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41|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台湾1895(中国)(电视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09-1-15 20:24: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20:36:34 | 只看该作者
近日,令人期待已久的36集电视剧《台湾·1895》登上央视一套黄金档;明天,该剧又将在台湾地区播出。两岸几乎同步上映一部历史题材大戏,这是很少见的。在剧中饰演李鸿章的李雪健非常感慨:“这是我看完剧本上赶着想演的一部剧。”

  《台湾·1895》通过聚焦中国近代史上标志性事件——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作为立体观察自1873年至1945年近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切片,再现了台湾被割让的历史全过程,讴歌了两岸同胞奋勇抗争的精神。导演以近乎白描的手法,从狂啸的枪口、炮口上,从历史条约的长卷里,将帝国主义列强弱肉强食的贪婪本性和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腐朽、崩溃的内因跃然荧屏。

  导演韩刚介绍,该剧将逐个解密当年一些历史谜团,比如,刘永福的黑旗军为何被调往台湾?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为何中途离职?北洋重臣李鸿章为何保船避战?当时远东最大铁甲舰“镇远”、“定远”为何成为甲午海战的牺牲品?“该剧在剧本创作、导演拍摄、演员表演、史料镶嵌、特技运用、美术置景、服装道具等方方面面,都忠实贯彻了真实还原的原则。”他介绍,为了全景式地展现中国近代史中这段屈辱的历史,再现反侵略、反割台波澜壮阔的斗争场面,该片共塑造了一百多位真名实姓的人物。这些人物分为三个群体:侵略者、腐朽的统治者、反抗侵略的英雄。历史学家、研究台湾问题的学者参与了剧本的创作和讨论。编剧杨晓雄用一年多的时间翻阅了大量史料,多次到广西、广东、山东、福建等地采风考察,身患癌症的他,仍旧夜以继日地写作,在交付第三次修改稿后不久便辞世了。韩刚透露,这部剧采用了84段客观旁白以还原历史的真实,特别制做了120多分钟的特技,共近600多个镜头,利用高科技手段还原战争、海战等场景。

  李雪健在接演李鸿章之前就和导演商讨如何演好这个历史人物;戏已开拍,为了让该剧更具可看性,他曾拍戏到午夜后又与导演推敲台词至深夜两点多。李雪健认为:“出演这样一个历史人物,既要有分量,又要掌握分寸。” 《台湾·1895》并不是潘虹第一次扮演慈禧,她表示不会把慈禧演得模式化。“慈禧是很腐败,拿海军军费来给自己的60大寿建颐和园,但这部剧不单要演出她怎样腐败,还要表现出她腐败的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20:35:1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20:34:4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20:34:2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20:33:5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20:33:1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20:31:57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十六集

  刘永福决定和日军决战曾文溪。

  张之洞会见冯相锟,让他通知刘永福坚持三个月,事情到时会有转机。唐景崧本打算找机会返京,张之洞奉旨就地免其官职,令其返乡。

  台湾军民与日军展开了异乎寻常的激烈抵抗,自诩勇猛无敌的日本陆军难以寸进。伊东佑亨奉命率刚刚回国的“第一军”再次支援台湾。李鸿章同时会见了英法等国的公使,并向俄法两国银行分别借款四万万法郎,用于向日本支付第一笔赔款。而西太后希望各国出面斡旋,从日本手中赎回台湾一事,他只字未提。

  小村公使会见孙毓汶,威胁说如果清国的军队和武装人员继续以各种方式开往台湾与皇军对抗,那辽东的日本第二军将向北京进军。西太后得知消息后,命军机处告诉皇上“沿海内地各省,一枪一弹、一兵一卒,都不许往台湾送”!

  日军发现黑旗军、民团、山匪正迅速向曾文溪一线集结,桦山资纪表示不管投入多少兵力,都要把曾文溪变成刘永福和黑旗军的坟墓!我抗日军民和日军在曾文溪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20:31:35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十一集

  李鸿章一行到达日本马关,伊藤博文提前会见了李鸿章,拒绝了他的停战请求。次日会谈正式开始,伊藤博文表示同意停战,但必须占领山海关和天津。李鸿章急电北京请旨,翁同和指责李鸿章***,光绪皇帝与恭亲王商议后决定不谈休战,直接议和。

