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全球贸易面临“绿化”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09-9-9 08:25: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环保是竞争手段
    EuP是在欧盟从关注传统的水、气、声、渣的污染转向关注气候变化等全球环境问题这一大形势下应运而生的。EuP涵盖的产品层面很广,涉及所有在设计和制造后投放到市场的耗能产品,目前这些产品在制造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球的40%。
    近日,美国向世界贸易组织(WTO)通报了某些消费品、商用及工业设备保护能源的标准;日本向WTO通报了其修订1991年的《提高资源功效法实施法令》、2001年的《降低旧物品评判标准》和2001年的《促进使用再生资源或可重复使用零件的评判标准》的动向;巴西也向WTO通报了其制定空调和电冰箱能效标识的法令草案。
    可见,实现节能减排,提高能效成为重要环保举措,非常符合发达国家的环保利益,从更深层次说则是经济利益。就欧盟而言,从产品设计、技术水平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其优势。
    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白皮书》显示,2005年中国遭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出口企业大约有25.1%。受影响合同总额超过81.5亿美元,其中受包括节能及产品回收在内的环保要求影响的出口合同金额在22.2亿美元以上,占受影响总金额的27%以上。毫无疑问,EuP等提高能效的环保措施将对我国贸易发展产生更大影响。
    “绿化”潮渐成必然
    据估计,一台带阴极射线管显示器的台式电脑整个生产链至少需要240千克化石燃料,1.5立方米水和22千克化学品;个人电脑生产过程中的能耗约占整个生命周期能耗的90%;生产半导体线路要使用数百种化学品,1997年美国半导体行业排放了大约130万吨碳当量的全氟烃;2000年,集成电路使用的前50种物质中,14种是重金属,15种致癌物质……由此可见,产品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对环境的影响。

    从环境保护角度看,EuP指令遵循的产品生命周期原则与我国环境保护政策中着力强调的预防为主和全过程控制的原则是一致的。可以说,产品环境要求的提高和国际贸易体系的“绿化”是一种必然趋势。
    WTO的环境目标是显而易见的。当年关于建立WTO的协定的前言就指出,国际贸易应依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考虑对世界资源的最佳利用,保护和维护环境。
    从1982年至2001年,WTO争端解决机构受理了10个有关资源与环境争端的案例,包括著名的美国与委内瑞拉的“汽油标准”案、美国与马来西亚的“虾—龟”案、欧盟和加拿大的“石油标准”案等。2001年召开的WTO多哈部长级会议将贸易与环境议题确定为新一轮谈判的唯一新议题。
    建立一整套规范国际贸易的环境规则,将是未来多边贸易规则发展的一大趋势。同时,公众环境意识的上升也要求各国更加重视可持续贸易。
    着眼自身绿色贸易体系建设
    积极应对不断被“绿化”的国际贸易形势,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眼:
    一是主动采用国际环境标准或参与国际环境标准制定。在传统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中,是先有产品后有标准。在知识经济时代,则是标准先行。国际市场竞争的现实表明:三流企业、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技术,超一流企业卖标准。对一个企业而言,控制国际标准,或拥有达到国际标准的技术,是应对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政府对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环境标准制定要给予支持。
    二是实现环境管理战略的转变。环境管理战略要从定位于管企业转变为管产品、管产品的供应链,从通过行政手段转变为充分依赖市场手段,并切实落实从末端治理到全过程控制的转型,将产品生命周期方法融入环境管理的政策中。
    三是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相关企业要借此机会,提升企业设计、研发和管理水平,切实采取环保措施,调整产业结构,提早实现升级换代。
    四是加强应对绿色贸易的体制和机制。政府部门要建立绿色贸易预警综合平台,帮助企业了解最新环境要求并真正掌握其实质,推动行业协会、企业联合会及咨询服务机构在应对绿色贸易挑战方面发挥作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4 05:46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