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167|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成熟文明的冲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07-4-21 21:05: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开盛:成熟文明的冲突?
         ——评唐纳德·帕查拉《国际关系中的理论与历史》
● 李开盛
  提 要:通过对历史的考察,帕查拉提出了成熟文明冲突论的观点。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认为文明冲突仅发生在成熟国家之间。相对来说,帕查拉的观点更接近历史事实。但是,所谓成熟文明之间必然发生冲突的观点仍然是站不住脚的。这种冲突是否发生取决于文明推广所采用的方式。当以武力推广文明时,成熟文明之间确实很可能冲突;但如果以和平的方式推广文明时,冲突就难以产生。帕查拉主要以西方的历史得出成熟文明冲突论的观点是错误的,儒家文明的历史提供了证伪这种理论的反例。 ( http://www.tecn.cn )
  关键词:文明相遇;普世主义;成熟文明冲突
   
  近几来年,在具有浓厚科学行为主义氛围的美国国际关系学界,历史研究方法似乎有抬头之势,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大学唐纳德·帕查拉(Donald J. Puchala,1939—)教授的新著《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历史》(Theory and Histor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2003年)就体现了这一点。在该书中,帕查拉穿过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隧道,考察了一个宏大的历史现象——文明相遇(civilizational encounter),并提出了一个悲剧式的循环史观,即成熟文明之间的相遇总是导致冲突。对于这种“文明冲突”的观点,中国读者并不陌生,因为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已为大家所熟知。那么,帕查拉的“成熟文明冲突论”又有何根据?他与亨廷顿的观点有何区别?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观点?笔者将对这些问题逐一介绍、分析,并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 http://www.tecn.cn )
   
  一 国际关系中的文明相遇
   
  文化或文明是帕查拉考察国际关系的一个基点。在他看来,文化间关系与国家间关系相互补充,至少与国家间关系同等重要。帕查拉对文化的关注由来已久,在其前些年的一篇论文中,他就指出,对于西方与非西方的划分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划分。[①]为了强调文化,帕查拉甚至修改了传统的国际关系定义,将与文化密切相关的“人民”(peoples)概念引入对国际关系的理解之中,把国际历史(international history)“界定为国家和人民间关系的历史”。[②]在帕查拉看来,人民间关系就是一种文化间关系,是一种与国家间关系截然不同的关系,研究历史上文化的传播、相遇对理解当时的国际关系、指导认识今天乃至未来的国际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 http://www.tecn.cn )
  当然,文化或文明并不能脱离于国家。在帕查拉看来,“文明不是政治实体,但文明内部有政治组织。这种政治组织既被用于保护自身文化免于外部渗透,又在动机与机遇均备时推动文明向外扩张。”[③]这种政治组织就是帝国,多数文明内部都有一个核心帝国。因此,“国际关系历史的大部分实际上是强大帝国的对抗史。”[④]帕查拉考察文明相遇主要是通过考察历史上的帝国相遇来进行的。他拿起一个超长的历史望远镜,最早考察到了公元前5世纪时的希腊人与波斯人的战争,同时也关注到了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关系。当然,相遇文明各方的发展程度是不一样,而且文明也可能和另外一种还称不上文明的共同体相遇。因此,帕查拉将相遇的主体分为三种类型:成熟文明、早期文明和非文明。文明相遇也因此有三种类型:一种是两个发展充分或成熟的文明相遇;一种是发展充分的文明与仍处于发展早期阶段的文明相遇;一种是文明与其他类型的共同体相遇,这些共同包括部落、游牧群体、民族或是历史上所谓的野蛮人等。[⑤] ( http://www.tecn.cn )
  那么,国际关系中的文明相遇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通过历史考察,帕查拉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文明并不常常冲突。在不同层次的文明之间,文明间相遇的结果主要是文化借鉴(intercultural borrowing),这种借鉴或者是较低层次的文明借鉴较高层次的文明,或者是野蛮文化被先进文明吸收。(2)文化借鉴主要是单向度的,即从较高层次的文明流向较低层次的文明,但不能完全排除文明影响从较低层次文明向较高层次文明流动。(3)成熟文明导致冲突。文明发展到较高阶段时将变得封闭,先进文明的精英们DIZHI文明间的相互学习。因此,成熟文明的直接相遇易于导致殖民化、相互隔绝或屠杀。间接相遇则因形成文化缓冲区(cultural roundabout)而得到缓和。(4)先进文明具有弹性。它很难被屠杀所灭绝,而是通过语言、神话、社会关系、历史叙述、宗教等形式潜伏下来。只要镇压结束,这种文明就会重新浮出水面,当然常带有一些新变化。(5)与文明相关的帝国是文明间关系的驱动者。文明的成熟与否与文明本身是否能够得到保护或对外扩展没有多少关系,但历史上最为重大的文明相遇都源于帝国的行为。对这些文明推动者来说,具有历史重要性的不是失去战争,而是是否保护或扩展了它们与之相关的文明。[⑥] ( http://www.tecn.cn )
  以上结论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成熟文明间的直接相遇将导致冲突,而不是借鉴或融入。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事实,帕查拉重点分析了亚历山大的例子。亚历山大在征服东方特别是波斯人的过程中,有意融合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甚至强令军中将士与本地人结婚。当然,他此举意在希腊化而非形成一种新的文明。但成熟的本土文化并没有屈服。虽慑于亚历山大的军威及后继的塞琉古(Seleucid)帝国的压制,本土文化对希腊文化采取了一种被帕查拉称为消极抵抗(sullen resentment)的方式。在希腊化的高峰过后,特别是随着亚历山大的去世,希腊化便遇到了挫折。在许多被征服的土地上,本土宗教、本土生活方式、传统的艺术形式、本土语言、本土的文学派别、本土的社会政治组织以及本土的统治者和王朝最终重新出现并再次普及开来。本土化最终战胜了希腊化,“在塞琉古王朝的许多部分,希腊定居点和城市仅是伊朗海洋中的仅有的几个孤岛。”[⑦]帕查拉由此得出结论说,在埃及和伊朗,希腊—马其顿式(Greco-Macedonian)的殖民化在政治上是成功的,但在文化上失败了。[⑧]成熟文明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 http://www.tecn.cn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12#
发表于 2008-8-10 03:57:37 | 只看该作者
d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8-5-20 02:57:55 | 只看该作者
嗯 来顶一下
写得确实不错