  日本,伊藤博文接受李鸿章提出的“休战免议”,但表示现在条约正在抄写修订,并拒绝向李鸿章透露条约概要。

  陆奥宗光对李经方表示日本即将进攻台湾,此时却突然接到李鸿章遇刺的消息,并且李鸿章拒绝让李经方送他去医院。伊藤博文以政府和个人的名誉保证,一定尽快查清。伊东佑亨向大本营报告,舰队部署完毕,准备进攻澎湖列岛。刺杀李鸿章的凶手被日本警方抓获,伊藤博向天皇表示竭尽全力让李鸿章打消回国的念头,天皇指示马上令联合舰队开战。

  日军不宣而战,澎湖军民血战死守。唐景崧拒绝了刘永福要求守台北天险的请求,命其镇守台南,孙毓汶向光绪皇帝汇报,日本同意休战十五日,但澎湖列岛和台湾不再其列。

  第三十二集

  收到日本的割地赔款方案,光绪皇帝命李鸿章赔款限一万万两之内,辽东只能割鸭绿江一侧;台湾只能割澎湖列岛。中日双方的谈判陷入僵局,伊藤博文提出最后通牒,限三日内签约,否则进攻山海关,李鸿章一边向北京请旨一边暗通法、德、俄等国家,希望他们出面斡旋。王文韶接任北洋竟查出北洋库里尚存余银八百多万两.光绪皇帝得知后大怒。

  伊藤博文对李鸿章 “只割澎湖不涉及台湾”的提议,不予采纳。养心殿内,众大臣群情激昂,认为兵费不可赔,辽东台湾不可让,纷纷要求迁都再战,而西太后则不肯迁都。

  李鸿章跟伊藤博文就赔款的具体数额进行激烈的争论,伊藤博文寸步不让。最终李鸿章在最后的时限内终于签署了《马关条约》。刘铭传收到李鸿章的书信后,决定速回台湾。翁同和收到丘逢甲的血书,被台民乡绅誓死****的精神深深打动。北京都察院门前台湾举子汪春源与天下十八省举子联名保台,全国十八省的举子也纷纷联名罢考,要求皇上拒约再战。

  第三十三集

  西太后听说英国人有意以十亿英镑租金租借台湾,命张之洞紧急约见英国领事,但得知英国租借台湾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光绪皇帝得知天津驻守的六十营兵因为洪水死伤无数,无法来援,悲愤异常。皇上终于用玺,李鸿章命李经方即刻辞官。科士达冒雨拜访李鸿章,带来俄法德三国原则上同意对日本进行外交干涉的消息。

  三国干预下,清廷追加三千万赔款,日本归还辽东,睦仁天皇十分不满。俄德法三国借机进一步索取更多在华利益,将触角伸向内陆的西北西南地区。台湾在籍官员、地方士绅闻知辽东归还,齐集抚台衙门,要求效仿此例,再加赔三千万两银子,赎回台湾!光绪皇帝得到消息后,命李鸿章和孙毓汶与日方交涉。日方表示,台湾是日本走向亚洲的生命线,就是再追加两万万赔款,也不能退还。

  唐景崧收到圣旨,命他率台湾文武百官即刻内渡,回京复旨,但唐景崧向台胞表示要带领全台军民,抗争到底,誓死保台!

  第三十四集

  日本内阁紧急会议,准备接收台湾,并制定作战计划,日本军部按照天皇意旨,宣布海军军令,桦山资纪升任海军大将。同时任命他为首任台湾总督,并兼任台湾方面军务司令官。

  日本公使照会,按照马关条约,限期派员交割台湾,众臣商议后,推举李鸿章之子李经方前去办理交接事宜,李经方此时才大悟为何李鸿章要他辞官。

  李经方从上海起锚前去签约。丘逢甲向民众呼吁既然朝廷无力保台,那就由百姓自主保台。丘逢甲对唐景崧的部署存在异议,提议让刘永福镇守台北、基隆要地,但唐景崧确不以为然。桦山资纪接替伊东佑亨,并与能久亲王商议进攻计划。

  日军在澳底登陆,而唐景崧误判形势,认为是日军小股兵力试探,没有增援澳底守军。李经方乘船至台湾海面,连日徘徊,逗留不进,选择日方提出的第二种方案:在船上指认台湾,包括澎湖列岛和附属岛屿,就算完成交割。随即在“台湾交接文据”上代表清廷签字,从此将台湾割让给日本!

