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地方债破发原因何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09-5-26 10:13: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Phototex图片
   曾被寄于众多厚望的地方政府债券正在遭遇市场诘难。有报道称,截至目前已经上市的近20只地方债相继跌破发行价,二级市场交易量则基本为零。
    导致上述局面的直接原因是地方债利率过低,其中最高中标利率也只有1.82%,远远低于同期限(三年期)银行存款利率3.33%,再加上单只地方债往往只有几十亿元规模,流动性不仅远不及国债,甚至比某些大型国企发行的债券还要低——如农行新近发行的500亿元次级债,其中10年期和15年期固定利率债券发行规模分别达到200亿元和250亿元。因此,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机构、个人投资者一致采取“用脚投票”予以冷对实属正常。
    地方债破发其实是对定价失偏的矫正,此信号的警示意义有两点:其一,短期而言,虽然此前发行的地方债已由承销团包销,但是,伴随后者逐渐完成其资产配置,加之货币的宽松局面不可能长期维持,那些尚未发行的地方债未必没有流标的可能(此前财政部已经为此紧急统筹招标日期),而这,多少将会影响到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其二,长期而言,地方债负有促进财政预算改革的重任,其潜在发行规模也绝非仅止于今年安排的2000亿元,而眼下采用的过渡模式,即中央财政代发代偿,迟早要让位于地方财政自担其责,但地方债“千人一面”、基本比照国债利率的定价方式势将更难取信于市场。
    地方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利率市场化。具体来说就是,发挥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只有这样,作为新生事物的地方债才能较为完备地实现其初衷,其中包括:筹措资金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强化和约束政府行为、提高资金配置效率,等等。
    当然,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历时多年未见大成,着实有着大量难题有待攻克,这其中,较具典型的两个难题分别是:
    其一,若就技术层面而论,由于起步较晚,中国至今未能形成清晰、准确的资金收益率曲线,由此造成即使是在那些形式上已经基本实现市场化定价的金融市场(如债券市场),由于缺乏可置信的未来预期,各类金融产品的价格往往也是失真的(如地方债),而这反过来又会成为完善收益率曲线的制约因素。

    其二,若就战略层面而论,基于国情特殊,中国仍需大量保留金融管制的现状是:受困于传统发展思维,我国大型国企中的相当部分集中在并不具备比较优势、资本过度密集的产业区段,这样的产业选择决定了这些企业在一个开放、竞争的市场中不具备自生能力。因此,作为渐进式改革思路的具体体现,金融监管当局只能选择继续掌控资金供给并以低廉价格“扶危济困”。
    以上所述已经构成了很难打破的“锁定”状态,即,地方债定价失偏源自中国本就存在的利率非市场化,而中国的利率非市场化既在一定程度上内生于中国经济现状,又在一定程度上强化着中国经济现状。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往往就在于因与果时常纠缠在一起,很难单靠决心解决问题。面对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真正的解决之道仍在于,依托整体改革的大思维,把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不断前推。(《中国经济周刊》评论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4 12:28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