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1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俾路支解放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07-6-28 03:49: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民族恩怨难解

俾路支省位于巴基斯坦西南部,北接阿富汗,西邻伊朗,南濒阿拉伯海,是巴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一个省,居民主要是俾路支人、帕坦人(在阿富汗称普什图人)和信德人,还有少数布拉灰人和洛西人。1947年印巴分治时,俾路支省卡拉特土邦曾拒绝加入巴基斯坦,自行宣布建立所谓“俾路支斯坦独立国”,被巴政府镇压下去。此后,一些俾路支人认为本民族在军队、政府和经济领域中毫无地位,受到“旁遮普人占统治地位的”联邦政府的歧视,因而要求实行高度自治。1973年到1976年,俾路支省一些部落发动武装暴动,阿里·布托总理先后派出10万军队平暴,双方展开激战。1977年齐亚·哈克上台后对俾路支人采取安抚政策,宣布实行大赦,增拨发展费用,使矛盾有所缓解,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上世纪80年代以来,俾路支人争取独立的运动时紧时松。

此间分析人士指出,俾路支民族问题是巴基斯坦国内长期未能得到平息的一个严重纠纷,具有较为复杂的国际背景,解决起来有相当难度。由于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之间存在着“杜兰线”领土争端和“普什图尼斯坦问题”,所以上世纪70年代俾路支省发生暴动时,阿富汗的达乌德政府支持俾路支人的***活动。原苏联为了在阿拉伯海获得一个不冻港,也向俾路支***主义分子提供武器和人员训练。另一方面,伊朗因担心暴乱蔓延到本国境内的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于是向巴基斯坦提供武装直升机等装备,支持和帮助巴政府捍卫领土完整,平息叛乱。

权力角斗继续

俾路支省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天然气产量占全国的一半,1952年发现的苏伊天然气田是世界十大天然气田之一。长期以来,该省一些极端民族主义组织始终没有放弃建立一个俾路支独立国家的目标,主张通过暴力手段来保障本地区的利益。最近一个时期以来,俾路支省的一些武装组织不断向联邦政府要求更多的控制当地天然气和其他矿产资源的权力,它们同时还要求得到更多的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权力。

俾路支省也是巴基斯坦恐怖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巴警方经常指责俾路支省地方武装人员袭击**部队和政府机构。上个星期,巴基斯坦**部队在胡兹达尔西南约380公里的中莫克兰岭山区图尔伯德附近,发动了一次针对当地武装分子的军事进攻。

分析人士认为,巴基斯坦国内的宗教极端势力始终对政府支持由美国发动的反恐战争心存不满,因此一边是政府不断在部落地区对非法武装分子进行军事清剿,一边是恐怖分子不断在国内制造恐怖袭击事件。