  第三十五集

  基隆失守,台北危亦,刘永福急派刘成良赶赴台北接唐景崧。光绪获悉李经方已经向日本方面交割台湾完毕,怕与日军再动干戈,立刻下旨削除唐景崧台湾巡抚一职,命其即刻回京。

  唐景崧部署失误,没有堵住狮球岭天险,日军比原计划提前进攻台北。刘成良请唐景崧去台南,他却说要与台北共存亡。但最终唐景崧辜负了抗日军民的重托,着便衣乘最后一班船逃回大陆。

  桦山资纪在台北举行入城阅兵典礼,宣布对台湾行使统治权!丘逢甲、林朝楝、杨泗洪、徐骧等人投奔刘永福,刘永福表示不计生死,共御倭夷!日军先遣队和运输队先后遭到袭击,能久亲王下令对台湾军民进行灭绝人性的残酷扫荡。

  刘永福经过周密考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由书生吴彭年带领包括黑旗军和各路义军共十二营,秘密进入八卦山一带,伏击敌人。众将领血战八卦山,致使敌军师团长重伤、旅团长不治。而吴彭年、吴汤兴也战死杀场!

  西太后获悉台湾战况,想通过英法等各国主持公道,并让李鸿章回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20:31:04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六集

  光绪皇帝命李鸿章调兵急速赴朝!而日方则借朝鲜内乱之际称:两国一海之隔,朝鲜内乱必会危及自身,拒绝撤兵。

  李鸿章“按兵不动,抗旨不遵”的行为惹怒了光绪皇帝,西太后劝他耐心等待。日本外务大臣谎报清国增兵朝鲜,至此议会当中不再有反对日本继续增兵的声音。

  北京,光绪皇帝微服,在吉祥客栈接见刘永福,但刘永福最终仍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军械粮草。

  为急于寻找和中国开战的借口,日本军队冲进朝鲜王宫,劫持国王,成立了以大院君为首的亲日傀儡政府。七月二十五日,日本军舰不宣而战,以强大的火力击沉了广乙兵舰和高升号商船,船上一千三百名士兵牺牲。济远舰管带方伯谦贪生怕死,仓皇逃跑,甲午中日战争的序幕从此拉开。此时恰逢光绪皇帝生日,孙毓汶和李鸿章隐瞒了败仗事实。

  光绪皇帝接见方,方伯谦谎称杀出日军重围,重创敌舰,光绪大喜之下重赏方伯谦。而此时日军突袭牙山,伪造开战理由。朝鲜提督叶志超称已离开牙山,转进平壤,光绪皇帝下召宣战,日本随即宣战。

  第二十七集

  光绪皇帝接到台湾巡抚邵友濂急电加强台湾及东南沿海各省的海防。李经方从日本带回日本取得牙山大捷的消息,而李鸿章却接到叶志超已进入平壤顺利会师的捷报。他要叶志超固守平壤两个月。日本决定冒险一搏,天皇签署了军令,向国民紧急募集五千万日元公债。

  日军因粮草将尽,向平壤发起最后的猛攻,叶志超弃城逃跑,左宝贵率部死守,直至战死。此役清军伤亡惨重,日军则缴获大量军用物资和粮草。北洋舰队返回旅顺港途中与日本舰队相遇,经过几小时生死较量,北洋水师的五艘军舰被击沉,邓世昌等七百多名北洋水师官兵壮烈殉国!而伊东佑亨对此战果却并不满足。

  李鸿章得知败仗消息后十分悲愤。方伯谦在海战中临阵脱逃,被丁汝昌就地正法。

  光绪皇帝下旨抚恤阵亡将士。翁同和参劾李鸿章欺君,告诉光绪帝大东沟一役实际上是大败仗,并称李鸿章匆忙去旅顺港是为了替丁汝昌掩盖败绩。丁汝昌杀方伯谦也是为怕走漏战败的风声,光绪闻之大怒。

  第二十八集

  钦差奉命传旨将丁汝昌革职拿问,逮捕进京,刘步蟾当众抗旨,怒诉败仗原因。李鸿章为丁汝昌之事向光绪求情。

  伊藤博文确立了征服北京的新战略目标。此时桦山资纪向伊藤博文提出:趁清国兵力集中东北,日军进攻台湾。但伊藤博文觉得时机尚未成熟。

  唐景崧向邵友濂提出倭人必犯台湾,让他请旨增援。丁汝昌拜见李鸿章,得到“保船慎开”的指示。

  台湾,丘逢甲与唐景崧分析台湾防务并拟组织保台义军。西太后对光绪皇帝十分不满,力请恭亲王重新出山主政。李鸿章让恭亲王尽快请英国联合美国、俄国出面调停。丘逢甲的台湾“义军”建议不被抚台采纳,与唐景崧商议改“义军”为“团练”。

