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关系:在价值和利益之间的抉择 <br /><br />作者:弗兰茨·… 文章来源:《战略与管理》 <br /><br /><br />所谓国家关系,主要是指政府间关系,尤其涉及介入外交关系的某些人士:领袖人物、政府官员、外交人士,以及非官方的幕僚(主要是学术界人士)和新闻记者。两国间关系越多,相互依赖也就越深。然而不管深到何等程度,两国关系的实际发展总是无法预测的。看起来可以预测的东西可能一夜间被推翻。只要想一想 1971年7月15日尼克松突然宣布他要访华,当时少数局内人依稀有点知觉。整个世界却大吃一惊。日本人管它叫“尼克松震荡”。现在中美关系似乎在改善,但美国人、中国人以及全世界都应警觉,以免发生新的“震荡”。这一次,震荡可能再次来自美国,也可以来自中国。假如会发生,应该不是由于利益冲突,而是出于意识形态碰撞。不像“尼克松震荡”推进和平和双方的繁荣,新的震荡很可能使两国走上战争和两败俱伤之路。? <br /><br />美国的政治学家一般认为外交关系围绕利益和意识形态运转。利益是对政府及其公民有价值的具体事物,可见、可触、可测,意识形态则不可见、不可触、不可测。我们可称之为关涉政府及其公民的精神和心理之物。许多政府知道他们必须代表、宣扬和捍卫各种利益,也知道他们得捍卫和推进某些意识形态。这通常是出于国内某些关键性团体所倡导的意识形态主张的压力。 <br /><br />从1949年到1971年,中美关系几乎全部由意识形态所主导。**的美国把“共产中国”当做势不两立的敌人。由于尼克松出人意料的政策转变,从1971年至1992 年中美关系主要由利益主导。然而到克林顿第一任期,意识形态和利益同时主导中美关系。虽然最近两国关系有所改善,但有迹象显示,第二届克林顿政府将继续奉行意识形态和利益双管齐下的方针。最明显的迹象是,每当宣布要和中国有新一轮谈判时,有关官员便急于表明白宫无意忽视人权或中国威胁问题。? <br /><br />早些时期,利益变化较为缓慢。现在世界经济瞬息万变。许多国家利益是经济性的,因而那些利益也变化迅速,这样,国家间关系也会变化多端。变化多端性从长远来看只会使国家间关系变得更为互相依赖。比如美日以及美中冗长繁琐、时断时续、往往是针锋相对的贸易谈判。这些谈判的最终结果是增进两国贸易,从而使两者更为互相依赖。? <br /><br />相反,美中之间意识形态之争却仅使双方更为僵硬,更为相互孤立、排斥。有足够根据使人相信美国方面主导意识形态攻击的人士非常清楚这类攻击无用,而他们也明了只要保持意识形态战火不灭,就会达到使两国愈加相互孤立的目的。? <br /><br />毫无疑问,毛**时代中国政府的外交政策以意识形态打头阵。事实上**戏剧性同苏联决裂而转向和美国修好,其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甚于利益因素。然而最近20年邓小平时代的外交和国内政策都以实用主义为主导。? <br /><br />在我早期著述中,我把意识形态界定为上升阶级借用国家机器获取权力、财富和特权的知识武器。意识形态要有效,不能只是一些聪明主张,而必须产生于真实的社会文化土壤。既然文化变迁缓慢,意识形态也同样如此。文化即一特定民族生活、工作和思维之方式,它往往植根于历史而由历史意识维系。意识是文化观念的承担者。因为有历史根源,它也不可能像经济利益那样变化多端。? <br /><br />现今世界上只剩下两个大国:美国和中国。美国越来越把自己看做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中国把政治世界看做由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其间中国在人口上已是最大的,不久在经济开发方面亦将如此。现今世界上只有七大强国:美、中、俄、法、英(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以及日本和德国(世界上第二和第三号经济巨人)。虽然在质上很难估量,但观察家一般都认为俄国、FaGuo和英国在其全球作用、财富和影响上都在走下坡路。日本和德国非常富有,但其力量和影响都受到限制。(有迹象表明两国都想在各自地区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到底往哪个方向走,还远未明了)与此同时,中国在世界上的权势、财富和影响则明显在上升。? <br /><br />如果情况确实如此,我们就应该用战略眼光来透视、理解中美关系的本质。我认为应该更密切地考察该关系中所涉及的意识形态。要描述和理解利益并不太难,意识形态却比利益远为复杂,有着更为深远和坚定的根基,因为它涉及文化和历史,以及特定的(往往是冲突的)一个小政治阶层的信念,而正是这一政治阶层实际上在操作和贯彻外交政策。? <br /><br />中国现在视自己为一个民族-国家(nation-state),很明显这是继承源自FaGuo革命的民族-国家形态。中国的正式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显示其源于FaGuo革命的根源。是FaGuo革命首先引用“人民”作为一个政治概念。人民指一个共和国的公民。他们是国家权力和主权的来源(相反,绝对君权制中主权和权力被看作天定)。中文的“中华”一词更多是文化和历史的、而非政治的概念。中国95%的人口在文化上是华人。他们构成中华民族。“少数民族”两千年来一直是中国的一部分因而尽管民族不同,他们也是中国人的一部分。? <br /><br />从19世纪到本世纪,美国人认为他们形成了一个美国民族。