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国际关系中的多边主义具有三个主要方面的内涵,对其理论研究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主要依附于国际合作等理论,自威斯特伐利亚会议以来,多边主义经历了复杂的发展历程,最终在二战后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
【关键词】 多边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合作
一
多边主义(Multilateralism) 目前主要有两种定义,一是以罗伯特·基欧汉为代表的“形式论”,指三个或者更多的国家团体之间政策协调的实践;二是以约翰·鲁杰和江忆恩为代表的“观念论”,指一种在广义的行动原则基础上协调三个或者更多国家之间关系的制度形式。第一个定义仅限于参加外交活动的国家数目,第二个在数目的基础上强调共同的观念和原则及机制[ 1 ] (p6 ,p12) 。传统的多边主义更多局限于正式层面,即多边外交层面,认为多边主义主要是指国家行为和国际组织尤其是正式的国际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但在今天,多边主义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内涵也不断扩展。就总体而言,多边主义至少可以从下列三个方面加以界定。
(1) 多边精神。指的是某种意识形态,即“认为任何活动都应该在一种普遍的基础上组织起来”,因此多边主义“不仅在现实意义上减小世界如何运转这样的信念,而且在规范意义上相信事物应该以特定的方式合乎规范地得以组织”[1 ] (p61) 。这种意义上的多边主义倡导的是一种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多元合作、多边共同参与的外交和国际行为理念。它已经脱离了行为体层面和国际体系层面,而抽象为国际治理层次,不仅存在于正式的外交和国家间行为领域,而且存在于几乎所有的国际活动空间,尤其倡导在经济、政治、军事之外的国际问题领域;除了在外交、国际组织、国际会议等领域外,还涉及那些主权国家、国际组织与N GO 甚至个人的多元协作,可称为理念多边主义。在某种意义上,理念多边主义包涵了下文所介绍的新多边主义的价值倾向。
全球资讯榜http://www.newslist.com.cn
(2) 多边外交。指的是从单位层次上界定的国家对外行为和外交政策的实际取向,即通过开展多边对话、谈判与合作等方式来从事外交行为。多边外交是与孤立主义、单边主义、双边外交、不结盟等同为看作是国家对外战略的一种形式,体现的是国家对在国际社会中行动方式的选择倾向。在外交战略意义上的多边主义,又被称为战略性多边主义。
(3) 多边互动。指的是从体系层次或结构层次所界定的国际行为体之间互动方式的多边化的制度安排。包括地区层次和全球层次的多边互动,是国际秩序的某种体现,无论是国际会议、国际组织还是国际制度(机制) 、国际治理都是国家间、国际组织间多边互动的体现。与多边外交不同,从体系层次界定的多边互动的行为体既包括国家行为体,也包括非国家行为体,如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等。由于多边互动体现的是一种制度的结构性安排,因而又被称为制度性多边主义[ 2 ] 。
冷战后出现新多边主义概念以批判理论为指导,对现有的多边主义提出质疑,认为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多边主义制度性安排,是以国家为中心的多边主义环境,目的是解决国家在当今世界上面临的无法独自解决的问题。新多边主义提倡去中心和解中心的做法,认为国家已经无力作为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管理者,一种在全球层次上起始于基层市民社会的自下而上的多边主义才是真正民主的多边主义。新多边主义重视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考察了多元文化的实际,指出了现行多边制度性安排的普世性本质和世界多元文化现实之间的张力,强调社会力量是决定未来多边主义的根本因素[ 2 ] 。
二
