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书包限重到减免作业,在深化素质教育的改革道路上,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一直走在公众关注的风口浪尖。记者昨天从该局获悉,青羊区的小学、初中将从本学期开始开展生活技能等方面的考核,学生凡考核不合格者将不能拿到毕业证。
在中小学开展生活技能考核,这就意味着整理、打扫、烹饪、缝补等等这样的生活技能,都将成为学生们的必修课。因为,技能不合格的学生,将会连毕业证都拿不到,更别谈读高中,上大学了。相信这样的做法不仅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可能闻所未闻,就是放眼全国,恐怕也是凤毛麟角。有人把青羊区教育局的这个新政称为成都义务教育的“猛招”,实在是一点也不为过。
在中小学中开展生活技能考核,让更多孩子由“学习人”变成“生活人”,青羊区教育局出台这一新政的良苦用心,我们不难理解,出台的初衷,也无疑是好的。缺少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是今天学生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其目的是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养成抓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然而,倘若把生活技能考核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标准,这样的生活教育似乎就有点变味了。我们认为,这是将生活教育这样的素质教育变成了新的应试教育,是不恰当的。
素质教育的本质,应当是一种快乐的教育,他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还应当给学生以快乐体验。假如把整理、打扫、烹饪、缝补这样的生活技能都拿来考试,不合格就不能毕业,无疑是把学生重新拉进了应试教育的泥潭,恐怕只会引起学生们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哪里还能体验到快乐呢?!
素质教育不是花拳绣腿,不能空喊口号,耍花架子,而是一种生动具体、富有成效的实践。检验这种成效的标准,决不仅仅是分数。而把生活技能考核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标准,其背后我们不难看到“唯分数论”的影子。这样的做法,其目的在于试图用应试教育来推动素质教育,显然是不合逻辑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践行他的“生活教育”思想时,一方面通过演讲让学生懂得生活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和学生一起穿草鞋、挑粪、种田、种菜、养鱼,向庄稼人学习耕种的方法,边学边教,身体力行,在师生平等中完成了生活教育。他说:“不要把学生的功课表填满,不要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素质教育并不高深和复杂,我们没有必要给他贴太多的标签,也不要把它当成一个什么都能装的筐。素质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生动实践,它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以让学生和教师都感到快乐。我们应该让学生开开心心地在生活技能教育中懂得生活的道理,学会生存的技巧,切不可再用应试教育的那套考试和评价机制来扫了孩子们的兴!
系统分类: 教育 个人分类: 默认
本文只代表博友个人观点。本文版权归作者和新华网共同拥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