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业界:宽松货币政策仍是主基调 不排除微调可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09-7-16 16:12: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人民银行周三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穴M2雪同比增长28.46%,贷款增长34.44%,创历史最高。高速增长的信贷货币,导致的流动性过度宽裕,引发各界对未来货币政策走向的争议。

    央行数据显示,2009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穴M2雪余额为56.89万亿元,同比增长28.46%,增幅比上年末高10.64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2.7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穴M1雪余额为19.32万亿元,同比增长24.79%,增幅比上年末高15.73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6.09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36万亿元,同比增长11.46%。上半年净回笼现金578亿元,同比多回笼639亿元(去年同期净投放61亿元)。

    同时,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长34.44%。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7.74万亿元,同比增长34.44%。上半年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7.37万亿元,同比多增4.92万亿元。

    数据刚一公布,立即引发各方关注解读。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分析说,当前M1和M2差距迅速缩小,M1本身在加速,表明存款活期化趋势明显。实体经济,包括房地产、股票市场、工商业等各方面逐步活跃起来,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还是卓有成效的。

    他认为,当前宏观政策还应保持适度宽松的基调不变,并适当微调,因为经济才开始步入恢复阶段,央行从公开市场操作调控流动性,同时通过其他手段提示风险已经足矣。并预计今年底明年初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将进入全面中性化阶段,比如,放缓新开工项目的审批,提高贷款基准利率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日前在出席各种活动演讲时均表示,当前中国资产泡沫形成的条件已基本具备,宽松银根造成的泡沫可能更大。

    他认为,尽管物价在短期内还没有上涨的压力,实体经济的业绩在改善,但是还很艰难。国际收支的顺差在积累,形成了比较平稳的货币升值预期,几种条件综合起来对国内的资产泡沫有比较大的推动作用。

    巴曙松分析说,现在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宽松到什么程度?模拟测算表明,第一种可能性,2009年全年的信贷投放7万亿元,比2008年信贷投放增长23%。目前看7万亿元的规模挡不住。第二种可能性,假定一年的信贷投放一季度占全年一半,全年就是9万亿元,比2008年增长30%。这种增长态势只有1992年小平南巡后才短期出现过。

    他指出,现在全球的央行面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是如何从当前异常宽松的货币政策退出。对于中国的央行来说,同样面临类似的问题,就是如何从相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回到真正的适度宽松。

    目前,美国的口风已经有了变化,“美联储公开委员会公告里有一个非常谨慎的措辞,原来坚定地实行量化宽松,这次要视流动性状况和资产负债改善状况及时减轻投放力度。”

    有分析师认为,未来宏观政策一定会转变,但可能幅度不是很大,还仅仅是微调。因为各地主要以银行贷款为资金来源的项目都已经开工,如果没有后续资金的跟进,将出现大片烂尾楼,这是政府不愿意看到的。


    对股Shi的影响存在两面性,短线来说,对目前亢奋的股Shi是好事,资金越来越多,实体经济吸收不了,只能流向资本市场和房市,而且放贷越多,银行的盈利也越多,但长线来看,坏账担忧在增长。

    不过,国务院总理温Jiabao上周曾表示,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并未减弱,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央行同期发布的数据还显示,截至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1316亿美元,同比增长17.84%。但上半年国家外汇同比少增950亿美元。

    因此,业界普遍认为,目前经济刚刚企稳,出口仍未见明显起色,宽松货币政策应仍是主基调,但不排除微调的可能。 (责任编辑:张少雷)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9 04:00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