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产品销往中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在,韩国的对中出口或许应该说是已亮起了红灯。韩国对中国的出口额今年1月份和2月份分别减少了38.6%和13.4%。去年3月到7月的连续5个月里,韩国对中国的出口额还保持着30%的增长速率,但从去年10月份开始就进入了下降周期,并且下降幅度越来越大。这也越来越引起各方的担忧。韩国政府考虑到这一情况的严重性,陆续出台了相关的措施。韩国知识经济部18日在首尔COEX召开了“扩大对中出口官方和民间战略会议”。首先,政府决定将对中出口保险提高到20万亿韩元,比去年增加了30%。这是为了尽量减少发生希望出口货物到中国,但因担心收汇出现问题而无法出口的事情。这些措施应该会对企业有所帮助。
韩国对中国出口额的下降有各方面的因素。主要还是由于经济周期的原因和经济形势的变化。
首先我们来看经济周期。韩国的对中出口当中,一半以上是进入中国市场的韩国企业向韩国国内购买的产品。这些企业从韩国购买相关产品进行加工后,在欧洲和美国市场销售。但是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危机,对于中国产品的进口需求也在减少,在中的韩国企业相应地也减少了从韩国进口相关产品。
不仅如此,中国经济自身的周期性调整也对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去年夏天召开了奥运会。当时由于担心经济过热,中国实施了财政紧缩政策。为了缓解惊人的重复投资和生产而采取的措施成为了后来矛盾的导火索。
我们来看看中国造船企业的例子。和汽车、钢铁产业一样,造船产业成为中国政府特别扶持的国家支柱产业之后,造船企业如同雨后春笋涌现出来。同时,为了和造船强国韩国竞争,日本造船企业也陆续进入中国,用于建造船舶的厚钢板的需求也大增。作为世界最大钢铁生产国,中国已无法自行消化由此带来的钢板需求。因为中国的炼钢厂并不具备符合要求的滚轧设备,这是中国炼钢厂最大的弱点,所以相关的钢板需求只能依靠韩国或者日本。因此,韩国向中国出售了很多用于船舶的厚钢板。但是,中国造船产业也遭受了世界经济萎缩的直接打击,很多企业已经面临裁员或者停产。这些企业的船舶建造和销售在急剧减少,韩国的厚钢板出口也同样遭受了打击。问题是中国的民间投资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投资过热以及重复投资并不是只在造船产业发生,而是在很多行业中存在。充满阵痛将不可避免。
其次是经济形式变化导致的出口减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东亚地区,中国就一直具有充裕并且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参与到国际制造业分工中。这样的产业链分工系统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当中。进入中国的韩国或者日本企业在本国调配零部件和原材料等资源之后(进口到中国)在中国进行最终加工和装配,最后出口到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形成了这样一套复杂的国际产业链分工体系。这就是所谓的“东亚制造业网”。自1992年韩中建交之后,韩国企业就利用中国充裕的廉价劳动力将自己的制造业转移到了中国。
但在2004年,“东亚制造业网”发生了奇妙的变化。之前如果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增加,中国从亚洲其他国家进口的原材料和半成品也会相应增加。但是2004年之后,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仍然在持续增加,而从亚洲国家进口的原材料和半成品却减少了。
首先,中国的原材料和半成品生产能力在迅速提高。其次,其他国家的原材料和半成品生产企业也将自己的制造基地转移到了中国。与日韩制造企业相比,这些欧美企业在中国当地建立的原材料和半成品企业在产品价格上更加有优势。中国企业也开始更多地从中国当地进行零部件的采购。因此,韩国的原材料和半成品出口只能越来越少。在遭遇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之后,这样的趋势预计在未来会更加明显。
结果就是韩国的对中出口额目前情况危急。对中出口是韩国政府经济运行当中最为核心的一个因素,而且短时间内无法找到十分有效的改善和解决办法。从长远来看,韩国和中国的贸易关系需要重新进行讨论。首先,不仅仅是商品,金融等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出口也需要加强。如果能够将双方的交易品种多元化,那么从某种程度上就可以避免经济危机造成出口的锐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