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3月15日,是我的同事和友人杨玉圣先生创办、主持的学术批评网开通一周年纪念日(网址最初为www. cacriticism.com,后改为www. acriticism.com)。这在我国学术批评界和学术网络界,应当是一件值得大大称道的事。作为一家非赢利的、公益性的纯学术网站,一年来,学术批评网在学术界已经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并且有力地推动了学术批评和学术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根据笔者的粗略统计,仅2002年1月到今天(3月15日),学术批评网发布的文章和信息即有780篇,其中除去春节和寒假期间网主返鲁探亲和赴晋讲学半个月左右外,大体上日均上传新文章13篇。其中,有不少文章是在学术批评网上首发的,还有不少篇目则选自著名报刊杂志和学术文化类网站。
如果再作一个粗线条地分类,这些文章可以大体归纳为:
高等教育专题共144篇,其中可大体分为:建设一流大学问题(11篇)北大、清华问题(22篇);其他高校问题(10篇);高校学术自由和创新问题(5篇);基础教学问题(25篇);教育体制问题(7篇);教育腐败问题(10篇);学术道德建设问题(8篇);学位文凭问题(22篇);重点学科和项目审批问题(3篇);职称评聘问题(11篇);成果量化管理问题(6篇);学术队伍建设和管理问题(2篇);学术经费管理问题(2篇)等。
学术腐败专题(127篇);王铭铭事件专题(256篇);学术规范专题(84篇);学术评论专题(32篇);史学评论专题(60篇)。
文学评论(42篇)、法学评论(4篇)、经济学评论(7篇)、哲学评论(4篇)、纪念钟敬文教授专题(20篇),共77篇。
在以上780篇中,仅学术腐败专题和王铭铭事件专题两项就有383篇,占近一半。与自2001年11月15日至12月31日,学术批评网计共发布678篇文章和信息(含部分重发2001年上半年的文章)、平均每天14.7篇相比,在数量上基本持平。但是涉及学术腐败的文章和信息数量则远远超过了2001年末的一个半月间95篇的四倍,这表明学术界涉及学术腐败问题的力度加大,关注的问题也更加集中。
学术批评网2001年3月15日起开通,但6月至11月,因租用的服务器原因曾一度暂停,故其实际运行时间只有半年左右,但是它的影响却在日渐显现出来。尤其是今年以来,遏制学术腐败现象,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整顿学风和学术秩序,已经引起了学术界、教育界、各类电视电台和报刊等新闻煤体、中央有关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2001年9月《**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对于推动遏制各种不正之风具有指导意义。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有关高校相继出台有关学术道德自律、学术道德建设的规定,也对于学术批评也起着积极作用。各大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力度增大则显示了不容忽视的影响。特别是围绕北京大学知名教授王铭铭学术抄袭事件的一场大交锋,学术界的健康舆论导向占据了上风。尤其是最近举行的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期间,遏制学术腐败现象,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整顿学风和学术秩序,成为热点之一。我们有理由期望学术批评和学术建设得到健康的发展。
然而,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讨论和建设是一件长期的、耐心细致、学术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不能大轰大嗡,不能情绪化,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将某些“规范”强制推行情况各异的学术界、教育界,从而形成新的“垄断性规范”、新的“大一统”。当然,也不能用搞学术批评运动的办法来解决学术是非问题,凡是搞学术批评运动的于学术而言,弊大于利。要坚持实事求是、学术为公的精神追求,尽力排除各种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学术批评、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学术建设,都需要遵循学术自身的发展规律,通过心平气和的学术讨论和学术争鸣来进行。
现在大概没有人公开否认学术界存在着学术腐败现象,只是对于如何估量这种学术腐败的表现、程度及原因,见仁见智。有人不主张使用“学术腐败”这个词,主张不宜夸大学术界的腐败现象。笔者不主张将用词政治化,好像谁要是使用了“学术腐败”这个词,就给人以整个学术界、教育界的腐败印象,好像非要和主管部门所欣赏的用词保持一致才符合正确导向。如果那样,我们生动活泼的用词不是太单调了吗?难道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所言所想保持一致不是符合正确导向吗?如果像学术论著中大肆抄袭剽窃行为都不能算学术腐败现象的话,那么,在学术界究竟什么才算学术腐败现象呢?难道“腐败”一词仅仅适合于经济领域?那些明明白白地侵犯了知识产权的违纪、违法的行为不属于腐败现象吗?那些明目张胆地搞权、钱、学结合的文凭掺假行为也不算学术界和教育领域里的腐败现象吗?如果这样的弄虚作假行为盛行,不诚、不信,那么,又有什么 “正气”可言呢?
