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转载自:神州战略网 http://www.6000year.com/
一、如何表述美国的主导性
首先,对美国在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等各个领域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这一基本事实,我想任何人都很难予以完全否认,最多只是分析的角度有异、承认的程度不同而已。至于用什么名词概念来表述这一客观事实更为妥当(单极世界、一超多强、制度霸权、PAX AMERICANA等等等等),则有相当广阔的讨论空间和使用自由。力求严谨准确固然应该,但目前对此过分强调却显然是弊大于利。将来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观察使用和讨论磨合,也许各方人士能就这方面的名词术语问题达成一个较为一致的意见,但以笔者拙见,更大的可能却依然是"自说自话",且其客观效果也许比"定于一统"或"严谨准确"更好一些亦未可知。
二、如何认识二战后美国的主导性及其推行的多极化
二战后错综复杂的国际格局发展演变,当然有其内在的发展动因和作用机制,完全归因于美国一国之作用固然是过于简单化了,但美国的作用显然绝不可小视。如二战结束后欧日残破,民不聊生,若非美国鼎力襄助,很难想象欧日能有今天这样的局面。至于中苏两国由"牢不可破"、"万古长青"的同志兄弟渐次演变为恶言相向甚至大打出手的冤家对头,乃至最终苏联解体、中国改革等等,这一系列发展变迁当然是中苏两国的内部因素和作用机制起了主要作用,但无可否认的事实是:美国清醒地认识到了中苏两国内部和相互关系中的演变苗头,并明智地利用其来为美国的战略利益服务;另外,美国还在相当程度上和范围内使用美国力量实际实行了扶中抑苏的做法,在客观上促成并加快了中苏两国后来的演变走向。而美国上述的一系列做法(强欧壮日、扶中抑苏)就在实际上开启了多极化的演进过程。
当然,美国并不是一开始就自觉地全面推行多极化战略的,而是有一个适应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而逐渐调整乃至发展成型的长过程。这一过程尽管极其复杂,但总的发展趋势的主要特点却是相当清楚的:一是要打击遏制的主要敌手始终是苏联,二是为了达成以上这一主要战略目的,遂最大限度地广结善缘,甚至不惜与自己的昔日死敌日本、中国等先后握手言和并予以各种支持,终于实际加速并促成了多极化格局的诞生和发展。尽管如以"主观自觉,全面推行"为标准来加以衡量,自然应以六十年代末尼逊、基辛格主政时期为美推行美主导下的多极化战略(均势战略)的起始期,但若以多极化格局的客观发展历程为考察对象,则无疑应将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美相继推行的强欧壮日(后来,这一战略性的扶持做法在全球冷战的大背景下以不同方式和力度一直延续到七、八十年代)亦包容于内--这一阶段实可视为多极化(既是战略也是格局)的萌发期。实际上,这两个时期间是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的,且美国都发挥了不可小视的主导作用(尽管两个时期中的作用发挥形式有着重要而明显的区别)。正是基于以上考虑,笔者认为二战后美国实际上扮演了多极化总导演的角色(尽管自尼逊、基辛格主政时期美才自觉主动地这么做),也就是说,二战后不久就开始启动的全球性多极化进程乃至于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恰恰充分体现了美国的主导性;或者说,二战后正是在美国的主导下才萌发产生并最终形成了多极化的全球格局
最后还应指出,这种一超多强的多极化格局,客观上削弱了任何一国单独反美的能力,却极有利于美国推行纵横捭阖、众星拱月式的所谓均势战略,因而自尼克松、基辛格首倡后,虽初时有人提出异议,但却很快成为美国决策层之共识,后虽几经变换形式,但实际却无半点改动。因而今日之世局,实与美意相合。纵有一二强极相抗,但美主导之势,在相当一个时期内是不会改变的。这与国内不少论者认为多极化是对美国主导性的冲击和削弱的看法实在是南辕北辙、大相径庭。因此,笔者早已指出,目前之多极化,实为美国主导下之多极化也,惟望国人勿忘此点。
全球资讯榜http://www.newslist.com.cn
三、美战略主导权的获取、发展与战略行为选择
