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任重道远 责无旁贷——就学术规范建设问题访杨玉圣教授 [打印本页]

作者: 岸上的猪    时间: 2009-9-14 20:51
标题: 任重道远 责无旁贷——就学术规范建设问题访杨玉圣教授
中国政法大学杨玉圣教授长期致力于学术规范、学术批评、史学评论与美国史的教学与研究,本报记者日前就学术规范建设的相关问题采访了杨玉圣教授。

记  者:关于学术规范的讨论已经由来已久了,您能否简单地介绍一下其来龙去脉吗?
杨玉圣:这个话题说起来就长了。有关的议论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90年代以后,以中青年学者为主的跨学科的学术规范讨论陆续开展起来。进入本世纪后,学术规范成为主流学界的公共话题。有关学术规范讨论的代表性文章,可以参考今年出版的《学术规范读本》和《中国学术规范化讨论文选》。今年6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讨论通过《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后,学术界对学术规范的关注进一步强化,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兴趣,学术规范话题开始进入公众视野。

记  者:在已有的学术规范讨论和学术规范建设历程中,标志性的进展是哪些?  
杨玉圣:我大致梳理了一下上述历程,为贵报编了一份《学术规范建设大事记(1991-2004)》,觉得有38件事值得一提。其中如果要说是标志性的进展的话,那么,至少可以举出1991年《学人》和1994年《中国书评》开辟学术规范讨论专栏、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召开“学术对话与学术规范”研讨会、2000年《历史研究》等发表《关于遵守学术规范的联合声明》、2002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3年科技部和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2004年教育部下发《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和举办“全国高校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论坛”。


记  者:围绕学术规范,已经取得了哪些共识?还有哪些分歧?
杨玉圣:对于学术研究中严重存在的低水平重复、抄袭剽窃、不实署名、数据造假等学术失范行为、学术不端问题,学者们的观点是基本相同的。对于加强学术规范建设的迫切性、必要性和重要性,大家也没有大的分歧。主要的分歧是体现在对“学术规范慎言‘化’”、“学术规范凭谁定”以及所谓的“学术霸权”的顾忌与忧虑上。

记  者:如何看待这些不同的见解?
杨玉圣:像学术规范这样一个关涉全局性的问题,有不同的见解,是十分正常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正是因为始终存在着这些批评性、讨论性和建设性的异议,学术规范讨论才延续十几年,并且有声有色,富有成效。《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实际上就是这一跨世纪、跨学科的前沿性大讨论的总结性成果。

记  者:您是《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的主要起草人之一,能否请您简单谈一下它的起草过程?
杨玉圣:这个《规范》的起草、修改、定稿,前后用了三年多的时间,有十多所著名高校的几十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数易其稿,反复讨论,是一个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的复杂过程,体现了学术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集体智慧。《规范》的正式出台,也是学界内外有识之士多年来为之奔走呼号的结果。

记  者:曾有学者尖锐地提出了“谁有权利制订学术规范”的问题,您怎么看?
杨玉圣: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提出这个尖锐的问题的应该是邓正来先生,他在《南方都市报》上发表的文章好像就是用的这样的标题。邓先生的意思是国家权力不能介入学术规范的制定。就像刚才所说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是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讨论通过的,社科委是教育部的学术咨询机构,由各高校的99位学者组成,其中有一些大学校长和党委书记,也有相当一批纯粹的学者。《规范》的起草是由教育部社政司科研处和高校社会科学管理研究会主持的,但有很多学者参与,也包括像我这样的边缘的学者参与,而且先后征求了一大批专家学者的意见,还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直到6月21-22日教育部社科委大会上,专家们还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与建议。因此,可以说它是集中了最近十五年学术讨论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从这个意义上说,《规范》确实是学者们讨论制定的。如果把这个《规范》按到教育行政部门的头上,这多少是抹杀了学者们这十多年来的辛勤讨论的结晶和心血。

记  者:有的网友认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软弱无力,是这样吗?
杨玉圣:我也听到过这样的批评。对于《规范》的作用,应以平常心对待,不要期望太高。与自然科学相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的建立,可能难度更大,因此它主要是针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性的问题来制订的,而且是以学者自律为主,涉及的都是每一个学者回避不了的基本问题。学术规范也有一个如何定位的问题,这一定位既要明确,还要准确。从这个角度讲,学术规范类似于“学术联邦宪法”,也是有边界的,只能有所为有所不为。

记  者:不久前,您成功主办了“首都中青年学者学术规范论坛”,能向我们简明扼要地介绍一下吗?
杨玉圣:这个“论坛”是11月17日在高教社举办的,同时也算是刚刚面世的《学术规范导论》和上述《学术规范读本》的首发式。来自高校、科研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和新闻出版界的朋友们,济济一堂,以文会友,自由交流,这再次说明了学术规范这一公共话题的跨学科价值。作为“论坛”的主要成果之一,大家还集体讨论、自愿签署了《关于恪守学术规范的十点倡议》,受到了广泛关注。

