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网络学术评审的几个问题——兼与张保生先生商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09-9-14 18:54: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术评审是学术发展的一柄双刃剑,笔者主张一要淡化,二要因势利导,兴利除弊。学术评审应当尽力排除各种非学术因素,尤其是各种行政干预因素。学术评审制度的程序公正和公开,是学术评审公平竞争,防止学术腐败的重要防线。学术评审的权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术程序的普遍可接受性和遴选评审专家的真正权威性。

看到《光明日报》2001年12月25日的笔谈会文章《维护学术尊严 反对学术腐败》,很受启发,希望能有更加深入而广泛的讨论。笔者注意到笔谈会嘉宾之一、教育部社政司科研处处长张保生先生谈到,教育部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采取了网络评审的办法。他说:“在公正方面,软件程序从专家库中自动选择了400余所高校的5000余位专家参与评审,这种广泛性是会议评审无法做到的。软件程序按如下规则来编制:先选正教授并优先选择博导;按申请课题研究领域选择相关三级学科专家;5位专家分别来自5所高校;本校专家回避;课题组成员回避。机器没人情味,在执行这样的遴选规则时绝对不会照顾关系。网络评审用电子邮件发送评审材料,在网上提交评审结果,不受专家所在单位和地域的限制,从而解决了在一个系统,如高校、社科院、科学院,或一个地区内选择专家缺乏权威性的问题,使学术评审更具权威性和公正性。”

关于学术评审的软件程序规则编制,这里也谈一些个人不成熟看法:

第一,笔者同意在学术评审时的专家遴选随机性,它有利于防止评审专家固定化、职业化、公开化可能带来的给试图行贿者、请“托”者可乘之机,但是“专家遴选的随机性”不同于“摇奖”,专家的业务专长各不相同,搞得不好,这种“随机性”的结果有可能“遴选”出外行“专家”来。这里不妨举个就人数来说位居世界第一的我国统一高考,试题是全国统一的,参考的标准答案也是全国统一的,几十年来迄今尚未实行试题选择的随机性,按说它是最具备随机“遴选”条件的。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尽管高考事关千百万家庭、关系基础教育事业和高等学校选拔的大局,但是在全国统考中“漏题”现象却极少发生在高考命题人员和命题监管人员中。

笔者不解的是,同样一个教育部,为什么国家考试中心能够做到的,而在同样属于教育部管辖的学术评审中却出现严重的不规范以至腐败现象。看来关键还在于是否有一套真正严于监管的机制。例如,一旦出现不轨行为,教育部能否像对待高考舞弊那样立即采取曝光、一查到底等极其严厉的举错。笔者坦言,如果没有十分严格的监管措施,即使运用电脑进行“专家遴选随机”,同样难以避免“绝对不会照顾关系”的情况发生。


第二,笔者赞赏“教育部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采取了网络评审的办法”,但是这种办法的必要性、可行性、公正性,在正式实行前,最好通过网络、新闻媒体等各种方式在学术评审对象、专家、管理人员中进行广泛的评论,以便集思广益,达成共识。“机器没人情味”,但是人对机器要有认同感。学术评审是关系广大学术工作者切身利益的大事,既然如此,就更需要开展群众性的学术评论来推动学术评审工作。事实上健康的学术争鸣对于学术评审有利无弊,而单纯依靠行政管理的办法来自上而下组织学术评审工作,往往产生不少负面作用。

第三,网络评审的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软件程序的科学编制。如果软件程序编制时存在非科学、非学术因素,那就可能产生事与愿违的负面效应。两个明显的例子是 “没人情味”的“机器”搞了个学术期刊规范化、标准化软件,却引来了一场轩然大波;“没人情味”的“机器”还搞了一个科研成果“量化”规范化、标准化软件,再次引来一场讨论,这场讨论既涉及学术规范又关系学术公正,可见要人认同“机器没人情味”并非易事。

第四,张保生先生“软件程序按如下规则来编制:先选正教授并优先选择博导”之说值得商榷。笔者主张“遴选以专业同行对口专家优先原则“为宜。理由如下:

