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近来网上有人指责我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的说明——孟建钢的来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09-9-14 20:22: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来网上(学术批评网)有署名为“尚莎纹”和“刘阳”的文章谴责我从1994年起在好几篇论文中剽窃了他人学术成果,我现针对这些网上文章对我的各项指责做出如下说明:

1. 关于这些网上文章说我发表在《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第8期的“关联性·翻译标准·翻译解读”一文中有约1000字剽窃了赵彦春博士发表于《现代外语》1999年第3期“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这与事实不相符合。事实是,在写这篇论文中我参考和引用了一些资料,其中也包括赵彦春博士的文章,但我在我的论文后面的“参考文献”中已做了清楚标明,写上了赵彦春博士的姓名、文章和刊物〔“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3)”〕,所以这些网上文章说我剽窃赵文是不对的。另外,我引用的文字也远远没有像这些网上文章说的那样大约有1000字(我的论文约7000字)。在此,我要特别向赵彦春博士表示感谢,应该说,赵彦春博士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述对我的启发很大。

2. 关于这些网上文章说我自己抄袭自己的论文,说我发表在《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第8期的“关联性·翻译标准·翻译解读”一文跟我发表在《中国科技翻译》2001年第1期中的“关联理论对翻译标准的解释力”内容一样,其实不然。实际情况是,“关联性·翻译标准·翻译解读”一文写得要比“关联理论对翻译标准的解释力”一文更详细一些。我是先写好“关联理论对翻译标准的解释力”一文,投给了《中国科技翻译》,但过了一段时间没有回音,我以为文章被否定了,就在该文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补充,又改名为“关联性·翻译标准·翻译解读”,投给了《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先发表了这篇论文,《中国科技翻译》过了四个月也发表了我原先那篇论文。所以说,网上文章说我自己抄自己的论文是不对的。

3. 这些网上文章说我自1994年以来发表在《湘潭师范学院学报增刊》、《湘潭师院学报》和《山东外语教学》的三篇论文中有很多地方抄袭了他人成果,对此我真诚感谢这些网上文章对我的批评。坦率地说,在我的研究起步阶段(我的研究起步很晚),无人给予指导,再加上当时学校科研条件较差,所以我只好以模仿他人的研究学着做科研工作,自1994年以来模仿他人的论文写了这三篇所谓的论文。当然,我这样做的确有不严谨的地方,在此我做出深刻的自我批评和反省。

4. 这些网上文章说我靠欺骗手段当上了湖南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这是不实之词。我是经过原湘潭师院学术委员会的严格评审,被评选出的湖南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这个事实,原湘潭师院很多担任过这次评审的老师都可以为我作证。另外,我还参加了由湖南省教育厅组织的答辩和评审,评委由湖南省高校各个专业(包括英语专业)的资深学者担任,经过严格评审才批准我为湖南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的。这些网上文章说我靠欺骗当上了副教授和教授,这也是不实之词。我申报副教授时,我没有用发表在《湘潭师院学报增刊》上的那篇论文。我申报教授时,我用的代表作则全都是我这些年来发表在中国外语类核心刊物上的多篇论文。这些年来,我在众多权威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这都是我潜心研究的成果和心血,而绝非像这些网上文章所说我骗过了所有专业权威刊物的编辑、评审和评委。这些网上文章那样对我进行以点带面的“批评”,是不对的。难道每一位编辑、评审和评委都像这些网上文章所说的那样不负责任吗?我于2003年12月份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办的第八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及中国语用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被来自国内各高校及香港、新加坡部分大学的以语用学为研究方向(我的研究方向就是语用学)的200多位与会者和同行(其中有国内搞语用学研究的大部分权威学者)推举为中国语用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这本身就是对我的研究工作的充分肯定。我对这200多位与会者中的大部分人都不认识,他们中大部分人也没见过我的面,他们推举我为常务理事主要还是通过我这几年发表的多篇论文知道了我的名字。我认为我被推举为常务理事这个结果是公正的,绝非是我靠欺骗获得的。


6. 这些网上文章作者分别署名为“尚莎纹”和“刘阳”,但这都不是作者的真实姓名。如果网上文章的批评内容真的都属实的话,如果网上文章的作者心胸坦荡的话,为什么作者不在批评我的文章中署上真实姓名呢?我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教师,也没有担任一官半职。我希望这些网上文章作者能公开自己的真实姓名和身份,以诚相待。在此我还要指出的是,署名为“刘阳”的作者说认识我且还跟我探讨过我的学术研究,但我从来就不认识一个叫“刘阳”的人。当然,对这些网上文章中的善意批评,我会诚心接受并将善意的批评当作对自己的鞭策,在自己现在和以后的研究中以此为鉴,高度注意自己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最后,我要向所有对我提出真诚批评和帮助过我的人表示我真诚的谢意。

2004年2月2日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04年2月3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4 10:35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