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939|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综合国力分析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06-8-17 09:03: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span style="FONT-SIZE: 12px">一、各大国经济力、军事力和外交力基本格局 <br />   为了全面了解全球力量格局和中国的综合国力,这里选择了世界主要经济、国土面积和人口大国进行综合国力比较。挑选的主要大国有:美国、英国、德国、FaGuo、加拿大、日本、俄罗斯、印度、中国和韩国。<br /><br />   表1 2004年各大国GDP及基本国情<br /><br />国家 <br />美国 <br />日本 <br />德国 <br />英国 <br />FaGuo <br />中国 <br />加拿大 <br />韩国 <br />印度 <br />俄罗斯 <br /><br />GDP <br /><br />(十亿美元) <br />11733.5 <br />4667.8 <br />2704.3 <br />2120.9 <br />2019 <br />1649.4 <br />994.1 <br />679.9 <br />631 <br />588.7 <br /><br />人口 <br /><br />(百万) <br />297.29 <br />127.68 <br />82.66 <br />59.63 <br />60.06 <br />1299.88 <br />31.91 <br />48.2 <br />1091 <br />144.2 <br /><br />国土面积 <br /><br />(千平方公里) <br />9809 <br />378 <br />357 <br />245 <br />557 <br />9600 <br />9976 <br />100 <br />3166 <br />17075 <br /><br /><br />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font color="#003366">http://devdate.worldbank.org/dataonline/</font>。 <br />   注:GDP以当年汇率折算为美元。<br /><br />   经济力、军事力和外交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的最显著体现。从经济力上看,美国遥遥领先,2004年,美国GDP为11.73万亿美元,占到全球GDP的29.6%,其次是日本,其 GDP达 4.67万亿美元,继后是德国、英国和FaGuo,中国处于世界经济总量的第六位,GDP为16494亿美元,俄罗斯处于这些大国中的最后一位,其GDP只有58.87亿美元。从GDP人均占有量上看,美国仍然处于第一位,2004年,人均GDP达到近4万美元,其次是日本,人均GDP为3.7万美元,继后是英国、FaGuo、德国和加拿大,人均GDP都在 3万美元以上,韩国人均GDP为 1.4万美元,俄罗斯为4082.52 美元,而中国只有1268.89美元,排在倒数第二,仅高于印度(578.37美元)。 <br /><br />   衡量一国的军事力量比较困难,这里只是从军费投入、核武器和常规武器几方面力量入手进行综合考虑。从各大国军费投入上看,根据瑞典国际和平研究院(SIPRI)数据(见表2),2004年,美国军费投入高达4555亿美元,占全球军费投入的40%以上,其次是英国、FaGuo和日本,军费支出均超过400亿美元,中国、俄罗斯和韩国军费投入数相对较少,印度和加拿大的军费支出排最后。从核力量上看,俄罗斯和美国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俄罗斯装配的核弹头数目为7360枚,其中,战略性的核弹头有3980枚,非战略性的有3380枚;美国装配的核弹头数有4896枚,其中,战略性的有4216枚,非战略性的有680枚,两国的核力量在全球都具有毁灭性的能量。中国、FaGuo和英国核力量也很强大,印度也有了自己的核武器。从常规武力上看,美、俄总体实力都很强大,FaGuo、英国力量也很全面,日本的海军力量非常强大,中国陆军力量非常强大,德国的军工非常发达。从武器出口看,俄罗斯、美国都是武器出口大国,各占全球武器出口的32%和31%,法、德、英也有相当的武器出口。综合各方面的力量可以认为,美国和俄罗斯属于全球军力的第一阵营,英国、FaGuo和中国属于第二阵营,德国和日本属于第三阵营,印度、韩国和加拿大处于后面的位置。 <br /><br />   表2-1 2004年各国军费支出 单位:十亿美元<br /><br />国家 <br />美国 <br />英国 <br />FaGuo <br />日本 <br />德国 <br />中国 <br />俄罗斯 <br />韩国 <br />印度 <br />加拿大 <br /><br />军费支出 <br />455.3 <br />47.4 <br />46.2 <br />42.4 <br />33.9 <br />35.6 <br />19.7 <br />15.5 <br />15.1 <br />10.6 <br /><br />占 GDP 比 <br />3.88 <br />2.23 <br />2.29 <br />0.91 <br />1.25 <br />2.16 <br />3.35 <br />2.28 <br />2.39 <br />1.07 <br /><br /><br />   资料来源: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YEARBOOK 2005 ARMAMENTS,DISARMAMENT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2005,SIPRI。其中,中国、俄罗斯数据为SIPRI估计。 <br /><br />   表2-2 世界前五大武器出口国 单位:% <br /><br />国家 <br />俄罗斯 <br />美国 <br />FaGuo <br />德国 <br />英国 <br /><br />占全球比重 <br />0.32 <br />0.31 <br />0.08 <br />0.06 <br />0.05 <br /><br /><br />资料来源:同表2-1。 <br />   表2-3 世界核力量:装配核弹头数 单位:枚 <br /><br />国家 <br />美国 <br />俄罗斯 <br />英国 <br />FaGuo <br />中国 <br />印度 <br />巴基斯坦 <br />以色列 <br /><br />装配核弹头数 <br />4896 <br />7360 <br />185 <br />348 <br />400 <br />30~40 <br />30~50 <br />200 <br /><br /><br />   资料来源:同表2-1。 <br />   说明:美国战略性的核弹头有4216枚,非战略性的680枚;俄罗斯战略性的核弹头有3980枚,非战略性的3380枚;印度、巴基斯坦和以色列估计为部分装配。 <br /><br />   在外交力上,美国的强大表现在几乎所有的外交领域,美国有一定的全球外交倡导力,表现在核不扩散、裁军、反恐等事关全球安全的一系列活动中的倡议力,美国在联合国具有一定的控制力,可以左右联合国的一些决定,当联合国的决定对其国家利益无益时,它甚至有不听的能力。美国也有自己的许多盟国,是北约成员和八国集团成员。由于经济和军事实力强劲,美国对外经济与军事援助力都很强。尽管发动伊拉克战争使美国的声誉受到了严重影响,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如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一年多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几个关于伊拉克问题的决议基本体现了美国的意图,联合国也不得不承认它的占领国地位。 <br /><br />   联合国安理会其他几个常任理事国处于全球外交力的第二阵营。中国在外交倡议力上的力量目前正在提升,如对“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起倡导作用。中国虽然没有盟国,但与许多国家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如中俄、中德、中英、中法、中印、中国和东盟、中国和加拿大、中国和墨西哥等等的战略伙伴关系。作为在安理会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由于中国整体国力的限制,对外援助力量较差。FaGuo的外交特点是独立性强,有一定的外交倡议力,是北约成员国和八国集团成员,拥有非洲法语区外交依托体系,经济与军事外援力量都较大。俄罗斯能够提出一些外交倡议,有能力和美国在核控制裁军问题上进行谈判,其战略导弹可以和美国进行对抗,它具有丰富的外交经验,外交预见性和整体性较好,但由于缺乏经济实力,对外援助力差。俄罗斯资源非常丰富,使欧盟在能源上依赖俄罗斯,自然资源成为俄罗斯一块重要的外交牌。英国外交具有一定的倡议力,是北约和八国集团成员,拥有英联邦国家传统势力范围,但外交上追随美国,独立性不强,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其具有一定的外援实力。<br /><br />   德国也是外交大国,由于正确对待历史问题赢得了各国的理解和赞扬,名声很好。作为战败国不能有核武器,军事力比英国和FaGuo弱,军事援助力差。德国是北约和八国集团成员,不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历史上也没有自己的殖民地,所以外交上整体差于英法。但是,德国是欧盟的倡议国,是欧盟的火车头,也具有一定的外交倡议力。与德国相比,日本经济实力强,对外援助力强,在联合国会费交的也多,使非洲国家对他有一定的期望,但其外交倡导力差,外交方针得不到周边国家的理解,名声不好。在处理历史问题上,与中国和韩国等亚洲国家有冲突,周边国家警惕它。在边境问题上,在收复北方领土问题上与俄罗斯产生矛盾,与中国也有冲突。日本外交政策追随美国,外交独立性较差,并因为跟随美国失去了许多朋友,所以总的来说,日本外交力排在德国后面。加拿大外交倡议不多,在国际舞台上一般是与世无争的态度,与它国摩擦少,介入国际事务也不深,虽然是北约成员和八国集团成员,但在其中只是跟随的地位,虽然加拿大与美国关系密切,但外交独立性还是较强,不追随美国太紧,对外援助力不大,历史上没有自己殖民地,属于典型的“小康”国家。<br /><br />   亚洲新工业化国家韩国,总体上说国际影响力较小,外交倡议能力差,与美国是盟国的关系,人口少,经济总量只有日本的15%,经济、军事援助力都有限。但韩国在亚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特别在东北亚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典型表现在朝核谈判上,在“六方会谈”中,韩国态度对美国采取和平谈判的方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韩国是亚洲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和右翼势力的先锋,在日本高官参拜“靖国神社”和篡改历史的“教科书”问题上,都率先奋起抗议,所以韩国在亚洲的影响力不可忽视。印度的外交力已经没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锐气,在第三世界的影响力不如中国。在周边关系上,印度由于缺少真诚合作的外交政策,在南亚次大陆摆出大国架势,与巴基斯坦长期对抗,使周边国家惧之,与中国在边界问题上也有冲突,所以印度整体外交力较差。</span>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12#
 楼主| 发表于 2006-8-20 08:35:01 | 只看该作者
老资料也有参考价值嘛
11#
发表于 2006-8-19 16:10:22 | 只看该作者
<p>详细,一次看不完</p><p>信息有点老.</p><p>感谢楼主辛苦的收集</p>
10#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09:10:30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2px">综合国力研究方法的比较分析<br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部分时期,国力的体现是简单的,甚至是原始的,国力的各项因素之间的联系没有现在密切,甚至很难有国力的综合体现;某几项、甚至某一项因素就代表了整个国力或国际竞争力。而这些因素所具备的“物质性”或“客观实在性”似乎非常明显。这就是第一批被认识到或引起重视的构成国力的因素。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所谓“非物质”或“虚”的因素的作用渐渐明显,逐渐纳入了综合国力的体系。而这些后出现的或新引起重视的因素就自然而然地归人了与第一批截然不同的类别。这就是两大类别产生的原因。 <br /><br />运用国力方程来测算评估综合国力,标志着国力研究实现了由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的转变,是国力学研究的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飞跃。然而,迄今,中外研究国力问题的学者们在许多问题(包括基本构成要素)上均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因而往往是在指出他人理论不足的同时试图提出自己国力方程。这些国力方程有的差别很大,有的虽然形式类似,但内容又各不相同,因而对各国国力的测算结果也大相径庭。应该说,这些各不相同的国力方程均有它们的可取之处,也有它们各自的不足。这反映了不同学者在时代背景、政治背景以及认识方法上的较大差异,其主要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br /><br />1. 对国力要素的不同认识 <br />综合国力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这是国力研究中的最基本的问题。然而自开始研究国力至今,却从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克莱因认为仅包括基本实体、经济能力、军事能力、战略目标和国家意志5要素。而日本综合研究所则认为是三元要素,即国际贡献力、生存能力和强制能力。