对多边主义的研究往往是交杂在其他研究之中,专门性研究较少,缺乏系统的多边主义理论[3 ] ,20 世纪80 年代之前,多边主义的学理研究依附于自由制度主义对国家合作、经济相互依赖和一体化等议题的名下。功能主义认为,国家间的合作应该从物质合作开始,建立经济、技术和社会层面的合作,形成各类国际组织,通过经济协作和一体化的发展,使其功能发挥衍生效应,向政治和安全领域扩展,最终使个人对民族国家的忠诚逐步转向国际组织,消除国家间的争夺和战争,达到世界联邦主义的目标。功能主义开始涉及后来基欧汉对参与多边行为的行为体的内生动力的探索,功能主义以衍生( ramification) 的概念说明,通过经济利益和技术扩散促进合作,并使利益通过国际多边形式衍生能够使国家的获利持续扩大。功能主义认识到经济利益在多边合作中的作用,但强调技术在国家合作中的决定性影响,没有真正从学理上解释清楚利益与合作之间的因果关系。功能主义之后的新功能主义进一步研究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其代表学者哈斯批评米特兰尼没有充分考虑政治职能和权力因素的一体化中的作用。他十分强调政府的政治职能和政治代表人物、政党等行为体在一体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哈斯的一体化理论是以他的“外溢”理论为基础的,认为事物有一种向外扩展的内在逻辑,这种内在的因素推动事物的扩张和变化,推动着事物从一个部门向另一个部门的外溢( spillover) ,从而使各国共同利益升级。一体化是一个变量过程,背景变量、经济同盟阶段变量、过程变量等每一项变量的分数越高,经济同盟外溢到政治同盟的可能性就越大,但外溢不是自发的过程,一体化要顺利前进,还有赖于权势人物和政治领袖的责任分担,达成共同的政治承诺,采用有力手段促进一体化进程[4 ] (p1512159) 。新功能主义重点从政治和权力的角度来解释国家多边合作的内在逻辑。
美国的自由制度主义者反对传统现实主义和行为主义者的国家中心观点,认为世界政治已经不再是国家独自表演的舞台,其他行为体的中心地位,例如利益集团、跨国公司和国际非政府组织也必须予以考虑,国际关系应该被设想为是由多元互动渠道联结起来的多种行为体的蛛网结构[4 ] (p1532154) 。20 世纪50 、60 年代以后,哈斯、库珀、基欧汉等人进一步发展了早期的相互依赖理论,基欧汉和奈提出了复合相互依赖的新解释模式,认为在复合相互依赖情形中,现实主义的核心假设不再起作用,经济等低级政治领域和非国家行为体在世界政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多边主义能够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现实世界的基本背景,即正是由于世界政治的发展已经突破简单的权力关系的界定,才有可能使得在冷战的双边外交的权力格局背景下,为多边主义兴起提供可能,多边主义的重新发现有着经济上相互依存化和行为体去中心化等多重背景。20世纪60 年代另一个重要的自由主义学者卡尔·多伊奇关于西欧多元安全共同体和政治沟通理论的研究也成为多边主义重要的理论资源。所谓多元安全共同体是指一群国家形成对和平关系的可靠预期,它被视为是克服现实主义者眼中作为国际政治基本特征存在的安全困境的有效手段[ 5 ] (p3212322) ,在该理论看来,主权导致的结果也有可能是合作而并不必然是对抗。多元安全共同体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多边主义在国际安全领域的运用。多伊奇系统研究了国家之间的沟通、沟通渠道等问题[3 ] 。运用沟通理论,多伊奇发展了其非国家中心范式的基本观点,即在经济一体化和相互依赖的情势下,国家集团和国际组织在国际关系中所起到的沟通、联系作用[6 ] (p93296) ,对于多边主义来说,沟通是一种重要的行为原则,是多边主义的实质性特点之一,因此,沟通理论也有助于理解多边主义的运行原理。
20 年代80 年代至90 年代中后期,自由主义学派的国际合作理论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多边合作的研究。国际合作理论的主要学者有:罗伯特·艾克斯罗德、肯尼思·奥伊、罗伯特·杰维斯、基欧汉等人。艾克斯罗德运用博弈论知识和计算机模型,证明了在一定的条件下合作能够在理性的利已者中产生,如对背叛的报复、对背叛者的宽容、行为的清晰性、存在多次互动的可能性等[ 7 ] (p3253) ;奥伊认为,改变报偿结构会影响国家对合作的预期,而持续互动的预期也会影响合作的可能性,因此互惠战略能够为重复条件下的合作结果提供直接的进路[8 ] (p123) 。他们对合作的研究主要是运用主流经济学的理性假设和博弈论的数学模型。但运用博弈论进行合作分析有一个显著的缺陷,就是忽视了交易成本的存在,科斯、诺斯等人的新制度经济学就是将交易成本引进合作分析中,为解决这一缺陷而设计的。在国际合作理论中,基欧汉等新自由制度主义者也看到了这一点,认为积淀成本、不确定性、风险等的存在需要通过制度来化解。因此,着重通过国际制度(机制) 来阐发国际合作。该理论认为,国家是自私、理性的行为体,其目的是追求绝对收益;国家之间存在利益的冲突,各国为了求得自己的利益而寻求合作;国际制度是国际关系中的独立变量,通过帮助达成各国意愿的契合、实现共同利益、减少不确定性来促进国际合作等。制度主义的主要论题是如何通过制度实现无政府状态下的国家合作,如果说此前的合作理论重点论述的是利益(互惠) 对于合作的自变量关系,那么,制度主义则在此基础上引进制度来说明合作。因为如果没有制度作为保障来惩罚背叛行为和鼓励合作行为,那么无论是对背叛的报复、重复博弈和报偿结构的改变都不能完全保障合作的持续发生,因为制度具有稳定性、可预期性,而在博弈论合作理论中,对背叛行为的制止主要取决于战略互动,它具有不稳定性、偶发性的缺陷。后来,博弈论与制度主义进一步实现结合,形成完整的利益—制度—合作的解释模式。