上一世纪美国对全球格局的战略主导权的争夺控制和稳固推进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逐步发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在二战中打垮德日后才较为明显地初步展现出来,或者说初步取得了较为稳固的战略主导权;大热战后又与苏联进行了长期冷战(其间亦相继进行了韩战和越战这两次"有限战争"型的热战),这一期间其战略主导权曾一度遭遇相当严重的挑战(特别是在越战中和越战后一段时间),但正是在应付这一挑战的过程中,美国适时进行战略调整(自觉地推行多极化战略)并终于稳固加强了其战略主导权;直到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其战略主导权才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此外,取得战略主导权并不意味着就能完全避免"不得已卷入"或"被迫介入"等被动战略行为,前已指出,二战后美国曾先后卷入韩战和越战,就很难说是美完全自愿的战略主动行动;前年对科索沃事务的介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被欧洲盟国硬拉进去的,这是它现在急着要出来的一个重要原因。最后,取得战略主导权只是意味着可以拥有更大的战略行为选择空间,却并不意味着就此可以为所欲为。实际上,拥有战略主导权往往同时意味着必须承担较多的国际义务和责任,且权重所系,举手投足间影响极大,因而总难免成为众矢之的,于是行事持重平稳,力戒轻言躁动就成为必须,以此与一般国家比较,倒是平添了不少规矩和束缚。
四、美国战略主导性的表现与实现
美国的主导性虽是客观存在,但其实现和表现形式却是多种多样的:全面介入,或"有选择卷入";直接介入,或通过代理人间接介入;单独介入,或与其它国家或组织一同介入;立即介入,或过一段时间再介入;全程介入,或长程介入、半程介入甚至短程介入;军事介入,或外交经济科技乃至文化等非军事介入;等等等等,五花八门,变化无穷。至于对某一具体问题(大到美全球战略,小到某地区冲突)用何种形式介入为佳,则是美国各界一直在进行着或激烈或平缓的各种形式的辩论的永恒的话题:总体上是大力扩张还是逐步收缩?是积极参与还是相对孤立?等等等等;至于对具体事件(如科索沃冲突)的进退与否以及用何种方式进与退的争执那就更多了。可以肯定的是,今后这种辩论和争执还会永远进行下去,而且绝不会有一个全美一致认同的看法(当然,作为政策,美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只能相对稳定地推行一种政策),但其总的发展趋势已初露端倪:美今后将尽量减少对国际事务(无论大小)的单独、长期、全面、且直接的介入--特别是军事介入等"硬介入";而将更多地采用联合、短期、有选择、且间接的介入--主要是外交经济科技文化之类非军事介入等"软介入"来处理与美有关的各类国际事务。但不论介入的形式如何千变万化,美国对全球的战略主导却仍是毫无疑问的客观存在,且在未来相当一个时期仍将继续有所发展,在这方面笔者尚未看到任何美将进行实质性战略收缩的迹象,最多只是实现其战略目的的战略介入形式或手段有所变化罢了,而其变化方向则正如笔者前揭所述(布什行政当局的上台并未改变这一发展趋势)。而那种认为只有全面直接介入才体现了战略主导性;不全面直接介入就没有战略主导性或不全面直接介入就是战略收缩的看法显然是把这一极其复杂的问题过分地简单化了。实际上,可以进行介入方式的多种选择这一事实本身就表明美国确实具有无可争议的战略上的主导性和主动性,而能够少动武甚至不动武就可以达成自己的战略目的则更是实力与优势的体现。试想,若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甚至由别人出手(或出面)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的,那该有多好啊!实际上,为中国古代政治家和战略家所推崇的最高战略境界就是自己并不出手,而是保持一种"引而不发,跃如也"的战略主动性和机动性,以综合战略实力的巨大优势和灵活运用来吓阻或化解现实和潜在的敌手,正所谓"防患于未然,弭祸于无形"。从目前情况看,美国是全球唯一具有或至少是接近具有这一最高战略境界的名副其实的超级强国。而那些一遇事端就不得不直接卷入,且一卷入就很可能身不由己地演变成军事卷入的国家则明显是较为被动且缺乏战略主导性和主动性的。正是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对那种"美国在越南吃了败仗,现在越来越不敢直接出兵动武了"的观点实不敢苟同。这种说法充其量只是讲出了形成美国目前"软介入"战略特点的一个历史原因,尽管这一原因并非无足轻重,但更重要的原因却是美国的综合战略实力(特别是软实力)以及运用这种实力的能力和理念等在越战后特别是冷战后有了长足的发展和提升,以至无需再采用那种越战式的"硬介入"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的(或是不损害至少是少损害自己的战略利益)。
最后,据笔者所知,冷战结束后美国战略学界极其活跃、新论迭出,具代表性且较有影响的战略倾向就有至少四种:即新孤立主义(Neo-Isolationism)、选择性接触(Selective Engagement)、合作安全(Cooperative Security)或多边主义(Mutualism)、支配性(Primacy)战略等,有人还主张加上遏制(Containment)战略。而在实践中,美国政府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情况当然不可能只是简单地推行其中一种,于是操作中的战略混合就成为必然,而其战略实践中的具体表现乃至于其战略主导性的体现等自然就更是复杂多变,因而万万不可简单地归之于一端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