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楼主 |
发表于 2007-8-6 22:22:03
|
只看该作者
俞敏洪谈英语词汇记忆法(下)
李:在您的这本书出来之前,我曾苦苦背过词根、词缀,后来在学词源是也注意到您刚才说的方法,这样看来,似乎人类都有一种追根溯源的本性。
俞:我想,人只有知道本源之后才会心如明镜,豁然开朗。比如“朝三暮四、“朝秦暮楚”这两个成语的背后都有典故,让一个老外来学就很难,因为他搞不懂这些成语的来历。要知道“朝秦暮楚”,就要读秦楚那段历史;要明白“朝三暮四”就要知道猴子和人的寓言。对我们来说这些典故小时侯就开始读了,自然很熟悉。每个单词后面都包含一段文化的内容,了解文化再学词汇会觉得非常容易,趣味性会更浓。
所以老外学中国的成语很累,因为中国成语一半以上是有历史根源的,比如“风牛马不相及”让老外来看,他永远也搞不清楚是什么意思,可见中国人学外语相对于老外学中国成语而言要简单得多,因为不少外语单词背后的故事都是很简单的,比如tantalize(挑逗、逗引),来自Tantalus这个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他因为犯了罪而被罚站在水里,抬头想吃苹果,苹果往上升;低头想喝水,水往下降,这样永远受折磨。所以苹果和水就变成一种诱惑物,诱惑认得行为也就成了一个普通单词 tantalize。知道的这个故事,你就发现这个词很有意思。还有一种办法是用声音提示来记,中国学生在这方面很聪明。比如你刚才说的记fatigue时想到“乏”,就是用拼音来记。这方面学生也想出许多好的例子,比如说chaos,一些学生用拼音一拼就是“吵死”,一下子就记住了。还有tingle,意思是因为问冲的叮咬或者是风雪打在脸上而感觉刺痛,把它变成拼音就是“叮了”,ting表示“叮”, le表示“了”,被叮咬一下不就有刺痛的感觉吗?这种拼音的记法有时是很有效的。
还可以利用中文声音的提示,也就是说这几个中文音一写就能翻成中文意思,并且能跟单词意思联系起来。我常常给学生举的一个单词是sycophant(马屁精),我把它翻成“三口粪”与“马屁精”有什么关系,我就会讲一个跟“三口粪”有关的故事: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抓住后,拼命讨好吴王夫差,以免被他杀了。有一次吴王病了,勾践就去尝他的大便,尝完后告诉吴王夫差“大王的病不重,因为大便没有异味。”古人看病通常从大便的气味判断是否得了重病。吴王夫差听了很高兴,就把勾践放了回去,而勾践经过是年的卧薪尝胆反而把夫差给杀掉了。当时越王勾践尝吴王夫差的大便,就是为了拍吴王的马屁。“三口粪”不就变成“马屁精”了吗?还有slippery(滑),可以拼成“死立不立”,能以这类声音提示记忆的单词其实很多。
李:其实在英语中有些单词的声与义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比如 表示滑动, gl表示闪光,are这一结尾表示让人不舒服的声音和光,如glare, flare 等。
俞:这也是一种方法,还有你刚才说的拆解法,把单词拆成几个部分来记,而这几个组成部分正是你所熟悉的单词。比如说massacre(大屠杀),一分为二,mass表示一大堆人,acre是一英亩地里杀死不就成了massacre吗?把单词分解开来就是分割记忆法。
李:其实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就已经提倡联想记忆法了。
俞:是的,我觉的这种方法很管用。其实中国在苏轼和王安石的方法解释为一种中文单词记忆法就非常确切。至于说通过拆解能知道某一中文单词的根源,这就不一定了。针对“波为水之皮”,苏轼的反驳是“那么‘屎’就是死掉的米了!”(哈哈)当时这个例子就变成了笑话。实际上,大家只要稍微想一下,我们初中是记汉字就不难了,因为已不再使用一横一竖、一撇一捺的记忆法了,如“鞭”是由革命的“革”加上方便的“便”组成的。这种记忆法有原来要记两个概念就行。同样,较好的英文单词记忆法是拆成两三个概念,而不是拆成一大堆字母符号。符号是没有个性的,但拆成概念后,各部分是有个性的。比如massacre本来8个字母,没有任何个性,但拆成 mass 和acre 两个词时,就挺有个性了。个性与意义结合之后就更加有意思了。
