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Jintao称中国经济困难增加 宏观调控见成效
新华网北京3月31日电 国家主席胡Jintao于3月31日在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前夕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就本次金融峰会意义、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阐述了对这些问题的立场和主张。
在回答记者关于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峰会的意义时,胡Jintao强调,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是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的重要有效平台。继去年11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华盛顿峰会后,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再次相聚伦敦,共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之策,对于提振民众和企业信心、稳定国际金融市场、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中方将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同出席会议的有关各方一道,努力使这次峰会取得积极务实的成果。
在回答关于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形势的判断、国际社会应该如何更有效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的提问时,胡Jintao指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和深化,国际金融市场仍处于动荡之中,全球实体经济受到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当务之急:一是要尽快稳定国际金融市场,切实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提振民众和企业信心;二是要采取符合各自国情的经济刺激举措,加强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实现保发展、保就业、保民生;三是要努力抑制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减少危机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的损害;四是要按照全面性、均衡性、渐进性、实效性的原则,推动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必要改革,避免类似危机重演。
胡Jintao表示,中国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成员,始终积极参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中国将继续同国际社会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积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稳定,为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作出应有贡献。
在回答关于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提问时,胡Jintao指出,当前,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影响,中国经济运行困难明显增加,主要表现为进出口下滑,工业生产放缓,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就业难度加大,等等。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们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现在,这些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呈现出积极迹象。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继续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们愿为世界经济发展继续作出积极贡献。
胡Jintao指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国将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一个充满活力、更加开放的中国,不仅有利于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势头,而且有利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延伸阅读:G20峰会中国声音升级 剑指金融秩序话语权
另据南方日报报道 也许,在后代的经济史学者眼里,2009年的G20峰会,又会是世界金融变迁路上的一道分水岭。
继上周央行行长周小川提议创建“超主权货币储备体系”之后,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日前在英国《泰晤士报》发表署名文章,表示应改革国际金融体系。应提高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金融体系的地位。中国的主张受到诸多新兴国家的赞同。
中国声音升级
□周小川:建立超主权储备货币
□王岐山: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近日,渣打银行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在他们的记忆里,这是一位经济大国的央行行长第一次公开表示维持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弊大于利,且维护该体系的成本还在不断上升。
渣打所谓的报告,是指央行行长周小川上周在官方网站上连续发表的三篇文章。分别阐述他对重新构建国际货币体系、解决由于储蓄率差异引起的全球经济失衡,以及如何从微观层面建立约束资本的逆周期机制等的看法。
其中,建立超主权储备货币的意见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周指出,国际货币体系需要超主权储备货币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
而此前,财政部部长谢旭人也呼吁,应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有效、全面改革,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体系。
不过,更强烈的声音来自于更高层的领导。中央主管金融工作的副总理王岐山25日在《泰晤士报》发表署名文章,对G20峰会提出更明确的期待。
“国际社会应大力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着力调整国际金融组织的治理结构,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峰会应就此制订明确的改革目标、时间表和路线图。强化对所有金融市场及其参与机构的审慎监管,加强区域和国际监管协调与合作,以避免类似危机重演。”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在发给记者的邮件中表示,中国提出这么有深远意义的改革建议,表现了中国在重塑国际货币体系方面不断提升的影响力,同时也在这场谁应当对全球国际收支失衡负责的辩论中开始了有力的反击。
在国际金融秩序重整中争夺话语权
□外电:中国制造话题抢占主动
□经济学家:中国目光远远超越G20峰会
外电在评论中国官员的表态时,大多认为这是中国有意在制造话题,抢占主动。不过,更直接的原因是,作为国际金融体系载体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当前的世界经济衰退中表现令新兴国家失望。让人沮丧的是,这并非第一次。
上述两家组织成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但陈旧的规则和日趋复杂的全球经济面前,他们的能力日渐捉襟见肘。例如,在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歧视发展中国家的重大缺陷立即暴露,其威信严重受挫。而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缺陷更是全面暴露,既不能为成员国提供可行和可靠的对策,更没有足够的资源去帮助它们抵御危机的冲击。
此外,美国在世界银行里独揽大权,而正在崛起的新兴国家却仍排除在决策圈之外。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例,按照规定,重大事项需有85%以上的投票权决定,而美国投票权超过17%,高于规定的15%否决票,这意味着美国在重大决策上握有否决权。
周小川在其创造“超主权储备货币”的提议里表示,超主权储备货币的主张虽然由来以久,但至今没有实质性进展。上世纪四十年代凯恩斯就曾提出采用30种有代表性的商品作为定值基础建立国际货币单位“Bancor”的设想,遗憾的是未能实施,而其后以怀特方案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显示凯恩斯的方案可能更有远见。
马骏表示,如果按照周小川的提议,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的基础上建立起超主权储备货币,那么,长期来看,中国和许多其他国家就能避免成为因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自身的经济问题和政策错误而产生的系统性风险的受害者。
不过,正如美元的强势地位非一日而成,建立一种取代美元的超主权储备货币也非一日之功。因此,在不少经济学家看来,中国“醉翁之意不在酒”,目光远远超越G20峰会,在国际金融秩序的重整中谋求一席之地,争夺话语权。
■相关报道
中国声音获共鸣 新兴国家抱团应付
中国的表态得到了诸多新兴市场国家的赞同。巴西财政部长曼特加则提出,新兴经济体应该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决策中拥有更多投票权,发出更强声音。另外,墨西哥政府宣布,墨西哥在峰会上将与阿根廷、巴西共同努力扩大拉美地区话语权,还将建议国际金融机构更多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危机。
不过,尽管中国提出建立一个全球金融的“新世界”,但是当下的态度却更现实。最明显的例证来自中国持续购进美国国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