黄硕风提出7大要素:即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文教力、外交力、资源力。其他学者又有他们不同的分类法,仔细分析他们所列举各要素的具体内容。无论是具体构成部分,还是其组合方法均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的国力要素及其组合方式对国力的计算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从理论上讲,国力的要素不管采取什么分类法,在具体计算时应包含全部国力的要素。但实际研究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必须有所取舍。正是在取和舍的问题上,国力研究者之间出现了不同的研究思路或不同的研究方法。 <br /><br />2. 对“软”、“硬”要素的不同认识 <br />当前,国力理论界一般认为,国力要素有“软”、“硬”之分。所谓“软”国力是指那些无形的国力要素,以精神和智力形态存在,一般都是无法计量的。所谓“硬”国力指有形的国力要素,以物质形态存在,一般是可以计算的。就对国力的贡献讲,“硬”国力是基础,而“软”国力则决定“硬”国力的有效发挥程度,是一种倍数关系。因此“软国力”和“硬国力”对国力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来对“软”、“硬”国力要素的划分是比较明确的,但对科学技术的归类问题却有不同认识。一些专家在其国力方程中将科学技术归入“软国力”的范围,而另外一些专家则把科技列入“硬国力”的范围。科技力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既有可以计量的“硬件”,如科技人员数量,科研经费多少等,也有无法计量的“软件”,如科技人员的质量以及社会科学或基础理论科学的发达程度等等。因此,科学技术作为国力要素,在两个方面均应有所体现。 <br /><br />3. 对各要素对国力影响大小的不同认识 <br />国力研究专家在论及各要素对国力的影响的时候,往往都有所侧重。古代的重农国力学派将农业置于优先地位,而重军国力学派则偏重军事实力。近代又有了重商贸财政国力学派、重海权国力学派及重陆权国力学派。在当代,不同的国力研究专家关于各要素对国力的影响和决定程度仍然有不尽相同的认识,有些甚至差距很大。这种关于各要素对国力影响大小的不同认识,决定了对国力评价的不同结果,甚至采用相同的国力方程进行测算也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br /><br />4. 对“软”要素的不同评价 <br />所谓“软”要素即是无法计量的国力要素,如国家意志、国家凝聚力、政府质量等等,由于它们无法计量,也就没有一定的评价标准,这样不同的国力学家在给不同国家的“软”要素打分时,往往是主观的,因而计算结果也带有很大的主观色彩。克莱因就曾多次说明,对无形东西的评分是“高度主观的”,因而是可以争辩的。由于对国力中的无形要素评分的高度主观性,其评价结果不同也就可以想见,同时也就出现一个问题,这种带有主观色彩的国力评估,是否符合实际,出入到底有多大,这需要人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br /><br />5. 对经济发展指标的不同认识 <br />多数国力学者均以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但随着环境、资源和社会问题的日益突出,许多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及管理者提出了一些异议,认为以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为主的传统的经济指标,既没有包括一个国家的全部成本,也没有反映一国的全部产值。因此仅仅以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一国经济实力是不全面的。在看数量指标的同时还应看质量指标,联合国统计处及有关机构已经提出“环境因素调整后的国内净产值”、“人类发展指标”、“可持续的国民收入”等新指标,以比较客观地评价一国的经济实力及发展水平。 <br /><br />由于国力学家们对上述这些问题有着不同的认识,所以其国力理论基础及相应的国力评价方法也不尽相同,因而导致对国力的测算结果和对国力水平的判断出现不同的结论。一般认为,要将综合国力的各个要素纳入一个合理的系统,或者说将综合国力的有机系统准确地揭示出来,首先要解决将综合国力的各个要素耦合在一起的灵魂或主线是什么的问题。目前,迫切需要构建综合国力研究的理论体系及相应的方法论。</span>
9#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09:09:54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2px">综合国力的测算指标与方法<br />当代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水平较之过去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综合国力的体现或显现已不像原来那么简单,而是各方面因素的全面体现。综合国力不单是指某一种力量或因素,而是多种因素或各种因素的综合。因而“综合”几乎成为研究综合国力的最基本的方法。采用何种综合定量的方法能够准确而充分地反映综合国力的状况或水平,对于这一问题目前并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或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但是在广大学者对综合国力的研究过程中,已经提出或建立了一些比较简单易行的定量方法。随着对综合国力研究的不断系统和不断深入,这一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 <br /><br />1. 德国富克斯等人的“三要素综合国力方程” <br />“三要素综合国力方程”:Mt=[(Ms)t+(Me)t]/2 <br /><br />其中Mt为t时期的国力指数,(Ms)t和(Me)t分别为t时期的钢产量指数和能源指数。其中,Ms=Pa·**,Me=Pa·Eb,Pa、**、Eb分别为人口、钢产量和能源产量。 <br /><br />2. 美国克莱因(R·S·Cline)的“现代综合国力方程” <br />“现代综合国力方程” :PN = (C + E + M)×(S + W) <br /><br />其中PN为综合国力指数;C为基本实体,由人口和领土面积构成;E为经济实力,由GDP、能源、关键性非燃料矿物、工业生产能力、食略核力量和常规力量之和表示;M为军事实力,用一国所拥有的战标和要保护的国家利益 ;S为战略目标,是指在国际环境中要达到的政治目品生产和对外贸易等 6大类指标构成; W为追求国家战略的意志,是指一个国家动员其国民支持政府的国防和外交政策的能力。国力方程等式右边的各项指标取值均按评分法来确定。<br /><br /><br />尽管克莱因的提出的国力方程模式是静态的,并对各指标的评分标准也未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但是他却为后来的综合国力定量研究提供了一个系统评估的分析框架。 <br /><br />3. 小约瑟夫· S·奈的“软、硬实力”评估模式 <br />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 S·奈(Josph S. Nye)在其撰写的一篇题为《仍是竞赛中的强者》的文章中,全面系统地分析、阐述了国家实力的概念和美国在全球的强国地位的现状和发展态势,并进一步指出,一个国家的实力由“软实力”和“硬实力”两部分组成。其中“软实力”包括国家凝聚力、文化被普遍接受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硬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他认为,“软实力”与“硬实力”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根据“软、硬实力”评估模式,采取“强、中、弱”3个等级的定性定量测评法, 他对当时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国力进行了测算,其等级总和排序是:美国 (七强 )、欧洲 (五强、一中、一弱 )、日本 (三强、三中、一弱 )、中国 (二强、四中、一弱 )。 <br /><br />4. 日本综合研究所的国力评估 <br />1987年,日本经济企划厅综合计划局委托日本综合研究所进行了综合国力基础调查。在其出版的《日本的综合国力》一书中,提出了由国际贡献能力、生存能力和强制能力3个层次立体构建的综合国力评估体系。国际贡献能力是指积极促进国际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并以此为国际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的能力;生存能力是指当一个国家在出现国内外危机时能够自保生存的能力;强制能力是指一国按照本国的意志来强迫他国改变行动的能力。调查采用了(Delphi)方法,使用了15个构成要素,拟订了综合国力评价指标108个,实际入选70个。该国力测度模式以经济实力为基础,以科技实力为重点,以国民意志为支柱,以对外关系为突破口,来反映和衡量当代综合国力竞争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br /><br /><br />5. 日本学者福岛康仁的修正国力方程评估 <br />当代日本学者福岛康仁则在克莱因数学模式的基础上,对某些变量的内涵略作改动,提出了一个修正的“国力方程”, 其公式为 <br /><br />P = (C + E + M)×(G + D)<br /><br />其中 <br /><br />C = 人口 + 领土 + 自然资源 <br /><br />E = (GNP + 人均GNP + GNP实际增长率) + ( 工业、农业、商业实力之和 ) <br /><br />M为军事实力,G为国内政治能力,D为国家外交能力。福岛康仁采用其建立的国力方程,对七个国家进行了计算和排序。 <br /><br />6.考尔、考克斯和杰考伯逊等学者的研究方法 <br />考尔、考克斯和杰考伯逊等学者对综合国力进行了定量研究。考尔将国力要素分解为领土(面积)、人口、钢消费量、标准能源消费量、GNP、总军事力量等6个基本指标,其设定的指标标准数值见注释专栏2.4。考尔对国力进行测定所使用的指标虽然只有6个,但却是国力研究中公认的核心指标,其测定方法也简便易行,故应用起来比较方便和简单。<br /><br /><br />考克斯和杰考伯逊等学者则选取了GNP、人均GNP、人口、核能力、国际威信等5个指标对世界主要国家的综合国力进行了测算和排序。考尔测定综合国力的方法是:①计算各国在指标数值占世界总计的比重;②根据给定权数对各指标所计算的比重进行加权;③将各加权指标进行综合并据此对各国国力进行排序。 <br /><br />7. 丁峰峻的综合国力质量公式 <br />丁峰峻在1987年发表了《综合国力论——2000年我国国家发展战略刍议》一文,其中提出了综合国力质量公式,即 <br /><br />综合国力 = 软国力×硬国力=(政治力+科技力+精神力)×[R(自然力+人力+经济力+国防力)] <br /><br />其中自然力是指一个国家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状况,可以用国土面积(总面积、可耕地面积、地理位置)和矿藏资源(总量、种类、开采难度、自给能力等)衡量;政治力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力量,包括政治制度、政治体制以及国家领导人的决策和领导能力等;R为硬国力的结构系数,表示硬国力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比例关系,反映硬国力系统的结构。如果硬国力各组成部分结构合理,则R大于1,其硬国力总量即大于各部分之间的代数和;如果结果不合理,则R小于1,其硬国力对国力的贡献则小于各部分之间的代数和。 <br /><br />8.张文奎的综合国力模式 <br />张文奎认为综合国力的划分,在传统的基础国力以外,还应划分“人均国力”、“地均国力”,以减弱单靠人口众多和土地广大而增加国力得分。所以“综合国力”是基础国力、人均国力和地均国力三者相加的国力。这样就可以从总量和人均量两个方面,进一步比较全面和深刻地认清世界各国的真正实力。可见国力类型的划分在理论上与实践上都有重大意义。最后,他归纳出如下综合国力模式: <br /><br />Z×G = J + R + D <br /><br />其中Z·G为综合国力,J为基础国力、R为人均国力,D为地均国力。 <br /><br />9. 黄硕风的综合国力动态方程 <br />黄硕风根据系统论、协同论和动力学原理,建立了生存力、发展力、协调力基础上的综合国力动态方程模型:<br /><br /><br />式中M(t)为t年度的综合国力值,K为协调发展系数;Hi(t)表示国力的“硬件”部分,包括物质形态的构成要素,即人口面积、科技能力、经济能力和军事能力;Si(t)表示国力的“软件”部分,包括精神和智力形态的构成要素,即国家战略目标,国家领导体制和国民意志。K为协调系统,包括有关国家领导协调统一的诸要素。该方程包括了30个子方程。约150个指标,使用了1986年的数据对世界主要国家的综合国力进行了测算。 <br /><br />10. 于宏义和王佑棣的四维向量综合国力测度模式 <br />于宏义和王佑棣提出了功能(Function)、规模(Dimension)、结构(Structure)、水平(Level)的四维向量的FDSL(NS=F(F.D.S.L)综合国力测度模式,并对1985年主要国家的国力进行了排序。 <br /><br />11. 海平、运平、王景涛等设计的综合国力模型体系为 <br />综合国力 = 基本实体×物质形态国力×精神形态国力 <br /><br />= 资源力×(经济力 + 科技力 + 军事力) ×(政治力 + 文教力 + 外交力) <br /><br />简化为 <br /><br />CNP = CM×(EC + ST + MC)×(PC + CE + DC) <br /><br />由于各项因素对综合国力的贡献大小不同,所以在每项因素前需填表示权重的重要性系数。即 <br /><br />CNP=CM×(K1·EC+K2·ST+K3·MC)×(K4·PC+K5·CE+K6·DC) <br /><br />其中 K1 + K2 + K3 = 1 K4 + K5 + K6 = 1 0<K1<1 <br /><br />各个实力因素的取值以美国的量值为指数标准值进行相应的计算并比较取值。 <br /><br />12. 朱喜安、肖腊珍设计的综合国力模型体系 <br />朱喜安、肖腊珍设计的综合国力模型体系为: <br /><br />综合国力 = (资源 + 经济活动能力 + 国际竞争能力 + 科技能力 + 可持续发展水平 + 社会发展程度 + 国家强制力 + 外交能力)×(战略目标 + 追求国家战略意志 + 民族凝聚力) <br /><br />简化为 <br /><br />CNP =(C + E + I + K + X + S + CT + W)×(R + O + J)</span>
