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5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揭开安倍晋三神秘的面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07-2-4 16:22: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特殊的家族背景

在战后日本历史上,出现了三位右翼首相。他们是:岸信介、佐藤荣作、安倍晋三。有趣的是,这三位右翼首相都同出于岸信家族,充分反映出日本政治的家族特点。

更有意思的是,这三位右翼首相又同出生于同一地点:本州最西端的山口县。山口县就是日本历史上的长州藩,作为推翻幕府的策源地之一,它曾经是是明治政府维持统治的重要支柱。作为政治之乡,山口县也是志士仁人、高官显宦辈出之所。产生了日本历代8名总理大臣,他们是:伊藤博文、山县有朋、桂太郎、寺内正毅、田中义一、岸信介、佐藤荣作、安倍晋三。山口出身的政府总理大臣对国家主义情有独钟,有人说这是因为山口县位于日本西部,与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隔海相望,潜意识中会生出对大陆国家的觊觎之心。

岸信介,现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外祖父,1897年生于山口县。仅仅40岁就被委任为伪满洲国“实业部”次长和东条英机内阁的商工大臣。 战后,他被判定为甲级战犯后被释放,60岁坐上首相宝座。岸信介强迫日本部分出版社将“侵略中国”改为“进出大陆”,并鼓噪修改“和平宪法”,推动日本右翼势力掀起修宪的第一次浪潮。他曾说:“为了自卫,即使在现行宪法下也允许拥有核武器。”在长崎的“中国邮票剪纸展览会”上,两名日本暴徒撕毁中国国旗,岸信介却说罪犯无罪。致使两国人员往来断绝,中日关系倒退到战后初期状态。

对于岸信介的行为,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指出,岸信介“竟忘记现在是什么时代,仍旧以一副甲级战犯的面孔,侮辱中国人民”。中国政府紧接着废除中日钢铁贸易协定;为期一年的中日渔业协定不再延长;加上岸信介签订违反民意的“日美保安协定” 使日本的反政府示*达到高潮,岸信介的声望狂跌。最后,只当了三年首相的岸信介不得不辞去首相职务。

佐藤荣作是岸信介的胞弟,生于1901年。他是迄今为止参拜靖国神社次数最多的人,多达11次。此外,他与其兄岸信介一样也采取敌视中国的立场,推行“两个中国”政策。佐藤上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拒绝彭真率领的代表团入境。在佐藤政府的怂恿下,日本右翼分子到廖承志驻东京联络处门前挑衅,叫嚷“台湾不是中国的”等口号。听说中国进行了核实验后,佐藤荣作亲自跑到华盛顿对美国总统约翰逊说:“日本也应该拥有核武器。”

1972年2月21日上午, 佐藤荣作是撇着嘴看完卫星向世界各地转播的尼克松访华实况。尼克松刚刚离开中国,佐藤荣作便派人给中国捎信:“要求亲自访华”。不料中方宣布:佐藤不是中国的谈判对象!中国这一声明在日本引发了政治震荡,4个月后佐藤被迫下台。

除外公相岸信介、外叔祖父佐藤荣作这两位右翼首相外,安倍晋三的其他近亲也是日本政经界显要人物。父亲安倍晋太郎是日本前外务大臣,长兄安倍宽信是日本大商社三菱商事分社社长,幼弟岸信夫是现任参议员。这些人在安倍成长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对他产生过影响。

二、个人奋斗史

1954年9月21日,安倍晋三在山口县呱呱坠地,父亲给他起名“晋三”。这是因为父亲崇拜日本幕府时期的维新志士高杉晋作,所以在自己和儿子的名字中都加了“晋”字; “三”有“传承”的意思,他希望儿子能够继承高杉晋作的精神。

安倍从小养尊处优,从幼年到成年都没有什么可值得炫耀的成绩,致使外界对这位口含金匙出生的政治世家的孩子的成长过程了解甚少。直到9月大选获胜时,日本《周刊现代》9月号上才有一篇介绍安倍家世的文章,揭开这位神秘人物的“庐山真面目”。

综合各种资料分析,安倍的智力水平极为一般。他自己和亲属们唯一替他骄傲的只有两件事:一件是他三岁时就敢对父亲的错怪怒目相视;另一件事发生在1960年6月18日,33万人的示*游*队伍包围了外祖父岸信介的首相官邸,不时有石块和点燃了的报纸卷投进院子,“安—保—,反—对—”的声浪一波接一波。当时安倍才5岁多,亲眼目睹了这一幕。家人对他说:“游*的人都是坏人,外祖父是一心为日本考虑。”安倍后来回忆说:“长大后,我明白了外祖父推动修改安保条约的政治意义。我越发尊敬坚持信念的外祖父。政治家就应该具有这种品格。幼年时所看到的外祖父的形象,成为我作为政治家的准则。”

不同于日本其他政要都是东京大学、早稻田等名校的高材生,安倍仅仅在从幼儿园到大学一贯制的“高干子弟学校”--成蹊学园学习过,主修政治。成蹊学园本来就是个档次很低的一般学校,而且安倍贪玩,成绩也一般。安倍为自己辩解时说:“去成蹊学园上学是外祖父的主意。”现在有人为该校脸上贴金,说:“该校重视素质教育,注重体验,要以‘锻炼主义’的教育方法把学生培养成坚强的人”。

其实大可不必!