20 世纪80 年代末以后,社会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将对本体论的讨论引入多边主义研究,探讨多边条件下集体身份形成问题。建构主义认为行为体(国家) 对自身身份的认同会影响对利益的认定,进而影响国家对外政策;而在国际体系层次,国家的身份和属性认同最终形成体系文化,在整体上塑造国家间彼此的互动模式是合作性、竞争性还是对抗性。国家对集体身份和集体文化的扩展和深入会使“国际社会”和“多元安全共同体”这一类概念不断延伸,最终有可能涵盖整个国际体系。显然,多边条件是建构主义的一个重要背景变量,国家对身份的建构离不开集体环境和多边条件,体系层次的认知共同体的形成也离不开多边条件。相对于理性和利益的自由主义和制度主义分析,多边主义的建构主义分析是将社会性因素,特别是规范、文化和观念等意识形态力量引入多边主义理论研究中,开辟了新的研究范式。
三
多边主义的兴起是与国际体系、国际社会的发展、发育密切联系的。1648 年召开的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确认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和外交规范,参加会议的多国代表通过协商的方式在一系列国家间关系准则上达成共识,可被看作是多边主义的萌芽。但直到维也纳会议后确定的欧洲协调才真正使安全领域的多边主义有了实质性的运行内容。维也纳体系和欧洲协调机制是欧洲大国第一次以多边的形式来确定国际安全合作的安排形式,但是这种多边主义仍是不完善、不完整的。它是建立在大国之间互相妥协和利益平衡的基础上,是为大国的目标服务的,排除了中小国家的参与,整个体系的基础是依赖于大国之间的权力、实力对比状态,有时更多地依赖于各国当权者对均势信念的理解、信仰和坚持,其基础极不牢固,国际制度、国际法等制度性、规范性力量只能起着很不重要的作用。19 世纪中叶以后,欧洲国家之间在经济、社会事务方面的协调与合作日益密切,逐渐使多边主义由安全向经济、社会领域延伸。19 世纪中期和下半叶,产生了很多以国际协作为职能的专门性、技术性国际组织。特定性国际组织的建立是多边主义在非安全领域的重要体现,在这些领域,尽管国家有大小、强弱之别,但都拥有平等的投票权和协商权力,并且,此领域的多边主义行为也是合作性的,而非对抗性的。因此,尽管到19 世纪后半期,安全领域的多边协商和自我克制的行为屈让于对单边优势的追逐,但从经济领域看,19 世纪被经济学家看成是多边主义的典型范式[1 ] ,并为多边主义由19 世纪上半叶的权力形态、大国主导向在20 世纪制度形态、多国合作奠定了基础。20 世纪后,多边主义开始成为“走向制度的运动”,即向正式的国际组织尤其是普遍性国际组织方向发展。大量涌现的国际组织开始在国际舞台上显示独特的作用,成为多边主义的重要体现形式。
二战以后,多边主义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全球性的国际组织。在安全方面,全球性国际组织指联合国。虽然联合国安理会实行常任理事国一票否决制,使联合国烙上大国政治、权力政治对抗的印痕,但在20 世纪70 年代以后,随着第三世界国家的加入,作为多边主义原则重要体现的联合国大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使得联合国成为重要的多边讲坛。在经济方面,由美国主导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一系列全球性国际组织虽然按照出资额多少确定投票权,但在大的事务磋商方面仍然体现了多边主义的平等协商原则。二是地区性国际组织。二战后,地区主义发展迅速,几乎各大洲都建立了区域性国际组织,其中最突出的、最能体现多边主义精神的是欧洲联盟和东南亚国家联盟。欧盟虽然以法、德为轴心,但法德的实力地位只是一种间接性的影响,在欧洲联盟的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中,法德只有一票,欧盟的事务需要经过全体平等协商并取得广泛的共识,经全体一致同意才可进行,尤其是在事关重大的安全领域。东盟不但内部实行多边主义原则,强调国家之间的平等、民主与协商,同时,还注重依靠集体力量,依靠多边主义的原则来对抗区域内的所谓大国的影响和大国政治。三是国际机制。国际机制指政府间在特定领域内建立的明确的规则体系。二战后,国际机制形式的多边主义有了长足的发展。各国在全球公共事务治理层面的机制性安排都是多边主义的重要体现。四是国际论坛与国际会议。