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京奥运后发达国家考虑停止对华经济援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09-9-9 10:02: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93年9月25日,京津塘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全长142公里。这是我国国内第一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按照国际标准新建的现代化交通工程。图为京津塘高速公路天津段。本报资料图
点击浏览更多最新图片
泱泱中国还需要外援吗?
举办奥运、发射神七,在两场民族盛事的光环下,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被推至西方民众眼前。西方人赞叹、讶异,仿佛第一次真正看清中国的面目。不过与此同时,另一个问号亦接踵而至——如此泱泱大国,还需要国际援助吗
援还是不援,这是个问题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马桂花、胡小兵 见习记者邓媛发自伯明翰、柏林、北京 继日本今年3月发放最后一笔对华贷款后,以英国、德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似乎也有意调整对华发展援助政策。
日前,英保守党和德国政府宣布将停止对华经济援助,取而代之的则是咨询服务类项目的继续和扩大。
英保守党拿神七说事
10月初,英国影子内阁国际发展大臣米歇尔在保守党年会上宣布,一旦保守党在大选中获胜,新政府将停止对中国的援助。
米歇尔称,“我们都为北京奥运的壮观场景欢呼,但北京奥运的开支为创纪录的200亿英镑,虽然对中国这个刚从贫困中走出、去年有1750亿贸易顺差、最近又刚刚成功发射神舟七号的国家来说不算惊奇,但许多英国纳税人对英国仍为中国提供援助表示惊讶。”
目前,英国政府每年约有60亿英镑(1英镑约合11.65元人民币)的国际援助预算,提供给115个国家。2007年,英国政府向中国援助了3800万英镑,主要应用于基础教育、艾滋病防治、肺结核防治等卫生领域。对此,米歇尔认为:“英国援助预算来自英国人民的辛苦劳动,应该更明智地支出,援助目标应该是最需要的国家和人民。”
不过,刚刚去过中国的保守党议会副领袖瓦拉略有不同意见,在他眼中,对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国家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了解中国高速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与中国发展保持同步。“西方人认为中国是超级大国,但中国仍有数亿人一天消费不足1美元,教育和扶贫是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
保守党表示,如果当政便将在现有的多年援助计划到期后停止对中国的双边援助。此后,英国还将设立一个独立援助监督机构对英国海外援助在减贫方面的效果进行客观分析。
由于今年以来不景气的英国经济和当前的金融危机,民调显示,英国保守党已连续数月领先执政党工党20个百分点。英国媒体普遍认为,该党有望在2010年的英国大选中获胜,从而上台执政。
德将结束与华财政合作
另一方面,9月初还在力挺应继续对华援助的德国政府9月底突然改变初衷,宣布将结束与中国的财政合作。德国经济合作与发展部发言人斯泰芬·贝泰告诉媒体,今后德国与中国将不再有“传统意义上”的发展援助合作,金融促进项目将终止,但提供咨询服务的项目仍将继续进行。
据德新社报道,2007年在财政合作框架内,德国经济合作与发展部向中国提供了6750万欧元(1欧元约合9.24元人民币)。作为德国政府对外援助最大的受援国,中德两国已在中国西部城市综合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环境政策合作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技术合作。
但是今年和明年,经济合作与发展部没有作出承诺。德国经济合作与发展部表示,未来提供咨询服务的项目,将以推进中国在司法、社会和环保方面的改革进程为主。不过,斯泰芬·贝泰说,“这些项目的规模尚未确定,需要与中国有关方面进行磋商。”德新社评价道,中国拥有巨大的经济实力,不再依赖财政援助和优惠利率贷款。
西方对中国重新定位
无论在英国还是德国,“奥运会和神七昭示出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均成为西方政党结束对华发展援助的首要理由。
由于国际发展援助是指发达国家或高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及其所属机构、有关国际组织、社会团体通过提高资金、物资、设备、技术或资料等方式,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和提高社会福利的具体活动。因此,终止对华发展援助的背后表明了西方对中国的重新定位。