话说帕查拉那篇文章确实不错
秦亚青老师很是推崇他采用的研究方法
10#
发表于 2008-5-18 15:32:43 | 只看该作者
:o 深奥……
9#
发表于 2008-5-18 15:32:22 | 只看该作者
深奥……
8#
发表于 2008-5-18 15:32:14 | 只看该作者
深奥……
7#
发表于 2008-5-18 15:31:59 | 只看该作者
深奥……
6#
发表于 2008-5-4 21:54:5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这个,我的看法是1: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有致命缺陷的,首先他反中日文明做为两种文明的论断是其故意做出的,中日间的文明是同种文明,这种文明的差别不比西欧各国的大,而他之所以把中日文明的差别上纲上线到如此程度,是要把中日间的冲突合理化,以适用于其的理论。关于二战间日美间的冲突反而弱化了其的本质。2对于文明间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我认为作者是在逃避对其不利的证据,对于埃及的文明,灭于征服是不争的事实,而埃及文明本身的先进程度是应该同化侵略者的。为什么在人种没有被灭绝的情况下文明被灭绝,这一点是此文的致命弱点。从来没论及。3我认为,文明间的冲突肯定是存在的,但绝没有亨氏说的那样的严重,就更不要提成熟者的了,至于此论在西方会引起这样大的影响,原因在于西方的宗教观对于世界的理解。对于我们来说十字军东征是可恶的事情,而对于他们来说却是神圣的事情。在文明之间会有一个自身的本位关系,说到底,就是西方的普世宗教观在做怪
5#
发表于 2008-4-13 09:50:10 | 只看该作者
谢了!
4#
发表于 2007-11-21 15:23:40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有深度!!
3#
 楼主| 发表于 2007-4-21 21:06:26 | 只看该作者
[①] Donald J. Puchala, “Some Non-Western Perspectives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Vol.34, No.2 (1997), p.129,130. ( http://www.tecn.cn )
  [②] Donald J. Puchala, Theory and Histor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2003, p.3. ( http://www.tecn.cn )
  [③] Ibid, p.125.
  [④] Ibid, p.95.
  [⑤] Donald J. Puchala, Theory and Histor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2003, p.125. ( http://www.tecn.cn )
  [⑥] Ibid, p.139~141.
  [⑦] Ibid, p.154.
  [⑧] Ibid, p.158.
  [⑨] Ibid, p.159.
  [⑩] Ibid, p.165.
  [11] Ibid, p.188.
  [12] Terry R. Morris, “Puchala, Donald J., Theory and Histor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Review, Spring-Summer, inferrd from 2004http://www.findarticles.com/p/articles/mi_m0IMR/is_1-2_79/ai_n6145480. ( http://www.tecn.cn )
  [13] Donald J. Puchala, Theory and Histor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2003, p.7. ( http://www.tecn.cn )
  [14] Ibid, p.141.
  [15] Ibid, p.72.
  [16] Ibid, p.133.
  [17]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55页。 ( http://www.tecn.cn )
  [18] Donald J. Puchala, “Some Non-Western Perspectives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Vol.34, No.2 (1997), p.131. ( http://www.tecn.cn )
  [19]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199页。 ( http://www.tecn.cn )
  [20] Donald J. Puchala, Theory and Histor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2003, p.71.( http://www.tecn.cn )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天益发布,转载请注明(http://www.tecn.c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9 09:30 , Processed in 2.687500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