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50|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家安全战略与军事战略——从学理与实践的角度看两者的关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09-6-1 16:12: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周丕启

文章来源:《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4期

内容提要 国家安全战略与军事战略在以国家为主体的战略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从概念演变的角度讲,国家安全战略来源于军事战略,在内涵和外延上涵盖军事战略,但其根本特性并没有完全脱离军事战略所规定的战略特性。从学理角度讲,在无政府社会中,军事战略从属于国家安全战略,但对无政府的不同理解,导致军事战略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存在差异。从实践角度讲,在和平状态下,军事战略只是国家安全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作用并不突出。在非战非和状态下,军事战略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上升,占据主导地位。在全面战争状态下,军事战略与国家安全战略合二为一,或者说国家安全战略从属于军事战略。

关键词 战略 军事战略 国家安全战略 无政府状态 和平 战争

现代社会,战略似乎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不仅在军事方面,而且在许多其他方面,战略这个名词都经常出现。[1]战略已影响到人类活动的几乎所有领域。[2]战略概念是战略研究的起点,在众多战略概念中,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是两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推进战略研究的深化,首先要明晰各类战略概念,特别要厘清国家安全战略与军事战略之间的关系,因为两者在以国家为主体的战略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是战略研究的核心内容。[3]



今天,战略这个词已成为没有特定意义的通用词汇,能够在众多领域和场合使用, [4]但该词的本义是“将道”或“统帅艺术”,其内涵只限于军事领域,甚至只限于作战。从词源上讲,它来源于希腊语,希腊语中有“stratos”一词,意为军队。从这个词衍生出“strategos”,意为将军或领袖,以及“strategia”,意为战役或将道。公元580年前后,东罗马皇帝毛里斯著S trategikon 一书以教育其将领,意为“将军之学”。1770年,FaGuo人梅齐乐在翻译该书时,根据其书名创出“strategy”一词,并于1777年在自己所著的《战争理论》一书中首次使用,这即为“战略”这一现代军语的起源。[5]

战略概念产生后并没有很快与战术概念区分开。1799年德国人海因里希.迪特里希.比洛在《最新战法要旨》一书中第一次对战略和战术进行了区分。他认为“战略是关于在视界和大炮射程以外进行军事行动的科学,而战术是关于上述范围内进行军事行动的科学”。[6] 其后FaGuo大革命丰富的军事实践推动了战略理论的发展,“当时革命的FaGuo人民不但在国内第一次表现出了几百年来没有过的巨大革命毅力,而且在十八世纪末战争中也表现出了同样的巨大的革命创造精神,他们改造了全部的战略体系。”[7]在FaGuo大革命军事实践的基础上,若米尼和克劳塞维茨对战略概念进行了新的界定。若米尼认为,战略是“在地图上进行战争的艺术,是研究整个战争区的艺术”,“是把一支军队的最大部分兵力集中到战争区或作战区的最重要点上去的一种艺术”。[8] 克劳塞维茨则认为“战略是为了达到战争目的而对战斗的运用”。[9] 若米尼和克劳塞维茨的定义影响巨大,此后的众多学者、思想家和统帅虽然对战略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界定,但基本上以两者的为基础,都强调战略关注的主要是武力使用的问题,局限于军事领域特别是战争问题。

当然,也有一定的区别。比如英国学者和军方基本上将战略看成是一种军事艺术,认为战略是指挥和领导战争、运用兵力使敌人遭受彻底失败的艺术。[10] 苏联学者和军方认为战略是一种知识体系,是科学。苏联1966年的《军语释义辞典》认为战略是军事学术的高级领域,是为一定阶级谋利益的武装斗争———战争规律的科学知识体系。[11] 美国学者和军方则将前述两者结合起来,认为战略既是艺术也是科学,“军事战略是运用一国武装力量,通过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达成国家政策的各项目标的一门艺术和科学”。[12]

实际上,军事战略的定义千差万别,但无论何种定义,军事战略作为军语,包括以下一些要素:一是战略目标。战略目标是战略所要实现的结果,是战略意图的集中体现,一般说来,军事战略的主要目标是赢得战争。二是所涉及的领域。军事战略主要以战争为研究对象和活动领域,虽然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密切相关,但不能以它们为主要领域。在军事战略中,军事领域是核心和主导,而政治、经济和文化必须从属于它。三是战略手段。战略手段是实现战略目标的物质力量,军事战略的手段主要是武力或军事力量。在确定领域后,战略的要素主要由目标和手段构成。所以,博福尔就认为战略涉及的是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关系,“一种运用力量使之对于政治策略目标的达到作出最有效贡献的艺术”[13]。