事实上,面对近年来中国连续超过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率,西方国家中已多次出现重新定位中国的声音。
2006年时,德国政界和媒体就是否继续在中国实施发展援助项目展开了讨论。自民党议员柯尼希豪斯认为,中国已能够在上海修建一级方程式赛车场,同时也给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已是一个世界大国”。
2007年,罗伯特·鲍伯·佐利克就任世界银行行长时特别强调,国际社会必须重新考虑世行对中国这样的国家的放贷事务,因为这些国家已经有巨额外汇储备和充分的全球融资渠道。他说,世行可以更多地转向对这些国家提供技术援助。
在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查道炯看来,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无疑让西方民众对中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他们发现,原来中国发展得这么好,当得知政府还在对中国进行援助时,就不免需要政府对此做出解释”。
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杜奇华告诉《国际先驱导报》:“韩国、澳大利亚在举办奥运会之后便不再接受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有这样的先例在前,所以西方国家现在呼吁重新定位中国的现象就不奇怪了。”但是问题在于,西方只是看到奥运会和神七彰显的中国实力的一个方面,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各领域各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对国际援助也仍有需求。
外国对华援助模式转向
国际先驱导报见习记者邓媛发自北京 “想不到啊,对华援助项目就在我身边。”10月6日,刚从京津塘高速公路上往返了一趟的董女士得知这条高速公路是第一条由世界银行低息贷款修建的后,惊讶地向《国际先驱导报》表示。
根据商务部办公厅的资料,截止到2006年,向我国提供多双边无偿援助的国家和联合国机构累计提供援助资金约63亿美元,实施合作项目超过2000个。如今,这些项目涉及扶贫救灾、技术改造、农业发展等30多个领域,受援地区遍布全国各地,人们的生活在不经意中被它们悄悄改变着。
针对日前已有西方国家提出将终止对华援助,商务部国际司官员10月10日告诉《国际先驱导报》,目前商务部尚没有接到外国有此意向的官方正式表态,因此事件的最近进展仍在观望当中。
而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查道炯则向《国际先驱导报》指出,部分西方国家终止对华援助或改变援助模式,并不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实质性影响,“外援对中国经济有促进作用,但没有决定性作用”。
援还是不援,这是个问题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马桂花、胡小兵 见习记者邓媛发自伯明翰、柏林、北京 继日本今年3月发放最后一笔对华贷款后,以英国、德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似乎也有意调整对华发展援助政策。
日前,英保守党和德国政府宣布将停止对华经济援助,取而代之的则是咨询服务类项目的继续和扩大。
英保守党拿神七说事
10月初,英国影子内阁国际发展大臣米歇尔在保守党年会上宣布,一旦保守党在大选中获胜,新政府将停止对中国的援助。
米歇尔称,“我们都为北京奥运的壮观场景欢呼,但北京奥运的开支为创纪录的200亿英镑,虽然对中国这个刚从贫困中走出、去年有1750亿贸易顺差、最近又刚刚成功发射神舟七号的国家来说不算惊奇,但许多英国纳税人对英国仍为中国提供援助表示惊讶。”
目前,英国政府每年约有60亿英镑(1英镑约合11.65元人民币)的国际援助预算,提供给115个国家。2007年,英国政府向中国援助了3800万英镑,主要应用于基础教育、艾滋病防治、肺结核防治等卫生领域。对此,米歇尔认为:“英国援助预算来自英国人民的辛苦劳动,应该更明智地支出,援助目标应该是最需要的国家和人民。”
不过,刚刚去过中国的保守党议会副领袖瓦拉略有不同意见,在他眼中,对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国家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了解中国高速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与中国发展保持同步。“西方人认为中国是超级大国,但中国仍有数亿人一天消费不足1美元,教育和扶贫是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
保守党表示,如果当政便将在现有的多年援助计划到期后停止对中国的双边援助。此后,英国还将设立一个独立援助监督机构对英国海外援助在减贫方面的效果进行客观分析。
