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学界同仁:
新世纪伊始,中国迎来改革开放的又一个春天。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随着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包括高校在内,中国教育事业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发展局面。作为高校教师,我们为此由衷地感到高兴,并为自己能生活在这样生机勃勃的时代,能用自己教学、科研、育人的实际工作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学术创新做贡献而感到自豪。
然而,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目前的高校和学术界决非一尘不染的净土;相反,社会上的腐败、堕落等不正之风对这块领地时有影响。近年来高校及学术界不断揭露出的虚假炒作、抄袭剽窃等学术风气不正、学术道德失范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及学术界的声誉,也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不满。我们认为:目前,无论是面向历史、面向现实,还是面向未来,学术发展都到了一个关键时刻,加强学风建设,树立与现代教育发展速度相称的学者群体形象,不断丰富和完善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成果,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是我国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也是全体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为此,我们首都女教授联谊会,特向全国的女教授们,向全国的学界同仁发出倡议:
1.严格律已,以德治教,首先使自身,进而使学生成为有修养、有道德、有真才实学的新型学者
在新时期高校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进程中,人才质量是高等教育的命脉。中华文明五千年绵绵不绝的原因之一,是能够“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而在现代社会全球互动发展的环境中,学术变化的节奏越快、知识信息的容量越大、人才竞争的层次越高,对人才的学术道德风范的要求也越严格。我们的祖先历来有把学问知识与人格品质、道德情操和思想行为联系在一起的教育传统,这是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它培养了历代中华英才,渗透了中国的先进文化,激励了中国人度过一次又一次的历史磨难。当前,在知识经济成为主流、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情况下,我们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中国的敬业乐群、严于律己和澹泊高洁等优秀的学术道德传统,另一方面要学习和遵守知识产权、学术规范,充分认识它对于我们学术生命的意义。我们要通过规范的操作,吸收人类的先进文明成果。我们要依靠自己的诚实劳动和学术精品,去证明我们的学术进步和竞争能力,赢得国内外同行学者的关注与尊重。我们也要这样培养自己的学生,以身作则,以德兴教,把他们造就成适应现代化事业要求的品学兼优的新型人才。
2.重视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发挥老中青教师队伍的综合优势,加速高校教师素质的提高
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多数教师,辛勤耕耘在科学文化的园地里,他们兢兢业业,艰苦奋斗,不为红尘物欲所动;他们尊重传统、珍惜历史、按照学术规律办事;他们积极开拓、勇敢进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丰硕成果。在他们的身上,综合了我国优秀知识分子的精神素质。与之相比较,那些只讲高新技术、不讲人文精神,只讲一朝成名、不讲苦练内功,只讲大干快上、不讲十载寒窗,只讲物质拥有、不讲境界升华,只讲个人自我实现、不讲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可取、乃至有害的。因此 ,我们提倡,对各种违****道德的错误观念和不良行为,要提高警惕,增加识别力,充分认识其危害性,与之展开坚决的斗争,珍惜和维护来之不易的教育改革新成果。
3.倡创新思维、强调科学良心,加强学术规范,维护学术尊严
创新,是保持民族传统教育优势的手段,也是开拓现代学术新方向的出路。在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发展。但创新要以良好的学风为依托,要用科学的良心做保证,决不能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更不能蓄意犯规、欺世盗名。我们认为,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注重严格正规的学术训练。学术创新要建立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之上,在合理借鉴和使用前人、他人的研究成果时,要恪守规范。新成果出现后,要提倡通过学术批评和学术争鸣的方式,促进其成熟和推广;同时,要DIZHI商业炒作的不正之风和造假吹嘘的错误行为。学术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关系到学术评审中的公正原则,是发展学术的一项基础工程,我们应当力促这一工程的完成。我们相信,求真尚实、科学创新,为人类的科学文化事业做出贡献,始终是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境界。
4.增强法制观念,尊重知识产权,促进科学发展的现代规范运行体制的建立
当前,在高校师生中,应普遍进行知识产权法的教育,并把这项工作的意义,提高到教育改革质量和学术生命的高度来认识。对所有抄袭剽窃、违法侵权的个人或行为,不开脱、不姑息、不加人情分,从我做起,从本单位做起,促进建立科学发展的现代规范运行体制,使我国的高校教育改革在新的层次上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教育部2月27日发布的《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对高校教师提出了希望和要求,我们应当积极响应、严格遵守。我们呼吁,全体在岗的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弘扬正气,激浊扬清,继往开来,维护教育工作者的庄严形象,净化中国高校和学界的学术环境,以谢代代先贤的崇高奉献,以谢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
2002年3月15日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发布 2002年3月15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