1977年,安倍从成蹊大学毕业。随后像众多政界名流子弟一样,前往欧美游学镀金。安倍就读于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攻读政治学。从笔者掌握的情况来看,安倍和许多日本名流子弟一样依然沉溺于游玩,交往非常封闭,教师对他评价不佳。尤其是在美国很长的时间里,英语都没有什么长进,无法进行正常课程的学习。此时的安倍不堪学业压力患上思乡病,每天晚上打对方付费的国际长话到家里。最后不得不抛弃学业回到父母身边,失去了受到美国传统的自由主义思想教育的机会。

回国后,他先到大企业神户钢铁公司干了三年。1982年,父亲安倍晋太郎就任中曾根内阁的外务大臣,安倍晋三辞去公司工作,当自父亲的秘书。晋太郎自己年轻时,也曾为时任外务大臣的岳父岸信介做过秘书。子承父业,是日本政界的传统。

中曾根内阁在日本现代史上是很有作为的一届政府。正是在其任内,日本作为当仁不让的经济大国,开始了对所谓“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的“政治大国”梦的正面追求。作为外相,安倍晋太郎劳苦功高:在任3年零8个月,出访39次,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国家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关系,被誉为“创造性外交”。大部分出访活动,28岁的安倍晋三随行,不仅见识过里根、撒切尔、戈尔巴乔夫和邓小平等政治舞台上的“大人物”,而且亲眼见证了世界政治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

1991年,安倍晋太郎病逝。不久,安倍晋三在母亲的支持下接替父亲顺利当选众议员。有家族经营多年的关系网,年轻的安倍晋三在政坛上不乏显贵政要庇护。前首相福田赳夫、竹下登等政坛“大佬”对他鼎力相助。安倍婚礼时,时任自民党干事长的竹下登亲往祝贺并承诺,如有不顺之处,就来找我竹下登。安倍的父亲安倍晋太郎曾举荐小泉在竹下登内阁出任厚生省大臣,使其在政界崭露头角。小泉当选后“知恩图报”,2002年任命安倍晋三为内阁官房副长官。

2003年,安倍晋三出任自民党干事长,更是让人大跌眼镜。过去出任自民党干事长的人,当选议员的次数至少在6次以上,还必须有多次出任内阁大臣的经历。而当时的安倍晋三,从未担任过内阁大臣。因此,对于安倍晋三来说,可谓一步登天! 了解日本政治的人都明白,如果说安倍晋三的内阁官房副长官依赖于人情还能说的过去的话,那出任自民党干事长可就是另外一码事了。

事实是,安倍早在1997年就联合一批对朝鲜持强硬政策立场的少壮议员成立了“被北朝鲜绑架日本人救援议员联盟”。至此,日本以国家的名义开始了对朝鲜漫长而艰苦的交涉。可以说,安倍是日本国内把绑架问题做成“政治正确”的第一人。

2002年10月,安倍陪同小泉对平壤进行闪电式访问,5名被绑架者平壤回到日本“短期探亲”,按照协议两周后要返回平壤。但安倍代表政府做出一个举世震惊的大胆决定:让5名受害者留在日本,不予返朝。同时要求朝鲜负责任地尽快安排5位受害者的在朝家属“回到日本”。安倍表现出其作为政治家的惊人铁腕和鹰派本色,对于国内反对势力和媒体的批判不予理睬。终于,2004年5月,朝鲜送回了5名受害者的家属。两个月后,同为绑架受害者的日本女性曾我瞳的前美军叛逃者丈夫詹金斯和两个女儿也从平壤回到东京。这种政治冒险所带来的意想不到成功,使安倍成了日本人人追捧的维权英雄。

此时,他离首相宝座只有一步之遥!

2006年7月5日,日本自民党总裁选举的关键时刻,朝鲜往日本海方向一连发射了7颗包括“大浦洞2号”在内的远、中程导弹。内阁官房长官身份主持解决朝鲜导弹危机的安倍利用其娴熟的外交手段,火上浇油,把事情闹大。促使美国牵头动议联合国安理会谴责决议案的出台,逼迫中、俄、韩等国都在决议案上签了字。一名中国外交口官员在给韩国外交通商部方面打电话通报情况时说:“金正日给安倍晋三送了一份大礼!”