李:对比较记忆法,别的书可能也有所涉及,但专门提出并且将其升华到一个普遍意义的是民。我印象特别深的有几个词,一个是minnow(小鲦鱼)一个是winnow(吹去杂质),还有比较经典的daunt(恐吓)、taunt (嘲弄)、vaunt(炫耀)和gaunt(憔悴)。我们新东方学校编的逆序词典就是基于这种比较记忆法吧。
俞:是的,逆序词典把后半部分相近的单词列在一起,这样通过比较记忆法单词就不容易混淆了。打个比方吧,双胞胎分开让你认的话,你常常不知道哪个是姐姐,哪个是妹妹;当她们站在一起时你反而能辨认出来。因此,越是相似的东西,越是要放到一起辨认,分开后有了距离就显不出差别了。我最爱举一个例子:flagrant和fragrant,前一个是“臭名昭著的”,后一个是“芬芳的”。这两个词就差一个字母,前一个是l,后一个是r。学生常常搞错。我就告诉学生,把f 想成一朵鲜花,把l 想象成掏大粪的长棍子。这样,他们的区别就在比较之中凸显出来了。其它相似的单词也是如此,你刚才提到minnow 和winnow 是“小鱼”,minnow是“扬谷”的意思,它们的区别是一个是w,一个是m,可以把m 想成 small,把 w 想 wind(风),风是用来吹去杂质的,small指small fish。这样,两个单词就不会混淆了。
李:我发现许多人都在用这种方法背GRE词汇。
俞:但是联想记忆法必须与单词本身有关联,必须围绕单词,因为最终目的是把单词记住。
李:这些记词方法对于TOEFL 和GRE 很有效,您觉得其中最有效的是哪一种方法?
俞:我觉得都不错。这么说吧,词汇量在两三千以下时,单词都是从学习中得到的,不需要考虑词汇记忆法的问题。这时主要是掌握英文的基本功,不需要大量记忆英文单词,比如,高考的词汇量要求也就是两三千。像我的女儿吧,她记单词的方法特别简单,就是g-o, go; c-o-m-e, come, 就这么念念。就像我们小时侯学写字,写上100遍就会了,背单词之所以需要这么多方法,是词汇量已经到了一定程序,需要突飞猛进式地记忆大量单词。
李:我想大概有这样的误导:认为从小记单词就需要无花八门的方法。我觉得四级和四级程序以下的英语学习者不应该在背词方法上花太多的精力,而应该在学习中学会单词。
俞:四、六级总共有那么多单词(四、五千),为了记单词而创造的方法,加上词根、词缀倒有两三千个,那不太适合。GRE要背两万个单词,就必须有方法。背单词要分层次。要尽可能考虑节省精力,节省时间。好多人问我:“俞老师,owl(猫头鹰)这个单词怎么记?”我说:“这用的着问吗?三个字母组成,看看就记住了,不必这样解释:O是猫头鹰的一只眼睛,w像猫头鹰的羽毛,l 像猫头鹰所站立的树枝。用这套方法几记,还不如就 o-w-l, owl这么记呢!”
李:有的同学存在这样的困惑:怎么使应试时记得单词持久化?
俞:如果想使所记忆的单词不再短时间内被遗忘,特别是以后还能用上,最好的办法是常常读读英文报刊杂志,你是报刊阅读方面的专家,这方面应该有好的方法。
李:我们《新东方英语》丛书就有“时文选读”专栏,刊载英美报刊的最新时文,并为读者提供专家的译注作参考,读者完全可以通过阅读这些文章来巩固英语词汇。
俞:这个方案不错。
李:关于记忆,有一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问题。在记GRE 和TOEFL单词时很多同学存在的问题是:记单词时反复记忆的方法不对。这种反复如何把握,尤其是对刚开始室反复的频率,您有何建议?
俞:在反复密度上,第一个月内要达到8—10次,一个月以后每个月反复2—3次就可以了。我当时把背过的单词写在一页纸上,在这页纸的右上角标上第一次背的日期,以后反复看,一般每页纸至少要写到两个“正”字,这就意味着已背过十遍,以后的记忆间隔可以相对长一点。
李:再提一个问题:对于您的《GRE词汇精选》这本“红宝书”(The Red Bible),您建议读者怎样利用它?
俞:我正在修订这本书,我想2001版必将是一本更完善的好书,我将把GRE 考过的内容补充进去。至于最有效的使用,把它当作GRE 必备的一本书,反复记、重复背就行了。一本词汇书的意义就是一本工具书,当你掌握了这个工具之后,就是如何利用工具的问题了,我希望大家背单词不要有负担。
李:“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一点,我今天算是体会到了。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采访。最后,请您给刻苦攻读的同学们一句赠言吧!
俞:好,Try your best and you will get the bes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