战略本仅限于军事领域,“战略这个词有一种用法,其中心含义差不多是纯军事性的”,“它几乎或完全没有为考虑传统的非军事方面留下余地”。[14] 但20世纪以来,该词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几乎延伸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首先对其加以扩展的是英国的利德尔.哈特。他系统提出了大战略概念。他认为大战略的任务是调节和指导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的所有一切资源,以达到战争的政治目的。[15] 后来的统帅和学者在他的基础上继续拓展战略概念,出现了诸如总体战略、国家战略、国家安全战略等。国家安全战略是一个美国概念,也被称之为大战略,是战略拓展的结果。美国早在1947年就制定了《国家安全法》,成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向总统提出有关国家安全的内政、外交和军事政策的意见。但是,该委员会的文件并没有称作“国家安全战略”。直到20世纪90年代的前半期,美军最具权威的《军语及相关术语》还没有“国家安全战略”词条。1986年美国国会通过《戈德华特—尼科尔斯国防部改组法》,规定总统每年要向国会提交一份正式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国家安全战略作为一个概念才正式出现在官方文件中。1997年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出版的《军语及相关术语》正式对国家安全战略进行了界定,认为国家安全战略是“为达到巩固国家安全目标而发展、运用和协调国力的各部分(包括外交、经济、军事和信息等)的艺术和科学。也称国家战略或大战略”[16]。

从概念演变的历史来看,国家安全战略超越军事战略,其内涵和外延囊括了军事战略。一是从战略目标来看,国家安全战略的目标从赢得战争扩展到维护和平。柯林斯认为军事战略是以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为基础的,它力求通过武力来取得胜利。大战略所寻求的远不是战争的胜利,而是持久的和平, [17]是国家安全。国家安全的目标可以细分为政治、军事、经济和其他各种类别, [18]有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和环境安全,但军事安全是其他安全的基础。[19] 显然,维护国家安全的内涵比单纯以赢得战争胜利为目标丰富得多。二是从所涉及的领域来看,国家安全战略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众多领域,“国家安全保障体系的内容和结构应当能够包括国家所有领域的现实和潜在危险以及与其相对应的具体安全类型”,“国家安全问题不仅限于军事领域,而且包括国家生活中紧密联系并相互作用的所有方面”。[20] 三是从战略手段来看,国家安全战略的手段除了武力外,还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国家力量手段通常被区分为政治(外交) 、经济和军事手段”。使用军事手段指运用国家武装力量(或以使用武力相威胁)达成国家目标。使用经济手段指运用国家物质资源达成国家目标。使用外交(或政治)手段指利用国家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和外交手腕谋求国家利益。[21] 军事战略主要运用军事手段来达到目标,而国家安全战略既要运用军事手段,也要运用政治(外交)和经济手段来达到目标。约翰.格雷就指出,与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不同,大战略家试图进行政治、心理、颠覆、外交、经济或文化战争。[22]

从概念的特性看,国家安全战略的概念内涵虽然超越军事战略,但其特性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可以说军事战略概念的特性决定了国家安全战略概念的特性。一是军事战略具有全局性,国家安全战略同样如此。毛**讲:“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强调“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性的东西,因为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性的东西的”。[23] 军事战略强调的全局是战争的全局、军事领域的全局,相对于国家安全战略而言,这种全局只能是局部,国家安全战略的全局是包括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领域在内的全局,任何一个领域只能是这个全局的局部。但无论如何,国家安全战略所具有的全局性是军事战略全局性的延伸。二是军事战略具有对抗性,国家安全战略的对抗性相对弱化,但没有彻底否定对抗性。国家安全战略所具有的对抗性,根本上是由战略这个概念所含有的对抗性决定的。博福尔认为战略是两个对立意识使用力量解决其争执时所用的辩证法艺术。[24] 脱离了对抗性,任何战略都不能称为“战”之“略”。柯林斯强调大战略目的在于通过威胁、武力、间接压力、外交、诡计以及其他可以想到的手段,对敌方实施所需要的各种程度和各种样式的控制,以实现国家安全的利益和目标。[25]

