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78|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开雷锋的日子(中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09-4-17 08:29: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4-17 08:37:5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4-17 08:37:3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4-17 08:37:2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4-17 08:37:1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9-4-17 08:36:4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9-4-17 08:36:3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9-4-17 08:35:5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9-4-17 08:35:3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4-17 08:34:26 | 只看该作者
影片结尾,是乔安山与儿子的载货大卡车在运输途中陷入了泥泞,不能自拔。几辆汽车相继擦身而过,但无一伸出救援之手。儿子很得意,因为这似乎证实了他对现实社会的看法和利己主义的价值观。泥泞之中的大卡车是一种艺术隐喻。天亮了,远方传来阵阵自行车清脆的铃声。一群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员来到这里,同心协力把卡车拖出泥泞。乔安山从年轻人手中接过一顶作为青年志愿者标志的小红帽,脸上绽出会心的微笑:毕竟好人还是多数!无疑,这是一个光明的尾巴。但我以为,青年志愿者所代表的,既是雷锋精神的延续,又是雷锋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今天,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无数像孔繁森、李国安这样的一代新人正在茁壮成长。《离开雷锋的日子》,讲述的是乔安山的故事,也是每一个新时代开拓者的故事。我们欣赏《离开雷锋的日子》,不仅在于它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更主要的在于,它充满向上精神,鼓舞人们奋进。或许,可以用一部老影片来概括我的观后感,它的名字叫:希望在人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9-4-17 08:34:12 | 只看该作者
《离开雷锋的日子》比较尖锐地触及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社会生活里,对于人们的道德状况的热切关注。———这是时代的话题,历史性的话题,可以唤起人们共鸣的话题。在艺术欣赏中,美感是复合体,是道德感、理智感(求知欲得到满足等引起的情感)和审美知觉的复合体。其中,道德感经常起主导作用。《离开雷锋的日子》由乔安山折射出来的雷锋精神,其巨大的道德力量,激起欣赏者强劲的道德感,使他们不知不觉地置身于影片的特定情境,移情银幕,自我审视,在善与恶,无私与自私的较量中,内心世界波澜起伏,欲罢不能。与剧中人共同体验善终于战胜恶的观众,灵魂得到了升华,正面的道德感得到了满足,从而肯定了这部影片的艺术价值。须知,在优秀的艺术作品中,正面的思想道德力量,或曰思想内涵,是作品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基础。缺乏思想道德力量的作品,或许可以引起观众的兴趣,但是绝对无法引起他们的兴奋和共鸣。显然,《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创作者们自身早已被他们所描述的对象深深打动,才能以如此深厚的真诚和充沛的激情,挥毫泼墨。———艺术创作一旦丧失这种真诚和激情,精品便无从产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4 15:36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