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5|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经济每10年调整 政府干预股Shi要防止再现政策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08-8-24 15:54: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经济每10年调整 政府干预股Shi要防止再现政策市今年进入第三中波下降调整期

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政府应以非救济方式帮助受损企业

华夏时报:我们注意到,您去年7月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就已提出,经济运行的系统性风险增大,已经出现增长疲劳,各方面应为新一轮下降调整周期做好准备。您当时指出,经济增长速度超过11%,就会面临能源资源短缺,环境承载进入极限,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在这个时候,经济必然也应当降温,结束历时6年左右的上升扩张期,进入3年左右的下降调整期,以挤掉扩张期积累的过热风险和泡沫,使经济回到既不“过热”又不“过冷”的平稳较快运行轨道,实现长期的稳中求进。今天,所有的变化好像在印证您的预言。您当时为何会有上述判断?

陈东琪:分析短期经济形势,应该在一个大视野里进行,应该注意周期变化趋势。从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看,我国经济实际上每隔10年左右出现一次中周期波动或中波。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到末期完成第一个中波,90年代初期到末期完成第二个中波。本世纪初经济见底回升,2002年进入第三次中波的繁荣期,去年达到高峰,这次回升和繁荣时间最长,连续8年,但繁荣期再长也会有终点,不可能无限延续下去,本次中波上升阶段在去年走完,今年进入改革开发以来第三中波的下降调整期。

华夏时报:从上升到下降、从繁荣到调整,这是否意味着一种有规律的变化趋势?

陈东琪:这是市场经济周期规律作用的结果,特别是供求关系由均衡到非均衡变化的结果。当经济增长速度提升到“短板瓶颈”时,就必然减速,就像木桶盛水容量由最短的一块木板决定一样,超过短板,水就会流出来。制约经济增长高度的短板有三个:能源资源、环境和通货膨胀,如果经济增长高到过分破坏环境,高到能源资源价格暴涨,引发市场难以承受的高通货膨胀时,一个必然的趋势是经济增长减速,进行短期调整。这既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是能够提前把握的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趋势和规律。

华夏时报:所有经济体都存在这样的规律和趋势吗?

陈东琪:一般来讲,所有市场经济体无论是欧美还是中国,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经济体,都不可能消除这个规律。不同经济体周期波动的时间长度及波动起伏的高度和深度虽然有差异,但从增长繁荣的上升顶点到下降直至出现拐点,各经济体都概莫能外,均受其制约。在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之间经济起伏变化会表现出更为明显的同步性。


全球化强化通货膨胀这块短板

华夏时报:是不是全球化加强了通货膨胀这块短板对中国经济持续繁荣的制约?

陈东琪:是的。我国经济本轮中波高峰的年度值不足12%,低于前两次中波高峰的15.2%(1984年)和14.2%(1992年),重要原因之一是国际商品价格泡沫推动的通货膨胀向我国传递,这是我国融入全球化所承受的外部代价之一。经济对外依赖度不断增强,要素价格扭曲,既导致国内需求扩张,也导致我国对世界补贴,并使国内承受更大的通胀压力,最终影响经济增长的持续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5#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15:55:05 | 只看该作者
陈东琪:在调整时期,政府的作用很重要,很有作为,但重点是做好环境改善方面的工作。基本的任务是:稳定市场预期,鼓励创新企业,促进经济转型,实现持续增长。经济降温,增长减速,无疑会影响企业发展的速度,市场繁荣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有的地方、有的企业可能会很痛苦,这就是危机中的“危”,但也有“机”,这就是结构调整,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适当帮助受损的地方如长三角和珠三角,以及受损的行业和企业。比如最近将纺织和服装的出口退税率从11%提高到13%,但也不能以救济方式让本来应该死掉的企业死灰复燃,再一次低水平发展。如果是这样,会妨碍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升级。如果经济调整不能实现“破坏性创新”,不能死掉一批老式企业,产生一批新式企业,这种调整的意义不大,它不能提高企业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也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增长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长期持续增长。

资本市场要政府干预也要制度变革

华夏时报:资本市场低迷8个月,各方面很悲观,您怎么看?

陈东琪:从全球看,资本市场今年以来都不景气,这有客观原因,经济下行和物价上行时期,一般股Shi都无牛市。当然,除了一般原因外,我国有一些特殊性。股权分置改革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幅度提高,这个市场占GDP的份额大幅度提高。去年10月以来股Shi市值缩水60%,既有其自身挤泡沫、大小非减持的原因,也有宏观经济降温使企业效益预期下降的原因,还有外资抽离的原因,促跌的因素很复杂。在这种情况下,采取短期措施稳定市场很有必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真正有效解决资本市场的体制机制问题。比如:改革新股票发行(IPO)的制度;在不损害大小非的法定权利条件下建立稳定大小非减持的制度;规范上市公司再融资制度,等等。在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基础上,对资本市场实行必要的政府干预,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在一定情况下,也受政府干预,并非完全的无政府状态,但干预要有选择、有分寸。防止再度出现政策市,避免政策过度变化给市场带来大起大落,稳中求进是资本市场平稳发展的核心,未来我国的资本市场应从融资和投机的市场转变为投资的市场。

宏观调控需要转轨

华夏时报:您能谈谈下一步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和操作吗?