8#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09:09:10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2px">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分析<br />人文地理学家拉采尔(F·Ratzel)1897年在《政治地理学》专著中首创国力分类的理论,他根据面积大小和人口多少将国家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汉斯·摩根索认为构成国力的要素有地理、自然资源、工业能力、军事准备、人口、民族性格、国民士气、外交质量和政府质量等九项。克莱因则主张一个国家的国力由基本实体、经济能力、军事能力、战略目标和国家战略等五个主要要素构成。日本综合研究所的综合国力测算中包括的因素有: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实力、金融实力、财政实力、对外活动的积极性,在国际社会中的活动能力、地理、人口、资源、防卫实力、国民意志、友好同盟关系、军事实力、战略物资和技术、外交能力等,主要强调经济实力和对外关系两因素。美国哈佛大学小约瑟夫·S·奈教授则认为综合国力由硬实力和软实力两种形态构成,硬实力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软实力分为国家凝聚力、文化被普遍接受的程度和参与国家机构的程度等。1972年科尔(J.P. Coll)在《世界国情地理》中提出以面积、人口、钢产量、能源产量、生产总值、军事力量等6个变量划分国力。以上是外国学者或机构具有代表性且对综合国力研究有较大影响的几种看法。 <br /><br />中国学者对综合国力构成要素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吴春秋认为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有:自然力、人力、经济力、教育力、国防力、政治力等。李天然则认为综合国力要素包括基础实力,指地理位置、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资源、民族凝聚力、防御实力、经济实力、外交实力等。陈崇北等则认为包括国家的基本面积、人口、经济力量、科学技术、国防能力、政治、精神力量、对外关系力量等。黄硕风认为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指地理环境,包括领土、领海、领空、人口数量和质量、资源、经济力量、科技力量、国民凝聚力、社会发展能力、经济发展能力、科技发展能力、文化发展能力、国防发展能力、外交活动能力等。<br /><br />在考虑综合国力构成要素时,要正确区分要素与实力的关系;其次,物质要素作为构成综合国力的基本实体,具有可直接计量性;精神要素作为协调性因素,对基本实体的有机结合具有重要作用,它具有不可直接计量性。从系统科学的观点看,结构性因素是决定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综合国力不但取决于物质要素的大小,精神要素协调的好坏,还取决于物质要素之间、物质要素与精神要素之间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构成是否合理。 <br /><br />1.经济力 <br />经济力包括对内经济活动力和对外经济活动力。对内经济活动力: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经济建设和整体经济发展的能力,包括经济发达程度、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和生产力布局等。经济活动力是综合国力的基石和核心部分。对外经济活动力反映一国经济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在国际间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的能力。在国际政治实践中,经济实力强弱不仅制约着国家的工农业生产能力和对外贸易水平,而且直接制约着其军事力量的发展和规模,同时还影响着国民的教育程度与基本素质以及国家政治的稳定等构成综合国力的其他要素。 <br /><br />2.科技力 <br />科技力反映的是一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对其他方面的影响和贡献情况,是未来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主要动力。历次科技革命的结果表明,科技革命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改变国家综合国力的对比关系,促进国际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br /><br />3.军事力 <br />军事力是指保卫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防御能力,它是一种以“威慑力量”存在的国力。包括军队的数量、组成、训练、装备、活动能力、军工生产和后备力量等。军事力量也是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全部物质和精神力量的总和。两军较量既是物质较量,又是精神的较量,军事力量突出地反映在军事威慑和军备竞赛两方面。军事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也关系到国家主权的独立与和平建设的外部环境保障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是国防建设最基本的外部环境和物质条件,深刻影响着国防潜力的积聚、国防发展可持续性的获得和国防职能的发挥。 <br /><br />4.资源力 <br />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可利用的自然物质。如:煤、铁、石油等<br /><br />5.社会发展程度 <br />社会发展程度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发达水平和发展能力,包括社会保障的发达程度法律的完善程度、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的发达程度、人们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和保健程度等等。 <br /><br />6.政府调控能力 <br />政府调控能力是指一个国家对宏观经济的驾驭能力和驾驭技巧,包括经济调控、行政调控和法制法规的调控能力。在一定的科学技术和物质设施条件下,综合国力强弱将主要取决于对各要素的组织与协调,即政府的管理质量。 <br /><br />7.外交力 <br />外交力指根据本国的实力和国情,同时根据对国际形式的判断和掌握,灵活地运用外交策略,进而提高国家的国际影响和国际地位,为国家建设与发展创造安全、有利的外部环境,促进和保障比较畅通的对外贸易,促进综合国力构成要素中短缺因素的改善和各方面的协调。简单的讲,就是对外交水平的打分。<br /><br />有学者指出,目前现有的关于综合国力计算方法的观点有一种相同的思路,即对综合国力仍缺乏实质性的揭示,不能给人以比较明确的答案。这种关于综合国力的研究或考察似乎是学者们想象力的竞赛,好像谁的想象力丰富,谁罗列的因素多,谁就对理论提供了新发展。新贡献,并成了最后的赢家。这种考察是一种简单的加法,全面倒是越来越全面,但不够简明,重点不够突出,也不成系统,看不到力量(综合国力)的源泉和实质,名曰“系统”、“综合”,实际上仍是杂乱无章的堆砌或罗列。如此综合等于没有综合。如果对综合国力的各方面因素过分细化或罗列过细。过多,反而会给人以摸不着头脑之感。出现研究方法的缺陷,不是缺乏具体的方法,也不是没有引入科学的方法;而是对该领域基本问题的判断有问题,因而造成没能抓住研究要点的局面。比如,什么才是综合国力的关键,应该从哪个角度综合,这是所谓的科学方法解决不了的。而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又是学术研究的最基本出发点。没有基本出发点,或基本出发点错了,一切方法都没用。仅仅靠数学公式的建立无助于加深人们对综合国力本质的认识。可以说,找准这些基本问题或基本出发点的眼界。视角或能力才是最关键的最重要的方法。因而,这里所谓的方法主要指一些理论要点的提出。因为在这一领域基本的理论要点还没有完全提出,这导致综合国力理论的基本框架显得支离破综合国力的理论要点及理论体系建立的基础。就目前研究的状况来看,中外学者对综合国力构成要素的认识虽有差别,但其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大部分构成要素亦是相同的。总的来说,其共同点是把综合国力构成要素分为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两部分,具体涵盖一个国家的地理、资源、人口、经济、军事、科技、政治组织以及民族精神与凝聚力等因素。但如果过分拘泥于此,不但无助于“综合”,反而将原本呈有机整体的综合国力毫无道理地肢解得七零八落,让人难以对其实质进行把握。这种划分容易造成各项要素划分、归类的不合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混乱。当然,对于综合国力各项要素及其关系的认识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也存在着理论上的缺陷。总的看来,目前理论界对于综合国力缺乏系统认识,或者说没有将综合国力纳入一个合理、有机的系统。因而,对于综合国力的基本因素及其关系要重新认识,要用真正的系统论来把握,认清主要的理论要点,理顺关系,综合国力才能呈现为一个有机、合理的系统,而合理的学术理论体系也就顺理成章地得以建立。 <br /><br />实际上,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综合国力本身绝非各种因素或各方力量——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简单相加,对国力的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的区分或“虚”与“实”的区分也越来越困难。最重要的是,综合国力已不足以用简单的、看得见的形式表现出来。知识、智慧、科技的因素已使原来表现简单的人力、物力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现在,要说哪一方面的因素决定国力或代表国力的一切恐怕都难以成立。任何一种重要因素都不能说具有压倒优势。而且,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甚至变得难以分割。可以讲,综合国力的各种要素盘根错节,浑然一体,难以严格地加以区分。</span>
7#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09:08:39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2px">综合国力研究的重要意义<br />1.综合国力是一项研究国家力量和战略的科学。它不仅关系到一国的生存与发展,而且还涉及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一个国家只有努力提高其综合国力,强化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能力,才能在世界强林中立于不败之地。 <br /><br />2.综合国力又是一项具有鲜明价值取向的社会科学。当代综合国力竞争中那种长期竞争、加强合作、综合较量、重点突破、胜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已被理论和实践所证明。但是,这种综合国力竞争战略中实现其国家利益和目标的标准又如何来确定,这无疑是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例如,某些发达国家的综合国力理论研究的价值判断往往带有一定的强权政治的倾向。我国研究综合国力、实施其综合竞争战略的主旨,则是为了提高中国的基本国力,在国际竞争中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携手共进,从而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作出较大的贡献。<br /><br />3.综合国力强调国家力量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也就是讲究经济、科技、军事、政治、文化、外交和国民素质等各方力量的合力所产生的系统效应;同时也并不放弃在其中几项根本性的或具有本国特色和优势的重点力量上的集中突破。这是综合国力提高与发展的根本立足点。<br /><br />4.综合国力竞争战略强调不同时空范畴内竞争与协作的有机统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迅猛发展的今天,除了竞争,还需要合作;竞争中的合作、合作中的竞争早就融为一体,并已成为当代综合国力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又一新趋势。正确把握好这种发展趋势,将有助于我们不失时机地进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并分享因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分工与协作所带来的重大收益。 <br /><br />5.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确立,但有许多新的方面或新的关系需要具体落实形成。因此,开展综合国力评价,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指标以及指标间相互关联和影响,进一步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此也可参与到世界综合国力评价中,在世界各国比较研究中找到更适合中国的理论和做法,从而加速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br /><br />6.