都使得“科学地”研究政治学成为不可能。
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是:( 1 )观察和收集资料。( 2 )把资料按意义和作用加以归类。( 3 )得出结论和预测性判断。( 4 )判断作为规律、趋势或倾向的结论的真实性。
政治学家达到第四个阶段时,即判断他的结论的真实性时,他会遇到麻烦问题。由于其对象是非决定性的、极具变化性的人类。
而且,人是有偏见的,而政治学家本身也可能带有偏见地去观察和研究政治现象。
政治学要成为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还面临着难以逾越的障碍,其结论适用性要狭窄得多。但这决不是说科学地研究政治学是不可能的。一些结论具有跨时代的指导意义,比如,“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博弈论对团体行为的研究。
六、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政治学说史上一次革命性变革,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揭示人类政治现象的本质特征,寻求解放全人类的政治途径。)
1.        产生的历史背景
1)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形成于 19 世纪 40 年代;无产阶级)。
2)        继承人类文明成果的产物,主要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启蒙思想及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是非常革命的。(较高的理论起点)
3)        基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唯物史观说明了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因是阶级斗争。
2.        体系(形成于经典作家的政治著作)
走向成熟的标志:《德意志意识形态》
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国家与革命》等著作,论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管理、无产阶级政党、群众参与管理等一系列具体的政治学问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体系的基本内容:阶级问题、革命问题、国家问题、未来社会问题,以及体现于各个问题中的政治关系。这些问题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
3.        特点:
第一,科学性。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揭示了人类社会政治活动的基本规律。
第二,阶级性。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经济学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首先是为无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第三,革命性。在马克思看来,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在西欧革命运动中产生的,同时也在革命实践中得到发展。这样就必然有一个马克思主义与本国的国情相结合的问题。
第四,发展性。其实践性决定;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下得到了丰富多彩的发展。
西方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主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当成解释世界的工具,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之;而东方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则在如何改造世界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关于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国家结构上的“一国两制”的伟大设想,政党理论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我国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并形成了相当规模的成果。(但研究方法相对滞后。同时,我们的政治学理论研究还落后于中国的政治与经济现实。)
七、        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        中国古代政治学(集中体现在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占统治地位;主要典籍是《论语》《孟子》;学说主要集中在“礼”与“仁政”)
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与儒家相对立;儒法关系上,法家的思想是根本,儒家的思想是表面。)
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无为而治”是缓和社会矛盾、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矛盾的方法,历史上发挥过实际功能,但其实际地位在儒家和法家之下。)
2)        中国近代政治学: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理论;
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理论;孙中山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
3)        中国现代政治学
开始政治学教学;介绍西方著作;
中国政治问题研究(集中在制度史方面);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4)        中国当代政治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八、        中国古代政治学的特点:
第一,        在维护政治统治秩序及如何调整阶级关系方面,内容蔚为壮观;
第二,        特别重视人的问题,人文主义的色彩很浓;
第三,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往往把政治伦理化;
第四,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对社会演变特别感兴趣;
第五,        中国古代思想的体系或系统性较西方要弱,除了先秦诸子外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思想家们多把现实的社会视为理想社会,忙于说明现实社会的合理性与永恒性,而没有建构起更高层次的政治理想图案。
九、        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从研究对象和方法论上看)
1.        古典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政治学)
从古希腊到 19 世纪中叶;这个时期的政治学与哲学难以区分。
其代表人物是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世纪的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以及近代的马基雅弗利、布丹、霍布斯、洛克、格劳秀斯、孟德斯鸠和卢梭。
集中在欧洲,其典型特征是规范性活动,即强调道德、伦理和价值判断。
不少政治哲学家努力去描述最好的国家状态,如柏拉图的“理想国”。
也有科学性活动与工具性分析,但不占重要位置。
政治哲学家们在描述世界时,也企图解释世界,如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马基雅弗利如何保持权力;工具性分析是指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如霍布斯认为实现和平的政治目标的手段是建立绝对的政治统治。
影响巨大,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理论直接改造了西方世界,其思想价值至今为世人所重视。
2.        旧制度主义时期:
从哥伦比亚大学建立政治学系(1887年)到20世纪中叶;
直接传承了古典主义政治学传统;
特征:
1)        政治制度与政治价值的统一性,及由此带来的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合一性。
亚里士多德在归纳事实基础之上而提出的应该是什么样的、更高更好的价值目标,也就是今人所说的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因此,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政治学天然地包含着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基于事实即政治制度的类型而提出更好的价值目标,是亚里士多德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政治学传统。
古典政治学其实是关于政治制度的价值性和规范性探索,即作为今人所说的政治科学的政治制度和作为政治哲学的政治价值是合二为一的。
这恰恰真实地反映了国家的本来面目,因为即使是人类最初的法律与政治,总是与文明渊源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国家总是将法律范畴与伦理价值观糅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体,使它们共同发生作用。在国家的演进过程中,这种一体性未曾中断过,今天依然如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一个法律体系和政治制度都是一套特定价值观的结晶,或者说价值观构成了政治制度的物质性基础的一部分。近代政治学的研究基本上沿着制度与价值观合一的传统,尽管研究的重点是对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静态性描述。
2)        整体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
无论是古典政治学的政体论,还是近代政治学在既定政体下的制度主义和法律主义,说到底都是对政治制度的研究,因而是一种的整体主义方法论。
这种整体主义综合性地表现历史主义、结构主义和法律主义的方法论中。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方法论,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3)        制度中心主义、制度决定论。
    整体主义的思维中,人与制度的关系是制度决定人的行为。卢梭“任何民族永远都不外是它的政府的性质所使它成为的那个样子。” 近代政治学持同样的看法,认为优良的政治制度必然回会塑造优良的公民美德,公民也必然认同和拥护既定的政治制度,公民在政治过程中是被动的,被教育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83#
发表于 2013-4-28 21:10:52 | 只看该作者
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
发表于 2013-4-24 23:24:19 | 只看该作者
bucu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1#
发表于 2010-12-31 22:25:53 | 只看该作者
liha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发表于 2010-12-29 15:17:28 | 只看该作者
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9#
发表于 2010-12-28 22:57:15 | 只看该作者
多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发表于 2010-12-24 18:04:51 | 只看该作者
多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发表于 2010-11-28 22:36:1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
发表于 2010-11-28 22:35:5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
发表于 2010-10-15 22:09:51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9 05:21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