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08-10-31 10:01: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世界经济的基础性矛盾与中国国家安全利益

  (一)资源的有限性与发展的无限性是世界经济的基础性矛盾

  中国走到今天,最大的变化就是中国已从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成为世界经济从而世界政治的一部分,中国的概念已经是个世界的概念,中国已不是过去封闭体系中的国家而是与世界联为一体的和正在发展中的国家,因此中国这时所面临的矛盾也就不是生存意义而是发展意义上的矛盾。我们封闭的时候,反倒是与美国的关系改善得最快的时候,我们和美国结成事实上的战略同盟关系;但随着中国开放和发展,新的矛盾特别是与西方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方面的矛盾也就来了。苏联解体后,中国面临的安全环境日益险恶,西方霸权国家对中国的包围日益收紧。究其因并不在于意识形态的差异,而在于目前世界常规资源已不足以再支撑一个与西方同等消费水平的东方大国崛起。这是全球化条件下世界的基础性矛盾。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全球化,资本催生技术,技术加速发展。欧洲是资本全球化的发源地。当时世界常规资源足以支撑欧洲的快速发展;随后美国出现,美国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拉大了世界的常规资源消费总量,以至现在世界因资源匮乏而不足以再支撑东亚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对资源的有限性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当时我们有个概念叫做"地大物博"。改革开放使我们解放了生产力,这就如我们为长个子就得多吃,多吃肠胃消化功能就得好。生产力解放对国家肌体而言就是增强了"肠胃消化功能",但同时也意味着资源消费量增大了。这就是全球化条件下国家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矛盾。现在,中国仅凭国内资源已支撑不起中国的"全面建设小康"的发展目标,人们就得考虑走向世界,参与国际资源的分配,这样就与西方,尤其是美国这个资源消费最大国家发生了矛盾。

  (二)用提前透支资源的方法发展经济,其结果将无疑是灾难性的

  处于良性循环中的国家经济,应该是在GDP总量上升的同时,国内资源消耗总量在下降。如果经济大规模上升是以资源同比例大量消耗为代价,其结果就是零和。中国目前的资源利用有很多是浪费性开发,为了利润而浪费资源。我们现在是在依靠非常高的资源消耗来支撑我们的经济活动,这种透支行为,是对未来不负责任的表现。比如有的月饼、茶叶厂家为了推销产品,其包装有的已超过产品的价值。这是资源的奢侈型浪费。为什么,为了利润。今天这个商家叫你增加营养,明天那个商家又叫你减肥,减肥完了又叫你增加营养,这算起来都是GDP,但不是良性的经济增长,对生态也是一种破坏。听说内蒙古动物越境往外蒙跑,东部地区青蛙往大马路上跑,有的地方煤挖得地层都快塌了,这些用提前透支资源的方法发展经济,其结果将无疑是灾难性的。

  国内资源的大量消耗使中国对国际资源的依赖日益严重。据统计,到2010年,国内石油、天然气、富铁、富锰、铜等10种矿产已不能保证并需长期进口,铬、钴、铂、钾盐、金刚石等严重短缺。到2020年,对经济发展45种矿产资源中可保证经济发展需求的只有5种。1 1994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是1.9%,到2020年将达到62%,2这意味着中国多一半的资源要依靠海外。学者指出:"如果中国的石油消费也达到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到2020年可能需要28亿吨原油,而中国自己所能生产的部分很可能还不到4亿吨。目前到今后世界石油的总产量将只有40亿吨,其中可以提供出口只有15亿吨左右,即使全部给中国也不够,实际上也不可能全部给中国。"3西方的高消费是建立在资源的高消耗之上的,是刚性和不能降低的,一降低其国内就会出现动荡。我们读马克思的著作,他说资本主义的丧钟就要敲响了,结果到现在西方并没有出现工人阶级革命,这是因为西方从资本外围地区获得资源来补偿了本国工人的损失,使本国工人阶级贵族化。世界上哪有贵族****的?中国现在也出现了"小资"阶层,但与西方不同,这部分是靠国内资源滋养的,其代价是让另一部分人更加贫穷。这是非常糟糕的,我们知道,贫穷是滋生恐怖主义的温床。

  由于国内资源不足以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为此要参与国际资源分配,这必然要与霸权国家发生矛盾。地缘政治的本质是解决吃饭问题而非意识观念问题。我们的一些学者以为只要我们胸怀再博大一点儿,站得更高远一点就与西方人没矛盾了,但是我们的基本底线在哪儿呢?台湾要不要?如果台湾都不要的话,那紧接着西藏你要不要?如果你再博大一点连西藏也不要的话,那就无话可说了。最后人家如果像对待东郭先生那样要你的命,你能再博大一点,站得再高一点吗?所以,不能太书生气。有人说"心灵互动",要有"更高的战略",可是我们的最高战略是实现共产主义,等共产主义实现了一切都好了,问题是现在没有,因此,现在我们也只能俗气些,为衣食住行的事而奔波。人不能图虚名,得先吃饭。现在世界的矛盾焦点是资源因各地区,尤其是亚洲地区的快速发展而出现匮乏。