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会制定相应的经济增长目标,而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综合国力达到某一水平,可以这样讲,经济增长是手段,综合国力提高是目标。二者的关系如何处理,实质上就是注重过程还是注重结果,或者是二者并举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既要注重手段,又注重目标。但必须强调的是综合国力的提高是目的,真正进行比较有意义的不是增长速度本身,而是综合国力水平。一个国家或地区最佳的经济增长应该是符合国情的总量增长和彼此协调的内部结构增长,即能够使综合国力提高的经济增长才是最佳的经济增长。我们完全可以借用综合国力的评价思想和有关评价指标和方法,围绕我国增长方式的转变,制订出切实可行并具有量化操作的具体目标。 <br /><br />总之,虽然当今世界形势总的趋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战争危险依然存在,世界仍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和平与发展虽已成为世界的主流,但制止战争仍需爱好和平人们的努力。战争是力量的竞赛。所谓力量,绝不仅仅是单纯的军事力量,最重要的是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外交、心理等诸多力量,即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较量。综合国力不仅反映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自由行动和影响国际事务的综合能力,也代表一个国家盛衰与发展的程度,标志一个国家安全与稳定的水平。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把争夺综合国力优势当作新一代的国家战略目标。争夺综合国力优势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谁能抢占这个“制高点”,谁就有可能在战略上占优势,政治上更独立,经济上更繁荣,军事上更强盛,外交上更主动,谁就能够胜利地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span>
6#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09:08:16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2px">综合国力近代研究的进程<br />世界各国的国家领导人、大企业家、银行家等正在探索国际竞争条件下的社会经济活动新体系的内涵,通过全方位的国际竞争,形成新的社会价值观念及其社会经济运行体系,从而建立卓有成效的社会分工和资源利用机制,加速技术进步,促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谋求可持续发展。为了推动这项工作,许多国家相应成立综合国力竞争委员会,以便推动有关综合国力及其国家竞争力的科学研究。各种迹向表明,综合国力评价和分析将加速信息化、知识化和全球化。<br /><br />人类要研究综合国力的出发点首先就是国家。没有国家,也就谈不上国力或综合国力。而国家作为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产物,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始终把维护和发展国家利益作为其最基本和最根本的职能。国家利益将伴随国家的历史,始终成为每个国家追求的唯一目标。 <br /><br />一、近代综合国力研究的四大学术流派 <br /><br />1 . “国势学”国力论首次将国情国力阐述上升至系统化和理论化的高度,其有关国势研究的要素体系已经与现代综合国力的构成框架极为近似。 <br /><br />2 . “政治算术学派”国力论是西方近代以较系统的数量分析手段对国情国力进行比较研究的先驱。<br /><br />3.“重商财政学派”国力论则从财政金融实力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所谓的强国致富论。 <br /><br />4. 十九世纪末 ,地缘政治学派从战略的角度系统地提出了一种强国称霸的学说。 <br /><br />注释专栏1.2 <br />国势学国势学的创始人是德国著名学者康令 (1606-1681 )。他在比较分析了当时欧洲各国的人口、土地、财政、兵力、社会秩序、立宪、行政、国家组织与结构等方面的国情国力状况的基础上 ,还从亚里士多德关于国家“四因论”的观点出发 ,进一步论述阐发了决定国家重要事项的四个因素 ,即国家的土地与人口 (质料因素 )、国体与政体 (形式因素 )、国家的财政和军事力量 (动力因素 )、建设国家的目的 (目的因素 ),并且解释了这些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不仅是首次将国情国力阐述上升至系统化和理论化的高度 ,而且其有关国势研究的要素体系已经与现代综合国力的构成框架极为近似。不过 ,康令的这些研究大都以文字叙述为主 ,这在表述上至少是笼统的或是模糊的。另一国势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是德国的阿亨瓦尔 (1719- 1772 ),他继承和发展了康令的观点 ,认为在考察一个国家的强弱时 ,凡是能影响国家繁荣富强的事项 ,均可称之为“国家显著事项”,而研究一国或几个国家的显著事项的学问则是治理国家者所必须懂得并掌握的技术。阿亨瓦尔在其 1749年出版的《欧洲最主要各国新国势学概要》一书中 ,分别记述了包括西班牙、葡萄牙、FaGuo、英国、荷兰、俄国、丹麦、瑞典 8个国家的领土、人口、物产、国境、殖民地、工业、贸易、货币、度量衡、社会阶层、军事力量、政治经济制度、气候等的情况 ,并尽可能地与德国的国情国力进行比较。在阿亨瓦尔的国势研究中 ,尽管第一次提出了一些数字对比的实例 ,但其比较研究的方法却仍然是文字记述式的和静态的。阿亨瓦尔的学生斯勒兹(1735~ 1809),不但将国势学的比较研究方法从静态拓展至动态 ,而且还建立起一个类似具有现代动力系统学思想的崭新的研究体系 ,他主张从“基本力”、“结合”、“行动”三方面来进行国情国力的考察。基本力是指土地、人口、生产物和通货四方面的情况; 结合是指国家政权如何结合这些基本力的情况; 行动是指国家政权在一定目的下实际运用这些基本力的情况。斯勒兹研究体系已具备了现代综合国力论的基本雏形。 <br /><br />资料来源:施祖辉. 国外综合国力研究.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0, 22(1): 13-19. <br /><br />注释专栏1.3 <br />政治算术学派政治算术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创始人威廉·配第(W. Petty)(1623-1687)。当时的英国在对外扩张过程中面临荷兰和FaGuo两大实力雄厚的竞争对手的挑战。为了知己知彼 ,实现其大英帝国争夺殖民地、扩大世界市场和掠取更多原料的战略目标 ,客观上迫切需要有专人来搜集和分析研究荷兰和FaGuo国情国力方面的统计资料并予以理论上的指导。配第的《政治算术》(1690)与《爱尔兰的政治解剖》(1691)即在这种背景下相继问世。在这两部著作里 ,配第以统计数据为基础 ,运用一系列分析手段和计算方法 ,通过对荷兰、FaGuo和英国三国的现实力量和潜在力量的分析比较 ,指出了英国的富强之路 ,并最终得出英国能够超过荷兰和FaGuo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的结论。配第是西方近代以较系统的数量分析手段对国情国力进行比较研究的先驱。<br /><br />资料来源:施祖辉. 国外综合国力研究.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0, 22(1): 13-19. <br /><br />注释专栏1.4 <br />重商财政学派重商财政学派的领衔者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先驱亚当·斯密(Adam Smith) (1 723-1790)。与“国势学派”和“政治算术学派”的全面比较分析体系所不同的是 ,“重商财政学派”主要是从财政金融实力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所谓的强国致富论。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 ,欧洲国家间爆发了多次耗资巨大的战争。当时的一些西欧国家为支付战争费用 ,发展了一套复杂的银行和信贷系统 ,建立起一套支撑近代早期世界经济的国家和国际的信贷体制。后来的事实证明 ,战争的大赢家总是属于那些更有能力保持信誉并能持续获得给养的国家。正因为财政金融实力和强权政治间存在着这种至关重要的联系 ,才有人将这种财政信贷实力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相对的耐久能力的尺度 ,并认为决定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主要因素是财政金融能力。斯密于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一般被视为重商财政学派国力论的代表作之一。 <br /><br />资料来源:施祖辉. 国外综合国力研究.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0, 22(1): 13-19. <br /><br />注释专栏1.5 <br />地缘政治学派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随着各资本主义列强竞争的日趋激烈,西方对综合国力的研究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国情国力的对比分析,而是从战略的角度系统地提出了一种强国称霸的学说。地缘政治学派便是此阶段的必然产物。19世纪末,美国历史学家、地缘政治学者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 T. Mahan)(1840~1914)在其发表的著名的《海军战略》一文中,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出发,将一国凭借其实力夺得制海权作为衡量世界强国的标准,并提出了夺取制海权所必须具备的 6项条件 (地理环境、自然环境、领土、人口、民族素质及政府机制)。阿·马汉认为,英国之所以能成为当时全球最强大的“太阳帝国”,其原因就是它建立了海上霸权。阿·马汉的这一理论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得到了验证,他本人也因此而成为西方近代重海权国力论的开创者。另一地缘政治学者英国的麦金德(Halford J. Mackinder)(1861~1947)则提出了重陆权的国力论 ,他在1904年发表的题为《历史的地理枢纽》的文章中认为,被称之为世界“心脏地区”的大片内陆区域,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具有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 ,政治、经济、科学技术较发达,加上铁路、公路网等陆上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从而使大陆国家重新占据优势,具有较强的国力。麦金德还将历史上马其顿人战胜雅典人、罗马人打败迦太基人,以及20世纪大英帝国的衰落,作为海权国家没落、陆权国家崛起的例证。麦金德将地缘政治因素作为决定国力的一个重要变量来考虑,用历史唯心主义和庸俗进化论的观点来观察社会经济与政治生活,显然与国力的本质不相符合。划分国力类型是研究国力问题的核心课题。人文地理学家拉采尔(F. Ratzel)1897年在《政治地理学》专著中首创国力分类的理论,他根据面积大小,人口多少将国家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1972年科尔(J.P. Coll)在《世界国情地理》中提出以面积、人口、钢产量、能源产量、生产总值、军事力量等6个变量划分国力。 <br /><br />资料来源:施祖辉. 国外综合国力研究.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0, 22(1): 13-19. 陈秀英, 涂勤. 综合国力: 评价与比较(上). 开放时代, 2000, 6:125-128.<br /><br />二、现代和当代综合国力研究的全盛时期<br /><br />20世纪20年代初至90年代末 ,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关综合国力研究的理论与应用大致经历了以下4个发展阶段。<br /><br />1.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条件下的“大战略”理论 <br />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得尔·哈特 (1895-1970)在其《战略论》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大战略”概念,便是其中较具代表性的阐述综合国力问题的理论之一。所谓大战略,就是指通过调节和指导一国或数国的所有资源来实现原来只有诉诸武力才能达到的政治目的的那种国家战略。其要点是综:合运用国家的各种力量来实现国家政策所规定的政治目标。也就是说,大战略理论要在注重军事力量的同时,还要更加重视综合运用整个国家的其他各种力量,诸如国家政治和政策、军事、经济、外交、民族素质、思想、道义以及各种精神因素等。哈特强调在有效地动员这些资源用以保障武装力量的作战行动的同时,还要充分估计到国家的精神力量;并认为具有高度的精神素质的国民,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作为斗争工具的物质。哈特的关于大战略概念的理论比传统的只强调军事实力的早期综合国力理论更具有广泛而现实的意义。 <br /><br />2.二战后“雅尔塔”体系框架下的“重控制作用”理论 <br />美国德裔学者汉斯·摩尔根教授(Hans·J.Morgenthar)(1904-1980)是“重控制作用”国力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摩尔根在1948年发表的《国际政治、权利与和平》一书中,对以往的各种综合国力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概括了近代综合国力的性质和各种构成要素。