果不其然!自民党总裁选举原来所谓“麻垣康三”的格局,迅速崩溃!唯一有可能制衡安倍的福田康夫“退阵”,形成安倍“独走”的态势。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安倍的首相宝座,是拜平壤所赐。

三、政治观点

安倍晋三属于战后出生的日本新生代政治家。受能力所致,安倍晋三并非是那种能独立制定国家战略的杰出政治家。他的《美丽国家》的著作非常空洞、观点保守,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他的新首相施政演说更像一篇抒情散文,基本上是对其“美丽国家”论的政策性诠释。对此,日本《每日新闻》发表社论,称首相演说是“缓缓脱小泉,慢慢向右转”的杰作。 一位资深议员直言不讳地指出,“小泉的(施政演说)好也好,歹也好,多少还算有些哲学。而新首相的演说则很无趣。所以,无论是来自执政党的掌声,还是在野党的飞刀,都不多。”

笔者分析,不论是从他本人的著作《美丽国家》,还是从平时的谈话及记者采访来看,安倍晋三的思想只是继承了日本著名政治家中曾根康弘的保守主义理念。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是世界二战领袖们相继离开政治舞台后新崛起的两位政治巨人之一。另一位是美国著名外交家基辛格博士,他开创的实用主义外交使美国在大国角逐中如虎添翼,依靠建立强大的联盟击溃了自己的对手而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中曾根以其才学渊博影响了日本一代又一代的政治家。他的“战后政治总决算”、“第三次开国”等战略口号成为日本国家战略的高度浓缩,真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中曾根留下了近50部著作,其中《日本21世纪的国家战略》是诠释“中曾根流”政治理念和国家战略。在书中,他对政治、经济、外交、安保、教育和科技等关乎日本在21世纪命运的重大课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一整套战略构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07-3-19 21:19:15 | 只看该作者
并不看好安倍.他的用心台前台后一样险恶.。
1#
 楼主| 发表于 2007-2-4 16:22:45 | 只看该作者
他的思想的核心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他认为日本外交战略的基轴是日美安保体制和东亚集体安全保障。他预见到,随着日本“普通国家”化进程的深化和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战略调整,日美安保体制不但不会过时,而且还有可能进一步强化。他更近一步地强调,美国在亚洲的存在是维持东亚地区和平与繁荣的基础之一。

其次,针对日本将走什么样道路的问题,这位“日本是所谓不沉的航空母舰”名言的创造者说:“我从日本刚刚独立后的1952年起,就一向提倡宪法改正和自卫军创设。”他认为军事大国化是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必要手段。

最后,在日本与邻国关系中的历史问题上,中曾根的“检讨”与“反省”颇具代表性。他一方面承认过去的战争“是一场错误的战争”,另一方面却为战争寻找合理化解释。他认为:“我想如果能冷静地预测到德国和希特勒的失败,就不会参加那次悲惨的战争了。”

日本政治家成王败寇式的阴冷算计的背后是正义感、道义立场的缺失,而这种貌似“冷静的学术研究”的态度,正是典型的日本右翼保守的所谓“自由史观”的写照[]。看一下日本最近的民调结果就会明白,对于入常、修改《和平宪法》、“第二次崛起”等敏感问题,无论国际上反对、批判的声浪有多高,日本政治家都会坚定不移地做下去。

在前两项中,安倍起到一个不折不扣地执行者和拥护者的作用。但在战争责任问题上,安倍俨然是一幅典型的右翼面孔。他的个人网站上赫然写着:“我认为,甲级战犯不能被称为战争罪人。”他曾多次为小泉参拜靖国神社进行辩解。他说:“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是理所应当的”面对批评,他干脆说:“只管叫我鹰派好了,我毫不介意!”

四、施政方针

安倍给自己的定位是“斗争型政治家”。也就是说,只要是为了日本国家、国民的利益,就不怕得罪任何集团和国家。他举例说,1939年英国首相张伯伦作了强硬发言,主张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而在野党议员Arthur Greenwood起来答辩时因畏惧张伯伦而表现出犹疑、退缩。这时,从执政保守党议席方向传来一个声音,“Arthur,Speak for England(为了英国,说出来)!” 受此鼓舞,Arthur Greenwood议员终于发表了动议英政府对德国宣战的著名演说。

一般智商不高的政治家都是实干型的。他们往往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如苏联的赫鲁晓夫,美国的杜鲁门和布什,相信安倍终归难逃这一历史怪圈。安倍的母亲洋子说:“晋三的政策像外公,性格像父亲。”这可能对安倍来说是个再合适不过的定义。

知子莫如母!

