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楼主 |
发表于 2008-12-2 14:02:46
|
只看该作者
他的话里大致可以得出几点认识:
(1) 均势或某种国际系统的出现是偶然的,但又是
客观的,基于一定的历史基础之上。“历史基础”是什
么? 卡普兰教授指出是共同的文化、王朝关系和共同
的政治制度。毫无疑问,基于共同制度文化基础之上
的国际政治系统会比其他多元文化的系统运作顺利;
但卡普兰没有明言的一个更基本因素是大致均匀的力
量分配格局。这种格局可能由于战争或其他原因造
成。卡普兰实际上假定了某种系统的力量格局基础,
而又把它作为偶然的历史结果。由此可以看出,他的
研究实际上是段落化的分割,是不完整和非连续的历
史研究,无法说明这个基础的形成原因,更无法说明国
际政治长期的运转规则,而仅仅说明了系统形成后的
规则。
(2) 卡普兰指出,国家遵循规则是因为国家在特定
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充当系统角色的期望。也就是
说,均势是由国家自己的愿望创造出来的。“期望”本
身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事实上,国家本身是否能拥
有一个统一的“期望”值得怀疑,否则关于国家利益的
辩论就不会持续至今。而且,很难说18 、19 世纪的欧
洲国家就不想建立自己的霸权。A1F1K1 奥冈斯基就
坚决否认“均势维持者”的动机主要是为了均势,而不
是为了自身利益。〔10〕均势手段只是一种选择。英国的
所谓均势外交归根结底是为了牵制欧洲大陆各国,维
持自己的全球霸权地位。
(3) 卡普兰指出基础与系统并不是决定关系的观
点同样令人费解。无法想象规则可以创造系统。各国
永远按自己的利益行事。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卡
普兰把联盟作为系统的要素。也就是说,国家之间可
以通过结盟来形成一个均势的系统,而不管各国的力
量分布是否大致均匀。但正如摩根索所指出的,借助
于联盟条约的结盟,并不等于在实际战争中对抗的联
盟,〔11〕联盟是变换不定的,造成联盟的均势与非均势有
着更深刻的结构原因。卡普兰没有能揭示这一点,他
的论述实际上停留在联盟均势这一表层上。
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均势系统是如何瓦解的?
卡普兰解释说,如果一个基本的国家行为体不“内化”
均势系统的规则,这个行为体就有可能扰乱系统的稳
定。假如其他参与者———其他基本国家行为体———不
及时采取反措施,那么,局势就不能得到恢复。所谓的
“内化”,是指国家遵循均势系统的准则。不难看出,卡
普兰是从国家行为体出发分析的。基辛格“不稳定的
国际秩序是由革命国家的存在”的观点与他完全一致。
然而,正如沃尔兹所指出的,即使存在革命型国家,国
际系统仍然可能维持稳定。相反,一场为了维持均势
的预防性战争的“反措施”往往会导致均势体系的瓦
解,而不是维持。〔12〕而且,均势的不可捉摸性,其技术上
的可操作性值得怀疑,尤其是在外交灵活性受到限制
的民主国家。
毫无疑问,卡普兰教授用行为主义方法对国际政
治系统的基本规则所做的描述是非常重要的和非常有
意义的。因为虽然他没有能完善地解释系统的形成和
瓦解,但他对于特定系统内的国家行为体特征的描述
却是相当精确的。从根本上说,他说明了在一个均势
系统内,国家之间是如何通过竞争和制衡来维持力量
对比的,但他误以为这是国家的愿望和目标。事实并
非如此。以基辛格的外交实践为例,他所寻求的全球
和地区均势并不是因为美国希望均势秩序,而是采取
地区制衡,减轻美国全球介入的负担,这对美国的利益
才是最有利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