摩尔根指出,国际政治实际上就是各国间的权力斗争,而权力斗争又可归结为保持权力、显示权力和扩大权力3种形式。各国为实现各自的国家利益,就必须提高国家实力即综合国力,综合国力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手段。他还进一步提出一个国家的实力应由3大部分9个要素构成:一是物质因素构成(地理和自然资源);二是人力因素构成 (人口、国民性、民心、外交质量和政府质量);三是人物结合因素构成 (工业实力和军备)。摩尔根十分注重非军事要素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认为其他要素是对军事要素的必要补充,并且还强调应将综合国力作为一个国家推行其外交政策的基础。摩尔根是西方近代和现代综合国力研究的集大成者,他的观点对以后的综合国力理论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br /><br />FaGuo历史学家阿隆(Raymond Aoan)把国力归结为三大基本要素:某一政治单位所占据的空间;资源(包括物力和人力);集体行动能力,涉及军事组织、社会结构和质量等。 <br /><br />3.与“冷战”时期威慑战略相适应的定量分析研究 <br />在从20世纪60年代起东、西方两大对抗集团对峙日益加剧的形势下 ,美苏双方都需要通过增强各自的综合实力来取得竞争优势 ,从而在实际力量的对比方面达到其显示*慑的战略目的。因此 ,西方和某些发达国家对综合国力的理论研究遂开始由定性阐述向定量探索的方向转化。这一进展标志着当代综合国力理论研究的一次重大飞跃。 <br /><br />4.与“多元化”时期综合竞争战略相适应的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分析研究。 <br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随着东欧集团和前苏联的解体 ,“雅尔塔”体系所确立的战后均势实际上已不复存在。整个世界的发展格局已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在全球和地区性的多边关系中 ,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竞争和影响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 <br /><br />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多元化”时期以综合竞争战略为主导的国力论研究背景下,却出现了一种以“新干涉”主义为依据的“新综合竞争战略”的思潮,可称之为“四元一体”国力论。所谓四元一体是指:经济、科技、军事和文化价值观的有机统一。该国力研究观点认为:一国或一集团若欲在全球和地区性的合作、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在综合运用其各种力量的同时,还要重点突出其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和文化力等四方面力量的巨大功能作用,即以经济实力为核心,以科技实力为后盾,以军事实力相威慑,以“民主”文化作渗透或突击的先导,进而形成一种“对抗与合作”相融、“协调与干涉”并用的综合国力竞争战略的评估体系。 <br /><br />注释专栏1.6 <br />“定量分析”理论(1)- 强国公式首次对综合国力进行系统的定量测定是德国理论物理学教授威廉·富克斯(Withelem <font color="#ff0000">不良词语</font>s)。他在 1965年发表的《国力方程》一书中,根据自然过程和生物过程的演化原理,认为一个国家的国力发展过程也近似于生物种类逻辑增长的变动趋势,并由此提出了一个用以测定国家实力动态变化的所谓的强国公式。后来,富克斯在1978年版的《明天的强国》一书中,根据中国从1950到1975年间25年的人口增长、钢铁生产和能源消费等方面数据,重新修正了他原来的某些预测,并预言下一个世纪将是中国世纪。富克斯的主要计算结果为:1.美国 2.前苏联 3.中国 4.印度 5.日本 6.英国7.西德 8.FaGuo 9.加拿大 10.巴西 11.澳大利亚12.意大利 13.波兰 14.巴基斯坦 15.墨西哥。 <br /><br />资料来源:施祖辉. 国外综合国力研究.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22(1):13-19.<br /><br />注释专栏1.7 <br />“定量分析”理论(2)- 国力方程20世纪 70年代以后,国际问题和战略研究学者,美国乔治敦大学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克莱因(Ray S.Cline)在综合国力的定量研究领域进行了更为广泛、深入的探索。他分别在1975年、1977年和1980年出版的《世界权力的评价》、《1977年世界权力的评价》和《80年代世界权力趋势与美国对外政策》三部著作中,以近代地缘政治国力学说的内核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一个用以测度和评估一国国力的数学模式-国力方程,为后来的综合国力定量研究提供了一个系统评估的分析框架。其关于综合国力研究的主要排序结果为(1978年):1.美国 2.前苏联 3.中国 4.巴西 5.加拿大6.FaGuo 7.日本 8.原联邦德国 9.澳大利亚 10.英国。 <br /><br />资料来源:黄硕风,综合国力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br /><br />注释专栏1.8 <br />洛桑“国际竞争力”研究模式由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国际管理与发展学院每年发表的《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从国际竞争力和政府作用的层面将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划分为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政府作用、金融环境、基础设施、管理程度、科学技术和人口结构素质等8大模块。其中政府作用由如下 5大类一级综合性指标组成:政府对经济的影响、法律与法律制度环境、货币与财政政策、社会政治的稳定性、政治制度的适应性。洛桑国力学派认为 ,由于一国政府在对其本国发展的诸多方面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 ,特别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国企业竞争的宏观环境。因此,政府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的大小。历年《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的评估结果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洛桑“国际竞争力”模式是目前综合国力研究中一种较为客观、实用并兼有很大普适性的分析理论。 <br /><br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组, 国家体改委. 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9:科技竞争力主题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br /><br />三、中国学者对综合国力的研究 <br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致力于综合国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结果。 <br /><br />张文奎选择了面积、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量、粮食产量、军事能力七个指标,对世界上14个主要国家的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计算出各个国家的基础国力、人均国力、地均国力,在此基础上再把三者得分相加得出各国综合国力排序。 <br /><br />黄硕风在其关于综合国力的研究中,建立了由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资源力、政治力、外交力、文教力等7类29个指标构成的综合国力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建立了综合国力动态方程和综合国力盛衰方程及综合评价法,对13个主要国家的综合国力进行了测算和排序,并对其中的6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 <br /><br />王诵芬、陈沙、石小玉等在其关于综合国力的研究中,建立了由资源、经济活动能力、对外经济活动能力、科技能力、社会发展程度、军事能力、政府调控能力、外交能力等8类85个指标构成的综合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结构分析等方法,对17个主要国家的综合国力进行了测算和排序。 <br /><br />王在邦、张兴国等也分别对一些主要国家进行了综合国力对比研究。</span>
5#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09:07:47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2px">综合国力的概念分析<br />一、综合国力的内涵 <br />在当代国际竞争中,一个国家的强弱,不仅决定于军事力量、经济力量或某一单方面的力量,更主要的取决于综合国力。<br /><br />综合国力(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是指一个主权国家赖以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综合国力的内涵非常丰富,它的构成要素中既包含自然的,也包含社会的;既包含物质的,也包含精神的;既包含实力,也包含潜力以及由潜力转化为实力的机制,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国防、外交、资源、民族意志、凝聚力等要素有机关联、相互作用的综合体。 <br /><br />由于综合国力是一个系统的概念,所以应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对其进行理解、分析和界定。综合国力不是其构成要素的简单加和,而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和一定运行规律的系统的整体功能,其功能的状况或水平不仅决定于其构成要素的各要素的状况或水平,更决定于其构成要素之间的结构比例及其耦合机制。因此,综合国力水平既可以有大于其构成要素之和的功能;同时也有小于其构成要素之和的可能。显然,我们应当追求前者而避免后者。 <br /><br />综合国力是一种系统的和动态的综合力量,是在系统与外部的交流和系统本身的运动过程中形成的。综合国力不仅是国家间竞争和互相影响的力量,还表现为对人类社会总体的贡献能力。每个国家作为人类社会总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和进步都直接表现为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br /><br />综合国力有潜在综合国力与现实综合国力之分。现实综合国力是指构成综合国力各要素已经具备的实力和各要素之间有机组合所显示出的整体实力。潜在综合国力是指随着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由于某些要素实力增长,非物质要素水平与状况改善以及系统结构的变化致使整个要素系统组合功能增强的潜在能力。潜在综合国力测定实际上是对未来综合国力发展趋势的预测。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水平在某一特定时点上不决定于其国家战略的变化,但是其国家战略的制定则必须以其综合国力为基础,并以提升其综合国力为目标。 <br /><br />总之,综合国力是以国家为整体表现出来的维护和获取国家利益的力量,它包括了所有直接和间接获取国家利益的一切因素。综合国力的概念呈现出综合性和概括性、战略性和强制性、科学性。 <br /><br />二、综合国力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 <br />由于综合国力的系统性,所以它与国际竞争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情、国家能力等很多重要概念具有紧密的关系。综合国力与这些相关概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br /><br />综合国力不同于国际竞争力。综合国力是动态的,它不断变化和发展,而决定综合国力变化与对比的主要因素是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与其他国家竞争所具有的相对位势,它实质上反映了综合国力发展的速度。综合国力更着重于总量(总实力)和人均量(人均实力),而国际竞争力更着重于总量和人均量的增长速度。总之,综合国力是国际竞争力的发展基础,国际竞争力则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两者相辅相成。一般来说,综合国力侧重于衡量现在的状况,而国际竞争力则是预测未来发展的趋势。故一个国家要强大,要发展,在国际社会与其他国家竞争过程中占有或保持一定的相对优势地位,不仅要有雄厚的综合国力,还要有超众的国际竞争力。 <br /><br />综合国力不同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前者着重于从总体规模上描述一个国家的实力,后者则着重于从质量上描述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层次。