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舟子先生是科学“打假”英雄,在他自己的生物领域揪出了一些科学界的蛀虫,使一些靠抄袭、剽窃登上科学专家地位的人们露出了真容,令人钦佩。
最近,方舟子先生在《北京科技报》上登出了《质疑中国哲学家证明四色定理》的文章,非常荣幸,这次是方舟子先生针对本人的“打假”。
在我的“证明”尚未公布于世之前,任何人都可以具有表示质疑的权利,这无可厚非。但方舟子先生的一些过于武断的说法,却明显是长期以来扼杀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使之难以发展的很有害的世俗恶习之言。因此,在对方舟子先生的“打假”表示钦佩之余,还不得不纠正方舟子先生的这些极为有害的言论,免得方舟子先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反而变成了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杀手”,让他的“快评”变成了“杀评”。
首先,请方舟子先生在自己并不特别专行的领域稍稍谦虚一点,不要以为自己懂得一点“科学”,自己便似乎成了“科学”的全权代表了。少年得志是好事,但若是猖狂起来则有害,不仅害人,而且害己,更加害国。例如,方舟子先生对中医中药学的观点,视之为伪科学伪技术,痛下杀手,这是极其不明智的。在这点上,我与方舟子先生截然不同。中医中药学虽然不是西方哲学意义下的科学技术,但也决不是“伪科学”、“伪技术”。在这里,显示了方舟子先生哲学素养之薄,非白即黑,是明显的不尊重历史事实的胡说。而在我看来,中医中药学是有着三千年以上历史积累的中国人特有的人学意义下的“科学技术”。关于什么是人学意义下的“科学技术”,容我在另外的场合再论。
此外,在“业余者”与“专家”的关系问题上,方舟子先生也显示了极为有害的世俗恶习的说法。
在方舟子先生的文章中,明显地流露出了对“业余者”的鄙视,例如认为“业余的”似乎就一定是“低级的”“初等的”,这实际上并不一定。这种自诩高人一等、沾沾自喜的“专家”派头,恰恰是扼杀中国人一切科学技术潜能的极为有害的世俗恶习。
在一个人成为“专家”之前,其实都是“业余者”,这在科学技术史上例子多得很。爱因斯坦在发出了五篇具有同时在四个方面拿诺贝尔奖的份量的文章之时,他尚是一个专利局的职员,远不是什么“专家”,能说这时候的爱因斯坦就一定是“低级的”“初等的”吗?事实证明恰恰相反,他远比大多数的“专家”高级得多。在数学上也不例外,不说其他,号称近代三大数学难题的提出者:费马、哥德巴赫、(四色定理的提出者)格思里,其实全都是数学的业余爱好者。费马本人是律师,数学只是爱好;哥德巴赫是中学教师,数学也只能是业余钻研;格思里则是地图工作者。一定要说“业余者”搞不出名堂,这在科学技术的历史上就讲不通,在现实中这种说法就更为有害。我就很奇怪,为什么数学史上尽是西方人提出“猜想”,中国人纷纷去求解,却很少中国人提出“猜想”,也让别人去求解。我猜想,这与中国的数学业余爱好者太少是否有关。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存在大量冰山水下部分“业余者”的情况之下,才会有浮出水面真正有份量的“专家”的冰山之顶的可能。中国人俗话说得好:“松柏越高越要岭”,没有“岭”,怎么能衬托出松柏之“高”呢?
昨天(2006,6,15.)的《参考消息》有一篇文章,指出了中国业余科技发明者的“惨状”。中国占全世界的科技专利总数不足百分之一,而在这百分之一之中,民间“业余”科技发明者的专利却占其中的百分之七十以上。这说明了什么?一方面,这说明了中国“专家”们的无能,名不副实,然而他们却占有了大量物质和文献上的便利;另一方面,业余者遭人轻视,负债累累,艰苦度日,更难以使其发明创造变成真正的社会生产力。
很显然,鄙视和打击“业余者”科研的激QING和动力,只能是中国人自断科学技术发展的“源泉”和“根本”,是极其有害的。中国人的科学技术事业长期以来难有重大的发展和突破,与我们的“业余的”科技爱好者实在少得可怜大有关系。而面对如此本来就少得可怜的“业余”的科技爱好者,竟然还大加轻视,甚至蓄意贬低,这实在不是中华民族之福!相反,是中华民族之大害。
我应该告诉方舟子先生,您称我为“中国哲学家”,实在不敢当,“哲学家”,我也只能是“业余的”。严格地说,拜“上天”所赐,我无“业”,我的“业”,只能是在家里自思自想。
此外,我还得告诉方舟子先生,您吃科技专业的“饭”的年头,可比我少多了。我的本科学的是“理论物理”,我的研究生读的是“控制系统理论”,您学的生物专业,从科技含金量方面看,未必比我多。我这样说绝对不是倚老卖老,恰恰相反,而是羡慕您的生逢其时,让您有如此的“牛B”。当然,我也决非怨天尤人。中国人古话说得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您就一定认为我想不出(除借用计算机之外)解决“四色定理”的常规办法吗?而且就一定是“初等的”数学吗?
因为什么呢?因为“专家”说,因为美国人说,还因为您这位全面代表“科学”的权威说?
我只信真理,我更信,我作为一个“业余者”、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的“无业者”,一个只能自思自想者,我的的确确把它证明出来了。信不信是您的事,事情终究是会大白于天下的,我是不是您所“打”的“假”,您就耐心地等等吧。
我希望中国的“专家”们,多为中国人争争气,多拿出自己真实的成就来,但决不要轻视“业余者”,恰恰相反,要鼓励有更多的“业余者”,要壮大“业余者”的队伍,这是你们的源源不断的后备军!请无论如何不要像方舟子先生那样,有“专家”的派头,却没有“专家”的成就,还更鄙视“业余者”。如果都是这样,这简直无异于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自杀!
也请方舟子先生自重,“打假”固然必要,但也不必过于猖狂,甚至丧失了理智,真以为自己就是当然“科学的”全权代表了,更不要因此而让自己充当了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杀手,而成为民族真实的罪人。(待续)
2006,6,16.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转发 2006年7月14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