由于今年以来不景气的英国经济和当前的金融危机,民调显示,英国保守党已连续数月领先执政党工党20个百分点。英国媒体普遍认为,该党有望在2010年的英国大选中获胜,从而上台执政。
德将结束与华财政合作
另一方面,9月初还在力挺应继续对华援助的德国政府9月底突然改变初衷,宣布将结束与中国的财政合作。德国经济合作与发展部发言人斯泰芬·贝泰告诉媒体,今后德国与中国将不再有“传统意义上”的发展援助合作,金融促进项目将终止,但提供咨询服务的项目仍将继续进行。
据德新社报道,2007年在财政合作框架内,德国经济合作与发展部向中国提供了6750万欧元(1欧元约合9.24元人民币)。作为德国政府对外援助最大的受援国,中德两国已在中国西部城市综合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环境政策合作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技术合作。
但是今年和明年,经济合作与发展部没有作出承诺。德国经济合作与发展部表示,未来提供咨询服务的项目,将以推进中国在司法、社会和环保方面的改革进程为主。不过,斯泰芬·贝泰说,“这些项目的规模尚未确定,需要与中国有关方面进行磋商。”德新社评价道,中国拥有巨大的经济实力,不再依赖财政援助和优惠利率贷款。
西方对中国重新定位
无论在英国还是德国,“奥运会和神七昭示出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均成为西方政党结束对华发展援助的首要理由。
由于国际发展援助是指发达国家或高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及其所属机构、有关国际组织、社会团体通过提高资金、物资、设备、技术或资料等方式,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和提高社会福利的具体活动。因此,终止对华发展援助的背后表明了西方对中国的重新定位。
事实上,面对近年来中国连续超过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率,西方国家中已多次出现重新定位中国的声音。
2006年时,德国政界和媒体就是否继续在中国实施发展援助项目展开了讨论。自民党议员柯尼希豪斯认为,中国已能够在上海修建一级方程式赛车场,同时也给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已是一个世界大国”。
2007年,罗伯特·鲍伯·佐利克就任世界银行行长时特别强调,国际社会必须重新考虑世行对中国这样的国家的放贷事务,因为这些国家已经有巨额外汇储备和充分的全球融资渠道。他说,世行可以更多地转向对这些国家提供技术援助。
在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查道炯看来,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无疑让西方民众对中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他们发现,原来中国发展得这么好,当得知政府还在对中国进行援助时,就不免需要政府对此做出解释”。

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杜奇华告诉《国际先驱导报》:“韩国、澳大利亚在举办奥运会之后便不再接受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有这样的先例在前,所以西方国家现在呼吁重新定位中国的现象就不奇怪了。”但是问题在于,西方只是看到奥运会和神七彰显的中国实力的一个方面,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各领域各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对国际援助也仍有需求。
外国对华援助模式转向
国际先驱导报见习记者邓媛发自北京 “想不到啊,对华援助项目就在我身边。”10月6日,刚从京津塘高速公路上往返了一趟的董女士得知这条高速公路是第一条由世界银行低息贷款修建的后,惊讶地向《国际先驱导报》表示。
根据商务部办公厅的资料,截止到2006年,向我国提供多双边无偿援助的国家和联合国机构累计提供援助资金约63亿美元,实施合作项目超过2000个。如今,这些项目涉及扶贫救灾、技术改造、农业发展等30多个领域,受援地区遍布全国各地,人们的生活在不经意中被它们悄悄改变着。
针对日前已有西方国家提出将终止对华援助,商务部国际司官员10月10日告诉《国际先驱导报》,目前商务部尚没有接到外国有此意向的官方正式表态,因此事件的最近进展仍在观望当中。
而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查道炯则向《国际先驱导报》指出,部分西方国家终止对华援助或改变援助模式,并不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实质性影响,“外援对中国经济有促进作用,但没有决定性作用”。
依靠外援同时注意自力更生