1.专家审查的大忌是名不副实。对于学术评审来说尤其如此。相对权威的专家审查是同行对口专家,而不是冠以教授、博导而非真正同行的不对口的专家。即使是“相关三级学科专家”也是如此。例如一位世界现代史专家、美国史专家,并不表明这位专家在世界现代史、美国史领域内什么都“专”,都是“专家”,在学术评审中往往真正的同行对口专家少之又少,这些对口专家往往被泛称的“专家”或“同行专家”所掩盖。

现在的专家廉价得很,泛泛得很,也官本位得很。似乎教授级专家的专业学术水平一定比副教授级专家专业学术水平要高;教授兼博导的专业学术水平一定比教授而非博导的专业学术水平高;前五批博导的专业学术水平又一定比后几批博导专业学术水平要高;教授兼博导又是校长院长的专业学术水平则一定又比前些人要高。我们经常看到各种媒体在报道某学者的前面,要特别冠以“专家”、“著名专家”、“教授”、“教授、博导”,以示有别。

我们不是来论资排辈的,而是要来遴选一份参评学术成果的最佳同行对口专家的。既然如此,怎么我们能只见其名不见其实么?在这方面不仅“机器没人情味”,而且“机器”第一识别的是“名”而非“实”,如果程序唯“名”止步,不再究其“实”,或者在教育部的“专家数据库”里没有突出这些“实”资料,甚至“数据库”本身是按照分类管理和使用的,岂不坏了大事!这样“优先选择博导”的结果,只能是大大缩小了真正同行专家的遴选面,一旦“5位专家” “优先选择博导”被认可,看来似乎“使学术评审更具权威性和公正性。”但是很可能在“机器”没有“优先选择”的教授、副教授专家队伍中,就有15位甚至50位是胜过“博导”的同行对口专家。这不是“软件程序规则来编制”的缺陷吗?这种有缺陷的难以确保真正的通航对口专家的评审带来了先天不足,如果用行政手段推而广之,并且冠以“规范化、科学化”之名,又对持异议者扣以反对科学化的人大帽子,其负面后果可想而知。

2.“优先选择博导”之说说明,现在“博导热”还在升温而不是在降温。笔者一直主张淡化博导,现在仍然不改初衷。教授和博导不是一个概念,教授是学术职称,博导是研究生培养制度中的博士生导师。两者不存在博导比教授高一级的问题。“先选正教授并优先选择博导”之说,不仅不科学,而且不利于遴选出真正的同行对口专家。

“优先选择博导”之说不妥,我们不妨以美国史研究为例,在目前我国以研究美国史(这里还不去细分各自研究的具体领域和课题)为特长的博士生导师,屈指可数,因为本来具有博士生授予权的只有南开大学、东北师大、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少数系所(其中包括不是以地区国别史名义招收美国史博士生的),而不是博士导师的教授、副教授的数量远远超过教授兼博导的数量,如果按照“优先选择博导”的做法则实际上是“优先”在少数院校及其相关人那里“遴选”了。这样一来,它的专家权威性和可接受性势必出现问题。可能真正的同行对口专家被漏掉了,由于几乎是相互认识的加上师承关系,又使评审不得不带有人情关系,这种情况已经在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论文答辩中充分显示出来了。你评我的,我评你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使“匿名”评审也很快会信息传遍。笔者以为,即使“网络”遴选同样难以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因为在一个狭小的“博士导师圈”里,无论怎样遴选难逃关系网的影响。

笔者不知道教育部“专家数据库”的权威性有没有经过什么渠道公开论证过。我们不访以美国史为例,调出美国史专家的数据库来,请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和中华美国学会来论证一番。它们是民间学术团体,一个是美国史研究的全国学术团体,另一个是美国问题的全国学术团体,这些学术团体在论证学术成果上,有它的影响力。

