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8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外升值、对内贬值 如何看待人民币的两面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07-9-26 11:03: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升值和贬值是方向截然相反的词汇,看似人民币陷入了一种怪圈:我们感觉不到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带来的购买力增强,却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人民币购买力日益削减的无奈。

    “人民币的对内贬值和对外升值是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并存的直观表现。”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程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期,人民币的两面性——对外升值却对内贬值让人们大为不解。一方面,人民币兑美元不断升值,与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改前汇率相比,人民币兑美元已经升值了9%。

    另一方面,国内通货膨胀形势严峻,昨日公布的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6.5%,创10年新高,猪肉、蔬菜、房产等价格的上涨让更多人切身体会到“钱越来越不值钱”。

    “通胀是因为食品、住房等与通胀休戚相关的行业供需链出现了问题,但是总体来说,人民币的投资回报还是富有吸引力的,因此人民币兑美元升值趋势还会持续。”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周启亮对记者说。

    人民币的双重身份

    升值和贬值是方向截然相反的词汇,看似人民币陷入了一种怪圈:我们感觉不到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带来的购买力增强,却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人民币购买力日益削减的无奈。

    “升值对持有外债比较多的企业或者进口类企业比较有利。个人如果没有出境留学或者出境旅游等,其实是享受不到升值好处的。”世华财讯邱华凯说。

    其实,所谓的人民币升值也仅仅是人民币相对于美元、日元和港元等货币的升值,相对于欧洲货币甚至是贬值的。自汇改以来,人民币兑欧元贬值了约3%。并且,同期美元指数(综合反映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的汇率情况的指标,用来衡量美元对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变化程度)贬值9.2%。这似乎暗示着人民币兑美元自汇改以来的升值其实只是美元贬值的结果。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奚君羊告诉本报记者,“一国货币的价值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种是对外价值,另一种是对内价值,对外价值的主要表现为其能换取多少外币,货币的对内价值就是货币的购买力。”

    人民币的对外价值增加,意味着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可以兑换的美元数量增加了。货币购买力是指单位货币所能够买到的商品或劳务数量,价格水平越高,货币购买力就越低,其对内价值相应也就越低。

    在经济学家谢国忠眼里,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其实就是强势货币和通货膨胀的共存。这种现象并不是孤例,在过去5年里,印度的通货膨胀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与此同时,印度货币升值了10%。

  根源在于内外部失衡

    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两者之间其实存在着若即若离的联系,并且也可以互相影响。人民币的升值趋势会吸引外资涌入,央行被迫向市场投放超过实体经济需要的货币,导致流动性泛滥,进而推动物价上涨,引发人民币对内贬值。

    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韩高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通胀会减轻人民币的升值压力”。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汇率的变动是由两国或者两个地区的相对通胀率决定的。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可以降低进口商品价格,帮助缓解通胀。

    “两者之间是有联系,但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通货膨胀无论何时都是一种货币现象,所以流动性泛滥会带来通胀动力,但通胀压力并不只来源于流动性泛滥。”程实说,“对外升值的核心要素是实际汇率向均衡汇率的趋势回归;对内贬值的核心要素是通货膨胀,两种现象的耦合是国际金融局势大幅震荡和中国金融改革稳健前行的‘擦肩’。”

    程实表示,流动性过剩、投资加速、信贷投放加速以及资产泡沫的潜在堆积,是内部失衡的重要原因;外部失衡原因在于经济周期的国别错位,以及开放的不对称性以及资本的非自由流动等。

    谢国忠认为,强势货币与通货膨胀相伴随的现象将一直持续到通货膨胀率再次趋于正常为止。在他看来,在中国它将一直持续到2008年的下半年。(记者 张燕)
来源:国际金融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3#
发表于 2007-11-30 06:56:51 | 只看该作者
感谢两位斑竹的深入分析
2#
发表于 2007-10-20 21:42:1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纵论古今 该用户已被删除
1#
发表于 2007-10-1 05:41:0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9 00:24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