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失语的书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09-9-14 17:23: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时下我们正处在一个出版空前繁荣的时代。要形容每年出版的各类出版物的数量得借用一个IT术语:海量——如果还嫌不够贴切的话,或许还可以在前面加上两个字:“非常”。在这些铺天盖地、五色斑斓的海量出版物中,作为出版和阅读“终端”的读者难免会迷失方向,站在琳琅满目的书架前,他们常常会感到无从选择。这时候,各地报刊上的书评、书介无疑成了很多读者的扶手和向导,他们希望借助它们可以更快、更准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书。但令人悲哀的是,现实已无法承担起它们这个朴素的期待:这些推介图书、倡导阅读的文字本身已经迷失了方向,变得越来越难以担当其应有的文化使命了。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在某个时段里,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报刊上会同时出现关于某一本书的评介文字,这些文章大同小异,有褒有贬,或明或暗,众声喧哗,弄出了很大的动静,成千上万个眼球的注意力也因此被吸引过来。但静下心来想一想,这本身可疑得很:如果没有人为的操作,除了重大的时政要闻,这样的“同声合唱”可能发生吗?或许只有这些媒体的编辑记者们最清楚了,他们的办公桌上没准就有一张这样的纸片,上面印着这样的文字:“欢迎全国各报刊书评版编辑转载,请将见报稿邮寄我处,我们会给予相应的稿酬。”纸片下面就是现成的书评稿件,连标题都拟好了几个以供编辑选用。作者竟然给编者发稿费,一切已无需赘言,这样的价值倒置本身就说明了一切。坦白地说,时下的一些媒体道德操守和对社会道义的担当已经跌落到一个空前的低点。  


书评的失语并不是孤立的现象,要梳理其流变的轨迹还得追溯到它的上游——出版社(还包括一些书商和从事出版业务的文化传播公司)和中游——评论家。这是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营销时代,一本书的畅销除了内容本身之外,更重要的得依靠“策划”和“营销”。出版社深知这个冷酷的商业法则,在他们眼里,书稿的内在品质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关键是有没有“卖点”和“兴奋点”,是否具备畅销的潜质,能否人为制造一个阅读“热点”来操作和炒作才是决定性的要素。一旦确定目标,他们会开动全程的“包装”流水线,雇请知名批评家召开形形色色的“作品研讨会”。在商业利益的强力驱动下,批评家们也开始降低身价了,受雇于人,为人卖力地吆喝叫卖。反正大家各取所需,各有所得:批评家以此换取所谓的“车马费”,出版社则廉价购买到了批评家的名头。然后,他们开始利用网络优势,将这些所谓的评论文章发给全国各地的媒体,开始一轮大规模的信息轰炸。每一个被“炸”伤的读者就是他们实实在在的利益所在。接下来,他们要做的是:给媒体编辑寄稿费、按销售量和作者利润分成,还有就是寻找下一个炒作目标。  

不难看出,出版社—批评家—媒体构成了一个“生物圈”,共生共荣,经济利益是贯穿其中的核心要素——就像自然界生物圈中的水和空气一样。在利益的魔力之下,批评被招安了,批评家失节了,书评失语了。  

书是文化产品,也是商品,要受市场经济规律的调控和操纵,但将书的推广和销售简单地化约成资本的较量,离开书本身的品质内涵,一味地依靠肉麻拙劣的吹捧来策动销售,这样只会弄巧成拙。失语的书评,不仅会败坏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会恶化整个出版界的生态。低估读者判断力的苦果最终只能由出版界自己来品尝。惟有摈弃功利,纯洁动机,以感性的体悟和严谨的学理思考自觉自愿地参与到读书活动中去,书评才能重获可信度,并发挥其本来的功用:为读者所欢迎,受媒体所敬重,让评论家“用心”,并被出版界所推崇。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转发 2004年1月7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9 23:47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