再举一例,按照学科门类,笔者惴测,文学算一级学科,中国古典文学算二级学科,中国近代现代文学算三级学科,则《红楼梦》研究在三级学科之外,或者包括在三级学科之中了。如果专家数据库中,没有《红楼梦》研究专题这个分类,那么在评审有关《红楼梦》研究学术成果时,专家数据库则在三级学科专家中提取,而三级学科专家不一定都是《红楼梦》研究专家。如果“先选正教授并优先选择博导”,那么的确在专家数据库中是有一些高等学校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同时也附带从事《红楼梦》研究的“博导”,但是就《红楼梦》研究的整体实力和《红楼梦》学术成果评审来说,其中一些“正教授”兼“博导”不一定比没有一位博导的冯其庸先生领衔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的某些专家更合适,因为他们是专门从事《红楼梦》研究的。按照“优先选择博导”而不是真正同行对口专家原则,教育部的电脑数据库里,是不可能优先光顾红楼梦研究所的,笔者绝无轻视高校红楼梦研究者之意,笔者的意思是“优先选择博导”有可能忽略了尽可能对口的同行专家。再说,如果要评审《红楼梦》版本研究的学术成果,迄今一流《红楼梦》版本专家当属从事物理光学研究的高级工程师、《红楼梦》版本收藏家杜春耕先生,而他的名字笔者估计在教育部专家数据库里是检索不出来的,而教育部专家数据库里没有的专家,并不等于这样的专家不存在。我们是按照实际情况办事呢,还是按照数字化的经过人工处理的专家数据库办事?笔者毫无轻视专家数据库之意,只是笔者所看到的一些专家数据库似乎有不实之词。

3.就学术专业对口而言,专家队伍不应强调副教授、正教授还是博导。国外一些国家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其博士学位资格评审小组成员可以是教授,也可以是副教授,并不一定要求他本人是某一申请博士资格遴选人的导师(即博士生导师)。主要看他的专业特长是否适合于评审工作,即是否有利于博士学位论文的答辩。这种务实的精神难道有什么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吗?为何在我国非得是教授而且还得有相当“科研经费”的教授才有资格申请博导资格呢?而且一旦有的教师当获得了博导资格,似乎他的学术水平也立刻上了一个新档次,就无所不“导”,无所不“评”?

真正的同行对口专家不应限于“博导”这个圈里。事实上目前有的专业博导数量很少,而有的则数量相对“过剩”,由于历史原因加上博士点导向的影响以及博士点带来巨大的经济和学术效益而滋长起来的部门和单位保护主义盛行,“博导”和教授、副教授的学术水平都参次不齐。笼统地说“优先选择博导”弊端颇多,还是强调“同行对口专家优先”为好。如果网络软件编制时没有突出区别“同行对口专家”的具体内容,则难以“使学术评审更具权威性和公正性。”

4.入选专家数据库应该不受年龄限制。对于专家来说,有在岗和退休的区别,但是学术专家不会由于退休而失去学术水平不成为专家。如果参与评审学术成果仅限于在职科研人员,那么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科研人员而言则无疑将五分之二左右的科研人员拒之于评审专家之外。有条件的退休的专家参与评审可以趋利避害,较少受部门和单位保护主义的影响。现在一些高校主要起用有教学经验的教授担任教学督导工作,还有些出版单位聘请有经验的退休编审人员,委以查找伪劣和盗版图书重任。笔者相信在学术评审中他们可以同样发挥一定的作用。