三是军事战略具有前瞻性。战略是一种选择,这种选择不仅要注意当前的影响,更应注意对下一步的影响。战略家必须具有远见,以便顺利实施战役和战术。[26] 毛**对抗日战争三阶段的预测,就是军事战略前瞻性的典型。国家安全战略是深谋、远虑,具有超前的战略指导、战略预案和战略预置,引导国家安全走势,正如钮先钟所说,战略家必须具有前瞻(未来)取向。战略的目的是想要改变历史的趋势。战略家的最高理想,即为能够趁早采取有效的行动以改变历史的走向。[27] 而要改变历史趋势,就需要拥有战略上的预见性和前瞻性。

综上所述,从概念演进角度看,战略的军事含义是战略概念的本原,是其他任何战略包括国家安全战略的基础。国家安全战略概念的内涵虽然比军事战略的丰富,但其要素和特性并没有超出军事战略的要素、特性所规定的框架。



若米尼强调:“在所有战争艺术的理论中,唯一合理的理论,就是以研究战史为基础的理论”, [28]伯纳德.布罗迪也指出:“作为战略理论家的最大的弱点是没有掌握战略史”。[29] 可以看出,许多战略理论家将历史以及战略史看得十分重要。但约翰.格雷认为战略知识并不全是历史知识,因为历史充满了关于战争的谣传,而且战略史无法与普通历史区别开来,因此,他更愿意对战略进行理论性探讨和分析,而不是从历史角度进行解释。[30]

从理论角度探讨和分析战略以及国家安全战略与军事战略的关系,首要的是明确探讨问题的逻辑起点。国际社会是无政府社会,这是分析和探讨国家安全战略与军事战略关系的逻辑起点。[31] 关于无政府的含义,主要有两种理解:一是缺少秩序,这意味着混乱和无序。缺少秩序常常与存在战争状态相联系。因此,它也与现实主义者使用的国际政治模式,即霍布斯式的缺少主权的政治相联系。二是缺少政府,即缺乏有政治权威的中央机构,也就是华尔兹所说的“没有政府的政治”和罗伯特.基欧汉所说的“世界政治中缺乏一个共同的政府”[32]。无论是哪一种无政府状态,国家都是自助行为体,其安全只能靠自己来维护。

在一个缺乏秩序的霍布斯主义世界里,国际关系只是国家间的冲突,它类似于纯粹的分配游戏或者零和博弈:国家的利益是相互排斥的。根据霍布斯主义者的观点,战争是最为典型的国际行为。因此,和平只是上一次战争后的恢复期和下一次战争的准备期。[33] 华尔兹对无政府状态的理解与霍布斯的极为接近, [34]他认为:“国家间的自然状态就是战争状态。这并不意味着战争会经常爆发,而是说由于各国可以自行决定是否使用武力,因此战争随时可能会爆发。”[35]罗伯特.吉尔平则指出:“国际关系的基本性质历经数千年一直也没有发生变化。国际关系仍然是处在无政府状态下的独立行为者之间争夺财富和权力的斗争。”[36]显然,在霍布斯主义和现实主义特别是结构现实主义看来,战争是国家始终面临的威胁,打赢战争是国家的最高利益,使用和威胁使用武力始终是国家最高、最主要和经常的手段,是国际事务的最后仲裁者。[37] 在这种无政府状态下,军事战略就是国家的最高战略,影响和支配着其他战略包括国家安全战略,国家安全战略从属于军事战略。假如无政府并不意味着缺少秩序,而只是缺少政府,而缺少政府并不是秩序混乱,那么国家安全战略与军事战略之间的关系就另当别论。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和罗伯特.基欧汉认为,“世界政治是无政府状态这种观点并不是指完全缺少组织。在某些事务领域,行为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审慎地进行安排。”[38]承认某种程度的秩序性,就意味着承认自然状态得到某种程度的改善,承认国际社会中存在引导国际实践的某种共同的规则和制度框架, [39]说明武力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或在某些领域里受到一定制约,这就为其他领域地位提高和其他战略手段发挥作用提供了空间。