记  者:《关于恪守学术规范的十点倡议》的核心是什么?
杨玉圣:《十点倡议》涉及学术研究、学术评价、成果发表等主要环节,但关键词是“恪守学术规范、保障学术自由、加强学风建设、推进学术创新”这24个字。从知识产权、学术规范及学术伦理这几个角度来看,所有的学术进步与发展,就像一条长河一样,我们都是在前人、今人的成果的基础上,在有效有序的学术继承、积累和交流中再推陈出新的。这《十点倡议》也主要是立足于这一基本点。

记  者:您是杭州“全国高校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论坛”的特约发言代表之一,这个论坛给您的印象如何?
杨玉圣:总的来说,杭州论坛相当圆满,也非常成功。教育部、教育部社科委以及北大、人大、法大、武大等大学的领导同志和来自全国高校的专家学者、新闻界人士80多人出席了这一学术盛会。除了袁贵仁副部长的主题报告外,教育部社科委副主任章培恒、北京大学副校长吴志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复旦大学教授俞吾金、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清华大学教授李伯重、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等作了特约发言。杭州论坛还设立了“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学术规范与学术创新”、“学术规范与人才培养”、“学术规范与学术评价”、“学术规范实施细则与学术不端惩处办法”五个分论坛,在分论坛上发言的40位专家都是经专家匿名评审出来的来自各高校的学者。杭州论坛的成果也是非常丰富的,这一论坛的文集《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论坛》,将列入《学术规范书系》,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在近期出版发行。

记  者:在您看来,怎样才能把学术规范建设落到实处?
杨玉圣:这需要学者个体、学术群体、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以及政府部门协调合作。针对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如缺乏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缺乏学科专业训练、缺乏健全的成果发表机制、缺乏学术批评和学术惩戒机制),要积极防范,如正面引导和教育(特别是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教育),加强学术批评与反批评,建立健全学术成果发表机制(特别是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制),建立健全学术惩戒机制。学术规范重在践行,作为高校教师和学界中人,应把学术规范作为学术立身之本,把维护学术规范与道德自律联系起来,把学术规范与为人师表结合起来,把学术规范与学术责任统一起来。学术界是个特殊的学术共同体,以追求真善美、传承知识、探求真理为己任,因此应当有决心、有信心把学术规范抓紧、抓好。

记  者:这是不是也就是像您所说的那样,“让学术回归学术”?
杨玉圣:确实如此。一方面,我们要坚决反对权学交易、钱学交易、程序不公,改变目前国家领导人和高级公务员到大学担任院长、教授、博导的流弊,改变目前研究生与学位教育中愈演愈烈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取向;另一方面,又要切实尊重学术,敬畏学术,以学术为本位。“让学术回归学术”,就意味着严格区别学术与非学术、学术研究与非学术研究、学术论文与非学术论文、学术著作与非学术著作的界限。用李伯重教授的话来说,就是要“确立学术标准”。这样一来,一锅粥式的学术窘境才能逐渐澄清。

记  者:您一直倡导学术规范教育,请问如何实施?
杨玉圣:高校学术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严重缺失。我们的教育往往是片面强调分数,而在遵守学术道德、杜绝抄袭剽窃等学术常识问题上却一再栽跟头。因此,高校应从大学生特别是硕士生、博士生开始,立足于人才培养,从知识产权、学术规范、学术道德规范等方面入手,加强学术规范教育,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纪宝成校长提出:“要加强对学术规范的学习和教育,建议高年级本科生就应该接受这方面的教育,研究生应该把学术规范作为必修课”。我本人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因为学术规范教育搞好了的话,从目前来说,可以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从长远来讲,则可望有防微杜渐之效。学术规范立足于对学术进步的总体关怀,既不是简单的空洞说教,也不是学术的教条主义,更不是生硬的条条框框,而应内化为学者的学术自觉意识。也就是说,在学术研究领域,学术规范和学术规范意识应潜移默化,无处不在,如影随形;无形之中,疏而不漏。


记  者:学术期刊、出版社、新闻媒体能在学术规范建设中发挥什么作用呢?
杨玉圣:在《十点倡议》中,我们曾提出要“完善学术成果发表机制”,“呼吁有影响的出版社和学术刊物,严格推行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制;建议实行国际学术界通行的文章内引和脚注逐句引用方式,彻底取消文后以列举‘参考文献’代替注释的空泛引文陋习。”在学术规范建设方面,学术期刊和出版社也可以大有作为,建议学术期刊和出版社杜绝拉关系、托人情、有钱就能出书、有钱就能发表文章等不正之风,改变学术论著低水平重复的现状。建议新闻媒体秉持理性立场,加强对学术界的舆论监督,改进对学术规范的宣传和引导,营造健康进取的学术氛围。  

(《人民政协报》2004年11月24日发表时有删节)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发布 2004年12月30日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