  世界仿佛是一个水库,资源是其中的水。水库里面原来只有一块海绵就是欧洲,后来北美起来了,而且美国这块海绵吸水量比较强,于是美欧两家就平分世界资源,尽管闹矛盾,但总体来说,世界资源还可能支撑北方七个发达国家。现在更大的问题就是东亚的崛起。按照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资源消耗速度远远高于它的再生速度。因为利润是市场的支柱。现在宾馆洗梳用具一天一换,这纯粹是为利润而造成的资源浪费。这不是一国的问题,也不是今天才有的现象。这对中国和世界的未来没有任何好处,是杀鸡取卵。但由于资本在起作用,利润就是一切,为了利润,资源透支性消耗便无法控制。由此可以说,市场并非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最好方式。资本主义必然要把世界带向毁灭。

  国家需要国际资源与个人需要粮食吃饭是同类问题,这与觉悟高低没有多少关系。道德即善在历史中只是一个理想的动力,现实的历史多是由恶动力来推动的。财富在历史中总是随暴力前进的。有人说美国衰落,但其前提是美国获取外来资源的路径中断。在资源消费上,美国跟古罗马一样,简直是一个浪费型的国家。古罗马到最后消费奴隶,当时不断的战争使古罗马有源源不断的奴隶补充,大量的奴隶来源和奴隶劳动使罗马人无所事事,什么事情都是奴隶干,"垂死的奴隶制却留下了它那有毒的刺,即鄙视自由民的生产劳动"4,结果罗马人因不屑劳动反弄的没有智慧了。后来战争中断,没有奴隶补充,它就衰落了。美国人现在也是这样,长期的高消费使美国人也没有智慧了,大家看小布什,只要有一点儿战略思维就不至于干成这样。与老布什比,小布什真的不行。他似乎不读书或只读"快餐"书,因而也就没有大战略的考虑。这种威廉二世式的思维是长久不了的。美国的大战略到尼克松、老布什这些人后基本就中止了,因为那一代人是从二战过来的,又经过朝战和越战的挫折。老布什这一代领导人,还有点老谋深算,是老英国那一套,到了小布什这一代就胡来了,去挑战伊斯兰的"大风车"。上世纪50、60年代,美国人曾将"和平演变"中国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第三代第四代身上,现在和平衰变美国的可能将出现在小布什及其后代们身上。
全球资讯榜http://www.newslist.com.cn

  美国现在的消费水平仅靠本国内部资源是支撑不起的。一个莱温斯基官司花多少钱?而中国农民的收入只够买法律教材而不够打官司,这样你怎么嫌他没有法律观念?所以说民主建设是要靠资源滋养的。如果一个农民能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遇到问题,他就可以很从容地打官司。现在大家说法律援助,但面对大量蜂涌进城的中国农民来说,这只不过是扬汤止沸。对政府公益性法律援助来说,需要援助的人群几乎是一个黑洞;而且这个黑洞还在继续扩大。中国有九亿农民,如有一半人涌入城市,其后果都是很可怕的,因为目前城市根本没有这个容纳能力。FaGuo大革命就是这么爆发的。如果中国农民得不到援助,那遇到不平而又无力自助的农民就只能走极端。

  民主是要靠资源支撑的,民主需要程序,程序都需要钱。目前中国的问题不是观念问题,而是资源问题。中国内部资源已接近枯竭。而美国却在从容地进行资源高消费。所以说中国一定要走出去,向世界要资源。中国走向世界,这不是霸权,这是我们的权利。我们今天只要求美国百年前向英国人要求的权利,即"自由贸易"。美国人当初向英国人要这个自由权利的时候,英国人不给,不给就打仗,结果美国人打出了一个强大的美利坚合众国。但是到今天,同样的要求,美国人就不答应中国,因为资源太紧缺了,不答应我们也得学习美国,准备应付美国动粗。这跟挤车一样,已上去的人就不愿意有人再挤上车。今天全球化这趟车里已挤满了七国集团的人,中国也想上车,可能得硬挤上去,既然是挤车而非排队上车,太文雅有时是不行的。

  (三)世界性的财富转移,本质上不是靠贸易谈判而是靠暴力来实现的

  19世纪40至50年代,整个欧洲出现动荡,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欧洲革命的普遍爆发是非常乐观的。但是40、50年代英国在对中国和印度的战争胜利使大量东方财富被掠夺到西方,整个英国的工人阶级在英国发动的东方战争中与资本家"共同富裕",从被压迫的阶级一跃而成为"压迫民族"。这样他们的工人阶级就不闹事了。有钱了还闹什么革命啊?"巴贝夫"和"布朗基"5式的密谋加恐怖的革命方式也就失去了社会基础。

