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212|回复: 3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传专业课资料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06-10-25 13:51: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整个论坛上这个专业的资料少得可怜,有没有高手愿意指点一二?<!--editpost--><br /><br /><br /><div><font class='editinfo'>此帖由 robbincai 在 2006-11-01 23:18 进行编辑...</font></div><!--editpost1-->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37#
 楼主| 发表于 2006-11-8 13:29:31 | 只看该作者
<p>这和知识面有关,多多留意和文化有关的时事</p><p>请教过该专业的在读研究生,说那本不用背,看看就行</p><p>显然有些轻描淡写</p><p>但多涉猎多动脑应该比死记硬背管用</p><p>因为猜题很难、很大风险</p>
36#
发表于 2006-11-5 20:05:46 | 只看该作者
从去年试题看,关于文化的题MS在<中国文化概论>中很难找到.该怎么把握这本书?
35#
 楼主| 发表于 2006-11-5 18:08:46 | 只看该作者
如果同学们对另外几本指定专业书目有何见解,也欢迎一起来探讨^_^
34#
 楼主| 发表于 2006-11-5 18:07:22 | 只看该作者
<p>大纲对于看完整本书之后进行思路整理也有一定帮助</p>
33#
 楼主| 发表于 2006-11-5 18:05:28 | 只看该作者
<strong>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略)</strong>
32#
 楼主| 发表于 2006-11-5 18:05:13 | 只看该作者
<p><b>第十四章??</b><b>??</b><b>传播研究史和主要学派</b><b> <p></p></b></p><p></p><p>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p><p></p><p>传播现的三个原因P257 </p><p></p><p>一、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p><p></p><p>西欧:塔尔德的模范理论P258、西默尔的传播网络理论P259 </p><p></p><p>美国:杜威:对教育与大众传播的特点P259、哭利:《社会组织》的“传播”研究,初级群体与镜中我的概念P259、帕克:社会互动理论强调传播,“传播”的定义P259-260、米德:“主我与客我”理论P260、李普曼:“拟态环境”与“刻板成见”P260 </p><p></p><p>二、传播学的奠基者与学科开创者 </p><p></p><p>(一)??拉斯韦尔:传播三项基本功能与5W模式P261 </p><p></p><p>(二)??卢因:把关人研究P261 </p><p></p><p>(三)??霍夫兰:把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与复杂性P262 </p><p></p><p>(四)??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理论、研究方法的贡献P262 </p><p></p><p>(五)??施拉姆:对传播学学科建设的贡献(建立教育单位、编写教材、出版论著)P263 </p><p></p><p>三、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的贡献 </p><p></p><p>(一)??香农的信息论与传播学:信息论对传播学的贡献(传播的普遍性、传播模式)P265 </p><p></p><p>(二)??威纳的控制论与传播学:控制论在传播学的运用P266 </p><p></p><p>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p><p></p><p>一、传播学的经验学派: </p><p></p><p>(一)经验性方法的意义及其局限性:经验性研究方法的三个主要原则P267;四个局限P267 </p><p></p><p>(二)美国经验学派: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P268;多元主义的社会观P2668 </p><p></p><p>(三)经验学派的主要研究成果:经验学派效果研究的14个重大成果P26669-270 </p><p></p><p>三、传播学的批判学派 </p><p></p><p>(一)批判学派的由来极其立场: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不同(研究目的不同、社会观不同)P271-272 </p><p></p><p>(二)批判学派中的主要流派:政治经济学派P273;文化研究学派P273-274;意识形态霸权理论P274-275;哈伯马斯批判理论P275 </p>
31#
 楼主| 发表于 2006-11-5 18:04:54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br /><p>一、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 </p><p></p><p>(一)??国际传播:鹤木真关于“国际传播”的定义P237 </p><p></p><p>(二)??全球传播:全球传播研究的主要内容(弗里德利克)P239 </p><p></p><p>二、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p><p></p><p>全球信息化传播系统形成对人类世界发生的变化(经济、政治、文化)P240;全球性信息传播系统对传统国际传播媒介的形式和内容的改变(形式:国际广播转为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内容:对外宣传转为全面的文化输出)P241 </p><p></p><p>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p><p></p><p>一、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情况:存在的差距与问题(“信息富有国”与“信息贫困国”两极分化、世界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等结构)P243 </p><p></p><p>二、“新世界秩序”论争: </p><p></p><p>第一阶段:《阿尔及尔宣言》(1973) </p><p></p><p>第二阶段:《大众传媒宣言》(1978)、《多种声音 一个世界》(1980)、《塔瓦罗宣言》(1981) </p><p></p><p>第三阶段:“信息主权”“文化冲突”等新问题P247 </p><p></p><p>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p><p></p><p>“新世界信息秩序”争论核心问题P248 </p><p></p><p>一、国际报道中新闻价值问题:“媒介中的外国新闻”研究的6个结论P249 </p><p></p><p>二、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信息主权的概念及其三方面内容P251、发展中国家学者的主张P252 </p><p></p><p>三、文化帝国主义问题:文化帝国主义主义的三个特点P253、研究媒介帝国主义主义的两个现实问题P253-254<b> </b></p>
30#
 楼主| 发表于 2006-11-5 18:04:38 | 只看该作者
