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九五”期间政治学研究概况
(一)当代中国政治学自1980年恢复以来,经历了“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四个时期,走过了20年的历程。“九五”期间从事政治学研究的人员规模扩大,学历层次和专业化程度提高;科研成果数量增长迅速,学术质量提升很快,是当代中国政治学快速发展的时期。首先,学科体系日趋健全,学科领域继续扩大。政治学恢复初期,学科比较单一,集中在政治学原理、中外政治制度、行政学、国际政治学等主体学科上。随着学科研究的发展,政治学逐步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一些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如政治哲学、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政治动力学等,已经不是空的框架,而是有了相当的研究成果。其次,政治学研究的方法更加多样化。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政治学研究工作者吸收当代科学研究的新方法和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已经被引入政治学研究领域并取得了一些成就。与此同时,一些自然科学工作者开始涉足政治学领域,并把统计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手段应用到政治学研究中。再次,政治学开始注意与改革开放的社会政治生活相联系,研究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如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方式转变问题、强化中央权威与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用与功能问题,机构改革问题、村民自治问题、公共政策分析问题等。虽然从整体上讲政治学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只是初步的,但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作用却是明显的,这也是政治学日益受到社会认可和重视的原因。
高校的政治学研究在国内政治学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力军的地位。“九五”期间,设立政治学、行政学、国际政治学专业的高校逐渐增多,人才培养规模迅速扩大,形成了一支较为强大的教学与科研队伍,从人员配备、成果数量、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地方社会科学基金的项目数量上看,高校的政治学研究都占有主导地位,对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政治学在“九五”期间取得的成就是显著的,但与其它社会科学相比还处于相对落后和薄弱的阶段。回首“九五”,高校政治学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最主要的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对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中政治学理论的深入研究还不够。当代中国政治学的恢复、创建和发展始终与梳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中的政治学原理联系在一起,保证了政治学发展的正确方向,但是对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中政治学理论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政治学理论只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目前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的政治学理论进行系统梳理的工作做得还不够;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而我们的政治学研究中还存在着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某些词句的现象。
第二,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了解不够。当代中国政治学引进了西方政治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们政治学研究的发展。但是,任何一种理论都离不开它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否则就会缺乏说服力和解释力。西方政治学是在西方政治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有其自身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其思想、观点、理论和方法并不完全具有普遍意义。忽略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成熟的大背景,将西方政治学理论体系和理论观点移植到中国来,必然会缺乏科学性和导致指导思想上的偏向。这在政治学恢复之初是不可避免的,但经过20年的发展还存在这种状况就应该说是缺陷了。
此外,高校政治学研究中还存在课题研究不能按期完成、学术争鸣的气氛不浓等问题。
二、“十五”期间政治学的发展趋势和研究领域
政治学是一个既重要又敏感的学科,它所研究的内容是直接或间接与国家政权相关的政治现象和政治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社会对政治学研究的需要必然会突出,这将给政治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在这一背景之下,我们应该把握政治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重点研究领域:
第一,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中有关政治学的基本理论,结合国内国际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创新性研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是当代中国政治学发展必须坚持的方向,也是当代中国政治学能否发展的前提。但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教条,我们不能简单套用,而应结合国际国内社会政治发展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创新研究,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不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同时,要坚决DIZHI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企图,正确应对国内理论界部分人士对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在理论上提出的挑战,归根结底,就是要旗帜鲜明地维护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理论阵地。
第二,深入了解中国国情,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切合实际的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作为主攻方向,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规律。当代中国政治学应该研究我们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规律,及时捕捉社会政治生活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对策性研究,这不仅可以使政治学得到社会的重视,而且也会给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提供生机与活力。为此,应该提倡高校的政治学工作者到实际中去了解中国的国情特别是现实政治的运行状况,提倡同党和政府实际工作部门人员的联合研究。
第三,追踪研究西方政治学的新发展,借鉴其中有用的内容,并将之“中国化”、本土化。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国外政治学的一些新学科、新理论、新学派、新观点、新方法值得借鉴,这样有助于当代中国政治学把握学科的前沿问题。但是我们的政治学也应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要在借鉴的过程中避免“食洋不化”,就应该结合中国的国情使它“中国化”、本土化。
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学科之间的联合趋势日益突出,当代中国的政治学研究也应把握这一趋势,注重交叉学科的研究,不断拓展政治学的研究领域。
三、“十五”期间的重点研究课题
(一)国内、国际重大政治问题
1、依法治国与党的执政方式研究
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意味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改变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中国***执政方式。对这一课题的研究,理论意义在于有助于理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执政党与政府的关系,完善党的建设理论。实践意义在于,有助于解决现实政治生活中的各种政治矛盾,维护党的领导权威,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创造条件。
难点:虽然在“九五”期间就已经提出了这一课题,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不够明显。对本课题的研究仍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解放思想,大胆进行理论创新。
基本思路:总结50年来共产党执政的经验教训,研究法治国家的基本理论与要求,探索我党在新时期执政的指导思想、执政方式。
2、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
转变政府职能是属于行政体制改革的范畴,而行政体制介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之间,起着沟通和整合经济与政治领域的重要作用。同时,转变政府职能又是政府机构改革的前提和最终目的。加强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这说明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还应继续研究关于政府职能转变方面的问题。应该说,对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的研究,国内已经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并且对实际工作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不仅政府职能转变依然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研究中也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政府经济职能的研究较多,而对社会职能的研究较少;一般性的理论说明较多,对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具体政策建议较少;对政府职能内容转变的研究较多,对政府职能实现方式转变的研究较少,等等。
基本思路:应在前一阶段的良好研究基础之上,拓宽研究领域,深化研究层次,特别要研究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同时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职能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及行政体制改革提供政策咨询和理论指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