  有人说,现在中国只要经济发展,其他一切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但历史的经验并不支持这种看法。中国的经济在1700年占世界GNP的23.1%,接近整个欧洲的23.3%的水平,此后百年中,中国经济持续上升,不管是GNP总量或发展速度上中国在世界均名列前茅,1820年中国GNP占世界的32.4%,大概是同期整个欧洲的1.2倍,但结果是20年后即1840年中国被英国打败了。1890年中国GNP占世界的13.2%,是同期日本的5.3倍。6但五年后即1895年中国又让日本打败了。那时候中国的财富是非常丰裕的,丰裕得让西方目瞪口呆。但那时富裕的中国人讲究的是养生和"玩"消费:玩鸟,玩古玩,店内写"莫谈国事"。60年代中国还有太平天国革命。太平天国是清王朝内发生的政治地震。落后国家的政治地震,在许多时候是由国际资本的超量入境引起的。当时包括中国在内的受国际资本冲击的国家解决不了农民解体所带来的社会问题。FaGuo大革命就是一个例子。1786年的时候,英法签署《伊甸条约》,这对FaGuo农民是一个大冲击,农民种地不赚钱,只有进城打工,在城里,又没那么多的活儿干,于是大量流民就留在城里闹革命。中国的太平天国革命爆发也是这个原因,洪秀全也是从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入手并以此号召农民的。太平天国与清朝政府的战争使中国元气大伤,与此相反,日本却在60年代迅速崛起。日本一开始没敢跟中国去较劲,对中国也只是"蔽林间窥之"而已。40、50年代,他们在两次中英战争中看到中国也不过"技止此耳",于是在1894年就"因跳踉大阚",7一举打败中国。战败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就由此掠得中国台湾。这里顺便插一句,未来中日再发生冲突,日本的第一目标还是要拿下台湾,这是日本地缘政治必需的东西。20世纪初年,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和约》。从1840年到1900年,相隔仅60年,中国人竟由世界首富国家的大清臣民沦落为"东亚病夫"。+++国成立到1933年,中国经济又一次进入快速发展时期,8但从1931年日本就开始侵犯中国,1937年即中国国共开始合作的第二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在战争初期被迫痛失半壁江山。

  真正世界性的财富转移或国家经济安全利益的维护,本质上不是靠贸易谈判,而是靠暴力来实现的。清朝时中国是很富的,西方军人进入故宫见大缸上的金子都要刮走,这说明他们才是穷疯了,没钱;中国人是很有文化的,咱们的宫女都能背唐诗,他们进来的那些人绝对背不了莎士比亚。但是中国人却代表不了自己的根本利益。原因在哪儿呢?就是国防不灵。国家财富并不是随贸易或GNP上去的。这与胖并不是战斗力的道理一样,穷人家的孩子瘦、精干,把富人家的小孩儿打得哇哇哭,怎么富人就打不过穷人呢?关键在于他们的财富不能迅速转化为力量。恐龙是庞然大物,竟然就那么灭绝了。为什么?当时的地理环境不允许它自由表现出自己的力量。所以一个国家不能光去追求表面亮丽和丰腴,而要追求随时可调动的实力。

  所以看待财富问题,不要太幼稚,不要真以为贸易万能。现代人都以为商务是贸易加谈判,都在研究"谈判的技巧"。其实技巧是在暴力打下的格局中才起作用。霸权的暴力是不讲理的,因为世界本质上是无政府的。历史上中国是早期世界财富增长中心之一,东西方贸易使通往欧洲的阿拉伯半岛的人坐拥财富。11世纪开始西方人发动了持续两百年的十字军东征,军人先行,商人紧跟,结果是阿拉伯半岛的商路及其运转的财富便移到意大利人手里。意大利成了西方世界财富增长的中心。后来西班牙通过世界殖民掠夺而崛起,在掠夺中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1588年英国与西班牙海战,西班牙战败,此后世界的财富增长中心就移向英国。美国在抵抗英国殖民和封锁中崛起,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欧洲衰落中成为新的世界财富增长中心。