说到专家作用,笔者还是坚持在《学术评奖中的非学术因素》一文中关于“学术评奖中的专家所长难以满足评审需求的因素”的话来结束本文:
    参与学术评奖的评为人数是有限的,而申请参评的著作、论文、作品的专业范围相当广泛。这里有一个专家所长的客观局限性和适应参加学术评奖专业内容广泛性之间的严重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专家学者、博导、权威等评奖成员务请保持头脑的高度清醒,千万不要被专家教授、博导、权威等称号冲昏头脑。事实上,一般所指的专家只能是某个专门研究领域或课题的“专家”,专家之“专”绝不意味着什么都懂,更不是专家万能。通常我们所说的博士,是因完成了在高等学校学位课程并且通过了博士学位论文而获得了博士学位,而他所学的课程是有限的,博士学位论文则通常是在某一课题上的深入研究的成果体现,并不意味着是博士就什么都“博”的万能博士。博士导师虽然是博士的导师,但是也不意味着在某个专门研究课题上就一定比从事该课题研究的博士更专些。在我国的专家队伍里,不乏在好几个领域内都功绩卓著的杰出人才,但是毕竟很少。在20、21世纪之交的当代世界里,万能博士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全天候”博士或博导,中国、世界罕见。即使美国《时代》杂志在跨世纪之交盛赞20世纪科技伟人爱因斯坦时,也不认为他是万能的。既然评奖专家的专业特长并不是无所不包的,那么面对一个涵盖面广的学术评奖的众多申请对象,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
    有人会说,我们不是有同行专家书面评议吗?谈到同行专家评议,即使充分排除了关系网因素,还有一个专业或者专长对口不对口的问题。例如语言学和文学在一块评议,而语言学专家不一定熟悉文学。何况文学领域、语言学领域里又有许多分支。再如历史学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史学史等不同领域,在九十年代中期仅仅挂靠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的全国性涉外学术团体就有像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等16个。就美国史来说,又可细分为若干研究领域和专题,你是美国近代史专家则在美国现代当代史领域不一定是专家,你对美国的外交史和国际关系史精通,但是不一定熟悉美国的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文化史、宗教史、史学史。世界史在综合性的学术评奖中,历来势单力薄,进入评议决策圈子的可能更是凤毛麟角。而世界史权威本身虽然知识渊博、优势明显,但并非样样皆精。评奖是个苦差使,往往在短短两三天内快速集中审读几十、上百份参评材料,这时候在相当程度上与其说主要看著作和论文的学术水平,不如说在相当程度上看申报材料的写作水平了。因为事实上专家、权威在所看的那些材料中至少有一半以上是他不懂或不大懂的。在这种情况下评奖专家实际上评的是什么呢?如何摆脱这一困境,一方面要求尽量缩小评奖专家专业对口上的差距,在初评或复评时要十分尊重对口专家的评议意见,另一方面,掌握终评大权的专家们,要有自知之明,不要忘乎所以,更不能以权谋私。要有良性的专家评议的监督机制。
    专家、权威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专家、权威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专家、权威的定义要严格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被人们尊敬的评奖专家更得十分谦虚谨慎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否则有可能造成误判,带来不应有的损失,也于专家自身名声不利。这类例子随着学术批评的健康展开,我们在报刊上已经看到一些批评文章,指出了个别全国顶尖级学术权威就他所不熟悉的研究领域发表学术见解时闹出常识性笑话的事例。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二集 名人和名言》中说得十分透彻:“我们的知识很有限,谁都愿意听听名人的指点,但这时就来了一个问题:听博识家的话好,还是听专门家的话好呢?解答似乎很容易:都好。自然都好;但我由历听了两家的种种指点以后,却觉得必须有相当的警戒。因为是:博识家的话多浅,专门家的话多悖的。博识家的话多浅,意义自明,惟专门家话多悖的事,还得加一点申说。他们的悖,未必悖在讲述他们的专门,是悖在倚专家之名,来论他所专门以外的事。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名人被崇奉所诱惑,也忘记了自己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渐以为一切无不胜人,无所不谈,于是乎就悖起来了。其实,专门家除了他的专长之外,许多见识是往往不及博识家或常识者的。”“这病根至今还没有除,一成名人,便有‘满天飞’之概。我想,自此以后,我们是应该将‘名人的话’和‘名言’分开来的,名人的话并不都是名言;许多名言,倒出自田夫野老之口。这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分别名人之所以名,是由于那一门,而对于他的专门以外的纵谈,却加以警戒。”(中华读书网编:《学术权力与民主----“长江〈读书〉奖”论证备忘》第359-361页,鹭江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写于2001年12月27日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01年12月27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9 19:52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