陈东琪:中央已经明确了今年的短期政策取向,这就是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但财政政策操作时稳中有松,货币政策紧中有稳。从当前情况看,货币政策的从紧取向还不必马上改变,如果形势进一步变化,比如CPI进一步下降到5%以下,GDP增长减速到10%以下,就可以考虑择机变从紧为稳健,而不是一下子从紧到松。在紧和松之间有一个过渡的中性阶段。过早提放松,容易促使地方政府和企业一齐反弹。

华夏时报:在这个时期,是不是应更多考虑改革,比如价格改革,在制度创新上做更多文章?

陈东琪:是的。我们在亚洲金融危机后错过了价格改革.那个时候通货紧缩,CPI在1%左右,有的年份负增长,这是大量推进资源价格改革的极好时机,遗憾的是没有这么做。在到2006年的10年中,CPI年均上涨率不足2%,这实际上是将物价上涨压后了。当国民经济与全球经济越来越接轨时,国际价格上涨向国内传递,原来压抑的通货膨胀显现出来了。可见,价格机制市场化这篇文章迟早要做,拖得了今天拖不了明天,遇到一个有利时机就要毫不犹豫地推进改革。现在要做好准备,除了资源价格改革外,利率市场化和企业股权改革,都可加快推进。

华夏时报:有学者提出宏观调控要转轨,您怎么看?

陈东琪:实现宏观调控转轨,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和全球化的需要。经过30年改革开放后,许多经济活动包括结构调整已经由市场调节来承担,经济活动的主体多元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在这种新背景下,调控机制程序和调控方式都需要变化,不能继续沿用计划经济的思维和方式。不仅要预调微调,要将内调和外调结合起来,而且要更多发挥市场机制特别是价格机制的作用,发挥市场参数的作用。政府要做事,但不要做得太多。经济繁荣时期是这样,经济调整时期也是这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15:54:56 | 只看该作者
推进外汇储备多样化

华夏时报:刚发布并实施的新的外汇管理条例有利于减少外汇占款的增加,缓解当前国内外汇储备过快增长和市场流动性泛滥等问题,但对于避免加大国内通胀压力和防止短期投机资金大进大出,有效打击“热钱”,有效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能有多少作用?

陈东琪:推进外汇储备多样化是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中长期战略,控制热钱大进大出是一个短期策略问题。共同目标是满足外汇储备收益最大化,保证国内市场平稳运行和经济持续增长。我们要利用美元长贬短升的趋势,合理调整外汇储备的类型和优化持有结构,减少美元贬值和升值时的损失,这是维护国家经济和金融安全的新内容。

华夏时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虽然验证并符合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改革预期,但对当前缓解国内外贸企业压力稳定顺差是否只有暂时的积极意义?

陈东琪:人民币兑美元从2001年7月以来已经累积升值21%,今年前7个月加速升值,但对欧元等非美元升值幅度较小,今后一段时期对美元可能转向升值,但对欧元等非美元可能继续保持升值趋势,所以实际有效汇率还会保持持续升值趋势。以美国市场为目的地的国内出口企业的压力会变小,但总体来看企业压力依然会较大,外贸顺差增长速度会保持减速趋势。当然,进口产品价格下降,特别是能源资源产品价格的下降,出口产品提价,都会形成顺差,可能出现净出口体现的实物量的增长慢于金额增长的速度,加上政府坚持限制“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并促进其进口的政策导向,出口企业的实际出口难度今后会增大,出口企业应当在不断创新基础上调整自己的市场策略。

以“破坏性创新”促经济转型

华夏时报:从政府的宏观政策面看,如何创造一个良好、透明的政策环境,使企业按照市场信号主动调整?如何稳定预期,使全社会特别是微观主体从容应对,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的大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15:54:34 | 只看该作者
华夏时报:您能谈谈本轮短期调整的特点吗?

陈东琪:最大特点是在促使总量平衡的同时加快结构调整,有的地区和行业调整多一些,有的地区和行业调整少一些,可能出现景气交叉。比如,出口导向型产业的增长明显下降,内需导向型产业保持快速增长,高能耗型产业的增长明显下降,节能型产业保持快速增长;珠三角、长三角经济的增长明显下降,中西部或内地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从总量指标的调整看,GDP减速先于CPI减速,CPI减速先于PPI减速,投资减速先于消费减速,投资和消费的实际增长减速先于名义增长减速,之后这些指标出现同步减速。从调整幅度看,本轮调整不会出现大的滑坡,因为调整起点上的GDP增速和CPI涨幅要比前两次中波调整起点的水平低很多。另外,促进经济长期快速增长的因素还有很多,动力还很强。

华夏时报:您认为目前的调整只是一个短期现象?