国际论坛,指为商讨特定的国际公共问题而召开或举办的国际讲坛,有关各方,包括国家行为体或非国家行为体都可以发表自己的主张,阐述对问题的看法为并展开相互谈判或磋商。国际论坛可分为机制性的论坛和临时性的论坛。机制性的论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有可能刚性化,成为真正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议,是指为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而召开的由相关多国参加的正式会议,它是多边外交的一种表现形式。虽然国际论坛也是国际会议的一种形式,但大部分情况下,国际会议相比国际论坛要更为正式,程序更为规范,目标指向性更明确。国家在国际会议中的互动也更为频繁和正式,双边或多边的谈判、磋商与签订协议是国际会议的主要内容。
二战后的多边主义并不是是尽善尽美的,多边主义要想真正实现民主、平等、协商一致原则,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二战后的多边主义发展离不开霸权国的作用,仍然受到权力政治的强烈影响,并成为集团对抗的工具。尤其是美国对多边主义的兴趣,成为二战后多边主义巨大发展的重要动因。这是因为美国站在霸主的立场看,维持一个多边组织的成本,比维持一个决策更为集中的组织的成本要低得多,从规避风险的长远角度看,由于意识到单边行动可能带来的未来挑战,美国依赖于多边主义就理所当然了[1 ] 。特别是在战后,美国的霸权还受到苏联的严重挑战,使得美国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对付苏联上,这样力图避免在西方世界内部的后院起火,降低管治成本就成为一种更佳的选择。在某种意义上,美国为了团结西方国家共同对付苏联,也在经济、社会甚至部分安全领域对其伙伴有所让步。美国领导下的多边经济机制虽然在形式上被看作是多边主义的一个表现形式,但其内部运作的实质模式是少边主义,所谓少边主义是多边主义的一种特定形式,一般是指三个、四个或五个左右的主要行为体主导某一多边机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由于将投票权与对组织的贡献联系在一起,使得这些多边组织实际上被美国、英国、FaGuo、日本和德国等少数几个经济大国所主导,形成少边主义操纵多边主义的局面,在少数大国外的其他组织成员不能与闻组织的重要决策。尽管在非安全、外交领域多边主义大行其道,但二战后的多边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苏两极对抗的双边主义的干扰,人们对联合国作用的一个批评就是,由于美苏滥用否决权,使得联合国在冷战时期的大部分时间内成为美苏对抗的工具,多边主义作用无法真正发挥。同样,尽管北约被一些西方学者誉为多边安全机制的一个典范,认为它是按照集体安全建立起来的,但北约在冷战期间不可避免地成为美苏抗衡的工具,在冷战后苏联解体的情况下,北约进一步东扩,矛头直指俄罗斯,有可能成为欧洲动荡的新根源。这种多边的安全体制并不真正符合多边主义的合作、非对抗要旨。
参考文献
[1 ] [美]约翰·鲁杰. 多边主义[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 ] 秦亚青. 多边主义研究:理论与方法[J ]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 , (10) .
[3 ] 倪峰. 对多边主义理论构成的一些探索[J ] ,国际论坛,2004 , (6) .
[4 ] John Baylis and Steve Smith ,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 : an int 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5 ] [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 权力与相互依赖(第3 版)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 ] 倪世雄.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7 ] [美]罗伯特·艾克斯罗德. 对策中的制胜之道:合作的进化[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8 ] Kenneth A. Oye. Cooperation Under Anarchy [ M ] , New J ersey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198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