首先,缺乏中央权威、但存在某种秩序的无政府状态降低了国家的生存压力,其他类型的安全作用上升。罗伯特.基欧汉指出:“在不同的体系条件下,国家将对其自身利益进行不同的界定。例如,当生存受到严重威胁时,维持独立的努力优先于其他一切活动,而在生存环境相对良好的情况下,国家也将把精力用于实现其他目标。”[40]其次,缺乏中央权威、但存在某种秩序的无政府状态提高了国家之间其他领域关系的地位。国家之间的关系除了政治和军事领域的关系外,还包括经济、文化等其他领域的关系。随着生存压力的降低以及国家把精力用于实现其他目标,国家努力在不同问题领域之间建立联系,通过在一个领域使用权力资源去影响另一个领域的结果。[41] 这样,在武力受到一定制约的情况下,国家在准备使用和威胁使用武力的同时,会通过其他领域的竞争来维护自己的安全,国家安全问题拓展到其他领域。再次,缺乏中央权威、但存在某种秩序的无政府状态拓展了其他战略手段的作用空间,比如观念。朱迪斯.戈尔茨坦和罗伯特.基欧汉认为观念有三种类型:世界观、原则化信念和因果信念。世界观从根本上规定着行动的可能性领域;原则化信念详细说明区分对与错、正义与非正义标准的规范性观念;因果信念即关于原因和结果的信念,蕴涵着达到目标的战略。观念起着路线图的作用。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政策都因选择某些观念而不选择其他观念而有所不同。[42] 既然观念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国家在达到目标时,完全可以发挥观念的作用,借助观念来影响其他国家的行为,或通过影响其他国家的观念来影响其行为。观念在战略领域的体现就是战略文化,“战略文化是战略行动的指南”[43]。可见,观念可以成为与武力并列的战略手段。总之,从战略概念的构成要素来看,在缺乏中央权威、但存在某种秩序的无政府状态下,国家安全战略地位提高,其内涵和外延要广于军事战略,基本上不再从属于军事战略。

当然,缺乏中央权威、但存在某种秩序的无政府状态本质上还是无政府,国家要维护自己的安全,还要依靠自己,军事力量或武力的地位不会降低,“生存是任何国家的首要目标,在最糟糕的情况下,武力是确保生存的绝对必要手段。军事力量始终是国家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44]所以,在这种无政府状态下,军事战略虽然不再指导国家安全战略,是国家安全战略的组成部分,但在国家安全战略中作用突出。

简言之,从学理角度看,如果以无政府状态作为逻辑起点,国家安全战略与军事战略的关系存在两种类型,关键是对无政府状态的理解。在缺少秩序的无政府状态下,军事战略就是国家战略,国家安全战略从属于军事战略。而在缺乏中央权威、但存在某种秩序的无政府状态下,国家安全战略支配着军事战略,军事战略虽然在国家安全战略中居于主导地位,但只是国家安全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45]



恩格斯说过:“逻辑的发展完全不必限于纯抽象的领域。相反,它需要历史的例证,需要不断接触现实。”[46]从概念演进和学理的角度来看待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之间的关系,只是逻辑上的分析,逻辑上的分析还需要现实来印证,要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就需要从实践或现实的角度来探讨。

在现实中,国家究竟如何作出战略上的选择,取决于所处的环境。总体上,国家所处的环境可以分为和平与战争两种。和平是指没有战争,雷蒙.阿隆认为和平就是一种敌对政治单元之间暴力持续中断的状况。[47] 所以,和平与战争是相互对立的状态。但是,和平状态不是安全状态。肯尼思.博尔丁对冲突、非冲突( nonconflict)状态与战争、和平状态进行了区分,认为所有的战争都是冲突,有些冲突是和平,所有的非冲突都是和平。[48] 也就是说,和平并不一定没有冲突。阎学通教授认为和平作为一种安全状态,只是说明没有战争,但却不能说明威胁和危险有无,可以分为不安全、不太安全、较安全和绝对安全, [49]绝对安全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而战争可以分为全面战争、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 [50]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就是阎学通教授所认为的非战非和状态。[51] 这样,国家面临的环境可以细分为和平状态、非战非和状态和全面战争状态。和平状态可以再分为较安全、不太安全和不安全状态;非战非和状态主要指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