同时,它们又有联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综合国力状况具有正向影响,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如果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较强,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势必较高;反之,如果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较弱,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势必较低。在综合国力测定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方面,二者可能会运用一些共同的指标。但作为反映综合国力的指标更多地是采用总量指标,而描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更多地是用人均指标。 <br /><br />国情是国家历史和现状的总和,综合国力只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国情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的总称。它主要包括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资源环境、人口、政治权力、经济情况、历史、文化思想、民族和宗教、军事国防和对外关系等内容。显然,历史、民族和宗教等反映国情的因素并没有充分反映在综合国力中。从概念和内容上分析,国情与综合国力相互区别,但从综合国力的角度看,一个国家的国情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br /><br />国家能力是指国家(中央政府)将自己的意志、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分析国家能力,既要看国家在政策制定层面的能力,又要看国家在政策执行层面的能力。概而言之,研究国家能力要涉及到政府与社会、政治与经济、结构与功能等政府观的根本内容,政府能力是政府在行使其功能、实现其意志过程中体现出的政府绩效,具体可表述为政治绩效、经济绩效、文化绩效、社会绩效四个基本向度。政治绩效主要指政治生产力以及政治产品,即政策的形成与贯彻;经济绩效主要指经济增长与稳定中政府的导向作用,其中通货膨胀、失业、收入分配等是重要的参数;文化绩效主要指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互补与渗透,以及文化的繁荣与整合;社会绩效主要指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其中安全与犯罪、公平与正义、福利与贫困、稳定与失衡等指标是重要的参数,这几方面绩效的大小强弱反映的正是政府能力的大小强弱。 <br /><br />注释专栏1.1 <br />国家能力研究国家能力(State Capacity),通常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指什么样的能力,二是指何种程度的能力。前者是就能力的类别而言,后者强调的是能力的强弱与大小。单从能力的类别来考察,它往往同政府职能的含义较为接近,如果就能力之大小来研究,则要切入诸多变量,更多地从实证分析中得出一种比较的相对的量的规定性。加尔里埃尔·阿尔蒙德和宾厄姆·鲍威尔从结构功能主义的方法论出发,提出功能三分方案,即系统功能 ( 包括政治社会化、政治录用、政治沟通)、过程功能(包括利益表达和综合、政策制定、政策实施),政策功能(包括提取、限制、分配与输出),并用“政治生产力”给以概括和总结。古德诺(Frank Goodnow)的政府观似乎更为简洁,“在所有的政府体制中都存在着两种主要的或基本的政府功能,即国家意志的表达功能和国家意志的执行功能。在所有的国家中也都存在着分立的机关,每个分立的机关都用他们的大部分时间行使着两种功能中的一种。这两种功能分别就是政治与行政。”这实际上是对政府能力的二元划分,即政治能力与行政能力的二元组合。持系统政治观的学者则是从输入、转换、输出、反馈等向度来定位政府能力的,具体表现为体系的维持能力,体系的生产能力,体系的适应能力,体系的统合能力等。当然,各部分的能力之和并不等同于体系的综合能力。也有的学者把政府能力概念归纳为“创造能力、生产能力、改造能力、适应能力、贯彻能力、自律能力”等六个方面。这些见仁见智的观点说明,对政府能力的研究,尚无形成统一的概念体系。 <br /><br />资料来源:1. CalClark C. The strong state and development: a growing list of caveats.. Journal of Developing Societies, 1988.2. Nordlinger E. A. On the Autonomy of the Democratic Stat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3. 黎静. 关于发展中国家国家能力的探讨, 政治学研究,1999.4.. 加尔里埃尔·阿尔蒙德, 宾厄姆·鲍威尔. 曹沛霖等译. 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span>
4#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09:07:18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2px">附:国力测算的过程简介 <br />   全部测度的指标体系见附表1。使用功效系数法 功效系数法,是消除不同指标量纲的影响而计算分值的方法。Aij=(Xij-Xij)/(Xmj-Xsj)×50+50其中,Aij为消除量纲影响后的分值,Xij为本国指标实际值,Asj为各国指标的下限值,Amj为各国指标的上限值。进行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评分,利用赋权分层逐级方法汇总。子类指标的得分值是其下指标得分值的简单平均值,国力资源各指标得分是子类指标得分的简单平均,例外是在信息基础设施中,考虑到重要性程度不同,将基本基础设施的权数设为0.2,将信息基础设施的权数设为0.8。各资源力指标汇总国力资源时,考虑到各资源力的重要性不同,将资本资源和自然资源权数设为其他项的一半。全部得分是国力资源、政府调控力、外交力、军事力和经济力的简单平均数与各国国力的协调系数相乘的结果。各国国力的协调系数根据该国国力资源、政府调控力、外交力、军事力和经济力排名的离散程度计算获得。<br /><br />   附表1 综合国力测度指标体系<br /><br />国力 <br />子类指标 <br />指标选择 <br /><br />国力资源 <br />科技力 (0.25) <br />科技投入 <br />全部 R&D 支出、 R&D 人数 <br /><br />科技产出 <br />科学论文、授予本国居民专利数目、居民从国外获得专利数目 <br /><br />科技对经济贡献 <br />劳动生产率 <br /><br />水平高技术产业出口额,高技术产业出口占全部制造业出口比重 <br /><br />人力资本 (0.25) <br />劳动数量 <br />经济活动人口 <br /><br />劳动素质 <br />文盲率、平均受教育年限、高等教育入学率 <br /><br />资本资源 (0.125) <br />储蓄水平 <br />储蓄总额 <br /><br />FDI <br />国外对本国直接投资资本存量 <br /><br />资本市场 <br />股票市场筹资额、股票市场筹资额占 GDP 比重 <br /><br />信息力 (0.25) <br />基本基础设施( 0.2 ) <br />每平方公里公路长度、每平方公里铁路长度、航空公司年载客量 <br /><br />信息基础设施( 0.8 ) <br />每千户拥有固定电话主要干线数,千户居民拥有的移动电话数、在用计算机占全世界比重、千人拥有计算机数、千人拥有因特网数、千户居民安装宽带数 <br /><br />自然资源 (0.125) <br />土地和能源 <br />国土面积、人均可耕地面积、全部能源产量、本国能源产量占本国全部消费比重 <br /><br />政府调控力 <br />公共产品提供水平( 0.2 ) <br />公共教育支出占 GDP 比重、公共卫生支出占 GDP 比重、政府公共支出占 GDP 比重 <br /><br />政府绩效( 0.8 ) <br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企业法律环境和社会体系 <br /><br />军事力 <br />军费投入总量、军队人数、核弹头数目、武器出口占世界全部比重 <br /><br />外交力 <br />外交倡议力、有无盟国、在联合国地位、周边关系、经济军事援助力、外交独立性 <br /><br />经济力 <br />GDP 、人均 GDP 、 GDP 增长率 <br /><br /><br />   附表2 各国科技资源与人力资本 <br /><br />??<br />R&D 支出( 2003 ,百万美元) <br />科学论文 (2001) <br />授予本国居民专利数 (2000~2002) <br />本国居民国外获专利( 2002 ) <br />高技术产业出口比重( % ) <br />劳动力数量( 2004 ,百万) <br />高等教育入学率( % , 2002 ) <br />文盲率( % , 2002) <br />平均受教育年限 (2001/02) <br /><br />美国 <br />284584 <br />200870 <br />86551 <br />162126 <br />31 <br />147.08 <br />40 <br />1 <br />16 <br /><br />FaGuo <br />32564 <br />31317 <br />10737 <br />45256 <br />19 <br />27.24 <br />36 <br />1 <br />15 <br /><br />德国 <br />60294 <br />43623 <br />19593 <br />115223 <br />16 <br />39.9 <br />21 <br />1 <br />16 <br /><br />英国 <br />29434 <br />47660 <br />4452 <br />29800 <br />26 <br />29.37 <br />31 <br />1 <br />22 <br /><br />俄罗斯 <br />5768 <br />15846 <br />14454 <br />686 <br />19 <br />72.69 <br />29 <br />1 <br />13 <br /><br />印度 <br />3703 <br />11076 <br />537 <br />512 <br />5 <br />465.36 <br />8 <br />38.7 <br />9 <br /><br />日本 <br />124113 <br />57420 <br />110053 <br />106184 <br />24 <br />66.42 <br />50 <br />1 <br />15 <br /><br />韩国 <br />16011 <br />11037 <br />24984 <br />8673 <br />32 <br />23.37 <br />41 <br />2.1 <br />16 <br /><br />中国 <br />18601 <br />20978 <br />5913 <br />633 <br />27 <br />787.18 <br />5 <br />9.1 <br />10 <br /><br />加拿大 <br />16072 <br />22626 <br />1193 <br />11073 <br />14 <br />17.18 <br />51 <br />1 <br />16 <br /><br /><br />   资料说明:高等教育入学率是指25~34岁得到高等教育的比重;文盲率指15岁以上人数中文盲的比重;“平均受教育年限”资料取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最新公布的社会指标( Social Indicators,<font color="#003366">http://unstats.un.org/unsd/demog ... cind/education.htm)</font>。其中德国数据是1998/99,FaGuo数据是2000/01,韩国数据是2002/03。 <br />   其他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font color="#003366">http://devdate.worldbank.org/dataonline/</font>。<br /><br />   附表3 各国资本资源和自然资源<br /><br />??<br />股市融资总额 ( 十亿美元, 2003) <br />股市资本占 GDP 比 (% , 2003) <br />引进外资存量 ( 十亿美元, 2003) <br />国内储蓄总额 ( 十亿美元, 2004) <br />陆地面积 ( 千平方公里, 2004) <br />可耕地面积(人均平方米, 2002 ) <br />本国能源产量占全部需求比重( % , 2002 ) <br />全部能源产量(百万 MTOE , 2002 ) <br /><br />美国 <br />14266.3 <br />129.65 <br />2435.54 <br />1697.8 <br />9809 <br />6179 <br />72.8 <br />1666.64 <br /><br />FaGuo <br />1355.6 <br />77.03 <br />748.58 <br />429.7 <br />557 <br />3292 <br />50.6 <br />134.65 <br /><br />德国 <br />1079 <br />44.87 <br />544.6 <br />620.6 <br />357 <br />1455 <br />38.9 <br />134.77 <br /><br />英国 <br />2412.4 <br />134.07 <br />636.6 <br />245.5 <br />245 <br />980 <br />113.8 <br />257.81 <br /><br />俄罗斯 <br />230.8 <br />51.16 <br />86.77 <br />212.3 <br />17075 <br />8570 <br />167.4 <br />1034.52 <br /><br />印度 <br />279.1 <br />50.9 <br />25.41 <br />72.9 <br />3166 <br />1612 <br />81.9 <br />440.97 <br /><br />日本 <br />3040.7 <br />70.84 <br />89.73 <br />1203.3 <br />378 <br />374 <br />19 <br />98.13 <br /><br />土耳其 <br />68.4 <br />28.57 <br />32.22 <br />59.1 <br />775 <br />4111 <br />35 <br />24.43 <br /><br />韩国 <br />329.6 <br />54.42 <br />47.63 <br />238.2 <br />100 <br />394 <br />17.8 <br />36.21 <br /><br />中国 <br />681.2 <br />48.09 <br />501.47 <br />601.8 <br />9600 <br />1199 <br />99.4 <br />1220.81 <br /><br />加拿大 <br />894 <br />102.69 <br />256 <br />286.1 <br />9976 <br />14625 <br />154.1 <br />385.41 <br /><br /><br />   资料来源:可耕地、陆地面积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土壤资源报告(World Soil Resources Report) Land Resource Potential and Constraints at Regional and Country Levels,FAO,2000;能源数据来源:国际能源机构(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4,IEA,2005。 <br />   其他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font color="#003366">http://devdate.worldbank.org/dataonline/</font>。<br /><br />   附表4 各国信息基础设施 <br /><br />??<br />每平方公里铁路(公里, 2002 ) <br />每平方公里公路(公里, 2003) <br />主要航空公司载客量, (2003) <br />千户固定电话主干线数 (2003) <br />千户居民移动电话数( 2003 ) <br />在用计算机世界比重( % , 2004 ) <br />千人计算机数( 2004 ) <br />千人因特网数( 2004 ) <br />千户安装宽带数( 2003) <br /><br />美国 <br />0.65 <br />0.02 <br />588997 <br />624 <br />545.8 <br />27.12 <br />763 <br />632.2 <br />86.27 <br /><br />FaGuo <br />1.62 <br />0.05 <br />47259 <br />566 <br />695.9 <br />3.56 <br />487 <br />421.4 <br />58.56 <br /><br />德国 <br />— <br />0.1 <br />72693 <br />657 <br />785.2 <br />5.61 <br />562 <br />508 <br />38.87 <br /><br />英国 <br />1.62 <br />0.07 <br />76377 <br />591 <br />911.7 <br />4.35 <br />595 <br />549.2 <br />30.74 <br /><br />俄罗斯 <br />0.15 <br />0.01 <br />22723 <br />253 <br />249.3 <br />2.3 <br />132 <br />147.3 <br />0.08 <br /><br />印度 <br />0.8 <br />0.02 <br />19456 <br />46 <br />24.7 <br />1.58 <br />12 <br />34.71 <br />0.13 <br /><br />日本 <br />3.1 <br />0.05 <br />103606 <br />472 <br />679 <br />8.39 <br />543 <br />612.7 <br />116.86 <br /><br />韩国 <br />0.96 <br />0.03 <br />33334 <br />538 <br />700.9 <br />3.18 <br />539 <br />649.7 <br />233.22 <br /><br />中国 <br />0.18 <br />0.01 <br />87590 <br />209 <br />214.8 <br />6.42 <br />41 <br />78.53 <br />8.14 <br /><br />加拿大 <br />— <br />0 <br />35884 <br />651 <br />419 <br />2.71 <br />689 <br />629 <br />146.97 <br /><br /><br />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font color="#003366">http://devdate.worldbank.org/dataonline/</font>。<br /><br />   附表5 2005年IMD各国政府“政府绩效”排名 <br /><br />??<br />公共金融 <br />财政政策 <br />制度框架 <br />企业立法 <br />社会框架 <br />总体排名 <br />政府支出( %/GDP , 2003 ) <br />公共教育支出( %/GDP , 2003 ) <br />公共健康支出( %/GDP , 2003) <br /><br />美国 <br />38 <br />22 <br />13 <br />10 <br />16 <br />16 <br />6.2 <br />14.6 <br />35 <br /><br />日本 <br />48 <br />31 <br />25 <br />39 <br />50 <br />40 <br />3.6 <br />7.9 <br />23.1 <br /><br />加拿大 <br />22 <br />25 <br />8 <br />9 <br />9 <br />9 <br />8.1 <br />9.8 <br />37.7 <br /><br />德国 <br />49 <br />54 <br />38 <br />31 <br />10 <br />35 <br />4.1 <br />10.9 <br />47.5 <br /><br />英国 <br />37 <br />33 <br />29 <br />22 <br />29 <br />26 <br />5.5 <br />7.7 <br />42.9 <br /><br />FaGuo <br />39 <br />58 <br />36 <br />40 <br />27 <br />45 <br />6 <br />9.7 <br />53.4 <br /><br />中国 <br />1 <br />9 <br />31 <br />46 <br />33 <br />21 <br />3.3 <br />5.8 <br />21 <br /><br />韩国 <br />14 <br />15 <br />30 <br />34 <br />58 <br />31 <br />4 <br />5 <br />23.1 <br /><br />俄罗斯 <br />3 <br />18 <br />52 <br />58 <br />54 <br />55 <br />3.6 <br />6.2 <br />32.7 <br /><br />印度 <br />51 <br />7 <br />33 <br />48 <br />49 <br />39 <br />3.2 <br />6.1 <br />16.8 <br /><br /><br />资料来源:瑞士洛桑国际管理研究院(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2005,Swissland,2005。 <br />   说明:2005年IMD全球竞争力年报政府绩效排名包括60个经济体,旨在评价政府对经济增长提供的环境支持程度,其中“公共金融”测度金融系统包括货币政策等提供经济建设的环境;“财政政策”测度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支持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业绩;“制度框架”测度中央银行和政府政策的有效性;“社会框架”根据收入分配、社会歧视、男女差异、社会治安、社会凝聚力、社会公正性等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情况进行测度。全部排名根据专家调查法获得。</span>
3#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09:06:43 | 只看该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 12px">四、主要大国综合国力展望 <br />   (一) 综合国力的时代演变<br />   地球上有了国家,就有了国家间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相互作用,无论是腥风血雨的战场、尔虞我诈的谈判、还是同心同德的合作,所有这些相互作用背后的基础都是国家的综合国力。无论在远古还是当今,如空气对人们生活的作用一样,国力始终是国家生存的根本。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综合国力的内涵、国力的外在显示形式和国力的构成要素都在发生着变化。<br /><br />   一般地说,综合国力是一国在国际舞台上利用一定的方式获得自己国家目标的一种综合能力。历史上,国力就是军事力,军事强大的目的就是在于获得经济利益。现在对于综合国力的研究,由于国力的强弱和意识形态等不同,对国力讨论的侧重点也不同,西方学者对国力认识的基本思想一直是以强权政治为中心,认为国力就是一国使用一定的战略资源影响和控制他国行为得到自己想要结果的国家能力。如美国德裔学者汉斯·摩根索(Hans J.Morgenthar)认为汉斯·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第5版修订版,商务印书馆,1993,中文版,第140、24页。,“所谓权力,是一个人影响他人思想和行动的能力”,“权力可以包括建立和维持人对人的控制的一切东西”,“权力包含人对人的统治”。FaGuo著名历史学家雷蒙·阿隆(Raymond Aron )认为转引黄硕风:《综合国力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第2页。,“在国际舞台上,可以把权力定义为某一政治单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其他政治单位的能力”。美国政治学学者K.J.霍尔斯蒂(K.J.Helsti)认为,“国家权力是一个国家控制别国的一般能力”。当代西方国力学研究者前美国中央情报局副局长、国务院情报与研究司司长克莱因R.S.克莱因:《80年代的世界权力趋势和美国对外政策》,1981,英文版,第12~13页。(Ray S.Cline) 认为,“在国际舞台上的所谓实力,乃是一国政府对他国政府所行使的强制力和意志力,对国力的研究,归根到底是对进行战争和能力的研究和思考”。<br /><br />   中国学者在综合国力的研究上多是强调国家的和平发展,提出在保护本国的国家利益的基础上,与他国互惠互利,和平共处。如黄硕风认为,一国的综合国力要反映一个主权国家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物质力和精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黄硕风:《综合国力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第5页。王诵芬等认为,综合国力是一个主权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拥有的各种力量的有机总和,是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又是强国据以确立其国际地位、发挥其国际影响和作用的基础。王诵芬主编《世界主要国家综合国力研究》,湖南出版社,1996,第25页。中国当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的研究认为,综合国力是一国经济、军事、科技、教育、资源和其影响力的总和。中国当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全球战略模式》,时事出版社,2000年。 <br />   比较而言,西方学者认为的国力更强调“影响力”与“强制力”,中国学者认识的国力更强调“生存力”、“发展力”和“国际影响力”,不同的判断由于各自国力发展阶段的情况不同以本国为核心的研究侧重点不同所导致。实际上,国力是国家间的相互作用,既然有强国对弱国的“影响和控制”,就有弱国生存和发展所受到的威胁,就有弱国对强国的“反影响与反控制”,国力的格局是这些作用与反作用后的“均势”。整体上看,国力可以包括两块,一个是把国家内部事情干好的能力,包括生存力和发展力,另外就是影响别国的能力,可以是和平外交的方式,也可以是武力的方式。两方面能力的关系是显然的,只有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才可能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对做好自己的事情具有增强或削弱的反作用。 <br /><br />   国家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是国力强弱的外在显示,国际舞台上强国对弱国的影响或控制一般可用胡萝卜、大棒或其他外交手段,所以国力最外在的显示就是所谓的“硬力”和“软力”,“硬力”指经济力和军事力,“软力”指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或者是确立某种程度上能体现别国意愿的政治导向的能力 Joseph S.NYE,JR.,“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Public Affairs,2004 .,“软力” 最重要的体现在于国家的外交力。经济力是一国国力强盛的基础,没有经济力的发展和强大,就不会有其他国力的发展与强大,虽然他们之间有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复杂关系,但经济力对其他力的影响是绝对的,基础性的。