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政治理论形势与政策疑难点解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09-4-22 14:44: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章来源于kaoyan.com

2008 年形势与政策的考查范围有:
1 、 2006 年 11 月至 2007 年 10 月间的国内、国际重大时事;
2 、中国***和中国政府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
3 、时政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相结合知识点的适当结合。
万学·海文根据 2006 年 11 月至 2007 年 10 月间的国内、国际重大时事,提供以下有关 08 年时政考查的疑难点例题,并进行解析。
例一:不定项选择题
2007 年 8 月 1 日,胡Jintao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 80 周年暨全军英雄模范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是( )
A 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力量保证
B 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安全保障
C 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战略支撑
D 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答案: ABCD
例二:不定项选择题
2007 年 6 月 8 日,胡Jintao会见FaGuo总统萨科时就发表发展双边关系提出的建议是( )
A 保持高层交往
B 重视彼此关系
C 深化务实合作
D 弘扬文化传统,促进人文交流
答案: ABCD
例三:不定项选择
2007 年 1 月 1 日,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的国家是( )
A 塞浦路斯
B 保加利亚
C 圣马力诺
D 罗马尼亚
答案: BD
例四:材料分析题
阅读以下关于宏观调查的一组材料
材料 1
西方发达国家财政收入通常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很高的比重, 14 个发达国家的平均比重为 48.7% ; 1988 年统计,中央财政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美国、联邦德国、瑞士等六国为 60%-70% ,瑞士、奥地利等 5 国为 70%-80% ,英、法、澳大利亚等 12 国为 80%-90% ,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等 20 国为 90% 以上。 1989 年新加坡、马来西亚、南非和埃及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家生产总值分别是 29.85% 、 29.93% 、 32.35% 、 34.94% 。
——来源于人民网
材料 2
1978 年我国国家所得(最终)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32.1% ,企业(集体)最终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17.9% ,个人(最终)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50% ;到 1984 年三者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变为 21.1% 、 19.3% 和 59.60% ;到 1990 年三者的比重变化为 14.6% 、 21.7% 和 63.7% ;到 1992 年三者的比重进一步改变为 12.9% 、 22.4% 和 64.7% 。
——摘自 1998 年 12 月 30 《经济日报》
材料 3
中国人民银行 2007 年 4 月 5 日宣布,决定从本月 16 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本金率 0.5 个百分点,这已是央行今年以来第 3 次、 2006 年以来第 6 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频频动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说明央行对银行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压力保持高度警惕”。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在接受新华记者采访时表示。央行数据显示, 2 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同比增长 17.2% ,增幅比上月高 1.2 个百分点。清除季节和春节因素后,人民币贷款增幅环比折年率为 21.8% 。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 413 亿元,同比多增 2647 亿元。根据央行日前公布的一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数据,近九年居民认为当前物价“过高或偏高”,有 44.3% 的居民预期未来物价上升。发展改革委提供的信息显示,银行流动性过剩依然是当前宏观经济的突发问题,从今年前两个月的形势看,问题还在发展。“ 2007 年以来,央行已 3 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次上调存贷款利率,这种货币政策工具出台的频率为近年来罕见。”南方基金公司基金经理苏彦祝分析说:“央行目的是未来近一步收缩银根,破解银行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材料 4
据统计,八五期间前四年,我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12.8% ,比七五时期下降了 4.1 个百分点,而且其比重是逐年下降的。这一比重 1978 年为 31.25% , 1985 年为 21.89% , 1990 年为 17.4% , 1991 年为 15.6% , 1993 年为 14.9%,1994 年为 11.83% ,到 1996 年下降为 10.9% ,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 1981 年为 57.6% , 1986 年为 47.5% , 1990 年为 45.1%,1991 年为 41.3% , 1992 年为 38.6% 。(扣除债务收入后的比重)八五期间前四年,集体和个人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87.2% ,比七五时期的 83.1% 上升了 4.1 个百分点。从年度上看,集体和个人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是逐年上升的。
——摘自《新华月报》 1997 年第 13 期
回答下列问题
1、 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2、 材料 1-3 中看出我国财政收入的变化趋势及问题是什么?
3、 材料 1-2 反映出我国收入分配结构明显变化及其经济建设的影响是什么?
4、 分析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解答思路:
1、 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固定资产投资过度增长;二是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尤其是投资品价格、服务价格和资源型消费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三是流通中的现金超量增长。这是会严重影响未来经济的健康发展。

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和财政体制的改革,国家财政收入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下降,中央财政收入所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日益下降。我国财政收入所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不仅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反映出我国财政集中程度低。
3、 通过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我国的收入分配结构变动明显,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在国家所得比中逐年下降的同时,企业、个人所得收入的比重持续、显著上升。这种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已经对整个经济产生了较大影响,它明显的盖上了人民生活水平,激发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活跃了经济,发展了生产力。但也产生了突出的问题,它使国家财政困难增加,赤字不断扩大,影响和削弱了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推动改革、发展经济的能力。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实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在于:
A 实行宏观调控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个根本目的是通过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目标体现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但单纯地依靠市场自发调节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不一定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经济发展计划目标完全吻合。为了减少由于市场调节的盲目性而导致的经济运行的失衡,为了实现宏观调控是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政府必须进行宏观经济调控。
B 实行宏观调控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保持社会总供求均衡的需要。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按比例分配资源,在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同时,需要由政府进行宏观上的指导、调控,防范结构失衡和总供求的失衡。
C 实行宏观调控是顺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改革要涉及利益关系的调整,为了协调多元化、多层次的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必须有政府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是重要的,但不能夸大,政府的长处是宏观上的指导,而不是微观经济活动的具体管理。政府要遵循“政企分开,宏观管住、微观放开”的要求,转变经济职能。
宏观调控目标是指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所要达到的国民经济运行状态的预定目的。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需借助一定的调控手段来实现调控目标。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有计划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政府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必须注重经济政策的运用,它更体现宏观性指导性。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 .
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就是完善和健全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套的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首先必须完善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要使政府把经济管理的职能转变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因此,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中长期规划的研究与制定,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完善政府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其次,必须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实行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改革。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实行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建立科学合理政府投资机制。规范政府投资行为,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控全社会的投资活动。
文章来源于kaoyan.com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5 18:18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