环境不同,国家在战略上的选择就不同。在和平状态下,由于不存在战争,国家的战略目标首先或主要不是打赢现实的战争,更多的是有效应对包括可能爆发的战争在内的各种威胁,特别是要进行危机处置,维护和平状态,即防止国家所处的环境从较安全转向不太安全和不安全。应对包括可能爆发的战争在内的各种威胁显然超越军事战略单纯地追求战争胜利的目标;它涉及的领域不单单是军事,还有政治、经济和外交甚至是文化领域,而且非军事领域的影响并不弱于、甚至强于军事领域。我们知道,国家之间冲突和危机的根源大多在军事领域之外, [52]因此,要有效处置危机,就要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非军事领域入手,注重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手段的结合运用。戈登.克雷格和亚历山大.乔治指出了处理危机的七条原则,强调“不论采取什么军事行动,都必须将它们同政治、外交行动和沟通谨慎地协调起来,作为一种经仔细整合的战略的组成部分,以求不打仗而可接受地结束危机”[53]。从战略的目标、涉及的领域和需要运用的手段看,在和平状态下,国家安全战略显然包含和指导军事战略,军事战略从属于国家安全战略,而且在国家安全战略中也不一定占据主导地位。


在非战非和的状态下,国家既要打赢局部战争,也要应对军事冲突,当然,还要应对其他威胁比如危机,国家的战略目标具有多重性。在应对局部战争中,一方面要力争打赢局部战争,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控制战争,防止战争升级为全面战争。在应对军事冲突时,一方面要争取创造有利于自己的态势,使军事冲突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解决,另一方面还要注意防止军事冲突升级为局部战争或全面战争。在应对危机时,一方面要防止危机的爆发和升级,另一方面还要防止危机与局部战争或军事冲突联动。显然,在非战非和状态下,国家面临的战略形势最为复杂,战略目标多样,不仅要打赢战争,还要处置军事冲突和危机;涉及的领域多,不仅有军事领域,还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在非战非和状态下,国家安全战略依然包括和指导军事战略,但与和平状态相比,军事战略地位上升,由于涉及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政治、经济和外交等领域中很大一部分要服务于军事领域,众多政治、经济和外交手段要以军事手段为主导,为军事力量的运用创造条件。因此,在非战非和的状态下,军事战略虽然从属于国家安全战略,但地位突出,随着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的规模和强度不断增强而提高,甚至主导国家安全战略。

在全面战争状态下,国家的主要战略目标就是打赢战争。[54] 毛**在论述抗日战争的战略时指出:“两军敌对的一切问题依靠战争去解决,中国的存亡系于战争的胜负。”[55]抗日战争对于中国来说是全面战争,是涉及国运的战争,打败日本成为当时中国的最高战略目标。在全面战争状态下,争取战争的胜利成为最高政治问题,涉及各个领域,但军事领域的地位突出,主导和影响其他领域的活动。在全面战争时期,国家将转入战时轨道,将出现政治军事化、经济军事化和外交军事化等倾向。争取全面战争的胜利,主要依靠军事力量,特别要通过战场较量来完成,其他手段如政治手段、经济手段和外交手段都要为战场上的较量服务。战争是物质力量的竞赛,无论进行政治宣传、经济制裁,还是联盟外交,最终目的都是要改变战场上的军事力量对比,为争取全面战争的胜利创造条件。

总之,在全面战争状态下,军事战略是国家最高战略,与国家安全战略合为一体。如果硬要区分出军事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的话,在全面战争时期,军事战略指导国家安全战略,国家安全战略服务于军事战略。所以,在实践中,随着国家面临的环境从和平状态转向非战非和状态和全面战争状态,国家安全战略与军事战略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从国家安全战略指导军事战略、军事战略从属于国家安全战略,转向军事战略指导国家安全战略、国家安全战略从属于军事战略。

注释:

[1] 钮先钟:《战略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2] JohnM. Colins, M ilitary S trategy: Principles, Practices,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Washington, D. C. : Brassey’s Inc. , 2002, p.3.

[3] 克雷格.A.斯奈德将战略研究又称为国家安全研究,突出特点是它一直集中关注军事战略。参见克雷格.A.斯奈德主编:《当代安全与战略》,徐纬地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4] Hew Strachan, “The Lost Meaning of Strategy”, Survival, Vol147, No13, Autumn 2005, p.34.

[5] 钮先钟:《西方战略思想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69页。

[6] 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战略学》,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7] 《列宁军事文选》,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第335页。

[8] A.H.若米尼:《战争艺术概论》,刘聪等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87、346页。

[9]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03页。

[10] 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战争与战略理论集粹》,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61页。

[11] 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战争与战略理论集粹》,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46页。

[12] 美国陆军军事学院编:《军事战略》,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

[13] 安德烈.博福尔:《战略入门》,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14] 保罗.肯尼迪:《战争与和平中的大战略:拓展定义》,载保罗.肯尼迪编:《战争与和平的大战略》,时殷弘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15] 利德尔.哈特:《战略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第439页。

[16] 参见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美国军事基本情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6—57页。

[17] 约翰.柯林斯:《大战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北京:战士出版社1978年版,第43页。

[18] 同上书,第22页。

[19] Colin S. Gray, Modern S trate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46.

