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为什么没有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一文读后颇有启发。</p><p>在此,借用后现代的文本解读的方法解读一下这样的题目,可能更有意义。</p><p>一言蔽之,"为什么没有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现了明显的弱国心态和研究者的弱者心态,表露了急于取得国际承认和学术地位的迫切心情。一般有这种国内心态的学科,都是弱势学科。</p><p>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近代以后都逐步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人文艺术遗产和意识形态传统另当别论),就连我们奉为思想行动圭臬的马克思主义也不是“中国的”。但是,没有听说过,美国人要建立“美国的化学”,也没有听说欧洲人要建立“欧洲的政治学”,当然,各国在各学科一旦形成研究特色后都会生成各自的学派。</p><p>现在问题变成了“有没有国际关系的中国学派,如果没有能不能生成? ”这是一个近两年广受讨论的问题。但依在下愚见,中国学派眼下还很难出现,因为多数中国学者不会做近代以后的学术。</p><p>我们不缺丰富的文化和思想遗产,我们也不缺大量的外交实践,我们更是有新兴大国的难得的研究需要和机遇。我们缺得是系统严格的学术训练和功底。过不了这一关,我们说不出西方人能听懂的话,写不出西方人能看懂的文章。</p><p>但学习和实践严谨的学术规则多辛苦啊?! 远没有对之视而不见、另创“革命性的理论”来得容易!于是,也就有了近年来创立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广泛呼吁。</p><p>我们大可想方设法作出“中国特色”,取古人云,取今人语,对洋人、古人和今人进行调和折中,并在其中掺和外交政策宣示,最终拼凑出“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但是,这种理论、政策、思想和历史的混合物如何“嵌入”国际关系理论这个系统不是个很简单的任务。</p><p>依在下愚见:所谓“系统严格的学术训练和功底”大致包括以下这些“劳什子”:</p><p>首先是学习全世界学者交流的普通话,“英语”;其次是学习学术思考的基础,批判思维,这样才能学会鉴别垃圾文献和垃圾言论;再次是学习如何读文献,掌握已有中外的研究基础。再者就是,如何作研究设计、如何撰写论文、如何调查和处理信息、甚至小到如何作注释……</p><p>只有过了这些关口,我们才有创立所谓中国学派的基本功夫。</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