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鸟巢奥运后实行商业化运营 拟出售冠名权引争议 奥运使命结束,商业生命开始。即便为奥运场馆从设计到收工都为日后的商业运营做足了盘算,但其商用之旅仍不平坦。
光鲜落幕,北京31座曾经喧闹的体育场馆迎来了现实的奥运后时刻。这些斥巨资建设的场馆将如何维持赛后的正常运营?要知道,单是国家体育场“鸟巢”,一年的运营费便高达5000万至7000万元。
作为奥运比赛的主要阵地,北京共建设了37座奥运场馆中的31座,其中新建场馆12座,改扩建11座,临时场馆8座。
其实,市政府对此早有考虑,因此部分体育馆建设之初就安排在了人口密集地区和大学校园,赛后可发挥全民健身的功用;而部分临时场馆将被拆掉,有些则根据整个区域的建设规划,进行新用途改造,而其他重要的体育场馆都是以业主方式投资、建设、管理,奥运会后将投入商业化运营。
“体育馆的赛后经营在全世界都是难题。”国家体育场“鸟巢”的业主、国家体育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张恒利告诉《国际先驱导报》。长野、悉尼、雅典奥运场馆都成了政府的沉重包袱,而中国曾为举办亚运会而斥资数亿修建的奥体中心,在筹备北京奥运之前,也是一片落寞,由政府赔钱支撑。
中国是否能为这个世界难题找到答案?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