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学理论所用概念
作者:蔡錦昌
古典社會學理論所用概念之特色 古典社会学理论所用概念之特色
歐陸的古典社會學理論跟美國的當代社會學理論不同.前者所根據的是康德(Kant)和黑格爾(Hegel)的德國觀念論哲學.而後者所根據的是英美分析哲學. 欧陆的古典社会学理论跟美国的当代社会学理论不同.前者所根据的是康德(Kant)和黑格尔(Hegel)的德国观念论哲学.而后者所根据的是英美分析哲学.
德國觀念論哲學的特色有五:其一是側重"完形式思考"(Gestalt thinking).強調觀念本身之全體性;其二是側重"邏輯式思考"(logical thinking).強調思考本身之邏輯性;其三是側重"概念式思考"(conceptual thinking).強調實相本身之概念性.其四是側重"主體式思考"(subjective thinking).強調意識本身之主體性.其五是側重"自主式思考"(autonomous thinking)或"自律自主式自由之思考"(thinking of autonomous freedom).強調自由即自律自主.亦即自由與規範.或自由與必然性並不相違. 德国观念论哲学的特色有五:其一是侧重"完形式思考"(Gestalt thinking).强调观念本身之全体性;其二是侧重"逻辑式思考"(logical thinking).强调思考本身之逻辑性;其三是侧重"概念式思考"(conceptual thinking).强调实相本身之概念性.其四是侧重"主体式思考"(subjective thinking).强调意识本身之主体性.其五是侧重"自主式思考"(autonomous thinking)或"自律自主式自由之思考"(thinking of autonomous freedom).强调自由即自律自主.亦即自由与规范.或自由与必然性并不相违.
以"全體/部分"之概念為例.對康德和黑格爾而言."全體"和"部分"一定是邏輯性的"全體"和"部分".不是經驗性的.適然的"全體"和"部分".因此此種"全體"和"部分"一定是以概念的形式出現並且以概念的形式存在於行動主體的意識之中的.此種"全體"一定不等於"部分"之總和."部分"是因"全體"而成的.不是"全體"由"部分"構成.而"部分"與"部分"之間的辯證關係是"全體"邏輯必然性之實現過程.也是邁向自由的歷程. 以"全体/部分"之概念为例.对康德和黑格尔而言."全体"和"部分"一定是逻辑性的"全体"和"部分".不是经验性的.适然的"全体"和"部分".因此此种"全体"和"部分"一定是以概念的形式出现并且以概念的形式存在于行动主体的意识之中的.此种"全体"一定不等于"部分"之总和."部分"是因"全体"而成的.不是"全体"由"部分"构成.而"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全体"逻辑必然性之实现过程.也是迈向自由的历程.
康德與黑格爾的差異在於康德認為"理論"與"實踐"兩分."實然"(Sein, is)與"應然"(Sollen, ought to be)兩分.而黑格爾則認為"理論"與"實踐"合一."實然"與"應然"合一.可以這樣說:黑格爾特別延伸發展康德的第三批判(判斷力批判).以美學態度處理康德視為謹嚴二分對立的第一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和第二批判(實踐理性批判).也就是把二分對立起來的理論與實踐混融收納在美學創造活動的歷程之中.這就是黑格爾辯證法之所以強調所謂"矛盾統一"之精神所在. 康德与黑格尔的差异在于康德认为"理论"与"实践"两分."实然"(Sein, is)与"应然"(Sollen, ought to be)两分.而黑格尔则认为"理论"与"实践"合一."实然"与"应然"合一.可以这样说:黑格尔特别延伸发展康德的第三批判(判断力批判).以美学态度处理康德视为谨严二分对立的第一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和第二批判(实践理性批判).也就是把二分对立起来的理论与实践混融收纳在美学创造活动的历程之中.这就是黑格尔辩证法之所以强调所谓"矛盾统一"之精神所在.
康德式的批判(critique)跟黑格爾式的批判之差異也與此有關.康德式的批判是要求給出一個"說法成立之基礎"(foundation or ground of propositions)來.要求把構成知識之基礎及其限度講明白.不准逾越理性之法度.而黑格爾式的批判則是要求指出看似分離對立之兩方其實是矛盾統一的正反兩面而己.要求袪除單方面的(一面倒的)自我認知(或認同)之抽象虛妄性.並且正視由矛盾所帶動的"正反合"(Aufhebung.奧伏赫變.舊譯"揚棄")的歷史運動之具體真實性. 康德式的批判(critique)跟黑格尔式的批判之差异也与此有关.康德式的批判是要求给出一个"说法成立之基础"(foundation or ground of propositions)来.要求把构成知识之基础及其限度讲明白.不准逾越理性之法度.而黑格尔式的批判则是要求指出看似分离对立之两方其实是矛盾统一的正反两面而己.要求袪除单方面的(一面倒的)自我认知(或认同)之抽象虚妄性.并且正视由矛盾所带动的"正反合"(Aufhebung.奥伏赫变.旧译"扬弃")的历史运动之具体真实性.