近来,包括“俾路支解放军”或“俾路支解放阵线”在内的俾路支省一些武装组织在要求得到更多政治权力的同时,还不断要求得到对当地天然气和其它矿产资源更多的控制权。他们的活动殃及中国人。“俾路支解放军”近些年来做过一些小范围的路边爆炸事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07-7-15 09:48:21 | 只看该作者
这是我一年前写的文章,请大家多多指教,
1#
发表于 2007-7-15 09:47:18 | 只看该作者
                                              同源亚洲,岂能鹬蚌相争?
  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中把中国和印度***为两大文明,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而他们同属于曾让西方世界惊羡不已的东方文明。从唐朝时期高僧玄奘历经磨难,到天竺取得真经,继而传播与中土大唐,在到两国的岛上世纪六十年代两国的领土争端和边界争端,在到陷入及两国间稳步增长并欣欣向荣的经贸关系,中印两国在历史的维度上早就建立也必然建立某种不可分割的联系。
  地理位置上,中印同属亚洲,同时大国,又是邻国。中国背靠中北亚,西临太平洋;而印度背挺亚洲大陆,南临印度洋;两国同样据有同样的战略地位。历史上看,中印都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西方殖民时期,两国均找到残酷的剥削,中国沦为半殖民地,而印度则完全沦为殖民地。然而殖民统治的双重使命也促使了亚洲的觉醒,中印两国任命共同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封建压迫,在艰难的道路中一同追求着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印度1947年独立中国49年解放,两国走上了独立发展的复兴之路。如今两国国内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威望不断上升,都在谋求着大国地位。
同属于第三世界,同属于发展中国家。中印有着太多的相像。中国有句谚语云:一山不容二虎,人们不免担忧,中国龙和印度象能够很好的处理分歧,共同发展吗?
事实上,我们的确看到了一些危险的信号,98印度核试验原子弹就是以中国的核威胁为借口。近些年来印度都在军费开支上投入巨大,这其中都暗含着一中国为竞争对手和威胁。2005,2006印度的财政年度国防预算更是高达190亿美元,其中41%用于军事装备的现代化,这一数字比上年度增长了7,7%,这不能引起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关注。中国近年来军费也有所增加,不过大多数是用来改善军人工资待遇,不足已成为所谓的威胁。
中印之间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但相互遏制和不良竞争是不可取的。美国积极推行其全球霸权,维护其超级大国的地位,不允许别国挑战其霸位。它既要强烈的遏制中国,也不允许印度这个新兴的大国过分强大。一方面,中印两国都主张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反对美国的全球霸权;另一方面,中美在西太平洋存在着利益冲突,而印美则在印度洋与美国存在着利益交合。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中印两国对美有着共同的战略利益,既要有效地DIZHI美国的霸权主义,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然而近年来印度在军事上的大动作基对中国的过分防范,也不免使中国人为自己的亚洲同源经济崛起的同时多了几分忧虑。这正好中了美国“拉印制华”和使“中印相互牵制”的圈套。中印是亚洲的两大发展中国家又同时邻国,两国的不良竞争和对抗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因此中印之间的利益竞争和过分防范智慧让美国坐收渔利,更加巩固其霸权。在中美印大三角中,也许印度认为其更现实的威胁是中国,所以想要通过同美国搞好关系来用美抑中。但试想,中印两国如果仅仅是因为彼此之间的不信认而引向了各自的发展,又由谁来买单呢?两国都处在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和大国合作机制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两国政府和人民要能以从大局出发的战略眼光来处理两国关系,认清世界的局势,以更务实的态度来对待新军事变革和国家战略的制定。两国在新军事变革中都不愿落后,但不能以牺牲相互合作与信任为代价。我们期待在两国的边界谈判中双方能友好的表现。同作为不断强大的经济体,中印两国经贸合作中潜力巨大,除了边贸的发展,两国在信息化产业,生物工程及其他高技术和应用技术领域的互利合作,可收取长补短之效。此外,两国还共同谋求建立国际新秩序。
因此未来一段时间,中印两国能否顺利引领亚洲的崛起很大程度取决于彼此的态度和是否能够相互合作和学习,为了相互利益而正当竞争通力合作、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和则两利,斗则两伤。因此感谢贵报和沃顿在线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为中印的合作学习出谋划策。
同为发展中大国,都从殖民地时期一步步走向本民族的振兴,中印有着相似的发展历程,必然遇到相似的问题,一些中国面临的难题,也同时或即将困扰印度。那么,中印相互学到什么呢?(首先声明,学习并不意味着全盘照搬,应考虑不同国情)
产业发展方面,农业为两国的基础产业。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以来,农民掌握了土地的使用权,近年来的提高农产价格和农业补贴增加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是农村稳定发展,基本消除了贫困。而印度土地过于集中于少数地农手里,许多贫农无地或少地。农业资本、生产资料相对集中。一方面,这使印度更易推广新技术,实行机械化大生产,效率提高较快。另一面,贫农在地主富农压榨下,反抗运动时有发生。在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方面,中国利用其廉价劳动力,多渠道引进的外资,以加工出口为主要模式,使制造业长足发展。而中国对能源的过度消耗和日益增长的环境压力值得印度警惕。中国通过所有制改革,使国企、乡镇企业、私企、外企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多元企业的发展可以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而印度一直以来实行的多种经济成分并有的“混合经济”模式,在全球化、市场化运作下,这种缺乏活力的体制已不适应发展需要,而起在改革过程中则遇到经济生活中的贪污腐败以及贫困、失业、人口上升等问题。中国国企改革中同样存在产权不晰、国有资产流失和工人下岗等一系列问题。在全球化过程中,大量引进外资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意义重大。中国近年来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国民、政府更新观念,在吸收外资方面取得了很大发展,外资给中国经济注入了活力,中国对外贸易中很大部分是由外资企业创造的。但值得警惕的事,过分依赖外资会使经济受外界影响的风险增加,降低宏观调控的能力,对一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东南亚经济危机说明了这一点。但印度在引用外资方面不如中国。首先,印度国内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道路交通和能源供应的现状与发展不适应;其次,印度的种姓制度以及人们的保守观念也制约着外资引进。因此印度要加大开放的步伐,在加强基建的同时,还要破除人们思想上的障碍。