[20] A.X.沙瓦耶夫:《国家安全新论》,魏世举等译,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

[21] 丹尼斯.德鲁等:《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王辉青等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7、36页。

[22] Colin S. Gray, Modern Strategy, p.162.

[23] 毛**:《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选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5页。

[24] 安德烈.博福尔:《战略入门》,第6页。

[25] 约翰.柯林斯:《大战略》,第43页。

[26] Aleksandr A. Svechin, S trategy, Minneapolis: Eastview Publications, 1992, p.73.

[27] 钮先钟:《战略研究》,第213、218页。

[28] A.H.若米尼:《战争艺术概论》,第24页。

[29] Bernard Brodie, War and Politics, New York: Macmillan, 1973, pp.474—475.

[30] Colin S. Gray, Modern S trategy, pp.153—155.

[31] 约翰.加尼特认为,现代战略研究的前提假设是现实主义、道德中立和理性选择等,而现实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Cf. , John Garnett, “Strategic Studies and Its Assumptions”, in John Baylis et al. , eds. , Contemporary Strategy I, New York: Holmes &Meier, 1987, pp.9, 17.

[32] 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118 页。Robert Keohane,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Boulder: Westview, 1989, p.1.

[33] 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张小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34] 吴征宇:《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第57页。

[35] 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第135页。

[36] 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武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页。

[37] 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第242页。

[38] 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罗伯特.基欧汉:《无政府状态下的战略和制度合作》,载大卫.A.鲍德温:《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肖欢容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5页。

[39] 海伦.米尔纳:《国家关系理论中的无政府假设》,载大卫.A.鲍德温:《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第146页。

[40] 罗伯特.基欧汉:《世界政治理论:结构现实主义及其超越》,载罗伯特.基欧汉编:《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郭树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0页。

[41] 同上书,第181页。

[42] 朱迪斯.戈尔茨坦、罗伯特.基欧汉:《观念与外交政策》,刘东国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13页。

[43] Colin S. Gray, Modern S trategy, p.144.

[44] 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页。

[45] 约翰.柯林斯:《大战略》,第43页。

[46] 恩格斯:《卡尔.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47] David P. Barash, Introduction to Peace S tudies, Belmont: Wadsworth, 1991, p.7.

[48] Kenneth Boulding, S table Peace,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78, pp.10—11.

[49] 阎学通:《国际政治与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7页。

[50] 有的国家如美国将局部战争称为有限战争。军事科学院计划组织部编:《战争与战略问题研究》,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页。

[51] 阎学通:《国际政治与中国》,第95页。

[52] 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战争战略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53] 戈登.克雷格、亚历山大.乔治:《武力与治国方略》,时殷弘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01页。

[54] 基辛格认为,有限战争的基础是双方有一种默契,不越出一定范围。除非对方愿意合作,单是一方面希望把战争限制住是没有用的:使有限战争保持为有限的或使局部防御保持为局部的,需要双方努力。根据基辛格的上述观点,局部战争演变成全面战争的原因在于:一是有一方早已准备好进行全面战争,局部战争只是其战争进程的一个阶段,如果能借助局部战争达成目的,可能不会升级为全面战争,一旦不能实现目的,就会主动升级,导致全面战争爆发。二是双方默契程度不够,偶然的失误导致战争强度和规模升高,引发全面战争。当然,全面战争的爆发不一定由局部战争升级而成。但无论何种原因,一旦爆发全面战争,有关各方的主要目标就是争取赢得战争胜利。关于基辛格的观点,参见亨利.基辛格:《选择的必要》(国际关系研究所编译室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77页。

[55] 毛**:《战争和战略问题》,载《毛**选集》(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54页。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5#
发表于 2009-8-9 16:21:19 | 只看该作者
写的不错的文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8-5 09:55:30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7-25 22:58:33 | 只看该作者
升级了此刻    很高兴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7-25 22:58:07 | 只看该作者
好呀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0 02:01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