  二、世界地缘政治要义与体系特征

  (一)国家命运与国家地理版图息息相关

  现在讲的地缘政治,很多都浮在面上,讲心灵互动,其实地缘政治是有目标和立场的,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如果你在国外,难道你能用这个理论对付自己的祖国吗?当然不能。国际政治如果失去了政治对象,最后只能弄些数学符号式的东西出来唬人,这对计算机有用,在国际政治中没有多大用处。国际政治变化多是反常规和反逻辑的,而且变化速度极快,仅凭数学符号是做不出来的。刀架在脖子上,你不能说数学模型没出来人家就不一定要砍你;农民都知道这时立即要回手反抗,把敌人赶跑,而不是等数学模型出来再做结论。更不会等到数学模型做出来又说"信息不完全",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这是十足的书呆子的作派。从方法论上说,地缘政治本质上是一门艺术的科学,艺术是人对世界的灵活把握,而不是那种僵化地按照所谓模型制造出来的函数。艺术时常是反逻辑的。9总之,地缘政治,顾名思义,是扎根于土地上的国际政治学,是国家为了维护国家利益的关于对外关系的学问。

  国家命运与国家地理版图息息相关。好象是俾斯麦说过地理决定外交。当我们出了国,就容易理解它的含义。我曾同斯里兰卡、尼泊尔的学生在印度一起学习国际政治,我们看的是同样的书,感受却极不一样。斯里兰卡的学生学习国际政治,学得再好,作用也是有限的。大国战略,对他们来说只是知识而无太多的实用价值。就那一点版图,其外交只能在一个很小的平台上运转;这些小国根本没有操纵大国战略的能力和平台。尽管斯里兰卡、尼泊尔的学生回去后有的还当了总统顾问,但他们学习的只是技巧而非战略意义上的国际政治。小国永远都只能在大国的缝隙中生存,尽管有时它生活得不错,像瑞士就是这样。但大国不行,大国必须有原则,在原则问题上,大国是绕不过去的。因此,大国不能拿小国的眼光来说事。

  国家地理版图对其公民的人生发展也有决定性的影响。比如拿破仑,拿破仑本来是科西嘉人,他那样的才干如果说还是在科西嘉的话,他永远都成不了拿破仑;只有到了FaGuo,拿破仑才成了世界级的历史伟人。我从印度儿回来以后,尼泊尔、斯里兰卡同学一部分也回国了,尼泊尔只能在印度和中国的夹缝中生存;斯里兰卡只能在美国和印度的眼皮底下思考问题,他们的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有限。由此看,我生活在中国,是一种幸运,在中国有广大的做事平台,况且这还是个正在崛起和壮大的平台,它会拉动巨大的人生机遇,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中国的命运是龙的命运,中国有可使龙凤飞舞的大的地理空间。如果失去了这个地理空间,我们就什么都干不了了。所以李登辉和一些日本右翼分子要***和肢解中国。

  (二)资源是地缘政治学说演绎的逻辑原点

  地缘政治,并不是只与土地相关的学说,但却是从土地中诞生的学说。这么说有两层意思,一是生活资源是地缘政治学说演绎的逻辑原点;二是地缘政治学说本质上是关于人类生活因而是扎根于土地而不是扎根天国的学说。围绕生活资源,人类对地理的控制手段经过如下演变阶段。

  1.制陆权。人类生产最初是要解决人类最基本的问题即吃饭问题,因此农业就成了人类生产最初的基础产业。这样土地,特别是农业耕地,就成了当时关乎人类生存的第一资源。自然经济条件下,土地资源的占有量及使用这种资源的人力即农业人口总量是决定国家力量的主要因素。中世纪时国家土地总量决定人口总量,人口总量决定国家地租和赋税总量。应征参军是中世纪农民向国家交纳贡赋的形式之一,因此,地广意味着人多,人多意味着财源(贡赋)多和兵源多,兵多粮多则意味着王朝或国家强盛。这样便出现了以攻城掠地为目的制陆权学说。中国是中世纪世界性大国,也是当时世界文明的重心之一,其地缘政治学说中的陆权理论和实践也相应比较发达。"武经七书" 10为中国古代选拔将领考试内容之一,而制陆权则是其中的绝对主题。

  2.制海权。但是工业革命出现以后,人类的生存和获取财富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过去是以简单扩大再生产保障生存,现在则是以内含扩大再生产以保障生存,这时的生存已是发展意义上的生存。发展在工业革命出现后,成了决定国家兴衰的"硬道理"。这时是价值而非使用价值,是资本而非货币成了主导人类生产的目标;于是无限利润而非有限的贡赋,储量巨大的矿产资源而非已分割完毕的农业耕地等,就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国家发展的基础和国家之间竞争的目标。11资本主义工业讲究利润,讲究动力和科技,讲究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仅靠地租所获显然没有竞争力。结果是像英国小说作家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在《苔丝》(1891)中所描写的那样:农民总竞争不过工人,地主总竞争不过资本家,其原因是工业品技术含量高于农业品。这样便出现了人类经济活动重心从农业向工业转移。而暴力也成了这种转移的重要推动力。18、19世纪,英国的纺织品质量远不如印度的,英国在征服印度的同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9 11:32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