对于涉及学术抄袭剽窃事件和其他学术腐败现象,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严肃而认真地对待,既不能人为夸大,也不能视而不见。目前的情况还是视而不见远远多于人为夸大,尤其是出于各种非学术因素的干扰,那些单位、部门、地方、团体利益的各种保护主义的干扰现象值得高度警惕。学术批评不是行政监管,也无权取代行政监管。行政监管不应干预学术批评,尤其是不应不适当地干预包括电视电台和报刊媒体在内的舆论监督。宣传守纪律,但新闻有自由,学术要自由。那种出于某种需要而对新闻媒体施加不当影响、干扰舆论监督的做法,并不是正常现象。
一年来,学术批评网在受到了广大学者、网友热情关注、积极支持的同时,也受到过个别人的无端批评甚至人身攻击。这个网还很年轻,刚刚一岁,需要网友们共同老护呵好这一来之不易的学术家园。网主杨玉圣不争名,不图利,自己贴钱办网站,“赔本招挨骂”,用自己的言行实践了学术为公、实事求是的承诺,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我们希望有更多这样的网主、网友们投身于学术批评和学术事业中来。
有人突出强调了杨玉圣的“学术打假”。其实,把学术批评简单地等同于“学术打假”,并不合适。他本人多年从事美国史、世界近代史、史学评论的教学和研究,成绩斐然,他的许多书评以及关于学术规范、学风建设的文章,恐怕都不能归纳为“学术打假”。学术批评网的不少栏目和许多学术争鸣文章,也同样不属于“学术打假”。据我观察,学术批评网不是“学术打假”网。不过,杨玉圣可以说是学术批评的先锋。从学术的本来意义上开展学术批评与反批评,返朴归真,回归常识和理性,这可以说是杨玉圣和他的学术批评网一直努力不懈的目标。
在当前的学术批评中,我们仍然需要善待学术批评,善待对于学术和教育领域的舆论监督。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有人就某些不健康的学术现象提出批评时,往往有人出来指责批评者的“动机不纯”,是什么“搞乱学术”、“否定成绩”;当新闻媒体介入时,总有人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这是什么“媒体炒作”;当某个事件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尤其是各界人士广开言路,各抒己见时,有人刻意渲染个别枝节,或者离开事实的依据,信口上纲,把单纯的学术问题认为地复杂化。笔者主张,学术批评要以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以理服人。有的文章对于学术批评中的各种具体的评论不感兴趣,觉得不触及根本,不能快刀斩乱麻,不过隐。笔者以为学术批评欲速则不达,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尤其在涉及机制这些深层次问题上,需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努力,指出问题,查清原因,提出改革建议。如果我们不做切实的调查研究,不提供事实依据,几仅仅抽象地给“机制”的弊端列出一、二、三、四,并不见得解决问题。1999年6月,**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已经指出:“面对新的形势,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素质的需要。”如果我们的学术批评能够在学术界、教育界、科学界的具体领域中进行较深入、较具体的评论和建议,有什么不好呢?尽管网上言论相对自由宽松得多,但这并不是说可以不负责任,随心所欲。我们也同样需要逐步完善网上的学术道德规范,并承担一切因网上文章或帖子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的法律责任。
学术批评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新世纪我国学术事业的发展、繁荣和创新。学术批评是贯彻和体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需要,也是学术自由、学术民主的重要体现,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学风问题的有效途径。笔者衷心希望,学术批评网能够一如既往,坚持和维护实事求是、学术为公这一学术批评的生命线,让学术批评网越办越好。学术批评应当成为我们学界中人的共同事业,学术批评网完全有条件成为开创我国学术批评事业的新平台。
写于2002年3月15日晨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02年3月15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