  刘步蟾趁大雾掩护,平安将北洋水师余舰转移至刘公岛。李经方本奉李鸿章之命邀刘铭传出战,却因其存有私心,仅仅向刘铭传请教鸭绿江战事,邀其出战则只字未提。与此同时,李鸿章接到电报,称日军渡过鸭绿江,直扑九连城。

  南澳,刘永福招兵买马积极备战,民众热情响应。

  第二十九集

  几经掂量,光绪皇帝放弃启用刘铭传,改派刘坤一节制东北作战的各路清军人马。就在日本猛攻鸭绿江防线的同时,日本第二军绕到清军背后,从辽东花园口登陆,他们发现这一带海岸,居然没有设防。光绪皇帝吃惊日军进攻速度如此之快,孙毓汶向光绪介绍战况。

  邵友濂接到北京的电报,调他改署湖南巡抚,台湾巡抚暂由现任布政使唐景崧署理。唐景崧派丘逢甲统管台湾义勇操练所有事宜。丁汝昌前去天津拜见李鸿章,并请战救援旅顺口,但被李鸿章断然拒绝。

  刘永福不让朱小有去台湾,命他在南澳看管“宋井”,为父亲守墓,可朱小有却和刘秀蓉一起混上船,去了台湾。就在慈禧太后六十万寿的时候,日本第一军又攻陷了大连,进而包围了旅顺口。仅仅十五天后,日本侵略军攻占了旅顺,为逼迫清政府投降实行残酷的大屠杀,全旅顺城的军民几乎无一幸免。

  光绪皇帝大发雷霆,要求众大臣立刻议定如何解决战端。

  第三十集

  光绪皇帝在西太后的压力之下最终同意跟日本议和,李鸿章会见德璀琳,命其赴日议和。

  而日本方面顶住国际舆论关于旅顺大屠杀的强烈反响,等清国求和使臣的到来。但是伊藤博文确认为现在谈判为时过早,只有彻底消灭北洋海军,才能使外务省的条件变成事实。日本驱逐了清国全权议和代表德璀琳,光绪帝和众臣商议后,决定改派张荫桓、邵友濂代替德璀琳为清廷全权议和代表。日本军舰封锁刘公岛、威海卫,丁汝昌急电李鸿章请求出海应敌,但被驳回。

  联合舰队配合陆军攻占威海卫刘公岛东西炮台,北洋海军的覆灭已成定局。特使张荫桓、邵友濂非常迫切要求马上和日方开议,立即停战,但日方只同意跟恭亲王或者李鸿章谈判。

  日军全歼北洋水师,大获全胜,并驱逐来日议和的张荫桓和邵友濂。日本已不满足眼前战果,大军直逼澎湖列岛,兵临台湾。李鸿章受命前去日本议和,却因谈判尺度问题与光绪皇帝无法达成一致,迟迟不肯起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20:30:34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一集

  李莲英回京,向西太后禀报北洋水师乃是无底洞,挥霍无数。同时,提醒醇亲王向李鸿章要银子给西太后修园林。李鸿章却声称无银两帮忙修园林,西太后听闻大怒。李鸿章此刻才明白李莲英来巡视的真正用心,训斥李经方中了李莲英的计。光绪帝下旨升任邓世昌为总兵,率领致远等五舰;刘步蟾为总兵衔副将,管带旗舰定远号。

  醇亲王奉西太后之令,看望光绪帝,父子之情难以抑制。1889年,即光绪十五年农历二月初三,慈禧太后终于归政,光绪帝结束了他的“实习期”,终于亲政。同时,光绪帝也收到台湾送来的一份“厚礼 ”——基隆煤矿恢复开工。

  三名清军水兵在日本长崎被杀,以伊藤博文为总理大臣的日本内阁召开紧急会议,针对长崎事件,准备利用民众的狂热情绪,发动对清国的侵略战争,但此时的日本海军还不能够战胜北洋水师。长崎事件令大清朝野震惊,众人一致主战。而李鸿章不愿与日本发生冲突,认为该事件无伤两国邦交,重重阻挠。

  第二十二集

  李鸿章对“水兵被杀”一事力主不与日本发生冲突,皇上龙颜大怒。而此时醇亲王则拉着西太后看清漪园的最新样式图。西太后高兴之余,为给自己筹钱修园林,决定巧立名目成立“海防捐”,同时建议皇上“息事宁人”。