平心而论,小泉留给安倍是个烂摊子。小泉以“面向21世纪的保守化道路” 的光明前景吊足了日本国民的胃口,赚得了70%以上的高支持率。可精明的小泉把能给自己加分的改革都启动了,撂给安倍晋三的都是些因遭到国内外强烈反对而搁置的议案:提高消费税、财政重建、教育改正法、建立国家正式军队、国民投票法等等。

针对目前的困境,安倍提出“外交、安保政策优先” 的原则。以“构建美好国家日本”作为他的政治口号;“新日本主义”作为他的执政理念;以“内政保守、外交强势”作为他的内外政策的走向。因为他深知一个大国的标志就是除了有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外,还要有强大的军事、外交能力和国民的凝聚力。要做到这些,首先就要清除日本国民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加强外交和军事力量。

具体来说,为推行日本民族主义精神,安倍强行修改《教育基本法》。强迫学校举行仪式时悬挂过去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象征的“日之丸”旗、齐唱称颂天皇永远统治的歌曲“君之代”。更将教育的目的确定为“尊重传统和文化,热爱祖国和乡土”。安倍在《致美丽的国家》一书中曾提到“乡土”其核心就是“天皇制”。因此“爱国、爱乡土”的背后,日本政府真正要恢复的是战前“爱国=爱天皇制”的教育精神。

在外交上,他表现为,对美“亲而不从”,对华“和而不同”,即所谓的“主张型外交”。安倍要树立“强势日本”、“受世界尊重和信赖的日本”形象。为了实现其“主张型外交”,走出小泉外交失败的阴影,安倍就任首相后,不按惯例去华盛顿“朝拜”,首先就访问北京,让中日关系剎那间“从冬天回到春天”,并以此获得了美国以及国际社会的首肯。

为了有对美国讨价还价的筹码,安倍不仅放出与中国搞“战略同盟”的口风,而且启动东亚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这一让华盛顿心惊肉跳的战略。果不出所料,18日在越南河内美国总统布什特别邀请安倍共同进餐,以示日美“蜜月”关系,可安倍以“恐怕没有时间讨论驻日美军整编问题”显示出高人一头的神气。可以想见,今年5月初安倍访问美国时一定会风光无限,因为华盛顿有求于他,绝对不会像他的前任那样没有面子。

目前看来,安倍的“主张型外交”已经收到明显果效。他选择朝鲜核试为突破口,大作文章。前几日的让防卫厅升格为防卫省的重大举措是战后日本政治家从不敢越雷池的一步,竟然被他轻易跨过。不仅如此,日本还和美军就保卫钓鱼台列屿事宜达成未雨绸缪的准备共识。同时积极拉拢日益向北京倾斜的韩国。利用核危机,他加速日本高精尖武器的开发研制,并将水到渠成地达至核武器制造。

一句话,他吃定了朝鲜!

五、中日关系

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中日关系本来就是竞争关系。两国之间的强弱是否逆转完全取决于领袖之间的较量、科技水平的较量,归根到底还是人才之间的较量。日本正是因为有了中曾根康弘这样的有着政治大国梦的教父为日本定下的战略蓝图,才会以一种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决心一步步地走向大国崛起。中国是否能将日本在亚洲的地位取而代之,完全取决于能否出现一位与中曾根康弘这样的政治家旗鼓相当的大师为中国制定下可行性极高的发展战略,而不是“摸着石头过河”这类不负责任的“战略”。

就目前而言,中国“精英”和“智囊”的那些令人摸不着头脑的言论实在令人泄气。至于对高GDP的宣扬和“大国崛起”的喧闹,真让人感到好像是又回到五八年大跃进时的那种浮躁,中国的对外方针无论如何改变都摆脱不了“新思维”的痕迹,充满着那种急功近利式的浮躁和不踏实。就效果而言,对台政策、对欧政策、对俄政策、对朝政策,以至于对日政策没有一样看到有明显的成果。

以对日外交而言,中国刻意营造出一种“打破外交僵局”的令人振奋的气氛。但在实际上,这只是安倍个人的胜利。不仅一举突破日本被亚洲孤立的困局,更与中方签下一份联合公报,与五年前小泉访华时两手空空回国不可同日而语。

而且,日方关心的问题,例如东海油田、北韩核危机、邀请中国领导访日、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等,联合公报都有提及。由此可知,这次中日首脑会晤,中方到头来没有尝到任何甜头。历史告诉我们,在国家外交上,任何面子、气氛都是虚的,只有国家利益才是第一位的!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中日双方都需要暂时的和解来稳定经济和深化改革。至于“斗争型政治家”安倍晋三果真能够“豹变”?为了答谢北京的苦心,而长久地放弃他的右翼思想和“鹰派”政策?评论家们对此并不看好。

我们也将试目以待!

2007.1.23
潘宏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21 19:42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