虽然一直强调要继续争取外援,但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查道炯亦强调指出,有时对华外援减少也并非坏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锻炼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查道炯说,“长期地、过多地依靠外来援助,会滋长我们发展中的惰性,而中国的发展最终还是取决于内因”。对此,金灿荣表示赞同:“我们自己内部要让公共资源利用合理,实现最大化,填补缺乏对外援助而产生的可能性空缺。”
不过,谈到西方国家削减对华援助造成项目资金申请困难时,中国红十字总会项目部部长余丽娜似乎已做好了策略调整:“一方面,我们将更加注意完善项目资料,讲清楚项目的双赢成效;另一方面,我们将把寻求资金支持的目光,更多投向在中国发展的跨国企业。”
救灾援助:敞开大门用了三十年
国际先驱导报见习记者邓媛发自北京 提及国际援助,除了政府接受的国际发展援助外,还有一部分就是救灾援助。汶川大地震之后,中国接受了大量国际援助,对外援打开大门,在今天的中国人看来,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事实上,这扇大门从关闭到半开再到完全敞开,竟然经历了三十多年。这其中,重大灾难事件往往成为重大转折点,记载了中国对待国际援助转变思想、逐步开放之路。
唐山大地震:对外援说“不”
中国红十字总会联络部部长王小华记得,他是恰逢改革开放时参加的工作。那一年,他赶上了一个好时间:从1979年起,中国改变了只捐款不受援的政策,采用“有取有给”的方针,开始接受联合国发展系统的无偿援助。
而此前,中国一直处在**极“左”的思想和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的经济封锁中。“**十年里,红十字会的工作全部停止。即便有华侨想往国内捐赠些什么,也没人敢接。”王小华回忆道。
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场里氏7.8级的地震后,唐山,这座拥有全国百分之一产值的河北最大重工业城市顷刻间被夷为平地,共24万多人丧生。在震惊和遗憾的同时,世界各国纷纷主动表示要援助中国。
然而,两天后,中国外交部正式谢绝了国际社会的好意。《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自力更生的救灾努力将“说明我国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当时很多华人华侨情绪激动,一定要捐款,但是红十字会就不收,令他们感情很受伤。”
四川道孚地震:第一次被动接受外援
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指导下,观念开始有了新突破。1981年1月,四川道孚县发生6.9级地震时,中国红十字会收到国际红十字联合会的电传,问是否需要帮助。王小华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我们当时提出想要十几顶帐篷,这是我们第一次接受救灾援助。结果,第二天人家就给送过来了。”
紧接着,在中越边境,中国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安顿27万名印支难民时,再次接受了国际联合会的援助。“当时,规模就比较大了,有医疗设备、价值上百万元的物资和捐款等。”王小华介绍道。
虽然这一时期,中国总是被动地接受国际援助,但与唐山大地震相比,已从完全拒绝走向了有限地、审慎地接受。在王小华看来,这已是质的跨越。
大兴安岭火灾:第一次允许申请外援
开放的门槛不总是一蹴而就的。经过80年代几次事件的循序渐进,1987年大兴安岭发生特大火灾时,中国第一次主动向国际社会提出了受援请求。
当时,中国政府不仅主动联络国际援助,而且还成立了统筹小组统一接收国外捐赠。国际社会对大兴安岭火灾也给予了高度关切,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发来慰电。
此后,国务院批准了《关于接受国际救灾援助中分情况表明态度的请示》,明确指出当“省范围内一次性灾害倒房30万间以上、或农作物失收面积1500万亩以上”等情形时,可“公开呼吁请求国际援助”,甚至可以“申请专项援助”。
华东水灾:第一次大规模呼吁外援
大兴安岭火灾后,1991年华东水灾进一步推动中国人走出了以往的思维模式,中国政府专门召开“救灾紧急呼吁”新闻发布会,向中外记者介绍灾情,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大规模、直接呼吁国际社会救助。
“我们一步步敞开大门离不开政策的开放。”王小华表示,“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一方面,你的政策透明能博得国际尊重;另一方面,号召更多的人关心灾区人民,对百姓是件好事。”
据王小华介绍,90年代以后,中国政府历次应对灾情都非常“积极主动”,“中国的救灾外援之路经历了封闭、半封闭的过程,如今已是完全敞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9 06:18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