印度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软件业、制造业和金融业三方面。软件业是印度经济发展旗舰产业。众所周知,信息产业是当代高科技领域的发动机,是知识经济的助推器。由于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印度经济获得强大的“加速度”。它创造了一种发展新模式,即通过繁荣信息产业特别是软件业来带动经济的跳跃式发展。印度政府和制定了发展蓝图,计划到2008年实现年产值的850亿美元,出口额达500亿美元,相当于当时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届时,软件业将为劳动力市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可能使经济增长超过10%。这种发展首先得益于印是一个英语国家,印度人的英语思维能力和数学水平普遍较高,软件人才可以操持英语与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们实行“无障碍交流”。而这种沟通是获得软件出口订单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决定性因素。此乃语言优势。其次是政府重视,前任总理瓦杰帕伊曾表示“要集中所有的资源,努力使印度成为信息技术大国”。政府还专门设立了“信息技术部”,制定软件业发展的国家战略。除了在政府预算中的拨款外,信息产业还有银行的贷款和税收优惠。再次就是人才的保证;印度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进步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证。而在中国虽然大学生总数巨大,但高素质、具有高级英语技能和软件开发的人才还是供不应求。这些促成了印度信息产业的成功。这给中国很大启示,努力扶持一个新型龙头产业,对于拉动一国经济发展作用巨大。我想中国航天业的腾飞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金融业方面中印都存在许多不足。相比之下,中国吸引外资的能力更强,而印度金融体系基础较完善,市场秩序较好,投资配置更市场化。因此中印在利率市场化、提高银行信誉、减少坏账和不良资产等方面,可以相互促进。
在产业结构方面,两国应共同努力巩固其农业基础地位,工业的主导地位,以及加大第三产业的比例。印度第三产业由于信息产业的拉动略占优势。两国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都应充分考虑国情,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印度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因此,脱贫之路任重道远。这点上中国的经验值得借鉴。印度应更注重农村的脱贫工作以及城市无业人口的安顿,而不是把过多的资金投入到军费开支上。中印同为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受自然因素制约很大,因此中印在解决自然灾害问题上应建立某种合作机制。中印都是曾经拥有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宝贵遗产。中国汉字文化正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悄然兴起。中国也在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等特色产业。而印度也利用其文化特色使电影业有了极大发展。比如瑜伽就是印度传统文化对世界史上文化的一大贡献。因此中印两国在共同挖掘本民族底蕴上有很多值得共同学习之处。另一方面,历史也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印度是一个多种族、多宗教的国度,由种族矛盾和教派冲突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对改革进程产生消极影响。尤其是种姓制度的存在,使其一巨大障碍。而中国宗教政策和民族政策则很好地保证了国内安定。中印皆为人口大国,人口过多给经济社会造成巨大压力。中国的计划生育和扶贫政策可以给印度解决人口贫困问题提供一些思考。

  印度国土的大部直插印度洋,是个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国。印度上世纪80年代开发海洋资源的“蓝色革命”,近年来海军实力的迅速发展,及现在印度加紧对深海资源的开发,所有这些都由于印度早制订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海洋战略,并把它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来实施。这一点值得中国政府、战略家、海军人士的学习。
在教育方面,两国都认识到教育的重要作用。但两国的教育领域不同程度都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中国大学生人书岁多,但高素质、高英语技能的人才缺乏,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某些专业不对口,使得高级技工缺乏。而印度很注重职业教育和密切大学和企业的合作关系;企业需求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实行课程多样化,开设面向就业的课程,使国家企业个人同时受益。
其次,两国在反恐、军事力量建设方面也有相互学习之处。诚然,“一山不容二虎”,中印之间必有竞争,而在当前,两国都处在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有着更多的合作利益和相互学习之处。因此,我们期待中国龙和印度象能学习狼的合作精神,共同引领亚洲的振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0 21:34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