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古与中国:我们互相了解吗?
刚刚去了一趟蒙古。以前对这个国家的了解,主要来自于上海合作组织。因为蒙古是观察员,有机会接触到蒙古代表团。这些代表团成员给我的印象是很中亚,和印象中的蒙古人很不一样。以前对蒙古人的印象来自于内蒙古,其实也就是学校课本、一些电影、几次出差和旅行,身边的几个内蒙朋友而已,根本谈不上深入。因此,在蒙古遇到几个二十出头、来自内蒙古的志愿者时,我对他们的外形、举止、谈吐都颇感诧异。
至于外蒙古,虽然是邻国,却从来没想过要去了解,只是把中学历史课本中的成吉思汗认定为蒙古人的模样。到了蒙古,发现蒙古人并不都是小眼睛、宽脸庞,而整个乌兰巴托也和印象中的蒙古迥异,反而很像中亚,特别像还没有富裕起来的哈萨克。街头的俄文招牌、当地人的举止、苏联风格的建筑,都使我重新审视起这个国家。
和我一样惊讶的中国人很多,比如那些内蒙志愿者,他们到了这里才发现,虽然都属蒙古族,使用的文字、语言却互不相同,更重要的,生活和思维的方式,甚至观念都完全不一样。
但这种落差只是暂时的,只要放下自己的成见,重新去了解一个地方,惊喜就会慢慢代替原先的诧异,甚至可能喜欢上这个地方。
这几个志愿者就是这样,与蒙古孩子和他们的家长三年朝夕相处下来,要离开便觉得不忍。这个国家虽然在物质生活上比家乡差很多,但也有很多家乡没有的东西,让他们恋恋不舍。
在蒙古,总会听到这样的好心劝告:不要在街上走得太远,因为当地治安不好,更重要的是当地人不喜欢中国人,然后会举出一些具体事例。当然,这些大多也是从别的中国人那里听来的。
我想,不愉快的事情肯定有,但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认定,这里的人都不喜欢中国人,那么心里自然就为自己与当地人的互相了解设定了障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相处,首先需要的是了解。相信不少蒙古人对中国并不了解,对中国的印象也是来自教育、书本和别人的说法。我相信只要他们真正和中国人交往,很多人就会改变看法。
全球资讯榜http://www.newslist.com.cn
那些志愿者就告诉我,当蒙古学生爱上他们之后,他们的父母也改变了开始时的疏离,也开始和中国老师交往起来;现在他们成了这些家庭最受欢迎的客人。
其实一切都很简单:抛弃固有成见。在很多时候,自己的刻板印象都会被证明是错误的。
2008-07-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