  长崎事件之后,日本内阁紧急召开会议,因海军仍落后于北洋水师,为取得绝对制海权,在天皇授意下,日本内阁提出五千八百万元的五年造舰计划。闻悉李鸿章拒绝了赫德欲卖的一艘最新巨舰,日本立刻购得此军舰,并命名吉野。

  张佩纶三年谪满,李鸿章召其回津,留于北洋幕中,暂替李经方。李经方则出使日本,借以刺探日本实力。张佩纶在回京途中,李鸿章之女李菊藕亲自为其接风,张佩纶十分感动。

  为了把“海防捐”与修园林这两样结合得天衣无缝,醇亲王等人在昆明湖内欲建海军贵胄学堂。光绪帝为解醇亲王被西太后催逼修园林之难,让翁同和动用“海防捐”,开始修建清漪园。

  台湾成功开通电报,刘铭传发电报要求朝廷同意基隆煤矿官商合办,以商为主。光绪与西太后意见不一,众大臣左右为难。

  第二十三集

  西太后恩准光绪出宫探望重病的醇亲王,病榻之上醇亲王叮嘱光绪,有同治帝前车之鉴,切不可违逆西太后。光绪帝在基隆煤矿一事上遵照西太后意思处理,仅把对刘铭传的革职查办改为革职留任。

  刘铭传深受打击,导致失明,一怒之下上奏准请开缺,李鸿章以“海防”名义调其到海军衙门担任会办。张佩纶回津之后续娶李菊藕,李鸿章也借此将他留在北洋幕中。

  光绪皇帝巡视八旗水师学堂,发现都是一群纨绔子弟,大为恼火。而筹措不到各省的银子来修园林,光绪也很是着急,翁同和提醒,现在的朝廷倒像是各路诸侯分割天下一般,不如找人开刀,杀一儆百,既可以立威又可以筹到银子。

  罢官之前,在刘铭传和林维源等地方士绅的努力下,多年和清廷对抗的原住民四百多社,七万多人,握住了台湾第一巡抚刘铭传伸出来的挚诚之手,出现了民族团结的空前局面。刘朝宗与阿美族的阿妹相爱,欲与阿妹共同留在台湾。

  第二十四集

  刘铭传即将离台,台湾岛上至官绅下至普通百姓都依依不舍,集体相送。为示无私,刘铭传狠心拆散了刘朝宗与阿妹,将其带回老家。

  南澳岛上刘永福未雨绸缪,积极备战,而王都司玩忽职守,被刘永福捉了个正着,遭到了严厉训斥。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刘铭传率领岛上官兵不仅重修了炮台,研制了火药,自制了地雷,而且制定了详细的《守岛方略》,这些,都为他日后参与台湾保卫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日本政府邀请北洋水师访问日本,武器是士兵的生命,一名清军士兵把裤子晾在大炮上时,正巧让伊东佑亨看见,从而坚定了其战胜清国的决心。日本上下一心,其对外扩张的野心让邓世昌等人不寒而栗。

  光绪帝下令强制让新任台湾巡抚邵友濂把海防协饷上交国库,邵友濂将本来用于购置海防大炮的银子全数上缴。此时,为了防备日渐强大的日本,大清急需购置快速艇,巩固海防。但银子却被西太后拿去修了刚刚从清漪园更名的颐和园。

  第二十五集

  日本举国献金购舰,而大清却把海军军费变成了修颐和园的银子,一直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再没添置一条新船、一门火炮。

  一八九四年二月八日,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五月三十一日,走投无路的朝鲜王廷,正式请求清国派出援军,协助镇压东学党起义。

  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发现这是推进日本大陆政策的绝好时机,因此内阁商议准备利用十年前中日天津条约的漏洞,在清国出兵之时也同时出兵朝鲜,实施其侵朝作战计划。此时大清上下围绕着西太后的六十大寿忙得不可开交,无暇顾及朝鲜。日方用计骗袁世凯上当,导致清廷错判时局,派直隶总督叶志超率兵赴朝鲜。孙毓文提醒李鸿章提防日方有诈,李鸿章等人却妄断日本不会挑战大清。当清军徘徊于朝鲜海域时,日军先遣部队已抢先登陆。

  东学党之乱顺利平叛,清军准备班师回国,却发现日本丝毫没有撤军的意向,反而继续增兵,要在朝鲜与大清平分秋色。此时李鸿章急请俄国调停中日争端,但翁同和却认为这是“以夷制夷”的老调重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31 13:43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