美国民族形成于把移民同化入主流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之中(所谓大溶炉)。然而本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民族的概念在种族上排斥了少数民族,特别是非洲裔、亚洲裔和本士美洲印地安人。60年代的同化概念延伸至这些被排斥的人种。? <br /><br />最近的美国政治显示,一个重新界定美国和美国人的过程正方兴未艾。谁都不否认通过公民权而形成了“美国人”,但有越来越多的人质疑是否存在一个美国民族。保守派害怕美国基本的盎格鲁-撒克逊的美国文化同一性正受到威胁,把一系列问题提上政治议程,诸如“独尊英语”,限制移民,取消移民甚至合法居民的公共福利。另一方面,提倡“双语制”的人士反对把英语法定为唯一的美国官方语言,提倡“多元文化”的人士则反对由一个单一规范性的“主流”文化主导一切。特别使保守派人士震惊的是大量来自拉丁美洲的新移民。许多人担心,不要等到下世纪末,西班牙语将会和英语竞争做美国的主导语言。他们争辩说,这样一种发展趋势将会给“美国民族”的生存打上问号。? <br /><br />如果说美国作为一个民族正在变化,那么也有理由相信:美国作为一个国家也正在变化。无可否认,自1940年以来美国便在充当全球领导和履行其责任上扮演越来越广泛的角色。克利斯多尔(William Kristol),美国共和党的重量级政治顾问,便主张不如干脆承认我们是一个帝国,这从长远来讲会更加经济有效,比现在这样哪儿有危机便到那儿干预要强。? <br /><br />美国官方言论表明,其政府,即国家政体,只遵循美国人民的意愿。按照宪法,美国的主权不超过50个州及其附属地区和一些特殊范围。但自二战胜利后美国便在全世界承担庞大的责任义务,有些是通过条约,其它则通过行政令。50年来稍微有些缩减,但不多。相反,90年代美国全球责任范围又在扩张。? <br /><br />1945年以后,一个时期内民主党人站在主张承担这些责任的前沿。但最近共和党人也同样倡导“全球主义”。1990年9月,共和党总统布什在联合国的一篇演讲(号召组成一个广泛的联盟以迫使伊拉克撤出科威特)中提出“世界新秩序”。从具有长期帝国传统的西方的观点出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从历史上看是公正的:美国是否真地会演变成类似于罗马和大英帝国那样的一个帝国?? <br /><br />1937年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帝国”(empire)的定义是:“(通常是)混成的疆域庞大的国家,通常由但也不必由一个皇帝统治。”2500年来在非西方世界存在过好几个由皇帝统治的混成的疆域庞大国家。它们符合“帝国”这一定义,但谁也没把自己在军事意义上称作“帝国”。? <br /><br />比如,中国人用“天下”来指称其持续了两千多年的疆域庞大的政治系统,“ 天下”的意思是“世界王国”。1300年以来伊斯兰世界形成过三大世界王国:阿拔斯(750—1258),莫卧尔(1526—1857)和奥斯曼(1300—1920)。它们称自已为“sultanate”,意即“权威”。到了现代,拿破仑重新使用“帝国”一词,以后好几个欧洲国家和日本都用该词来指称其征服的领域。最后希特勒称其短命的征服区域为“reich”,即英文的“empire”,“帝国”。鉴于这段现代历史,“帝国”一词具有负面意义。? <br /><br />2500年以来的世界史中,有一些(并不是太多)混成的通常是由(但也不必)皇帝统治的疆域庞大的国家。在西方,这称作“帝国”。它们都以大规模征服属外领域开始,某些像亚力山大大帝的帝国寿命很短,而有些像罗马帝国和奥地利帝国则延续很长时间。西罗马帝国从公元前27年延至公元476年,而其东半部则延续到 1453年。奥匈帝国从976年至1918年差不多有一千年。俄罗斯帝国把自己看做继“ 第二罗马”崩溃后的“第三罗马”,从1472年延至1917年。在非西方世界也有一些(也并不是太多)由皇帝统治的疆域庞大的国家。最大最悠久的是中国(公元前 246年至1911年)。第一个如此大国是波斯(公元前550—331),以后有好几个波斯王朝,直至1978年最后一个国王被驱逐。穆斯林阿拉伯人也有自己的“阿拔斯王朝”(750—1258)。随后在穆斯林土耳其人的奥斯曼帝国(1300—1918)。印度在阿育王统治下有孔雀王朝(公元前322—公元前184),随后要等到中亚穆斯林的巴布尔建立其蒙古王朝(1527—1857)。在美洲有两个类似大国:阿兹特克和印加。非洲则有好几个:阿山地,埃及,埃塞俄比亚,津巴布韦。东南亚则有过占婆和柬埔寨。? <br /><br />综观过去2500年来全球的人口和疆域分布,似乎大部分人口和区域属于这些大国所管辖的政治体系之内。假如“帝国”带有“征服”的意义,则不足以包含所有这些人口众多而历史悠久的大国。用布什总统所谓“世界秩序”称呼它们或许更恰当。但希特勒在其征服的极盛期也说过欧洲的“新秩序”,所谓“千年帝国”。希特勒的千年帝国只延续了几年,和拿破仑的一样。日本的帝国企图兼并中国,有如德国想兼并俄国一样,结果也很短命。? <br /><br />另一方面,2500年以来由大国产生的世界秩序成为世界历史的主要政治形式,这暗示某些新兴帝国可以延续并成为长久的世界秩序。今天,某些美国领袖人物和舆论制造者认为现在轮到美国来实行一个新的世界秩序。假如一百年以后它仍然存在,那就表明它是成功的,不然,它也只能被当做一个昙花一现的帝国而已。? <br /> |
|