一些重要的現代哲學概念 一些重要的现代哲学概念
依康德的用法."觀念"(idea)跟"概念"(concept)用法稍為不同."觀念"指的是關於全體性的.全局性的.基本性的.通天徹地性的大問題的意念或想法.這些意念或想法必定比較糢糊籠統.適合在講求革命理想和意底牢結效用的情境中使用.而"概念"所指的是關於部分性的.局部性的.運作性的.個別具體性的中小問題的意念或想法.這些意念或想法必定比較清楚明晰.適合在講求科學推理和邏輯分析的情境中使用. 依康德的用法."观念"(idea)跟"概念"(concept)用法稍为不同."观念"指的是关于全体性的.全局性的.基本性的.通天彻地性的大问题的意念或想法.这些意念或想法必定比较模糊笼统.适合在讲求革命理想和意底牢结效用的情境中使用.而"概念"所指的是关于部分性的.局部性的.运作性的.个别具体性的中小问题的意念或想法.这些意念或想法必定比较清楚明晰.适合在讲求科学推理和逻辑分析的情境中使用.
至於康德所謂"範疇"(category).則是指那些最重要的概念.或者對於理智思考及現象研究而言最基本的概念.如"或然性"."必然性"."適然性"."單一性."全體性"."多樣性"等等."時間"與"空間"比較特別.康德把此二者算作"先天感性形式".比"範疇"還高一級.深一層. 至于康德所谓"范畴"(category).则是指那些最重要的概念.或者对于理智思考及现象研究而言最基本的概念.如"或然性"."必然性"."适然性" ."单一性."全体性"."多样性"等等."时间"与"空间"比较特别.康德把此二者算作"先天感性形式".比"范畴"还高一级.深一层.
康德所謂"現象"(phenomenon)是相對於"本體"(noumenon.即"物自身"thing-in-itself)而言的.康德說人類的理性能力只能想到並且認識到現象界的事物.對於本體界的事物則想到而認識不到."現象"由兩面構成.一面是經驗.一面是概念.經驗是實在的(real)內容(content).而概念則是超越的(transcendental)形式(form). 康德所谓"现象"(phenomenon)是相对于"本体"(noumenon.即"物自身"thing-in-itself)而言的.康德说人类的理性能力只能想到并且认识到现象界的事物.对于本体界的事物则想到而认识不到."现象"由两面构成.一面是经验.一面是概念.经验是实在的(real)内容(content).而概念则是超越的(transcendental)形式(form).
"主體/客體"."主體/對象"."經驗/概念"."內在/超越". "主体/客体"."主体/对象"."经验/概念"."内在/超越".
"理性/非理性"."科學/信仰"."事實/價值"."手段/目的". "理性/非理性"."科学/信仰"."事实/价值"."手段/目的".
"本質/表象"."本體/現象"."本質/存在". "本质/表象"."本体/现象"."本质/存在".
"形式/內容"."普遍/特殊"."一般/個別"."抽象/具體". "形式/内容"."普遍/特殊"."一般/个别"."抽象/具体".
"必然/適然"."自由/決定"."可能性/現實性". "必然/适然"."自由/决定"."可能性/现实性".
"全體/部分"."矛盾/統一"."分化/整合". "全体/部分"."矛盾/统一"."分化/整合".
"唯名論/唯實論"."因果決定/結構決定". "唯名论/唯实论"."因果决定/结构决定".
馬克思所用的概念 马克思所用的概念
馬克思(Karl Marx)所用的概念不是一眼看去就明白其意的.因為馬克思的術語都轉借自黑格爾(Hegel)的觀念論(唯心論).而黑格爾的觀念論(Idealism)是從思維心靈之全體出發並且最後也歸於思維心靈之全體的.因此.這樣的"全體"(totality)並非我們平常所講與部分之相對之"全體".或者由部分所構成的"全體".而是思想可能性之"全體"或者邏輯之"全體". 马克思(Karl Marx)所用的概念不是一眼看去就明白其意的.因为马克思的术语都转借自黑格尔(Hegel)的观念论(唯心论).而黑格尔的观念论(Idealism)是从思维心灵之全体出发并且最后也归于思维心灵之全体的.因此.这样的"全体"(totality)并非我们平常所讲与部分之相对之"全体".或者由部分所构成的"全体".而是思想可能性之"全体"或者逻辑之"全体".
馬克思講"矛盾"(contradiction)也不等同於我們一般所謂"衝突"(conflict).矛盾是個邏輯概念.是在一個隱含著的全體架構之下所免不了會產生出來的內在邏輯上的對立主張.先在者或為主者為正.後出者或為客者必為反.所以矛盾是必然而無所避免的.马克思讲"矛盾"(contradiction)也不等同于我们一般所谓"冲突"(conflict).矛盾是个逻辑概念.是在一个隐含着的全体架构之下所免不了会产生出来的内在逻辑上的对立主张.先在者或为主者为正.后出者或为客者必为反.所以矛盾是必然而无所避免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