陈东琪:是的,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这辆列车,还远没有达到终点,还要走很长的路。首先是,到2020年之前的城市化进程将继续推动经济快速增长,这期间城市化水平提高幅度大概仍将在0.8个百分点左右。美国学者斯蒂格利兹教授曾经说,21世纪有两件大事,一件是美国的信息化,一件是中国的城市化。实际上,中国这两件事都要做,而且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服务型经济也要加快发展。同时,中国的人力资本水平在提高,技术进步在加快,生产率越来越成为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在7.8亿就业人口中,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率不断提升,知识和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不断提高。城市化、新型工业化、服务化、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这五个方面,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重要的动力因素。

华夏时报:还是回到短期形势,您对投资增长高位趋稳、消费加速增长如何看?

陈东琪:这是个好趋势,表明投资和消费关系正在改善,也是宏观调控所追求的结果。但要注意,投资名义增长较快,但实际增长在逐月下降,如果持续下去,会使就业机会减少从而使收入减少,最终会使消费增长放慢,因此要防止实际投资增速过快过多下降。特别是房地产投资,应当保持比较稳定的实际增长,这个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很大,对消费的影响也很大。房地产投资要稳定,消费要稳定,房价也要稳定,不是越低越好。

华夏时报:最近一个多月以来,国际油价大幅度下降,粮价高位回落,有人继续看跌,有人仍看涨,您的看法如何?其对未来CPI走势有什么影响?

陈东琪:任何一个经济变量的未来变化取决于很多因素,精准预测很难,但只要抓住供求关系变化和周期波动规律,就可以大致把握经济变量未来变化趋势。石油价格从本世纪初十几美元一桶涨到今年7月接近150美元一桶,这个巨大涨幅不能完全用供求关系变化来解释,有很大部分与同期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有关。从趋势看,美元连续贬值6年多后将会有几年上升,这期间的国际商品价格必然走低,从而使我国通货膨胀的输入性压力缩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15:54:25 | 只看该作者
能源价格改革不改CPI趋势

华夏时报:最近我们注意到,一位发改委副主任说,奥运后能源价格改革措施适时出台,这会不会改变今后一段时间CPI变化趋势?

陈东琪:会有一些影响,但不会改变趋势.主要是因为,在我国目前CPI统计中,能源的权重较小。按照7月成品油和工业用电提价幅度测算,影响CPI大约0.3个百分点,你把这0.3个百分点加到我上面讲的数字中,今年下半年CPI仍在6%以下,低于去年10月至今年7月的水平。当然这是以今年下半年或明年能源资源价格改革继续分步走为前提的,如果将水电油价格全部放开,一下子全部与国际上的价格接轨,那影响将会很大,推动CPI上涨的幅度保守估计至少2个百分点,甚至可能诱发新一轮高通货膨胀。

华夏时报:您是说从控制通货膨胀的要求看,不能一下子全部放开能源资源价格?

陈东琪:在理论上,全面放开包括投资品和资金在内的所有要素商品的价格,一下子扭转要素价格扭曲的格局,回到较为完全的市场竞争,以提高市场运行的效率,避免国内资源利益的净流出,当然是很好的一件事。但从现实看,还应考虑一定时期内经济和市场的承受能力,不能破坏短期平衡,特别是不能引发高通货膨胀。因此,在全部放开、一步到位还是分类放开、分步到位之间进行选择,后者优于前者。当然,如果国内外需求持续收缩使得CPI不断往下走,价格改革分类分步到位的措施操作频率可以加快一些。

华夏时报:您认为CPI“前高后低”和“向下收敛”的变化趋势还会延续?为什么?

陈东琪:从供求关系变化趋势看,今年和去年不同,全球和中国经济增长都在减速,各类市场都在降温,股Shi和房市、 金融和产业制造以及建筑等都在降温,这必然导致就业和收入减少,购买力下降,最终使需求收缩,而企业仍在按前期定单价生产,供给惯性地加速增长,这必然会形成以供大于求为特征的新供求缺口,最终使得价格下降。宏观上看,社会总产品供应今年比去年好,粮食、油料、肉类供应明显增加,工业制成品除能源、燃料外供略大于求,已经形成的产能很大,潜在供给能力很强,加上需求增长放慢,看不到CPI再度大幅度反弹的迹象。


调整只是一个短期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楼主| 发表于 2008-8-24 15:54:16 | 只看该作者
华夏时报:今年7月份的CPI增幅从6月的7.1%下降到6.3%,有预测说,两三个月后PPI的压力可能会传导到CPI上,造成CPI反弹。您认为会是这样吗?

陈东琪:十个经济学家会有十二个看法,但是,经济运行和发展还是存在一些容易共同把握的迹象和客观趋势。静态看,到7月为止,CPI上涨的绝对水平还是偏高,通胀风险还不可小视,但从5月开始的逐月下降的动态趋势还会延续一段时间。我估计,8月份的CPI减速到5.5%左右,9-12月进一步回落到5%-5.5%的区间内。PPI向CPI传递会有一些,但不会很明显,因为这次企业提高出厂价更多的原因是成本提高,能源原材料等上游产品大幅度涨价,人工、资金、运输、环保等方面的费用增加,而不是产品供不应求,不是供给增长赶不上需求增长所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8 06:57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