另外,经济也是对外交往中非常重要的工具,一国可以通过经济购买或援助等经济支付方式得到影响或控制他国的目的,典型的表现在于向联合国或其他国际组织通过多缴会费获得更多表决权或其他权利,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有条件的经济援助等。如在联合国2002年经常预算中各国分摊的比率联合国网站,<font color="#003366">http://www.un.org/Chinese/</font>。中,排在前几位的是:美国(22%)、日本(19.67%)、德国(9.85%)、FaGuo(6.51%)、英国(5.58%)、意大利(5.10%)、加拿大(2.58%),贡献越大的国家一般在联合国领导机构的关键位置(如秘书处、财政部门、法律解释部门、人权和难民事物、人权以及维和活动)中担任要职的比重也越高。当然,援助也有许多出于人道主义等善良友好的目的,为了得到更多的朋友或良好的声誉。<br /><br />   军事力是一国国力的最重要显现,尽管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与国家之间被多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联系着,军事力相对以前的重要性有所减弱,但是军事力在国际关系中仍然是最重要的,军事力仍然代表国家对其竞争对手最有效的控制和影响力。安全问题仍然是外交政策中最重要的,利益不同的大国之间,没有一个国家会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别国的善意上,当今的世界里,制止战争和控制战争的能力,依然依靠国家的军事实力。在毫无秩序的国际政治领域,军事力仍然是国家间争端的最终 “裁判”,典型的是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以武力解决两国的长期争端,摧毁萨达姆政府,建立符合美国意识形态的所谓“民主政府”。 <br /><br />   外交力是国家在对外活动和国际事务中利用外交手段维护国家利益的能力。外交力一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反映,一是提出外交倡议的能力,通过建立有利的国际制度、国际法或国际机制维护本国的利益。另外是有无盟国,有无自己的势力范围。同时国家的外交力也表现在联合国的地位上,作为世界上最大主权国家主导的国际组织,其决议对全球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国家外交力也反映在其外交能力的独立性上,所谓强国即是在国际舞台上表达或行使自己意愿的自由程度,所以独立性也是外交力强弱的反映。当然,国家的经济力和军事力本身也是外交力的重要组成,尽管弱国无外交的理论还值得商榷,但无论如何精巧的外交理念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和军事做后盾其发挥作用的空间必然受到限制。 <br /><br />   在外在显示的国力中,如果把经济力和军事力看成硬力,外交力看成软力的话,硬力与软力之间相互关联,但关系扑朔迷离。亨廷顿(P.Huntington)认为,物质上的成功会使文化和价值观自然有吸引力,经济与军事失败会导致自我怀疑及身份危机。而约瑟夫·S.奈Robert O.Keohane and Joseph S.Nye,Jr.,“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Foreign Affairs,v.77no.5(September/October 1998).认为软力并不依赖于硬力,如梵蒂冈的影响力并没有因教皇管辖区域范围减少而减弱。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影响和控制它国的方式与过去相比复杂了许多,过去强调单一的军事手段,而现在更强调针对具体的国际问题组合使用经济力、军事力和外交力,武力不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甚至有时会起一定的反作用。典型表现在美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在“反恐活动”中越反越恐的僵局。在国家间相互作用中,理解和尊重与自己文化不同的其他文化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br /><br />   从形成国力的资源上看,综合国力是一个包含众多复杂子系统的大系统。一国经济力的强大,不仅需要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资,更在于技术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创新,而技术创新能力的获得,根本在于教育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政府支持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法律和制度是创新根本性的条件。同样军事力的获得以经济力为基础,同时政府是国家军力的生产者,人才素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等对军事力的生产影响也是自然的。而一国的科技力、人力资本、信息力、资本力、自然资源等本身也是独立系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这些力与力之间互相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网状结构,独自或交迭地对外发挥着各自的影响力,所以综合国力不是多种力量的简单加总,而是多种力量有机组合的一个系统。 <br /><br />   在形成综合国力的各要素中,按照著名管理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波特(Michael E.Porter)Michael E.Porter著《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华夏出版社,2003,第72页。对生产要素的划分,可以把自然资源、非熟练劳动力和半熟练劳动力、资本力等视为初级生产要素,而科技力、人力资本、信息力可视为高级生产要素。按照波特的理论,今天初级生产要素已不再重要,主要是需求越来越少,供给却相对增加,而且跨国公司能通过全球市场的网络获得这些生产要素,高级生产要素对竞争优势的重要性显然重要得多。对每个国家来说,由于国力发展的阶段不同,各种资源的作用有所不同,在以天然品或农业为主的产业,对技能要求不高或技术普及的产业,初级生产要素仍然非常重要,但是在发达的经济体中,发展高技术产业,高级生产要素尤其重要。 <br /><br />   在形成复杂而庞大的国力系统时,保持在国际经济创新系统中的支配能力是国力强盛的必要条件,创新能力在经济中的表现是在对世界经济体系中领先产业的控制。按照权力政治(power?political)的观点,在经济领域支配领先产业的最终价值就在于可能获得并保持自己的霸权地位。Albert RoseAlbert Rose,“Wars,Innovations and Long Cycl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31(1941),p.105.甚至提出,现代战争实际上是等同于熊彼特创新体系中的创新争夺,谁获得了经济创新系统中的领先地位,谁就赢得了战争。乔治·莫得斯基和威廉·托马斯(George Modelski and William R.Thompson)George Modelski and William R.Thompson ,Leading Sectors and World Powers(Columbia: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1996),p.69.从1190年热那亚对香槟市场的开发到今天美国对信息产业的领先的研究认为,“谁支配着领先产业,谁就支配着世界”。 <br /><br />   获得领先产业的支配在于对现有优势资源的占有,而在不同的时代优势资源也不同,在农耕时代,土地和劳动力等自然资源是优势资源,如18世纪的FaGuo通过对土地和农民的控制使其成为那时的超级大国。随后技术进步水平成为优势资源,如19世纪英国和继后的德国通过工业革命获得对重工业的领先而成为当时的世界强国,美国和前苏联通过科技的领先成为“冷战”期间的超级大国,美国通过对信息技术的优先占领获得了今天的超级大国地位。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之所以成为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战略技术,是因为它对综合国力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不仅是本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引擎,也改变传统战争的一些方式,或形成其他形式的一些“战争”,如在经济、环境、外交、金融、法律等领域上的“信息战”等,同时信息技术会导致国家内或国家间政治秩序本身的重构,所以信息是催化剂,目前的“信息威慑”甚至取代冷战时的核威慑,成为国力强盛的必要条件。 <br /><br />   (二)各大国综合国力展望 <br />   如果把整个综合国力看做一个生产系统,经济力、军事力和外交力是综合国力的外在显示,形成这些力的国力资源有:科技力、人力资本、资本力、信息力和自然资源等,政府是国力生产的最重要组织者,其对内的功能是将国内的各项资源有效转化为国力资源,主要表现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提供公共服务,包括提供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等公共产品;二是提供有利于国力资源成长、经济增长以及社会和谐发展的环境,如提供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定合适的人才战略和刺激投资的政策,创造刺激企业家创新的产权制度等等。政府对外功能是直接组织生产外交力和军事力,根据现有的国家力量与国际环境,选择适合的外交政策和军事战略,保护本国的国家利益。 <br /><br />   在国力生产系统中,各个要素环环相扣,任何一环出现问题对于整个系统的良性循环都非常不利,所以,国力的稳定性短期内与其结构联系紧密。在我们的国力测算中,美国几乎在所有的方面都表现出强劲的优势,这种优势保证了美国的国力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很难有国家可与之匹敌。相对来说,俄罗斯、日本和中国的综合国力在结构上非常不均衡,俄罗斯虽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非常强大,但其国力资源薄弱,经济力差,政府调控效率低,综合国力进一步发展的后劲不足。日本的国力在经济上、国力资源上属于强国,但在外交、军事领域相对较弱,政府调控力相对最差,政策僵化的政府成为日本国力提高的瓶颈。中国的综合国力系统最薄弱的环节体现在国力资源上,表现在支持创新系统的高级生产要素缺乏,根本上在于支持创新的政策、制度、法律和机制等方面的落后。加拿大的政府调控力和国力资源排名显著高于其经济、军事和外交力,应该说加拿大综合国力的提升有非常大的空间。欧洲国家的英国、FaGuo和德国国力结构相对都比较均衡,目前的国际地位非常稳定。韩国在信息力上表现优秀,技术力较强,这给韩国经济发展并成为新工业化国家起了重要的作用,但综合国力的提升还需要其他所有方面的努力。同样,印度综合国力的提高需要国力系统中几乎所有方面的全面提高。 <br /><br />   关于综合国力的长期预测,各派观点差异很大。在2001年世界经济论坛召开“关于综合国力”的研讨会<font color="#003366">http://www.weforum.com/.</font>上,一些著名的国际政治学专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耶鲁大学国际安全研究教授保罗·肯尼迪(Paul M.Kennedy)认为,尽管从现状上看,目前国家的人口规模并不必然反映国家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如中国和印度,但长期来说,政治力与经济力将会逼近,人口大国将会成为国力大国。美国卡内基基金会总裁杰西卡·马休斯(Jessica T.Mathews)认为,军事力量仍然是综合国力唯一的最重要的要素,尽管经济与技术实力也很重要,但信息革命在改变国力的含义,对信息占有的重要性超过其他任何资源。德国葛廷根大学(Gottingen University)国际关系学教授巴斯姆·蒂比(Bassam Tibi)认为,在不同的地区军事力量的重要性也不同,比如在欧洲军事力量正在失去其吸引力,但在非洲军事力量对国力的意义就很重大。约瑟夫·S.奈认为,在新经济时代,综合国力是一国不使用武力说服他国服从其意志的能力,“软力”的拥有是获得超级大国的必要条件。近期学术界对综合国力的发展多集中在制度、政治的体系研究上,卡特赞斯坦(Katzenstein)Peter J.Katzenstein,“Conclusionomestic Structurea and Strategies of Economic Policy”,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31.No.4(Autumn 1977),pp.879~920.认为,国力是与政治与经济的集中程度有关。而库格勒和岛木克(Kugler and Domke) Kugler and William Domke,“Comparing the Strength of Nations”,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Vol.19,No.1(April 1986),pp.39~69.认为,美国的政治集中程度与国力没有系统的关系,特别是把国力理解成军事力量的时候,所以国力的标准不是国家是否有与其社会相关的强或弱的政府,而是它是否有最小的规模、最有效政府。本研究认为综合国力的发展是个全面的过程,成为强国的必要条件还是在于硬力的强劲,根本在于国力资源的强劲,需要科技、人力资本这些高级生产要素的不断提升,仅仅靠人口众多就成为国力强国是不可能的。各国的国情国力发展状况不同,提升综合国力的重点也不同。总体上看,综合国力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综合国力的提高一方面需要国力系统中各要素的均衡发展,另一些方面需要抢占科技进步的制高点,发展在全球创新系统中的领先产业,谁拥有这些条件,谁将成为未来的国力强国。</spa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9 00:37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