<p><b>第十二章??</b><b>??</b><b>大众传播的宏观传播效果</b><b> <p></p></b></p><p></p><p>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 </p><p></p><p>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 </p><p></p><p>麦库姆斯和肖的观点P214;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三个特点P214-215 </p><p></p><p>二、对“议程设置功能”的研究 </p><p></p><p>三种考察议程设置功能的机制(知觉模式、显著性模式、优先顺序模式)P216 </p><p></p><p>韦弗的三类公众议题(个人议题、谈话议题、公共议题)P216 </p><p></p><p>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特点P217 </p><p></p><p>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与问题 </p><p></p><p>意义:为传播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起重要作用、使人们注意大众传播过程的背后控制问题P217-218 </p><p></p><p>问题:只强调“形成”而不涉及“反映”、不能绝对化P218 </p><p></p><p>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 </p><p></p><p>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 </p><p></p><p>构成假说的三个命题: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意见的表明与“沉默”的扩散是一个社会传播过程;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环境P220-221 </p><p></p><p>三个要点:P221 </p><p></p><p>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特点 </p><p></p><p>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关系时“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舆论观:不同学科对舆论的理解(政治哲学观点、社会学观点、行为科学观点、社会心理学观点P221-222;诺依曼“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内容P222 </p><p></p><p>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关系时“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效果观P222 </p><p></p><p>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批判 </p><p></p><p>“沉默的螺旋”的四个不足;“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不应是绝对的常量,而是个加条件限制的变量;“多数意见”的压力及对它的DIZHI力依问题类型与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多数意见”社会压力受社会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忽略舆论变化过程与“少数派”的作用P223-224 </p><p></p><p>“沉默的螺旋”的两个重要意义P224 </p><p></p><p>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 </p><p></p><p>与人的行为关系密切的三种现实(客观现实、象征性现实、主观现实)P224 </p><p></p><p>一、“培养”理论的起源与背景 </p><p></p><p>格伯纳“培养”理论的内容P226 </p><p></p><p>二、“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p><p></p><p>现代媒介社会的大众传播提供社会“共识”的功能远远超越了传统社会的宗教与教育(传播范围广、缓和矛盾与冲突的“熔炉”;进而解释: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共识”的巨大作用,又指出大众传媒带来的负面社会后果)P226-227 </p><p></p><p>电视媒介形成“共识”的独特优势P227 </p><p></p><p>三、“培养”理论的外围 </p><p></p><p>文化指标研究的三个方面(制度分析、讯息系统分析、培养分析)P228-229 </p><p></p><p>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 </p><p></p><p>一、“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蒂奇诺的“知沟”假说P230 </p><p></p><p>二、“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 </p><p></p><p>(一)??松伯格“知沟”模式的中心内容P231;蒂奇诺的“知沟”扩大三个原因P231 </p><p></p><p>(二)??“上限效果”假说:“上限效果”假说的内容P231 </p><p></p><p>三、“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极其意义 </p><p></p><p>卡茨曼的“信息沟”理论主要观点P232-233;缩小社会“信息沟”乃至“知沟”的两个对策P234 </p>
29#
 楼主| 发表于 2006-11-5 18:04:16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问题 <br /><p>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 </p><p></p><p>(一)??什么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的两重含义P188 </p><p></p><p>(二)??传播效果的三个层次:1、传播效果三个层次;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行动层面。2、大众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P189 </p><p></p><p>二、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戈尔丁的四个类型;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效果的五方面课题P190 </p><p></p><p>三、传播效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麦奎尔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三种理论:常识理论、现场理论、社会科学理论 </p><p></p><p>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p><p></p><p>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P193 </p><p></p><p>一、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p><p></p><p>早期的核心观点P193;“子弹论”的错误P195 </p><p></p><p>二、“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 </p><p></p><p>这时期传播效果研究的重要特点和三个主要研究领域P195;“传播流”的概念P195 </p><p></p><p>(一)《人民的选择》:“伊里调查”概括出来的五个理论假说P196 </p><p></p><p>(二)《个人影响》和《创新与普及》:《个人影响》的四个“中介因素”P197;罗杰斯的大众传播过程的两个方面(信息流、影响流)P197。 </p><p></p><p>(三)《大众传播效果》与“有限效果论”:克拉帕的“五项一般定理”P198 </p><p></p><p>(四)“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p><p></p><p>三、70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研究 </p><p></p><p>“有限效果论”在传播观与理论框架上的缺陷P200;70年代后出现的理论或假设的三个共同特点P200;宏观效果论与子弹论的不同P200 </p><p></p><p>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p><p></p><p>传播过程的每个环节或因素都可能对传播效果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制约着传播效果的因素多种多样 </p><p></p><p>一、传播主题与传播效果 </p><p></p><p>(一)??信源的可信性效果:可信性两个要素P201;霍夫兰的“可信性效果”的概念P202 </p><p></p><p>(二)??“休眠效果”:休眠效果的内容P203 </p><p></p><p>二、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p><p></p><p>(一)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两种方法的各自利弊P203;两种方法的有效性与传播对象属性的关系P204 </p><p></p><p>(二)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免疫效果”的内容P205 </p><p></p><p>(三)“明示结论”和“寓材料于效果之中”:关于这个问题的几个一般结论P206 </p><p></p><p>(四)“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对哪种方法更有效没有一致的原则P207 </p><p></p><p>(五)“警钟效果”:贾尼斯的实验结果P208 </p><p></p><p>三、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p><p></p><p>(一)舆论领袖的作用:舆论领袖的概念P209;舆论领袖具有四个基本特征P209;测定舆论领袖的三项指标P210 </p><p></p><p>(二)群体归属与群体规范的影响:考察群体对于个人影响的两个基本视角P210 </p><p></p><p>(三)传播者的个性与传播效果:贾尼斯自信心假说P211 </p>
28#
 楼主| 发表于 2006-11-5 18:03:57 | 只看该作者
<p><b>第十章??????</b><b> </b><b>大众传播的受众</b><b> <p></p></b></p><p></p><p>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p><p></p><p>一、大众的概念 </p><p></p><p>大众社会理论中的“大众”主要特点P168 </p><p></p><p>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早期的贵族主义的观点(奥特伽观点)P169;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曼海姆观点)P179;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密尔斯的观点)P170;如何评价大众社会理论(大众社会成立的六个基本条件)P171 </p><p></p><p>三、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 </p><p></p><p>大众社会论的“被动”受众观(清水几太郎;“拷贝支配”社会及其形成原因,“拷贝的支配”转化为“心理的暴力”的两条原理P172-173;近年受众观的转变(强调其能动性)P173 </p><p></p><p>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p><p></p><p>克劳斯的受众规模三个不同层次观点P174 </p><p></p><p>一、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p><p></p><p>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诸多因素制约P174;“选择性接触假说”P176 </p><p></p><p>二、作为“市场”的受众 </p><p></p><p>从市场角度出发的“受众”定义P177;受众市场(或消费者)观点的三个基本认识P177;“受众即市场”观点的变化过程P177;“受众即市场”观点存在的四个问题P177 </p><p></p><p>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p><p></p><p>受众的三个基本权利(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P178-179 </p><p></p><p>第三节:“使用与满足” </p><p></p><p>“使用与满足”的基本观点P180倒11-13行 </p><p></p><p>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p><p></p><p>(一)??????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赫尔卓的人们喜爱知识竞赛的三种心理需求P181;收听肥皂剧的动机P181 </p><p></p><p>(二)??????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贝雷尔森的读书动机论(实用、休憩、夸示、逃避)P181;对报纸六种使用形态P181-182 </p><p></p><p>(三)??????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过程P182;麦奎尔的满足四种基本类型P182 </p><p></p><p>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 </p><p></p><p>施拉姆的少年儿童电视接触行为研究的结论P183;卡兹的“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P183 </p><p></p><p>三、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p><p></p><p>“使用与满足”研究采用的新视角的三个意义P184;“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局限性P185 </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11 09:48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