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11|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卡普兰: 均势规则的描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08-12-2 14:01: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卫·休谟在他的经典性文章《关于均势》中指出,
“维持均势的准则”是精明的政治所特有的规则。〔5〕这
种观念影响了许多人,以致于这样一种信仰广为流传:
聪明的政治家善于运用均势的准则从而创造了时代的
和平。对均势系统的规则进行详尽分析的是莫顿·A·
卡普兰。卡普兰指出,系统的基本规则是描述系统中
行为体之间一般关系的规则。在《国际政治的系统与
过程》一书中,均势系统的主要规则可以归纳为三项:
(1) 不惜一切增强自己实力,但宁愿先通过谈判而不是
战争; (2) 反对谋求霸权或建立超国家机构的国家;
(3) 保持基本国家行为体的数目,并互视为可接受的角
色伙伴,并保持系统的开放性。〔6〕
卡普兰所提出的规则看起来是合情合理的,而且
这些规则可以从18 、19 世纪均势外交极盛时的外交史
中得到证明。这些规则实际上描绘了一幅相互竞争而
又秩序良好的画面。卡普兰和摩根索、伯恩斯等国际
政治学者一样,相信均势的运转应该基于至少5 个国
家以上才能良好。〔7〕那么,如何解释这些国家在不同的
系统里采取与之相应的规则呢? 如何知道这些规则确
实促成了均势呢? 而且,国际政治体系的动态性决定了
其既不可能保持平静,也不能保证各国决策的永远审
慎和有理性。〔8〕
卡普兰在关于均势系统规则一章的注释里解释
说“, 在历史上的均势中,王朝关系、共同的文化和共同
的政治制度推动该系统进行运转。因此,借以表现该
系统全球性模式的特征就有了一个更为广泛而可以追
溯的基础。这种基础产生一种期望,会有人充当该系
统的角色,该系统的规则会得到遵循。但从某种意义
上讲,这种基础对于系统来说是偶然的,因为系统可能
在任何情况下运转,而无论任何情况都存在适当的期
望。因此,均势的决定性因素是全球性规范,而不是可
追根溯源的基础。因为即使是同样的根源性基础也可
能与根本不同的一个系统相协调,而完全不同的基础
也可能与均势系统完全协调。”〔9〕
之所以全盘引用卡普兰的注释,是因为它非常重
要,触及了均势系统形成的原因这样一个根本问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9#
发表于 2009-4-4 14:13:1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谢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9-2-11 14:08:03 | 只看该作者
莫顿卡普兰    顶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9-2-11 00:39:04 | 只看该作者
砍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9-1-8 10:36:57 | 只看该作者
美国的战略重心是维持现在的均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1-7 19:15:16 | 只看该作者
支持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8-12-31 00:36:4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12-31 00:10:01 | 只看该作者
ha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8-12-30 20:57:00 | 只看该作者
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 14:02:46 | 只看该作者
他的话里大致可以得出几点认识:
(1) 均势或某种国际系统的出现是偶然的,但又是
客观的,基于一定的历史基础之上。“历史基础”是什
么? 卡普兰教授指出是共同的文化、王朝关系和共同
的政治制度。毫无疑问,基于共同制度文化基础之上
的国际政治系统会比其他多元文化的系统运作顺利;
但卡普兰没有明言的一个更基本因素是大致均匀的力
量分配格局。这种格局可能由于战争或其他原因造
成。卡普兰实际上假定了某种系统的力量格局基础,
而又把它作为偶然的历史结果。由此可以看出,他的
研究实际上是段落化的分割,是不完整和非连续的历
史研究,无法说明这个基础的形成原因,更无法说明国
际政治长期的运转规则,而仅仅说明了系统形成后的
规则。
(2) 卡普兰指出,国家遵循规则是因为国家在特定
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充当系统角色的期望。也就是
说,均势是由国家自己的愿望创造出来的。“期望”本
身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事实上,国家本身是否能拥
有一个统一的“期望”值得怀疑,否则关于国家利益的
辩论就不会持续至今。而且,很难说18 、19 世纪的欧
洲国家就不想建立自己的霸权。A1F1K1 奥冈斯基就
坚决否认“均势维持者”的动机主要是为了均势,而不
是为了自身利益。〔10〕均势手段只是一种选择。英国的
所谓均势外交归根结底是为了牵制欧洲大陆各国,维
持自己的全球霸权地位。
(3) 卡普兰指出基础与系统并不是决定关系的观
点同样令人费解。无法想象规则可以创造系统。各国
永远按自己的利益行事。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卡
普兰把联盟作为系统的要素。也就是说,国家之间可
以通过结盟来形成一个均势的系统,而不管各国的力
量分布是否大致均匀。但正如摩根索所指出的,借助
于联盟条约的结盟,并不等于在实际战争中对抗的联
盟,〔11〕联盟是变换不定的,造成联盟的均势与非均势有
着更深刻的结构原因。卡普兰没有能揭示这一点,他
的论述实际上停留在联盟均势这一表层上。
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均势系统是如何瓦解的?
卡普兰解释说,如果一个基本的国家行为体不“内化”
均势系统的规则,这个行为体就有可能扰乱系统的稳
定。假如其他参与者———其他基本国家行为体———不
及时采取反措施,那么,局势就不能得到恢复。所谓的
“内化”,是指国家遵循均势系统的准则。不难看出,卡
普兰是从国家行为体出发分析的。基辛格“不稳定的
国际秩序是由革命国家的存在”的观点与他完全一致。
然而,正如沃尔兹所指出的,即使存在革命型国家,国
际系统仍然可能维持稳定。相反,一场为了维持均势
的预防性战争的“反措施”往往会导致均势体系的瓦
解,而不是维持。〔12〕而且,均势的不可捉摸性,其技术上
的可操作性值得怀疑,尤其是在外交灵活性受到限制
的民主国家。
毫无疑问,卡普兰教授用行为主义方法对国际政
治系统的基本规则所做的描述是非常重要的和非常有
意义的。因为虽然他没有能完善地解释系统的形成和
瓦解,但他对于特定系统内的国家行为体特征的描述
却是相当精确的。从根本上说,他说明了在一个均势
系统内,国家之间是如何通过竞争和制衡来维持力量
对比的,但他误以为这是国家的愿望和目标。事实并
非如此。以基辛格的外交实践为例,他所寻求的全球
和地区均势并不是因为美国希望均势秩序,而是采取
地区制衡,减轻美国全球介入的负担,这对美国的利益
才是最有利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8 17:45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