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当前的博士生泛滥现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09-9-14 19:54: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博导考博一事曾经引起学界的热烈讨论,我也曾撰文参与了这一讨论。现在回想起来,这种讨论实在有些少见多怪的味道,因为滥竽充数者在博士生队伍中的严重泛滥实在比博导考博更可怕,而且在博士生严重泛滥的情况下,让那些有真才实学的博导补充到博士生队伍中未尝不是仅好事。

6月份正是各博士研究生招生单位确定录取博士生的时节,日前听到的一些消息使我对博士生的严重泛滥的根源有了更深的感受。

由于学校实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并将逐渐过渡到定岗定编制度,没有博士学位的年轻教师顿时感到巨大的压力,因此今年河南大学参加博士生招生考试的年轻教师特别多。我身边的几位世界史年轻教师都参加了博士生考试,其中有的人我还给他写了推荐书,在其报考的导师面前着力予以举荐。考试成绩公布后,据他们对我讲,他们中有的总分达到了规定的分数线,但有个别科目成绩不过关;有的则总分、英语等科目均未达到招生单位规定的分数线。这几位年轻教师都是多年从事世界史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他们所考的也都是世界史专业的博士生,如美国史、国际关系史等,所考学校有北有南,有的还同时报考几所学校。这些学校在我的个人印象中,对英语的要求都是非常严格的,差1分也不能录取。因此,成绩出来后,他们都很失望,认为录取无望。于是,有的人便跑到招生单位继续活动。如今,各招生单位的录取名单正式确定,他们一个个都被所报考的单位录取了,当然都是掏钱的定向委培生名额。


这就是说,博士生招生考试实际上已经成了一种形式,只要你掏钱,那么不管成绩如何,就能够如愿以偿地去读个博士学位。因此,一位和我关系很不错的教师在得知自己已经被录取的消息后便鼓动我明年也去“考”博,而且明确地对我说,考试不过是一种形式,掏钱就能上。他说,某市某学院副院长今年和他考同一学校同一专业(但不是同一个导师),总分、英语和听力都没有过关,被录取了;另一个也是和他一样考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也不是同一导师)的河南大学的教师也是总分、英语和听力都没有过关,也被录取了;和他考同一个导师的几位考生,也一一被录取了(其中各项成绩达到录取分数线要求的只有一人)。这是北方某著名学校的世界史专业博士生录取情况。南方的学校也是如此。另几个考南方学校的年轻教师,成绩也未达到录取分数线,但因同意掏钱做定向委培生,也被录取了。

河南大学为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增加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近年来特别鼓励年轻教师考博,对需要掏钱才能录取的“定向委培生”,采取“三三制”原则,即学校、所在学院、个人各承担三分之一的委培费。若博士生学成后根据合同回校,还可以享受其他优惠待遇,如每月在你的工资本上增加数百元的博士津贴,在晋升职称和货币分房时可以优先等(如补贴4万元或6万元)。所以,这些年来青年教师考博在河南大学成了大热门。而对于我的安居不动,则每每引来惊诧的问语:“小周,你怎么还呆着不动?再不去拿个博士学位回来,就没你的位子了。”这里的“位子”,指的是处级干部的职位。因为在河南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后不回来或回来一两年后又跳槽的实在太多了,所以,学校为了笼络这批博士,总是能够满足他们提出的“报效母校”的前提条件:我回来可以,但必须给我安排个处级职位。近年来,河南大学教师队伍中博士迅速增加,即与此有关。但究其根源,则是各博士培养单位录取博士生的金钱至上政策所致。

博士学位越来越成为一种改变身份地位、捞取官职的敲门砖,而与其学术素养的提高则越来越脱离了关系,这是不容回避的现实。在我所接触的世界史来稿中,博士生的稿件占了绝大多数。但他们中许多人的水平,我实在是不敢恭维,其中连怎样写学术论文都没有入门的博士生甚至博士后大有人在,有的人还不如某些学校在读的世界史硕士研究生。一方面是博士生人数的直线上升,另一方面是世界史学科学术水平的停滞不前甚至略有下降,这固然与中国人研究世界史在资料等方面的局限有关,但不能不说也是博士生泛滥的后果。资料的局限性在当今因特网时代,其实已经基本不存在。

以美国史研究而言,利用因特网完全可以获得许多原始的档案资料甚至手稿文献,如美国历史上印第安人的让地方面的文献,反映奴隶与奴隶主关系的女奴信件,反映奴隶生活的有关奴隶信件、奴隶买卖清单、追捕逃奴的悬赏布告等,都可以在美国的有关网站上获取。但有的博士生在写有关美国奴隶与奴隶主关系的学术论文时,却完全不知道这些手稿文献(藏在美国杜克大学图书馆特藏部)。从因特网上获取FRUS文献(目前已经公布到70年代初的尼克松时期,但似乎还没有人利用新公布的尼克松时期的外交档案来做论文的),更是研究美国外交史学者的一项基本功。如果我们的博士生培养单位不是采取大面积招生的金钱至上政策,严格招生,一个导师每届只带一、二名博士生而不是一带就是俨然一个博士生班,我相信,我们的世界史研究水平完全可以得到不断的提高。但现实不是如此。据我所知,有的导师三届博士生加在一起就是十七八个甚至二十几个的一个博士生班,有的一届就招收八九个,我真怀疑他们怎么有时间和精力来指导这些博士生,又怎么能有时间和精力来仔细审阅这些博士生的学位论文。

所以,与其让滥竽充数者在博士生队伍中严重泛滥,倒不如多让有真才实学的博导去做博士生。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02年6月23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9 23:06 , Processed in 0.18750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