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汶川地震直接损失8451亿 再发强余震可能性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08-9-6 10:22: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8年9月4日(星期四)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主任马宗晋院士、副主任史培军教授、专家董树文研究员介绍四川汶川地震及灾损评估情况,并答记者问。

  汶川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

  新华网北京9月4日电(记者吴晶晶、白瀛)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史培军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说,汶川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其中四川的损失占到总损失的91.3%,甘肃占5.8%,陕西占2.9%。

  史培军说,在这些损失中,民房和城市居民住房的损失占总损失的27.4%;包括学校、医院和其他非住宅用房的损失占总损失的20.4%;另外还有基础设施,道路、桥梁和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的损失,占到总损失的21.9%。

  另据介绍,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已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民政部、国土资源部、地震局、统计局,综合考虑因地震及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和失踪人员、倒塌房屋、转移安置人员的数量及比例,以及地震烈度和地质灾害危险度等因素,尤其突出考虑灾区死亡和失踪人数及平均地震烈度,确定了汶川地震造成的灾害类别及灾害范围的划定原则,建立了划分极重灾区、重灾区、一般灾区和影响区的综合灾情指数体系。

  目前,汶川地震灾害范围类别的评估已基本完成,四川、甘肃、陕西三省的极重灾区和重灾区数量分别是39个、8个和4个。51个灾区县总面积13万多平方公里。汶川大地震引发的次生灾损面积尚在准确丈量之中。

  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不能肯定我国西南地区近期是否还会发生7到8级大地震

  新华网北京9月4日电(记者吴晶晶、白瀛)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主任马宗晋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不能肯定我国西南地区近期还会发生7到8级大地震。

  马宗晋表示,汶川大地震刚刚发生,在它的北部和南部,三个月之内已经发生了一些6级左右的地震,数量比较多。在西藏的中部到东部,也有6级多甚至接近7级的地震。这种地震活动可能告诉我们,这一段时间,青藏高原的东半部有一些活动,但是不能就此肯定9月份甚至10月份之内在青藏地区的东南部要发生更大的地震。

  马宗晋同时也表示,虽然不能肯定,但专家委员会对此有所关注,正在加强监测研究力量。

  马宗晋:震区再发生6.5级以上强余震的可能性较小

  众所周知,余震的多少、大小和发生地点都是令人十分关注的。回顾100多年以来中国大陆发生的10次7.8级及以上的地震,震后的余震多数未超过7级。

  截至9月1日12时,也就是大震后112天内,我国地震台网记录到2万7千多次余震。其中6级以上余震8次,最大的余震是5月25日下午发生在青川的6.4级地震;5级以上余震39次。余震的数量和强度仍有较大的起伏。7月24日,青川一带又发生了5.6、6.0和6.1级较强余震,造成十余人伤亡。可见,对于强余震还需较长时间加强研究。

  目前,通过对我国大陆地区地震资料的多方分析,基本上仍确认512汶川地震偏于是主余震型,震区再发生6.5级以上强余震的可能性较小。但是,根据对全球大震及其余震序列的分析结果,初步认定汶川地震的强余震可能还要活动一段时间,为安全起见,地震部门还须对汶川震情再继续进行一段时间的加密监视和会商研究。

  汶川地震造成地质灾害潜在隐患点近8700处

  新华网北京9月4日电(记者吴晶晶、白瀛)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对汶川地震及次生灾害的调查与评估表明,初步统计,地震造成地质灾害多达12000多处,潜在隐患点近8700处。

  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主任马宗晋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汶川地震引发如此多的次生灾害,主要是震级大、震源浅、活动断裂多,山高深谷等自然因素所致。

  马宗晋表示,地震发生之后,地震、地质、水利等多学科专家对此次地震灾害及次生灾害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对灾害的防治以及堰塞湖的治理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委员董树文表示,经过初步判断,整个汶川地震的损失约有三分之一不是地震直接造成的,而是由于滑坡、崩塌和泥石流造成的。

  汶川地震之前未出现显著异常 无法做出短期和临震预报

  这次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的主断裂上,位于我国南北地震带的中段。从区域构造背景上看,新生代早期,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发生碰撞,形成了青藏高原。在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中,两侧边缘带构造应力长期积累。初步推断,在印度板块总体向北东方向的作用下,青藏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并受到四川盆地的推挡,促使巨大的能量在龙门山映秀-北川地带突然释放,暴发了汶川大地震。

  汶川地震的主震发生在具有右旋性质的仰冲型断层带上,震源深度为15公里左右。通过现场地震地质构造的考察及多种观测资料的分析,现已初步认定,于中生代早期已开始逐步形成的北东向龙门山已伴生了三条近于平行的断裂,位于龙门山的映秀-北川断裂即是汶川地震的发震主断裂。

  从龙门山及其外围地区多年连续观测的地球物理资料来看,此次地震之前尚未能认定有显著的异常,因此也未能给出短期和临震预报。虽然几代地学工作者的理想和不懈的追求,期望能给出一次明确的预报,但现在我们离这个目标还远。中国的地学工作者会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地学工作者一道迎难而上,我们相信终究会取得某些种地震类型的认知,从而一步步地获得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途径。

  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恢复重建可按照分区分段原则进行

  新华网北京9月4日电(记者吴晶晶、白瀛)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主任马宗晋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鉴于汶川地震灾区的群山、高原特性,恢复重建可按照分区、分段的原则进行。

  马宗晋表示,受灾严重的龙门山地区,应首先制定该类区域重建规划,统筹考虑当地自然承载力、人口资源规模、基础设施布局、民族风俗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等多种因素,控制城镇规模,避开断裂带和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尤其应重视生命线工程的防灾减灾能力。山前区受灾较轻,再建工作应以加固破损房屋为主,以便尽快恢复城镇的正常生活和经济秩序。

  据介绍,在中国地震局、科技部、国土资源部等多部门的支持下,专家委员会与国家减灾委员会协作,完成了《汶川8级地震烈度图》、《汶川地震灾区地震-地质灾害图集》、《主要灾区地质灾害调查图集和报告》、《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技术手册》、《汶川地震灾害综合分析与评估报告》和《汶川地震灾区综合管理与政策保障报告》等文献资料,已为震区尽快恢复生活和生产秩序提供了参考。现已公布的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其中包括重建基础、总体要求、空间布局、城乡住房等15个部分。根据重建规划的总体指导方针,十个专项减灾计划也正在完善之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2 21:13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