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钢集团:以服务为本向世界500强进发(图)
2008/6/23/09:39 来源:中国证券报
北京市海淀大街8号——39层的中钢国际广场前,车水马龙、川流不息。SINOSTEEL——中钢集团的牌子不时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许多人感到惊讶,中关村竟然有这样一家钢铁公司。事实上,它不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钢铁公司,但它的业务却涵盖了钢铁工业生产链上的除炼钢外的几乎所有环节。中钢用它特殊的战略定位和经营方式在中国钢铁工业中打造了一个超过1200亿元的市场,而且这个市场每天都在扩大。它的成长速度甚至超过了中国所有的炼钢企业。
向世界500强进发
2003年,中钢集团销售收入只有130亿元,2007年突破1200亿元整数关口,四年增长867%,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相当于四年再造了八个中钢。2003年,中钢集团的利润只有2亿元,2007年的利润总额突破30亿元整数大关,四年间增长了1445%。
在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中钢集团由2003年的第150位上升到了2007年的第60位;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最大500家企业集团排名,由2003年的第105位上升到了2007年的第42位;在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的排名由2005年的第59位上升到了2007年的第28位。
2008年1—5月,中钢集团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92.4亿元,同比增长78.5%,全年主营业务收入有望突破1500亿元。中钢集团距离世界500强只有一步之遥。
服务大旗定天下
中钢的盈利模式,中国没有可比对象,全球可能也没有。在中国150家央企中,“中钢模式”、“中钢现象”已经成为一个新型国企的成长样板。更多的人希望解开它的成功密码。
有人说,中钢的成功在于“以服务为本”的战略,为企业打开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有人说,中钢的成功在于市场,两者的距离不足1毫米,这给中钢发展带来了活力与动力;有人说,中钢的成功在于发现需求,它不停地为中国钢企寻找铁矿石,它二十四小时不停地修补着中国钢铁产业链条的短板。而一个旁观的局外人士认为,在这个充满诱惑与挑战的年代里,中钢坚持不懈地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
“2007年12月5日,在中钢与宝钢签署战略合作伙伴的仪式上,宝钢一位高管问我,中钢在钢铁产业摸爬滚打20年,为什么不去投资建钢厂呢?”
今年6月17日,中钢集团总裁黄天文面对20多家媒体采访时,把这个问题再次抛向了自己。
“中国钢铁行业竞争激烈,进入钢铁生产领域,代价太大,也非中钢所长。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钢集团在某些领域已经形成了较为突出的优势。中钢积累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发经验;拥有覆盖全球的营销网络和物流服务系统,是中国主要钢铁生产企业的原料供应商和产品代理商,与国内外众多企业广泛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所属科技企业在探矿、选矿、热工、环保、耐火材料、金属制品等领域,有较强的科技研发实力;具备工程项目总承包和综合配套能力,拥有国际招标和投资评估咨询机构。”
黄天文承认,对于拥有82家二级单位的中钢来说,这些业务,表面上看起来有些杂乱,中钢到底应该做什么呢?实际上,中钢集团已经初步形成了围绕钢铁生产企业提供上下游综合配套服务的基本格局。
根据这一特点,中钢集团明确了自己的总体发展思路:树立一个品牌——中钢/SINOSTEEL;品牌定位为钢铁工业和钢铁生产企业提供综合配套、系统集成服务;实现两大目标:2010年前后达到进入世界500强的基本条件;成为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
“我们为餐馆提供大米、蔬菜等原料,甚至提供订餐客户,但我们不经营餐馆。”黄天文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
三大主业定乾坤
明确了中钢集团的定位,要真正让由行政划拨捏合起来的中钢在市场中站住脚,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中钢市场化的战略重组再次推上前台,带有强烈中钢个性的“削藩”行动,最终确立了公司三大主业的行业竞争优势。
从2004年开始主政中钢集团的黄天文在公司的重组中保持了一份清醒与冷静。
“我们自始至终在DIZHI诱惑,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中钢集团在处置不良资产的同时,明确‘冶金矿产资源开发与加工;冶金原料、产品贸易与物流;相关工程技术服务与设备制造’为集团三大主业,集中优势资源投入到三大主业,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主业一旦确定,就应该坚定方向和目标,不可朝定夕改。中钢集团过去几年开展的并购重组,均是在主业范围内,综合考虑产业链功能完善的需要而展开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